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脑血管病的高发病率,高致残率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存及生存质量的疾病。目前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及减少复发问题一直困扰着神经科学界的工作者。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干预(除药物外),尤其是颈内动脉支架成形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CAS)成为神经科学界关注的问题。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作为治疗颈动脉狭窄的金标准并未被撼动,然而对于潜在的心脏疾病患者而  相似文献   

2.
贾荣艳  李艳捧  王亚芹 《河北医学》2008,14(10):1252-1254
急性脑卒中的高发生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及高复发率是脑血管病防治亟待解决的临床课题,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及医学界特别是神经科学界的重视,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率远高于出血性脑血管病.研究发现,在脑血管病中70%左右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缺血性脑血管病主要是脑血管狭窄或闭塞所致.文献报道约25%的缺血性脑卒中与颈内动脉的狭窄或闭塞有关.颈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可能通过栓塞或引起大脑半球低灌注而增加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  相似文献   

3.
颈动脉狭窄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干预及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在防止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复发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人们越来越重视颈动脉狭窄在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中的作用。颈内动脉狭窄在白种人的发生率远较东方人为高。但是近年的一些研究表明,东方人的颈内动脉狭窄发生率有明显增高的趋势。颈动脉狭窄的好发部位为颈内动脉的起始部。两个大样本的研究显示,颈动脉狭窄同侧脑梗死的发病率高达90%~95%。所以颈动脉狭窄的治疗成为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及预防复发的重要措施。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血管成形术及新型药物的应用明显提高了颈动脉狭窄的疗效,减少了并发症。现就有关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缺血性脑血管病重要的危险因素,它与脑梗死的发生、复发及梗死的部位密切相关,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20%~25%的患者是由颈动脉颅外段粥样硬化斑块引起的,颈内动脉供应大脑前2/3的血液,颈内动脉发生粥样硬化狭窄,将严重影响大脑的正常血液供应,导致脑供血不足,甚至出现脑梗死,  相似文献   

5.
颈内动脉支架置入急性血流动力学的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献[1,2]报道30%~60%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可以归因于颈动脉的狭窄.颈内动脉支架置入术已被认为是治疗颈内动脉狭窄的有效、安全的方法之一[3].但是由于支架的置入压迫、刺激颈动脉窦的压力感受器,而引起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如心率的下降、血压的改变等.为此,我们观察了我科颈内动脉支架置入治疗颈动脉狭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的改变,为临床颈内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治疗并发症的处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王梅芳  陈东明 《现代医学》2011,39(3):325-328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在防治脑血管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对89例脑梗死、8例脑供血不足和11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行全脑血管造影术,发现颈内动脉均有不同程度的狭窄,对狭窄段行支架置入术。结果:108例颈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均获得成功,平均狭窄程度从99%降至10%(P<0.01)。术后随访6个月到3年,所有患者均无缺血性事件发生。结论:通过颈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疗效可靠,大大降低了脑血管病的复发率和致残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颈动脉狭窄程度对全脑血流量(CBFV)的影响,寻找早期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超声指标。方法选取69例接受颈部血管彩超检查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测量其两侧颈内动脉、椎动脉内径(D)、狭窄程度及时间平均血流速度(TAMV),计算CBFV,比较不同程度颈动脉狭窄患者的CBFV。结果不同程度颈动脉狭窄患者的CBFV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4.81,P<0.05);颈内动脉狭窄>70%组、狭窄50%~70%组患者的CBFV低于颈内动脉狭窄<50%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值分别为3.43和2.69,P<0.05),颈内动脉狭窄50%~70%患者的CBFV与颈内动脉狭窄>70%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1.27,P>0.05)。结论经多普勒超声证实颈内动脉狭窄>50%的患者CBFV显著减少。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析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采取颈部血管超声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 随机选取该院2014年1月—2016年5月期间接受颈部血管超声检测的8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选择8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予颈部血管超声检查,比较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颈动脉狭窄、颈内动脉内中膜厚度增厚的情况.结果 观察组60例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其发生率75.00%、45例为颈动脉狭窄,其发生率为56.25%、80例为颈内动脉内中膜厚度增厚,其发生率为100.00%与对照组15.00%、0.00%及12.5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采取颈部血管超声检测价值较高,可充分发挥其早期预警、早期诊断作用,明确斑块及内膜增厚的情况,同时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缺血性脑血管病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及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对125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缺血性脑血管病组)及120例非梗死患者和正常体检者(对照组)进行经颅多普勒超声和血脂、血糖检查.结果缺血性脑血管病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检出率(38.4%)与对照组(10.8%)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缺血性脑血管病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分布依次为大脑中动脉(70.8%)、椎基底动脉(37.5%)、大脑前动脉(31.3%)、颈内动脉末段(10.4%).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卒中家族史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容易发生颅内动脉狭窄,其OR值分别为2.56、3.46、4.12、5.20(均P<0.05).缺血性脑血管病组高密度脂蛋白(1.09±0.32) mmol/L比对照组(1.33±0.40)mmol/L低(P<0.05).结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有密切关系,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危险因素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卒中家族史,保护因素有高密度脂蛋白.  相似文献   

