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益生菌预防婴幼儿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及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益生菌对婴幼儿期感染性疾病患儿抗生素应用中腹泻的预防作用及肠道菌群的变化。【方法】89例应用抗生素治疗的下呼吸道感染患儿随机分成两组,一组(益生菌组)同时服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另一组不用任何微生态制剂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腹泻的发生率。分别在抗生素给药前及给药后第3、6 d采集粪便,用荧光定量PCR的方法检测肠道菌群的变化。【结果】44例益生菌组患腹泻5例(发生率为11.3%),45例对照组患儿患腹泻21例(发生率为46.6%)。益生菌组患儿腹泻平均时间(1.30±0.24)d,对照组患儿腹泻平均病程(2.10±0.33)d。抗生素治疗过程中,肠道菌群出现明显改变,益生菌组抗生素治疗后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及大肠杆菌数量较稳定,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益生菌能通过稳定肠道菌群而预防婴幼儿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相似文献
2.
齐可民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5,23(4):337-339
肠道菌群是人体不可或缺的"微生物器官",对维持人体健康至关重要,这早已被人们所认识。肠道菌群与肥胖发生之间的关系在近10年才被发现,随后大量的研究显示肠道菌群失调在肥胖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其机制涉及促进能量吸收、影响肠粘膜通透性和食欲调控因子分泌、引发内毒素血症和慢性炎症反应状态等多个方面。深入对与肥胖发生有关的具体关键菌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将有助于从肠道菌群的调控和益生菌应用环节寻找新的肥胖治疗和预防"靶点"。 相似文献
3.
4.
目的 探讨早期微量喂养联合益生菌在早产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1年6月本院收治的80例早产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40例。对照组予以早期微量喂养治疗,观察组加用益生菌治疗,持续14 d。比较2组肠道菌群变化、血清学指标、治疗情况及生长发育情况,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等。结果 出生14 d时,观察组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定量分别为(7.94±1.23)CFU/g、(8.25±1.27)CFU/g,高于对照组的(7.05±1.19)CFU/g、(7.16±1.22)CFU/g(P<0.01);观察组尿素氮、血糖、总胆红素及前白蛋白水平分别为(8.12±1.16)mmol/L、(4.89±0.76)mmol/L、(80.96±6.13)mmol/L、(61.25±5.37)mg/L,高于对照组的(6.89±1.12)mmol/L、(4.08±0.71)mmol/L、(75.42±5.87)mmol/L、(56.33±5.24)mg/L(P<0.01)。观察组胎便排完时间、足量全肠道内营养所需时间及黄疸消退时间分别为(4.12±0.79)d、(8.31±1.26)d、(7.12±1.05)d,短于对照组的(5.18±1.03)d、(10.12±1.67)d、(9.04±1.23)d(P<0.01);观察组纠正胎龄40周时体质量、身长分别为(2 586.96±134.58)g、(45.86±2.57)cm,高于对照组的(2 356.94±128.76)g、(44.12±2.46)cm(P<0.01)。结论 早期微量喂养联合益生菌能加快早产儿肠道微生态建立,改善血清学指标,缩短足量全肠道内营养所需时间,促进机体生长发育,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5.
武庆斌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8,26(8):813-815
正生命早期肠道菌群的定植以及演替至2~3岁,其成熟度接近成年人水平,与此同步的是免疫系统也随之逐渐成熟。肠道菌群通过3个方面发挥对健康有益的作用:1)合成作用,合成维生素/辅酶因子、生物活性信号分子如胺类和多聚合物等;2)分解代谢/生物转化,对摄入不被消化的食物残渣、多糖或纤维素以及药物等物质进行分解代谢或生物转化;3)宿主-微生物之间相互作用,微生物群和宿主之间的信息交流,触发宿主肠上皮细胞功能改变以及免 相似文献
6.
《中国妇幼保健》2017,(22)
目的研究口服益生菌联合早期微量喂养对早产儿营养状况和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90例符合条件的住院早产儿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两组均给予早期微量喂养,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开奶后加用益生菌,分别记录两组的喂养状况,并于生后2 d、10 d、20 d时分别留取患儿大便标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标本中的肠道乳酸杆菌及双歧杆菌。结果观察组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为7例(15.6%),对照组为22例(48.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10 d时肠道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的数量分别为[(7.84±0.35)cfu/g,(8.52±0.23)cfu/g],对照组分别为[(6.39±0.53)cfu/g,(7.01±0.48)cfu/g],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20 d时肠道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的数量分别为[(8.62±1.35)cfu/g,(9.10±1.33)cfu/g],对照组分别为[(7.32±0.80)cfu/g,(7.62±1.22)cfu/g],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服益生菌联合早期微量喂养对早产儿营养状况及肠道菌群的形成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富硒锌益生菌对犬全血硒锌含量、抗氧化能力和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8条18月龄本地犬,雌雄各半,均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在整个试验期间饲喂犬基础日粮,试验组在饲喂犬基础日粮的基础上,每天补给富硒锌益生菌2.0g,连续30d。分别于饲喂的第0d、15d和30d采样测定全血硒锌含量与抗氧化能力和肠道菌群的相关指标。结果在试验15d,犬全血硒和锌含量、全血GPX活性、血清SOD活性、血清T-AOC和粪中乳杆菌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粪中肠杆菌数量显著低于对照组,血清MDA含量和粪中双歧杆菌、葡萄球菌和肠球菌数量与对照组之间差异不显著;在试验30d,犬全血硒含量、血清SOD活性、血清T-AOC和粪中乳杆菌数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全血锌含量、GPX活性和粪中双歧杆菌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粪中肠杆菌数量极显著低于对照组,血清MDA含量、粪中葡萄球菌和肠球菌数量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富硒锌益生菌能提高犬的全血硒和锌含量,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调节肠道菌群和改善肠道内环境。 相似文献
8.
