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发病机理及诊治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简称ITP)临床上可分为急性,慢性和反复型3种类型.其发病机制不尽相同。1 发病机理大量资料证明ITP 患者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水平增加,PAIg 阳性检出率达80%~89.5%。慢性型ITP  相似文献   

2.
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一种急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本病与成人ITP不同,在数周内能自然完全缓解,但有7~10%的病人不能持久的缓解。1977年Lushe等人把本病分为3型:急性型、反复发作型、慢性型。这3型在病因和发病机理上都有不同,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所起的作用也不一样。由于血小板悬液免疫荧光试验(PSIFT)新的进展,有利于著者更详细的研究小儿ITP的体液  相似文献   

3.
儿童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2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25例ITP住院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对其发病年龄、诱因、出血情况及3种不同治疗方案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 (1)婴幼儿发病多见,其中年龄1个月~1岁者37例(29.6%),~3岁者38例(30.4%),≤3岁占所有病例数的60%;(2)起病诱因不明者67例(53.6%),诱因明确58例(46.4%),12例(9.6%)发病前1个月内有预防接种史;(3)以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可使出血症状很快消失;治疗后3、7 d的血小板值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1)儿童ITP发病年龄以婴幼儿期多见;(2)约半数患儿有前驱感染史,疫苗接种后ITP发生率高于以往报道;(3)泼尼松、泼尼松+静脉注射用人免疫球蛋白治疗以及地塞米松+静脉注射用人免疫球蛋白3种方法治疗儿童ITP均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4.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又称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是临床最常见的获得性出血性疾病.以血小板减少、血清中出现抗血小板抗体、骨髓巨核细胞数增加或正常伴成熟障碍为特征.约70%患者在诊断后的6个月内痊愈,但仍有部分患者转为持续性、慢性甚至难治性ITP.ITP的发病机制仍不完全清楚,目前认为主要有遗传易患性、血小板破坏过多及生成不足.因此,新的免疫抑制剂及促血小板生成剂不断被应用于临床中.该文对近年来在难治性ITP的诊断标准、严重度分级和治疗等方面取得的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B淋巴细胞异常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已证实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因免疫机制引起血小板破坏增加的临床综合征,又称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该病发病机制错综复杂,目前尚未明确。现就ITP患儿B淋巴细胞异常及可能的致病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巨细胞病毒感染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相关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出血性疾病,发病机理尚不明确.目前认为可能与多种病毒感染及细胞免疫功能异常等有关\[1\].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感染呈世界分布,在我国不同人群中CMV感染率可高达50%~90%.近年来,有人观察到有些CMV感染的临床惟一症状就是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本文回顾性分析了219例ITP患儿CMV感染情况、临床特征、预后及治疗,以研究ITP与CMV感染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与免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小儿常见的出血性疾病之一,其病因未明,发病机制亦尚未完全明了。研究证明该病由免疫介导,急性ITP与病毒感染有关,而慢性ITP可能由抗血小板自身抗体所引起。PAIg/C_3的检测为ITP的诊断提供了依据;血小板相关抗原的研究表明自身抗原主要是血小板膜糖蛋白成分;ITP时有T淋巴细胞亚群的异常,提示存在免疫调节功能缺陷。本文还简要综述了ITP治疗的某些进展。  相似文献   

8.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发生的主要原因是抗血小板自身抗体引起的血小板破坏,因而血小板自身抗体的检测对ITP的诊断及发病机理的研究有重要价值.本研究用改良的血小板抗原单抗特异性固相化法(monoclonal antibody specific immobolization of platelet antigens, MAIPA)测定了ITP患儿和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儿血清中的抗GPIIb/IIIa和抗GPIb/Ix自身抗体,并同时测定这些患儿的血小板表面相关抗体(PAIgG)作为比较,以试图评价血小板膜糖蛋白特异性抗体测定在ITP患儿中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9.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搬(ITP)通常是指骨髓正常而不伴有全身性疾病的血小板减少症。本病的血小板减少是由于与体液或细胞免疫机理有关的血小板寿命缩短所致。通过血小板凝集试验和补体结合试验,在一些ITP患儿血清中已检测到抗血小板抗体。Dixon等报导了血小板结合抗体直接定量测定法,此法灵敏、特异,但操作困难。作者使用5-羟色胺释放试验,研究儿童ITP病例的血小板减少期和恢复后血清中血小板抗体。其原理  相似文献   