10.
脑血管病是目前致残率和病死率较高的疾病之一,其中缺血性脑血管病占脑血管疾病的70%。研究证明,颈内动脉或颅内动脉严重狭窄是造成缺血性脑血管的主要原因之一。2005年7月~2009年12月,我们对65例颅内外动脉狭窄接受脑血管支架植入患者进行围手术期的护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缺血性脑血管病中血清组织因子(tissue factor,TF)及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issue factor pathway inhibitor,TFPI)抗原含量与有无颈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 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TF、TFPI抗原含量.结果 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颈内动脉狭窄组TFPI抗原含量比无狭窄组低,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TFPI抗原含量与有无颈动脉狭窄有关,说明TFPI抗原含量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2.
李正侠 《中华全科医学》2012,10(9):1422-1423
目的探讨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的临床运用价值。方法对182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采用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对颅内外动脉血管的狭窄程度以及狭窄部位进行分析。结果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7例脑血管正常,175例颅内外血管异常,110例颅内血管异常,65例颅外血管异常,50例血管狭窄程度<50%,85例血管狭窄程度达50%~70%,40例血管狭窄程度>70%;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可明确狭窄部位以及对狭窄程度进行诊断;颈内动脉颅内段狭窄的严重程度高于颈内动脉颅外段(P<0.05)。结论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采用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可对患者病变部位以及狭窄程度进行明确诊断,并对脑血管的血流动力学改变、侧支代偿以及动脉回流情况进行检查,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实施提供理论依据,具有重要的临床运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缺血性脑血管病中血清组织因子(tissue factor,TF)及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issue factor pathway inhibitor,TFPI)抗原含量与有无颈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 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TF、TFPI抗原含量.结果 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颈内动脉狭窄组TFPI抗原含量比无狭窄组低,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TFPI抗原含量与有无颈动脉狭窄有关,说明TFPI抗原含量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4.
成年人群中脑血管病的发生率为150~200人/10万,其中缺血性脑血管病占75%~85%,而颈动脉狭窄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病因之一.现代医学研究证明,约20%~30%的缺血性脑卒中是由颈动脉狭窄、栓子脱落所致[1].所以,及早地发现和诊治颈动脉狭窄可以有效地降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随着介入治疗的迅速发展,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为颈动脉狭窄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手段.下面就我院和广东省人民医院2003年2月至2005年3月施行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10例病例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5.
颈动脉狭窄与缺血性脑血管病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患者的颈动脉超声情况,分析颈动脉狭窄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2006年3月-2007年5月对我院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分析其异常所占比率。结果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颈动脉狭窄和(或)粥样斑块形成者占81.8%,支持颈动脉狭窄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结论早期发现和干预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可能对于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及复发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颈内动脉狭窄可导致脑梗死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主要病因之一。传统保守治疗主要以降压、抗血小板聚集、活血化瘀和降黏降脂为主,近年来由于脑血管介入技术的快速发展,国内许多大型医院已经将颈内动脉支架成形术(CAS)作为常规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方法之一。笔者于2010年2月-7月在卫生部直属北京医院神经外科进修学习,累计参与颅外段颈内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72例,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急性脑卒中的高发生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及高复发率是脑血管病防治亟待解决的临床课题,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及医学界特别是神经科学界的重视。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率远高于出血性脑血管病,缺血性卒中占所有脑卒中的80%以上,而动脉粥样硬化所致颅内外脑动脉狭窄是引起缺血性卒中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引起缺血性脑卒中的常见原因,因此颈动脉狭窄的治疗成为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及预防复发的重要措施[1].2008年11月,我科应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联合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病人1例,现结合文献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中医药保护脑缺血损伤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脑血管疾病是一种高致残、高复发的常见病,严重危害老年人的生命健康和生存质量.我国脑血管疾病居三大死亡原因(脑血管病、心脏病、癌症)首位,其中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占60%~80%[1].中医药治疗中风历史悠久,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治疗经验,其防治缺血性中风的实验研究进展较快,兹就其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血管内支架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体会。方法回顾分析19例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支架治疗的资料。结果术后DSA证实:手术成功率100%,治疗后残余狭窄率低于20%。1例颈动脉窦反应,2例血管痉挛,1例出现高灌注综合征,7例颈内动脉支架均使用脑保护装置,2例术后保护装置内有脱落物,2例术后出现假性动脉瘤。19例随访6~24个月,无1例再发脑梗塞。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一种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安全有效的方法,提高术者操作技巧及加强围手术期监护可以大大降低手术并发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