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脑梗死患者颈动脉超声与颈动脉血管造影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小丽  范燕  赵容  邓娟  杜衡 《航空航天医药》2010,21(8):1401-1401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超声与脑血管造影相关性,了解颈动脉超声在脑梗死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0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与脑血管造影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颈动脉血管超声:内膜增厚53例,斑块形成55例(斑块检出率91.7%),血管狭窄28例(占46.7%),其中闭塞4例。血管造影:斑块形成51例(斑块检出率85%),血管狭窄32例(占53.3%),闭塞6例(见图2)。结论:脑梗死患者颈动脉超声多有不同程度改变,对狭窄诊断准确率达87.6%,能为患者是否应进行脑血管造影提供筛查信息,同时对斑块性质的判断、对预防和治疗脑梗死有重要价值,应作为脑梗死患者常规检查项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脑血管造影及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对脑梗死疾病的临床治疗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07-03~2010-10接收确诊的脑梗死患者80例,首先根据患者的脑血管造影结果及临床资料,分析颈动脉狭窄或闭塞的发生率及狭窄程度,然后将颈动脉狭窄的患者分为对照组(采用药物治疗)和治疗组(采用颈动脉支架植入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以期为临床提供依据。结果:80例脑梗死疾病患者中颈动脉狭窄患者有60例,占75%,颈动脉闭锁的患者有20例,占25%;狭窄最频发的部位是颈内动脉(ICA,占40.3%);两组对颈动脉狭窄的改善均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结论:脑血管造影及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对脑梗死疾病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脑缺血性疾病血管内治疗的现状和展望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脑血管疾病是死亡率第三位、致残率第一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而缺血性卒中占脑血管疾病的55%~80%。临床上缺血性卒中的原因主要是脑动脉血栓形成所致的急性梗死和各种原因引起的颅颈动脉管腔的狭窄引起的脑缺血、缺氧性改变。在急性脑梗死中,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心源性栓子脱落是主要原因,而动脉粥样硬化、纤维肌发育不良、以及动脉炎等均可以引起颅颈动脉管腔的狭窄,其中,动脉粥样硬化是主要的原因。诊断技术的提高和介入治疗新材料的不断推出,为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治疗开辟了新的领域。已有的研究结果表明,急性期脑梗死的动脉…  相似文献   

