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探讨重度烧伤休克期过度补液的临床分析。方法:对2011年4月-2013年4月本院收治的78例重度烧伤患者根据补液公式计算补液量,实施补液治疗,观察过度补液对患者产生的影响。结果:78例重度烧伤患者出现心肺功能异常者11例(14.10%),出现血压升高者4例(5.13%),出现腹腔间隙综合征者3例(3.85%),出现凝血功能障碍者2例(2.56%),其余患者58例(74.36%)各项指标均恢复正常后平稳度过休克期。结论:根据患者烧伤情况严格控制休克期补液量,避免出现过度补液,有助于患者顺利、安全、平稳度过休克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重度烧伤休克期过度补液的临床分析。方法对2014年9月至2016年9月本院收治的80例重度烧伤患者,根据补液公式计算出患者所需的补液量之后,对其实施补液治疗,观察过度补液对患者产生的影响。结果 80例患者中出现血压升高症状的患者有5例(6.25%),出现凝血功能障碍症状的患者有3例(3.75%),血压出现升高状态的有6例(7.50%),心肺功能出现异常的有13例(16.25%),出现腹腔间隙综合征情况的有2例(2.50%),其余51例(63.75%)患者均在各项指标均恢复正常后平安度过休克期。结论医护人员在进行补液时,需根据患者烧伤情况用补液公式计算补液量并实时监控每个患者在苏醒之前的补液情况,避免出现过度补液的情况,帮助患者顺利且平安地度过烧伤休克期。  相似文献   

3.
目的 总结成人特重度烧伤的临床救治经验,以进一步提高对严重烧伤患者的治愈率。方法 回顾分析1989-2000年间本科收治的烧伤总面积达到50%以上的特重度烧伤成年患者69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69例患者治愈56例,治愈率为81.2%,死亡13例。结论 对烧伤半休克的患者在积极补液的同时短期应用大剂量肾上皮质激素,深Ⅱ度以上创面早期行切痂或削痂手术,早期应用高效抗生素及早期进行肠道喂养,是提高严重烧伤患者治愈率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4.
烧伤休克是重度烧伤患者伤后面临的第一道难关。液体复苏是休克期救治的重要措施,合理的补液不仅能避免烧伤休克的发生,也将降低后续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死亡的风险。该文就目前国内外对重度烧伤液体复苏的补液量、补液途径、吸入性损伤、创面深度及延迟复苏等方面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重度烧伤的液体复苏提供一个简要的总结和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5.
<正>近几年,随着医疗水平的进步,重度烧伤休克的防治取得卓越成效,特别是在针对烧伤患者复苏水平方面。但是,在烧伤早期患者休克期过后仍存在一些治疗难题,常会出现各种内脏器官并发症以及全身性感染。对于重度烧伤患者如何有效的复苏以平稳度过早期体液渗出期(烧伤后48 h)将对后续病情的发展有极大影响。液体复苏作为防治烧伤休克的主要措施,其补液方案或者补液公式却是各式各样。为此,本文对重度烧伤患者早期液体复苏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1 液体复苏补液  相似文献   

6.
钟棉  刘锡麟 《河北医学》1997,3(4):22-24
我们自1991年5月~1996年5月共收治合并头面部小儿重度烧伤61例.占同期小儿烧伤病人的0.O7%.占同期小儿重度以上烧伤39%。治愈60例.死亡一例。现将60例平稳过度休克期的治疗情况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60例,男44例,女16例。年龄:3岁以下35例,4~6岁25例。烧伤总面积15~59%,平均31土14%。巨度烧伤面积0~31%,平均8土5%。其中头面部烧伤面积5~14%,平均8土2%。致伤原因以热液为主,绝大多数为I度烫伤。伤后45min到12h入院.平均为3.6h。1.26O例休克期输液及尿量情况见(表1,2)。1.3本组病人休克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烧伤患者胃肠功能障碍与烧伤转归的临床意义。方法:临床观察伤前无消化系统疾病史的重度烧伤患者126例,对患者胃肠功能障碍程度分级及患者死亡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重度烧伤胃肠功能障碍程度得分与死亡例数间存在正相关关系(P〈0.001)。重度烧伤患者胃肠功能障碍程度可在一定程度上间接反映患者烧伤病情的预后,严重胃肠功能障碍患者。预后凶险。结论:保护肠黏膜屏障功能和恢复肠道功能是烧伤,临床治疗的关键。因此。烧伤的临床治疗中应做到局部和全身治疗的统筹兼顾,改变烧伤早期一味单纯补液休克复苏的模式。在早期防治休克的同时,做好包括胃肠功能在内的机体脏器功能维护,为顺利实施后续治疗打下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8.