郑跃杰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7,25(6):541-543
人体中寄居着大量的微生物,即共生菌群,这些菌群的基因总和称为微生物组。存在于人体中的各种菌群和微生物组对人体的健康和疾病发挥着重要作用。正常情况下肠道菌群与人体处于共生关系,具有防御外源性感染、促进免疫系统的成熟与平衡、营养与代谢等生理功能。肠道共生菌群的紊乱则与许多疾病有关,包括过敏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代谢性疾病、细菌感染和结肠癌等。 相似文献
9.
人类活动及工业生产扩大了重金属对环境的污染,尤其是污染食物链后引起人群不同程度的中毒.研究表明重金属暴露易打破菌群平衡,进一步加重器官毒性,而以乳酸杆菌为代表的肠道益生菌可主动吸附重金属离子,促进其排出体外,并减少其诱导的氧化应激损伤、炎症反应.本文针对长期低剂量重金属暴露易产生的慢性毒性,综述了几类常见重金属(铅、镉... 相似文献
10.
炎热的夏季一天天向我们走来,夏季带给我们很多快乐的体验,盛夏的果实也很甜很美,但夏季也在时刻考验着我们身体的承受能力。所以,安然享受夏季的同时,“管住自己的嘴”,采取有效防护措施,预防肠道疾病就显得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1.
益生菌调节湿疹患儿Th1/Th2平衡及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应用益生菌治疗婴儿湿疹后,其外周血Th1/Th2细胞因子分泌细胞的变化及肠道菌群的改变,探讨益生菌作用的机理。【方法】60例重症湿疹患儿随机分成两组,益生菌组在对症治疗的同时服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对照组仅对症治疗,不用任何微生态制剂。分别在益生菌治疗前及治疗后1月采指尖血,用ELISpot方法检测IFNγ,IL-4分泌细胞;同时采粪便标本,用荧光定量PCR的方法检测肠道菌群的变化。【结果】湿疹患儿在益生菌治疗30 d后,IL-4分泌细胞明显减少(P<0.05),IFNγ/IL-4比值明显升高(P<0.01),而IFNγ无明显变化。益生菌治疗前后,患儿肠道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明显升高(P<0.01),而对照组无明显变化。【结论】益生菌能通过调节湿疹患儿肠道菌群,影响机体Th1/Th2平衡状态。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究妊娠晚期使用头孢曲松和两歧双歧杆菌TMC3115对断乳期小鼠肠道上皮组织发育及肠道菌群构建的影响。方法 24只妊娠10~13 d BALB/C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头孢曲松组和TMC3115组(n=8)。妊娠期小鼠分别每日用生理盐水、头孢曲松(30 mg/d)、TMC31115菌悬液(含菌量为109 CFU/d)灌胃至分娩,新生小鼠由母鼠母乳喂养至断乳期(PND21)。采用HE染色观察小鼠结肠绒毛和隐窝深度;RT-PCR法检测各组小鼠肠道上皮组织发育相关蛋白(Ki67、Muc2)和紧密连接蛋白(ZO-1、Claudin-1、Claudin-2、Occludin)表达;二代测序法分析小鼠肠道菌群组成。结果 和对照组和头孢曲松组相比,TMC3115组小鼠的结肠隐窝深度、KI67 mRNA表达量显著(P<0.05)升高。TMC3115组小鼠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 mRNA表达量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和TMC3115组肠道菌群中厚壁菌门相对丰度,头孢曲松组拟杆菌门相对丰度最高。和头孢曲松组相比,TMC3115组厚壁菌门和乳杆菌属相对丰度显著升高(P&...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 研究在治疗老年胃溃疡患者时采取益生菌联合抗幽门螺杆菌的疗法对患者胃功能、肠道菌群的影响以及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化州市人民医院2020年1月-2021年7月收治的110例老年胃溃疡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表达法随机等分为两组各55例后给予不同的治疗方法,对照组采取常规四联方案(阿莫西林+克拉霉素+奥美拉唑+枸橼酸铋钾)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联合益生菌治疗,治疗2周后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胃功能、肠道菌群、临床疗效与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胃肠道功能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后,对照组患者的乳杆菌水平改善情况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乳杆菌及双歧杆菌水平有明显升高(P<0.05)。研究组的治疗效果更优、不良反应更低(P<0.05)。