4.
颈动脉狭窄为中老年群体中常见症状,动脉粥样硬化为其主要病因,可伴随心血管危险因素,同时为导致急性脑梗死等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一个重要原因[1]。目前认为,帮助患者减轻颈动脉狭窄导致的脑缺血等症状为临床治疗该疾病患者的主要目的,故明确颈动脉狭窄严重程度显得极为重要。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虽为临床诊断颈动脉狭窄情况的金标准,且对临床治疗方案的设计具有一定指导性作用,但其存在有创性等弊端,不适用于随访、触诊与诊断,而颈动脉超声检查具有无创、分辨率高、检查简便等优势,利于患者接受[2]。基于此,本研究进一步探讨颈动脉超声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的评估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DSA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85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行颅脑CT和/(或)MRI平扫、头颈CTA和/(或)MRA,颈部、脑血管超声及DSA,170例发现不同程度脑梗死。163例无脑出血、脑梗死等脑血管疾病病史;22例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结果:185例中,颈动脉、椎动脉和/(或)颅内动脉存在不同程度狭窄者156例,轻度、中度、重度狭窄及闭塞分别51例、53例、32例、20例,其中颈总、颈内动脉狭窄分别为8例、41例,椎动脉狭窄52例,大脑中动脉、前动脉、后动脉狭窄分别为19例、24例、12例,43例颅内外血管2处以上存在狭窄,25例并可见大小不同的粥样硬化斑块形成。38例重度动脉狭窄和闭塞患者行支架成形术,术后供血动脉直径恢复正常。29例DSA检查阴性,颅内外血管均不存在狭窄。结论:DSA能够能准确判断颅内外血管狭窄的位置,评估狭窄的程度,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疗效和经验。方法对45例颈动脉狭窄患者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术后行全脑血管造影及颈动脉彩超检查,进行影像学随访。结果狭窄血管均成功扩张,术前、术后狭窄段血管管腔分别为(2.84±1.18)mm和(5.86±0.65)mm,术后残余狭窄程度均<20%。临床随访无TIA或脑缺血发作,无1例发生再狭窄,3个月后颈部血管彩色超声检查,狭窄段管腔内径为(5.84±0.33)mm,与术后即刻狭窄段管腔内径(5.86±0.65)mm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 总结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支架血管成形治疗经验。方法 对 2 4例颈动脉狭窄、10例颅内动脉狭窄、4例椎动脉开口狭窄、3例颈动脉夹层瘤患者进行了血管内支架治疗。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均在局麻下进行 ,术前常规安装心脏临时起博器 ,颈动脉支架分别采用PRECISE、CAROTIDWALL STENT、PROTE'GE'自膨胀支架 ,且均在滤网 (ANGIOGUARD、SPIDER、FILERWIRE)保护下进行 ,并根据狭窄程度 ,部分进行了血管预扩和后扩。颅内支架植入在全麻下进行 ,分别采用AVE、BX、HEXACATH等球囊扩张支架。结果 所有患者均成功地实施了支架植入 ,血管狭窄率从平均 75 .2 %下降低到 9.5 % ,围手术期无脑卒中和死亡等并发症 ,术后弥散MRI未见有新的无症状性脑梗死。随访 2~ 2 4个月 ,无脑缺血事件发生。结论 支架技术是颅内外脑动脉狭窄的一种微侵袭、安全和有效的治疗方法。由于技术不断改进、材料不断发展 ,支架血管成形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将会更广泛地应用。长期随访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外颈动脉狭窄的疗效及其并发症,探讨其安全性与可行性。方法:8例(平均年龄68岁)因颅外颈动脉狭窄〉70%的患者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术前术后行脑血管造影。术中术后给予抗凝治疗。术后每3个月复诊。结果:术后立即行脑血管造影,挟窄血管均开通50%以上。术后3—7个月临床随诊仅1例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本组患者术后30d内主要并发症有:1例患者术后出现轻度抑郁,1例出现TIA,无死亡及卒中发生。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为颈动脉严重狭窄的患者提供了新的微创治疗手段,但必须严格的掌握适应征与禁忌征。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MRI与DSA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管狭窄及粥样硬化斑块病变特点评估能力的差异.方法 46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超声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后分别行颈动脉MRI及DSA检查.颈动脉MR检查序列包括三维时间飞跃法(3D TOF)、T1WI、T2WI、质子密度加权成像( PDWI)及增强T1WI;颈动脉DSA检查分别摄取颈动脉的正位像和侧位像.观察颈动脉分叉处管腔的狭窄程度和斑块的病变特征,包括纤维帽的状况、斑块内出血和钙化.计算Kappa值分析MRI和DSA对血管狭窄程度判断结果的一致性;应用配对卡方检验检测两种方法对溃疡斑块的检出差异.结果 89支血管的MR图像质量均满足诊断要求.MRI显示血管狭窄程度的M(范围)为50%(16%~78%),DSA显示为47%(7%~73%),二者具有很好的一致性(Kappa值为0.882,P<0.01).MRI发现34支血管具有斑块纤维帽破溃,DSA发现10支血管具有溃疡斑块(x2=20.346,P<0.01).此外,MRI发现37支血管有斑块内出血,71支血管有斑块内钙化,而DSA均不能显示.结论 MRI可以准确判断颈动脉的狭窄程度,在显示溃疡斑块、斑块内出血以及钙化方面较DSA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0.
摘要目的在预防患颈动脉狭窄而无症状病人发生卒中的过程中,对基于评估脑血管储备能力(CVR)的决策原则进行的药物治疗与直接血管重建术的终生健康收益、医疗保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利用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观察2型糖尿病(病程≤5年)并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脑动脉狭窄的特点,为糖尿病并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二级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58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接受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CTA)检查,根据WHO1999年糖尿病诊断标准,分为糖尿病组(DM组)和非糖尿病组(NDM组),观察两组动脉狭窄发生率、动脉狭窄病变分布及动脉狭窄程度等内容。结果:DM组动脉狭窄发生率为76.71%,而NDM组动脉狭窄发生率为58.82%,差异显著。两组动脉病变均以多支狭窄为主,DM组多支动脉狭窄率占79.25%,而NDM组占49.00%,差异显著。两组动脉狭窄程度差异不显著。结论:糖尿病患者更易发生脑动脉狭窄,且狭窄范围更广泛、多发。病程5年之内的糖尿病并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动脉狭窄程度以中度狭窄为主。  相似文献   

12.
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狭窄是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常见原因[1],椎动脉起始部狭窄是后循环缺血最常见的原因[2],支架置入术是颈部动脉粥样硬化重度狭窄患者的主要治疗手段。多排螺旋 CT 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 CTA)作为一种快捷、无创的检查方法,对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诊断具有优势。本研究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为金标准,比较 CTA 检查对颈内动脉起始部及椎动脉起始部粥样硬化性狭窄的诊断价值,及其在支架置入术前初步评估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CTA)评价颈动脉颅外段狭窄性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40例脑梗死患者组和10例志愿者对照组进行颈动脉血管造影(CTA),对血管狭窄部位、狭窄程度及斑块性质等进行评价。结果:脑梗死患者组颈动脉颅外段狭窄以颈动脉膨大部和颈内动脉起始部最多见,脑梗死患者组出现动脉狭窄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且狭窄程度分为重度狭窄(管腔狭窄超过70%)占50%、中度狭窄(管腔狭窄30%-69%)占30%、轻度狭窄(管腔狭窄小于29%)占20%,颈动脉可见多发软、硬斑块。结论:颈动脉颅外段狭窄与脑梗死有着密切关系,且与动脉狭窄的程度成正比,危险性增加。CTA可全面评价颈动脉狭窄性病变,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临床上经常遇到反复出现同侧脑梗死的患者,药物控制效果欠佳。近年来随着颅内支架治疗脑血管狭窄技术的日益成熟,可明确狭窄部位、程度、形状,并成功实施内支架成形术,因而对脑梗死反复发作患者起到预防作用。本文报道我院采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20例疗效分析。  相似文献   