Huang L  Wang J  Li Z  Qiu X  Liu L  Wu Q  Ma J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2,32(6):910-912
目的回顾性分析近20年烧伤总面积≥50%成人烧伤患者早期液体复苏资料,探讨适合广州地区严重烧伤休克期补液方案。方法选择1991年~2010年本院收治的烧伤面积≥50%烧伤总面积(TBSA)94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入院时间顺序,分为前10年(1991年~1999年,A组)和后10年(2000年~2010年,B组)2组,比较两组休克期补液总量及晶体、胶体和水分各成份补液量,尿量,以及伤后10 d内脏器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结果 B组患者伤后第1个24 h晶体、胶体、水分补液量、补液总量、尿量及伤后第2个24 h晶体补液量、补液总量、尿量均较A组患者显著增多。B组患者伤后10 d内脏器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分别为7.69%及2.56%,较A组(27.3%,18.18%)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对于地处广州地区大面积烧伤患者,休克期补液治疗需结合地区气候特点,强调个体化补液方案,适当增加烧伤休克期内胶体、晶体和水分补液量和比例,以降低内脏器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重度烧伤患者休克期血浆脑钠素(BNP)含量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按烧伤面积分组:<30%TBSA或III度<10%的为A组,30%~50%TBSA或III度10%~20%的为B组, >50%TBSA或III度>20%为C组。随机选取伤后6h内入院的年龄18~50岁的烧伤患者每组各20例。留取患者伤后24h、48h、72h静脉血标本,检测BNP。同期留取20例18~50岁整形患者术前静脉血标本作对照。进行分析比较。并观察重症烧伤患者的补液量与BNP的关系。结果 重度烧伤患者伤后72h血浆BNP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重度烧伤休克期BNP含量的变化与补液量及烧伤面积有直线相关性。结论 BNP值能敏感的反映心功能的变化。烧伤患者BNP值与烧伤伤情密切相关。重症烧伤患者早期BNP值升高反映其隐匿性心功能不全的存在,对重症烧伤患者的临床救治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小儿重度烧伤休克期的补液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59例入住我院接受治疗的重度烧伤休克期患儿被给予补液治疗.结果:54例患者痊愈出院,5例死亡,痊愈率为91.5%.结论:根据患儿病情,制定个性化的补液方案,对于帮助重度烧伤患者平稳度过休克期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严重烧伤患者休克期补液量的影响因素.方法 对2008年1月~2013年3月来我院就诊治疗的88例严重烧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烧伤面积均不低于50%TBSA,比较是否伴有吸入性损伤、是否气管切开进行治疗、是否使用悬浮床治疗、对第一个24 h、第二个24h的平均晶体量、平均胶体量、平均水分及平均补液总量的影响.结果 ①第一个24 h的平均晶体量、平均胶体量、第二个24h平均胶体量在单纯组、轻度组、中度组及重度组患者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②气管切开组第一个24 h的平均晶体量、平均胶体量与非气管切开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③悬浮床治疗组第二个24h平均胶体量与非悬浮床治疗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临床上应该重视补液量的影响因素,做到个体化补液,提高治疗有效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回顾性资料采用多元回归的统计方法拟合成多变量分析对临床休克期切痂围手术期补液量进行预测性分析。方法 :搜集 1991~ 1998年 30例临床资料较为完整的施行休克期切痂的大面积烧伤患者资料 ,根据患者入院时的临床和实验室检查选取多种观察变量对休克期切痂患者手术前和手术后补液量进行多元回归 ,拟合回归方程并进行统计学检验。同时用第三军医大学烧伤补液公式计算手术前补液量与回归方程所计算的补液量进行比较。结果 :经过回归方程 ,可以通过烧伤患者入院时的烧伤面积、年龄、心率、尿量、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预测患者休克期切痂前的补液量 ,同时根据术前补液量和切痂时间预测术后补液量。根据回归方程计算的补液系数为 1 75 7,大于第三军医大学公式 ,与我科临床目前使用的系数 1 8相近。结论 :采用回顾性的资料估算休克期切痂患者休克期内的补液量 ,考虑了与患者循环状况有密切关系的烧伤面积之外的其他因素如尿量、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等 ,便于更全面的预计患者的液体需要量 ,方便临床医生掌握休克期切痂患者的休克期补液  相似文献   

13.
