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心脏术后患者两种吸氧方法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心脏直视术后双鼻导管和面罩2种吸氧方法的氧疗效果。方法将心脏直视术后停用呼吸机后持续氧疗的120例患者,采用2种吸氧方法,在相同氧流量;同一时间段,分别监测患者的氧合指标:pH值、PaO2、PaCO2、血氧饱和度(SaO2)、经皮血氧饱和度(SpO2)和呼吸频率。同时发放调查问卷,调查对2种吸氧方法的感受。结果2种吸氧方法患者的氧合指标、呼吸频率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是氧疗期间的舒适度双鼻导管吸氧法明显优于面罩吸氧法(P<0.05)。结论双鼻导管吸氧法既能保证有效氧疗又能使患者感觉舒适。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2种氧疗干预方法对急性心梗患者氧疗效果及舒适度的影响,以期通过合理的氧疗方式提高患者吸氧依从性。方法:将60例急性心梗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2组病人给予一次性双腔鼻导管吸氧,流量2~4升/min,维持脉搏血氧饱和度(SaO2)≥95%,在SaO295%时,对照组改用吸氧面罩高流量吸氧;实验组继续使用双腔鼻导管吸氧,调节氧流量为5~6升/min,比较2组患者氧疗舒适度及观察SaO2值。结果:实验组患者氧疗过程中不舒适的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不舒适程度也较对照组减轻。2组氧疗效果无明显差异,SaO2值在正常范围(SaO2≥95%)的人数比例相当(P0.05)。结论:对于神志清楚、无明显低氧血症的急性心梗患者用双腔鼻导管法给氧可提高患者吸氧依从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估急性低氧性呼吸衰竭患者通过加温湿化高流量鼻导管通气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50例急性低氧性呼吸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对照组75例和治疗组75例。对照组对患者使用低流量氧疗,治疗组对患者使用加温湿化高流量鼻导管通气进行治疗。比较对照组与治疗组患者的疾病归转情况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的低氧血症持续时间、吸氧时间与住院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患者的器官缺氧损伤、鼻黏膜损伤与无效吸氧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比对照组更低,治疗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更佳(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加温湿化高流量鼻导管通气在本次研究中比低流量氧疗的治疗效果更好,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减少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相似文献   

4.
吸氧是临床最常用的护理技能操作,目的为患者提供氧气、改善由缺氧引起的各种缺氧症状.一次性双侧鼻导管使用方便、无菌,但有别于传统鼻道管给氧,鼻道管给氧可以用医用胶布固定给氧端,但一次性双侧鼻导管需旋挂耳或头部,鼻塞不易固定常滑脱并触及鼻部皮肤黏膜感觉不适,通过观察,自制橘皮固定双侧鼻导管鼻塞的方法不易滑动,减少及皮肤粘膜不适感并可让患者吻到淡淡橘味、芳香醒脑,临床使用达到满意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 为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后需持续鼻导管吸氧的婴幼儿找到一种确切适用、易于接受的吸氧鼻导管固定方法 .方法 随机将心脏术后的婴幼儿160例分为2组,A组采用常规胶布固定法,B组采用透明膜固定法,临床观察患儿的耐受性和固定效果.结果 采用透明膜固定效果好.结论 透明膜固定吸氧导管的脱管率和重置率低干普通胶布固定,能更好地达到氧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巧用头皮针导管吸氧法在胃肠减压患者中的应用。方法:选择外科手术后需要胃肠减压的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50例患者吸氧方法为取一枚头皮针,将针头剪掉,留取塑料导管部分,将接输液器的接口处直接或通过接头与吸氧导管相连,将剪去针头的一端插入鼻腔约2-4cm[1],用胶布在胃肠减压同侧鼻腔外固定即可。对照组50例患者采用常规鼻导管吸氧法,鼻导管插入胃肠减压对侧鼻腔,比较两种吸氧方法对病人舒适度、吸氧治疗依从性的影响。结果:两种吸氧方法均能达到氧疗效果,而观察组的吸氧方法可减少病人吸氧时不适感,提高舒适度及吸氧治疗的依从性。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用头皮针导管法吸氧时,导管插入深度在鼻前庭位置,有利于鼻腔正常的生理功能对吸入氧气发挥湿化、温化及清洁过滤作用,减少不适反应。  相似文献   

7.