结论 在治疗老年胃溃疡患者时采取益生菌联合抗幽门螺杆菌具有较好的疗效,患者的胃功能与肠道菌群改善效果达到预期,值得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益生菌对急性胰腺炎大鼠肠道微生态及紧密连接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经肠道补充益生菌对急性胰腺炎(AP)大鼠肠上皮细胞紧密连接、屏障功能及微生态的影响.方法 经胰管注射3%牛磺胆酸钠造成大鼠AP后,分别给予肠外营养(PN组)和PN+益生菌(益生菌组),持续5天;第6天处死大鼠,取腔静脉血、肺及肝组织和肠系膜淋巴结匀浆作细菌培养测细菌易位率;取末段回肠和结肠,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其跨膜结合蛋白表达,电镜观察肠上皮细胞紧密连接超微结构;取盲肠内粪便作厌氧培养及细菌种群DNA指纹图谱分析.结果 益生菌组大鼠肠道内乳杆菌和双歧杆菌数量高于PN组(P<0.05),而潜在致病菌产气荚膜梭菌低于PN组(P<0.05),DNA指纹图谱也显示益生菌组优势菌群的基因条带和正常大鼠具有较高一致性,与PN组相比则有明显差异;益生菌组小肠和大肠跨膜结合蛋白的表达明显优于PN组(P=0.001,P=0.036),肠上皮细胞紧密连接、微绒毛较完整;益生菌组大鼠的血、肺、肝、肠系膜淋巴组织的细菌易位率低于PN组(P=0.0413).结论 益生菌能纠正AP大鼠PN时肠道菌群紊乱,增加肠上皮跨膜结合蛋白表达,维持肠上皮紧密连接,减少细菌易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重症手足口病患儿肠道菌群和肠粘膜通透性的变化,为临床给予益生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西安市儿童医院感染科2013年5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重症手足口病患儿100例作为研究组,同时随机选取同期体检的健康儿童5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分别检测研究组患儿疾病初期、恢复期及对照组儿童粪便中大肠杆菌及双歧杆菌的含量,同时分别采用改良基质偶氮显色法、改良邻联茴香胺试剂法、酶学分光光度计法检测血液中内毒素、二胺氧化酶(DAO),D-乳酸水平.结果 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粪便双歧杆菌含量在疾病初期对数值(8.79±0.58CFU/g),显著低于恢复期(9.26±0.98CFU/g)和正常对照组(9.29±0.86CFU/g),F=3.129,P=0.048,恢复期患儿与对照组儿童双歧杆菌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88,P=0.930);疾病初期(9.20±0.84CFU/g)和恢复期(9.03±0.82CFU/g)大肠杆菌对数值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7.58±0.35CFU/g),F=3.707,P=0.028,疾病初期及恢复期大肠杆菌含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24,P=0.413);双歧杆菌/大肠杆菌的比值(B/E)在疾病初期(0.96±0.24)和恢复期(1.02±0.31)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儿童(1.23±0.46),F=3.254,P=0.043,疾病初期和恢复期B/E比值差别无统计学意义(t=0.877,P=0.384);重症手足口病患儿血液中内毒素(0.53±0.10EU/mL)、DAO(0.08±0.02μmmol·min-1·mL-1)、D-乳酸(5.32±0.97μmmol/mL)与对照组儿童(0.48±0.09EU/mL、0.07±0.01μmmol·min-1·mL-1、4.96±0.90μmmol/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468、2.772、2.319,均P<0.05).结论 重症手足口病患儿肠道菌群组成发生变化,大肠杆菌含量增高,疾病初期双歧杆菌含量减少,且伴肠黏膜屏障通透性改变,临床可应用益生菌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18.
19.
20.
目的探索不同膳食模式及添加大豆低聚糖对人体肠道部分有益菌群和短链脂肪酸的影响。方法配对筛选12名20~25岁健康志愿者,依次进行3种不同干预膳食,每周结束后取粪便测定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和短链脂肪酸。结果①有益菌群:3种干预膳食前后的双歧杆菌及乳酸杆菌比例均无明显变化。在加服大豆低聚糖7d后,双歧杆菌比例在3种干预膳食后均有增加,而乳酸杆菌比例仅在模拟日本膳食后有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短链脂肪酸:东方膳食干预后总短链脂肪酸有增加,而模拟日本膳食干预后总短链脂肪酸没有显著变化。在加服大豆低聚糖的情况下,模拟日本膳食干预7d后乙酸、丙酸、丁酸均有增加,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20~25岁健康志愿者每天加服大豆低聚糖5g,连服7d后,双歧杆菌比例和短链脂肪酸均增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