目的:回顾总结救治1例合并休克期呼吸心跳骤停的大面积烧伤的成功救治经验。方法:对1例火焰烧伤总面积96%TBsA(深Ⅱ度4%;Ⅲ、Ⅳ度92%)合并吸入性损伤、休克期(伤后27h)呼吸心跳骤停的患者,早期重要治疗包括合理的补液治疗,早期气管切开,心肺复苏治疗;早期切痂手术,自体微粒皮、异体大张皮覆盖创面;此外,营养支持、抗感染治疗也贯穿了治疗整个过程。结果:患者在休克期出现呼吸心跳骤停,经过及时、成功的心肺复苏治疗,在密切监测生命指标的前提下,采取早期分二次切痂自体微粒皮、异体大张皮移植;由于自体皮源的缺乏,后期分11次手术自体皮移植封闭创面,经过128天创面愈合,治愈出院。结论:对于休克期出现呼吸心跳骤停的大面积深度烧伤的患者,个体化的补液治疗、及时有效地心肺复苏是救治成功的前提;在心肺复苏之后,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重视围手术期的治疗,早期切痂手术,自体微粒皮、异体大张皮覆盖创面仍然是可行的,并且对稳定病情,减少并发症非常重要。同时,积极营养治疗并且尽早向肠内营养过度,防治感染,及时有效利用有限的自体皮源封闭创面同样必不可少。  相似文献   

14.
Study on delay two-phase 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OBJECTIVE: To study the injury factors, pathogenic process and clinical features of delay two-phase 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 (MODS) in severe burned patients and to replicate a standardized animal model that would accurately imitate the clinical features of MODS. METHODS: Forty-five human patients with burn size larger than 30% total body surface area (TBSA) were analyzed. All of them underwent severe burn shock in early stage and sepsis in late stage. Thirty-two goa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1) hemorrhagic shock (group H, n = 6); 2) endotoxemia (group E, n = 6); and 3) hemorrhagic shock plus endotoxemia (group M, n = 20). Hemorrhagic shock was produced according to the method of Wigger (6.7 kPa for an hour, 1 kPa = 7.5 mmHg). Endotoxin (E. coli O111 B4) was given via the portal vein 24 hours after the resuscitation of hemorrhagic shock, in a dose of 30 ng/kg/min for 5 consecutive days. During the observation period of 10 days, all animals were hemodynamically monitored, given standard metabolic support and due cardiac and pulmonary support according to human intensive care. RESULTS: All the patients showed burn shock at 1-3 days and hyperdynamic circulation, hypermetabolism and 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s over two weeks post-injury. Thirteen cases were found to develop MODS according to the prevailing diagnostic criteria, and 10 of them died with a mortality of 77%. Eighteen animals died in group M with a mortality of 90%, 12 of the 18 developed MODS, with overall incidence of 60%. Most animals in group M showed changes similar to that observed in human cases. The experimentation proved that in the pathogenic process of MODS, there was a two-hit phenomenon in the dvelopment of the syndrome. To prevent the development of MODS, it therefore was imperative to blunt the first hit or the second hit, so that an excessive inflammatory response was alleviated. This postulation has been verified in the treatment of extensive burns. Two patients with burn extent reaching 100% TBSA survived with only mild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RDS) and renal dysfunction after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of burn shock, including adequate fluid resuscitation, drugs to remove oxygen free radicals, rapid restoration of pHi, and early extensive excision of burn eschars. CONCLUSION: Both in human patients or animal experimentation, the typical delay two-phase MODS is shown to be produced by two successive insults in the forms of hypovolemic shock and sepsis. This postulation is helpful in formulating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modality of MODS.