探讨采用不同吸氧浓度、吸氧时间、吸氧方式为早产低体重儿进行氧疗的疗效,分析为早期低体重儿进行吸氧治疗应选择的合理的吸氧浓度与方式。方法:将2010年1月至2013年8月我院收治的45例进行吸氧治疗的早产低体重患儿作为研究对象,由专业护理人员对其采用单侧鼻导管低流量吸氧、CPAP或呼吸机机械通气治疗,测定其在采用不同方式进行吸氧治疗时的氧流量及吸氧浓度,并比较使用不同测氧仪进行氧浓度测定的结果。结果:与采用普通鼻导管吸氧法相比,在为患儿使用改良鼻导管吸氧法进行治疗时采用0.5L/min、1.0 L/min、2.0 L/min的氧流量,其氧吸入浓度均较低,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随着氧流量的增加,为患儿采用改良鼻导管吸氧法进行治疗的氧吸入浓度可逐渐增加,而为患儿采用普通鼻导管吸氧法进行治疗的氧吸入浓度无明显的变化。采用两种测氧仪测得的氧浓度值相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为早产低体重儿进行鼻导管氧疗时应采取单侧鼻导管吸氧的方式,并将氧流量控制在0.3-0.5L/min之间,以免因氧流量过高造成患儿氧中毒。此外,临床医师可根据患儿的孕周、出生体重及缺氧程度等情况为其合理选择大小适宜的头罩进行头罩吸氧,将氧流量设置为5L/min,并将气体湿化并加热至31-34℃。对于使用呼吸机进行CPAP的患儿,应根据其血氧分析指标为其调整给氧浓度。  相似文献   

8.
<正>采用文丘里面罩吸氧是呼吸科患者常用治疗手段之一,文丘里面罩吸氧多采用未加温加湿的氧气瓶湿化给氧,湿化效果较差。湿化不足会导致呼吸道干燥不适、纤毛活动减弱及痰液黏稠度增加,造成患者需要有创机械通气进一步氧疗的重要原因之一。如何使患者在进行氧疗的同时又保证患者充分的气道湿化是非常重要的。经鼻导管湿化高流量吸氧通过更接近生理呼吸的鼻导管给氧以更好地适应上呼吸道的生理功能。同时,将外界气体有效温化湿化到气道生理需要(最佳的37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氧疗法减少食管癌患者术后低氧血症的效果。方法将60例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0例给予面罩吸氧10 h,氧流量6 L/min,再改用鼻导管吸氧3 d,氧流量为2 L/min;对照组30例患者仅给予鼻导管吸氧3 d,氧流量为4~6 L/min,分别于术前、术后返回病房(术后当天)和术后的第l、2 d进行动脉血气分析,比较2组患者各个时间点的PaO2和PaCO2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2组患者术前PaO2、PaCO2均正常,术后当天PaO2均低;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术后1、2 d PaO2明显提高,观察组发生低氧血症并发症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合理氧疗可以预防和减少食管癌患者术后低氧血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经鼻高流量氧疗在急症呼吸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急性低氧性呼吸衰竭且需要进行氧气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入选患者分为观察组(采用经鼻高流量进行氧疗n=40例)和对照组(文丘里面罩或双腔鼻导管进行氧疗n=40例)。观察两组患者采用不同氧疗设备后生理参数(心率、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平均动脉血压)的变化以及询问患者的主观感受(呼吸困难评分、舒适度评分、患者满意度评分)。结果:生理参数方面的比较,应用经鼻高流量组患者呼吸频率明显低于传统氧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心率和患者平均动脉压力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主观观感受方面的比较,应用经鼻高流量组患者在呼吸困难评分,舒适度评分以及患者满意度评分方面均优于传统氧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氧疗方式比较采用经鼻高流量氧疗能减低患者的呼吸功,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和耐受性,临床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胃液回输在胃瘫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将37例胃瘫患者分为对照组(n=19)和胃液回输组(n=18)。对照组采用常规禁食、有效持续胃肠减压、静脉输液以保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等保守治疗;应用甲氧氯普胺、红霉素、西沙必利、多潘立酮等促胃动力药物治疗;介入下将鼻饲管放置于空肠20~30cm处,使用营养泵经鼻饲管进行肠道内营养治疗。胃液回输组除不给予静脉补充电解质外,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进行经鼻饲管定时胃液回输,在鼻饲管上加1个三通,使鼻饲管和胃液引流袋相连,可经鼻饲泵向空肠内输注营养液或胃液。根据患者日常3餐饮食时间将胃液以100~150mL·h-1的速度经鼻饲管回输至空肠。对比2组治疗效果。结果 2组治疗后10、20、30d血红蛋白、白蛋白及电解质水平均高于治疗前,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液回输组治疗后10、20、30d血红蛋白、白蛋白及电解质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液回输组患者恢复胃动力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鼻饲管回输胃液对胃瘫的恢复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李晓芸  栗芳 《吉林医学》2010,31(31):5628-5629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球麻痹导致吞咽功能胃管置入一次成功率的方法。方法:对182例脑梗死吞咽困难患者选择不同方法留置胃管并进行效果评价,所得有效计数资料数据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通过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选择合适的胃管、术前给予心理干预、选择插管时机、插管时采取右侧卧位、延长插管深度及妥善固定等相应措施后,减轻或消除了患者的不良刺激。结论:改良留置胃管优于常规留置胃管法,提高了插胃管的一次性成功率,减轻了对患者的刺激和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为患者的后期治疗奠定了营养基础。  相似文献   

13.