15.
颈动脉复杂性狭窄的血管内支架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报道5 例颈动脉复杂性狭窄的血管内支架治疗结果,旨在评价血管内支架治疗颈动脉复杂性狭窄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5 例具有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行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病因包括动脉粥样硬化(n = 3) 和放射治疗后纤维化狭窄(n = 2) 。Doppler 超声波检查提示颈动脉狭窄,并经血管造影证实。本组病例使用自展式Wallstent 型支架。术后随访4 ~22 个月。结果 颈动脉造影显示全部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均大于75 % ;狭窄位于颈总动脉(CCA)3 例,颈内动脉(ICA)2 例;病变长度20 ~60mm 。全部患者颈动脉内支架置入成功。1 例术中出现短暂性脑缺血(TIA) ,无其它并发症发生。随访期间无神经病学后遗症和支架内血栓形成。Doppler 超声波检查未发现血管内支架早期及迟发性再狭窄。结论 应用血管内支架治疗颈动脉复杂性狭窄具有技术可行性和安全性,具有满意的中期开通率。  相似文献   

16.
正脑血管病是仅次于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的第三位导致人类死亡的疾病,更是导致成人残疾的第一位疾病,其中缺血性脑血管病占脑血管病的70%,有报道30~60%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可以归因于颈动脉的狭窄,动脉粥样硬化是其主要原因之一[1]。颅内外动脉狭窄所致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支架植入术被证明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有效手段,是目前脑血管病治疗的趋势[2]。我院神经内科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基于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DCTA)测量的颈动脉直径和脑血管症状之间的关系,寻找与症状相关的颈动脉狭窄的阈值。方法以接受MDCTA检查的230例可疑颈动脉狭窄患者为研究对象,记录患者有无大脑前循环障碍症状。所有患者均行MDCTA检查测量狭窄颈动脉直径,同时观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类型。利用ROC曲线对症状和狭窄颈动脉直径进行分析确定诊断阈值,利用Logistic多元回归探讨症状与狭窄颈动脉直径、粥样硬化斑块类型和其他变量之间的关系。结果症状组颈动脉直径明显较无症状组小,ROC曲线分析发现曲线下面积为0.720,出现脑缺血症状的最佳预测值为1.6mm,灵敏度为0.734,特异度为0.638。Logistic回归分析证实颈动脉狭窄和软斑块是脑血管症状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利用MDCTA测量颈动脉直径能够较为可靠地预测脑缺血症状,脑缺血症状与颈动脉狭窄和软斑块密切相关,这对于MDCTA在脑卒中防治领域进一步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3DDSA)在颈动脉狭窄血管内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2 0 0 1年 7月至 2 0 0 4年 3月对 2 1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行颈动脉 3DDSA重建 ,其中男 14 1例 ,女 75例。年龄为 4 2~ 89岁 ,平均为 6 5岁。对 2 1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颈动脉的 3DDSA与 2DDSA图像进行比较 ,分析颈动脉的形状、狭窄的显示、血管内治疗的必要性、血管内治疗的工作角度及支架的选择。结果 与2DDSA相比 ,3DDSA能更清晰显示颈动脉狭窄的形状及程度 ,能提供最佳血管内治疗的工作角度 ,使用 3DDSA能正确决策支架的选择。结论  3D重建DSA对颈动脉狭窄的评估有重要的作用 ,对常规DSA是一种有益的补充。它能非常清晰的显示颈动脉狭窄的形态、程度 ,准确判断血管内治疗的必要性 ,精确测量颈动脉的大小 ,这些对血管内治疗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 DSA)在颈动脉狭窄血管内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对138例缺血性脑血管病颈动脉的3D DSA与二维(2D)DSA图像进行比较,分析颈动脉的形状、狭窄的显示、血管内治疗的必要性、血管内治疗的工作角度及支架的选择。结果 与2D DSA相比,3D DSA能更清晰显示颈动脉狭窄的形状及程度,能提供最佳血管内治疗的工作角度,使用3D DSA能正确决策支架的选择。结论 3D DSA在颈动脉狭窄血管内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价值,能提供许多2D DSA不能提供的有价值信息,对常规DSA是一种有益的补充。  相似文献   

20.
多层螺旋CT颈部血管成像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颅外段颈动脉疾病尤其是颈动脉狭窄和粥样硬化斑块是缺血性脑病的主要发病原因之一 ,能够及早发现颈动脉狭窄 ,适时行内膜切除术或介入手术可显著降低缺血性脑病的发病率[1] 。影像学检查在检出颅外段颈动脉疾病中起着重要作用。数字减影血管成像 (digitalsubtractionangiography ,DSA)是诊断颈动脉疾病的金标准 ,但它属于有创性检查 ,有一定的并发症。彩色多普勒超声也被用于颈动脉疾病 ,但其准确性明显依赖于操作者的技术水平。磁共振血管成像 (magneticresonanceangiog raphy ,MRA)对于颈动脉疾病的检查 ,有较高的准确性和敏感性 ,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