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深Ⅱ度烧伤创面伤后24 h内削痂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0例有削痂手术指征并在伤后24 h内行削痂术的深Ⅱ度烧伤患者设为实验组,并另选30例削痂条件相似而且按常规在伤后4~6 d行削痂手术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在休克期补液量、并发症发生率、尿量及创面愈合时间。结果两组患者在休克期的补液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在休克期的尿量显著多于对照组(P<0.05或0.01),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同时创面愈合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1)。结论深Ⅱ度烧伤创面于伤后24 h内削痂是安全的,并能缩短创面愈合时间,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重度烧伤患者静脉留置导管并发症的原因,为临床护理提供实证依据。[方法]以回顾性分析的方法,总结我科2002年1月-2007年6月998例留置静脉导管重度烧伤患者中出现并发症资料,以非计划拔管、导管相关感染、导管堵塞、静脉栓塞、局部渗液、血肿为研究指标,探究并发症的发生与穿刺部位、导管类型的相关性。[结果](1)998例留置静脉导管重度烧伤患者中发生并发症136例,发生率13.6%,其中非计划拔管83例、导管相关感染27例、导管堵塞15例、静脉栓塞3例、局部水肿4例、局部血肿4例。(2)并发症的构成比,以穿刺部位分:股静脉19.6%,锁骨下静脉7.8%,周围静脉6.5%。其中股静脉和锁骨下静脉的并发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3.7,P〈0.01);以导管类型分:双腔管19.1%,单腔管6.4%,PICC导管6.2%。其中双腔管和单腔管的并发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3,P〈0.01)。[结论]根据重度烧伤病人的特点,锁骨下静脉穿刺较股静脉穿刺为好;单腔管较双腔管为好;烧伤休克期、大手术及静脉高营养病人尽量用深静脉导管;康复期及长期输液的病人宜使用PICC导管。  相似文献   

17.
特重烧伤伴吸入性损伤的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特重度烧伤伴吸入损伤的治疗方法.方法总结和分析16例特重烧伤伴吸入性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该组吸入性损伤疗程20~35d,全部并发肺部感染,治愈14例,死亡2例,死亡率12.5%.其中死于ARDS 1例,死于肺部严重感染1例.烧伤创面愈合良好.结论按照输液公式根据病人具体情况进行液体复苏,早期气管切开,应用纤支镜检查和治疗以及机械通气,加强烧伤创面处理等是治疗特重烧伤伴吸入性损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烧伤创面深度与患者休克期补液量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烧伤面积≥25%总体表面积(TBSA)且休克期采用瑞金公式进行液体复苏患者的病史资料。记录入选患者的体表烧伤总面积、Ⅲ度烧伤面积以及烧伤后第1个和第2个24 h的补液量;计算Ⅲ度烧伤创面面积与体表烧伤总面积的比值(Ⅲ度创面比),换算烧伤后第1个和第2个24 h的实际补液系数(VIWB);分析Ⅲ度创面比与VIWB的相关性,建立回归方程并换算烧伤后第1个和第2个24 h 的修正VIWB。结果 166例患者资料入选。与单纯Ⅱ度烧伤患者(n=53)比较,单纯Ⅲ度烧伤患者(n=7)烧伤后第1个和第2个24 h 的VIWB分别增加了37%和41%(均P<0.05)。Ⅲ度创面比与烧伤后第1个和第2个24 h 的VIWB均呈显著正相关(R2=0.138,P<0.001;R2=0.108,P<0.001);建立的回归方程为y=0.537x+1.595和y=0.314x+0.775。与相同面积的Ⅱ度烧伤创面比较,Ⅲ度烧伤创面烧伤后第1个和第2个24 h的修正VIWB分别增加了35%和41%;Ⅲ度创面比每提高20%,第1个和第2个24 h的VIWB-修正公式需分别增加0.1和0.06。结论 烧伤患者休克期补液量与Ⅲ度创面比有关;修正公式适用于不同深度烧伤创面VIWB的换算。  相似文献   

19.
严重烧伤休克期不同时段血清阳离子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严重烧伤休克期不同时段血清阳离子发生变化的原因和机制,为临床休克期补液提供依据。方法:对121例重度以上烧伤病人休克期不同时段的377次电解质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严重烧伤休克期病人的血清阳离子随着时间的发展呈下降趋势,与对照组相比较,各时段的钾、钙离子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0~8 h的血清钠无差异,8~16 h与>16~24 h的血清钠有显著性差异(P<0.05),24~48 h以及>48~72 h的血清钠有极显著差异(P<0.01)。各组间的方差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结论:严重烧伤休克期不同时段血清阳离子的变化是明显的,呈下降趋势,与电解质丢失过多、补充不足以及容量稀释有关,改善补液的质量对预防电解质紊乱有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