10.
正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是儿童常见的以单纯性血小板减少为特征(血小板计数100×10~9/L,白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正常)的出血性疾病,约占儿童出血性疾病的25%~30%。大约80%表现为原发性ITP,此部分患儿的病因极为复杂,可由发病前的病毒感染、疫苗接种等诱发,而同时由于新病因的发现,部分患者会从原发性归入继发性ITP。继发性ITP指由潜在病因导致的免疫相关的血小板减少症,包括药物、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病毒感染(如人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误诊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患儿临床特点和误诊原因的分析,提高临床医师对儿童再障的认识,减少早期误诊。方法收集我院1992年1月-2010年8月收治的曾误诊为ITP、入院后确诊为再障的20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分别按照实验室检查、疗效及误诊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所有再障患儿中,误诊为ITP者占16%,在被诊断为ITP时:(1)多数患儿已经出现明显的外周血二系或三系下降,而并非单纯血小板减少。(2)5例患儿行骨髓检查,但结果并不符合ITP骨髓象。(3)绝大部分患儿未进行必要的血小板抗体检查,或检查结果并不典型。(4)按ITP进行糖皮质激素和大剂量免疫球蛋白治疗,疗效欠佳,未能进一步检查以核实诊断。(5)所有患儿均不符合ITP诊断标准,经过进一步检查均符合再障诊断标准。经抗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环胞素A和雄性激素等治疗后,参照再障疗效标准,总有效率和显效率分别为75%和62%。结论再障和ITP均存在明显的血小板减少和出血倾向,ITP发病率明显高于再障,临床容易发生误诊。因此,临床上发现血小板降低,在考虑ITP诊断时,必须同时考虑可导致血小板减少的其他疾病的可能性,严格参照中华医学会制定的"再生障碍性贫血诊断标准"和"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诊断标准",以明确诊断和进行必要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2.
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简称ITP)是儿童常见的出血性疾病之一,儿童急性ITP的发病特点是:起病急,血小板计数常低于50×109/L,因此易发生出血倾向,当血小板计数低于25×109/L时易发生严重的内脏出血而危及生命.因此使用有效药物迅速提高血小板计数,是预防内脏严重出血关键.临床观察到,口服强的松的治疗反应一般有四种:(1)原剂量治疗过程中血小板下降;(2)激素减量过程中血小板下降;(3)激素停药后血小板下降;4)激素减量后或激素停药后血小板正常.第(1)种情况说明患儿对激素强的松耐药,第(2)、(3)种情况说明患儿对强的松依耐.对第(2)、(3)种情况我们可采取延缓激素减量时间和延长疗程的方法可降低复发率,我们对第(1)种情况即对强的松耐药的13例急性ITP患儿先用甲泼尼龙静脉滴注5天然后改用甲泼尼龙片剂口服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70年代来,随着对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研究的深入,本病被命名为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ATP或AITP)。现就有关小儿ITP的免疫机制及难治性ITP近年资料综述于下。  相似文献   

14.
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因血小板过量破坏而引起的、继发性全身性出血性疾病。以血小板寿限缩短和经常伴有血小板抗体为特征,骨髓象正常或巨核细胞增高。概述与分型本病自1775年Werlhof首先描述以来,关于发病机理等问题、迄今仍未完全解决。但近年已有许多进展、现就此综合介绍于后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发病的关系。方法应用酶联免疫法检测54例ITP患儿粪便Hp抗原,观察Hp抗原阳性与阴性患儿的临床表现、血小板减少程度及对治疗的反应。结果 54例患儿,Hp阳性率19%(10例),不同发病年龄患儿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47例急性ITP患儿中Hp阳性9例(19%),治疗后血小板恢复正常平均需7.3 d;38例Hp阴性患儿血小板恢复正常平均需5.1 d,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慢性ITP患儿Hp阳性率14%,与急性ITP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未发现ITP患儿Hp感染率高于一般人群;Hp阳性率与患儿年龄无明显相关;Hp感染不影响ITP患儿对治疗的反应。  相似文献   

16.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获得性出血性疾病,因其发病机制与免疫相关,又称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近年来ITP在诊断和治疗方面取得了许多进展,特别是对诊断时的分期、症状的评分、治疗的适应证及预后等方面达成了一些共识,该文就儿童ITP近年来在病因和流行病学、症状及评分、诊断及分期、辅助检查、治疗的适应证及预后等方面的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伴巨细胞病毒感染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是儿科常见的出血性疾病之一,近年研究发现,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感染可导致造血功能紊乱,有些CMV感染患儿的临床唯一症状就是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但迄今对此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我们通过检测ITP患儿血白细胞CMV-DNA、血浆CMV-IgM,探讨CMV感染与ITP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是儿童时期最为常见的出血性疾病,由多种自身免疫机制介导,以孤立性血小板减少为主要临床特点.儿童ITP通常急性起病,相当比例的患儿可追溯到前驱感染或接种疫苗史,均可使其免疫失耐受,从而导致ITP的发生.儿童ITP异质性较强,目前越来越多的患儿病情反复,一线治疗效果不佳,迁延不愈,导致慢性ITP...  相似文献   

19.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是儿童最常见的出血性疾病,过去也称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或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mmune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目前更倾向于命名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避免使用"特发性",而选择"免疫性"以强调其免疫相关的发病机制,仍保留ITP的缩写[1-2].ITP是由于人体内产生抗血小板的抗体,导致网状内皮系统破坏血小板过多,从而造成血小板减少.该病的年发病率约为50~100/106人口,其中半数以上是儿童.儿童ITP常于感染后数天或数周内起病,大约有70%~80%的患儿可以痊愈,而剩下的20%~30%则可能发展为慢性ITP.  相似文献   

20.
<正>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是儿童期常见血液病之一,约占出血性疾病的25%~30%~([1])。ITP是因多种已知或未知病因作用下,体内产生血小板自身抗体导致血小板破坏,以及骨髓巨核细胞分化成熟障碍所致血小板生成减少,从而出现外周血小板计数下降并伴有不同程度出血倾向~([2])。既往认为ITP与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相似,属于体液免疫异常疾病~([3-5])。但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目前发现ITP的免疫异常发病机制,在始动和进展阶段,以及免疫调节过程中,均有细胞免疫机制参与~([6-8])。因此,有关ITP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