DRW型胃管应用于鼻饲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DRW型胃管在鼻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对照法将86例鼻饲患者分为两组,以一次性使用胶乳胃管鼻饲者44例为对照组,以DRW型胃管鼻饲者42例为观察组,观察两组每次插管时间、插管一次成功率、插管反应、食物反流、误吸、管腔堵塞、胃管变化及鼻腔咽部黏膜充血等情况。结果:观察组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DRW型胃管鼻饲效果明显优于胶乳胃管,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2种测量法在经鼻胃管留置新生儿鼻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80例需鼻饲喂养的新生儿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2组各40例。对照组按照耳垂一鼻尖一剑突测量法经鼻置人胃管,观察组按照前额正中发际一脐测量法经鼻置入胃管,比较2组留置胃管的长度、一次胃液回抽成功率及鼻饲喂养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胃管置入长度为(18.48±0.26)cm,对照组为(16.34±0.38)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一次胃液回抽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且鼻饲喂养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前额正中发际一脐测量法经鼻胃管留置优于耳垂一鼻尖一剑突测量法,可减少鼻饲喂养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刘彩凤 《吉林医学》2013,34(1):144-145
目的:探讨洗胃时适当延长胃管插入长度的可行性。方法:将80例洗胃患者按入院先后分为试验组、对照组,观察对比不同胃管插入长度对洗胃时呕吐率、洗胃后呕吐率、胃管堵塞率的影响。结果:采用两种不同的胃管插入深度,患者洗胃时呕吐率、洗胃后呕吐率、胃管堵塞率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5)。结论:延长胃管插入长度5~10 cm优于传统的胃管插入长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患者鼻饲置胃管的最佳方法。方法将50例气管切开留置胃管鼻饲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5例,试验组采用改良法置胃管,对照组采用传统法置管。比较两种置管法的一次性成功率以及置管所致患者的刺激性反应。结果试验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患者不适反应明显减轻,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改良法置胃管成功率高,患者不适症状减轻,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7.
朱昌兰 《基层医学论坛》2016,(11):1457-1458
目的:探讨静脉应用镇静剂和滴入呋麻滴鼻液在ICU气管插管患者胃管安置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80例需安置胃管的患者,按安置胃管的先后顺序交替进入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安置胃管,试验组采用静脉镇静和滴入呋麻滴鼻液的方法安置胃管,观察2组患者胃管一次性安置成功率及在胃管安置过程中鼻咽部黏膜损伤情况。结果对照组胃管一次性安置成功率为80%,试验组胃管一次性安置成功率为97.5%;对照组胃管安置过程中发生鼻咽部黏膜损伤率17.5%,试验组胃管安置过程中发生鼻咽部黏膜损伤率为5%,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静脉应用镇静剂和滴入呋麻液的方法安置胃管,可增加胃管一次性安置成功率,降低鼻咽部黏膜损伤,提高患者的舒适性,易于被患者接受,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8.
秦敏  徐辉全  李友珠 《右江医学》2012,40(4):461-462
目的探讨三腔二囊管更好的置管方法,提高三腔二囊管的应用水平。方法将60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30例,口服胃镜润滑胶浆后置三腔二囊管压迫止血,常规组30例,给予常规置三腔二囊管压迫止血。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置管反应程度及一次置管成功率。结果实验组置管反应程度显著轻于常规组(P<0.01)。实验组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100%,显著高于常规组的76.6%(P<0.05)。结论应用胃镜润滑胶浆能减轻胃管刺激反应程度,提高三腔二囊管一次插管成功率,可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索安全、有效、易行的胃管固定方法,减少胃管脱出和吻合口瘘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将我科2009年1月~2011年1月202例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分别采用改良胃管固定法和传统胶布固定方法。结果:试验组胃管脱出发生率(5.94%)低于对照组(17.82%)(P〈0.01),胃管重置试验组(2.97%)低于对照组(14.85%)(P〈0.001),试验组皮肤及黏膜损伤发生率(4.95%)低于对照组(14.85%)(P〈0.05)和吻合口瘘发生率(1.98%)低于对照组(8.91%)(P〈0.05)。两组胃管固定术后舒适度评分,术后1、4和7 d试验组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改良胃管固定方法较传统胶布固定牢靠、舒适,降低了胃管脱出率和吻合口瘘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石海杰  文萍 《海南医学》2016,(5):856-857
目的:探索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中行保留灌肠的新方法。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4月份入住我院消化内科二区确诊为急性发作溃疡性结肠炎,病变部位在乙状结肠、降结肠、升结肠,均需采取保留灌肠治疗的患者63例,其中将2014年1~10月收治的31例患者设为对照组,2014年11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32例患者设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肛管灌肠(肛管组),观察组使用14#胃管代替肛管灌肠(胃管组),观察两组患者在保留灌肠时的肛区疼痛反应,记录插管次数,统计一次性插管成功率和给药后溃疡性结肠炎急性发作缓解症状情况。结果胃管组一次性插管成功率为93.75%(30/32),肛管组为67.74%(21/31);插管时肛区疼痛不适发生率方面,胃管组为6.25%(2/32),肛管组为35.48%(11/31);从控制急性发作缓解症状的给药效果来看,胃管组的缓解率为96.88%(31/32),肛管组为70.97%(22/31),以上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保留灌肠可以使用胃管代替常规肛管,此方法给药效果更好,患者更易接受,临床护士更容易掌握操作技术要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