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24 h动态心电图(Holter)评价冠心病患者无症状心肌缺血的价值。方法应用Holter监测200例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发作阵次、每次缺血发作时间和ST段最大压低值以及昼夜缺血次数。结果无症状心肌缺血130例占65.0%,伴典型心绞痛12例占6.0%;心肌缺血发作时快频率依赖者126例占63.0%。昼夜发作规律为6:00—12:00发生最高,检出970阵次占58.3%。结论Holter对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种类、发作时间、数量与日常活动的关系、变化规律以及药物的疗效进行详细观察,是监测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24h动态心电图(DCG)与PCI对变异性心绞痛(VAP)诱发缺血性J波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VAP在DCG检测中发生ST段抬高者,并经PCI证实并进行缺血性J波的分析。结果:18例经PCI证实有冠状动脉病变者16例为88.89%;ST段抬高者中同时合并缺血性J波者8例,占44.44%。伴有缺血性J波者100%发生室性心律失常,不伴有缺血性J波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71%。结论:ST段抬高合并缺血性J波是心肌严重缺血性时伴发的一种超急性期心电图改变,可诱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争,值得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动态心电图(DCG)的临床特点。方法对582例冠心病患者进行DCG监测。结果402例有3884阵次缺血发作,其中307例2930阵次为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其中60岁以上者发作2135阵次,占SMI的72.87%,无症状与有症状组心肌缺血的ST段压低程度差异无显著性,但无症状较有症状组心肌缺血持续时间长(P〈0.05)。结论SMI检出率远高于有症状心肌缺血,60岁以上者多见,容易引起患者忽视而得不到及时治疗,因此,更具有潜在危险,在诊治上应给予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DCG)对检测冠心病患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临床价值。方法用DCG记录96例冠心病患者ST段下移阵次数、当时有无症状、ST段下移持续时间、发作昼夜时间规律及发作前后心率的变化。结果缺血性ST段下移336阵次,其中无症状发作246阵次,有症状发作90阵次;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持续时间(5.8±12)min/次,有症状性心肌缺血持续时间(26.2±14)min/次,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DCG是临床上检测无症状性心肌缺血重要方法之一,对临床评估无症状心肌缺血的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对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69例冠心病患者采用动态心电图检测,对其结果进行分析。结果69例冠心病患者中检出55例心肌缺血,其中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发作阵次占84.21%,有症状性心肌缺血发作阵次占15.78%,无症状性心肌缺血与有症状性心肌缺血栓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肌缺血昼夜比较发现,以06:00~12:00频率最高,OO:OO~06:00频率最低,夜间心肌缺血发作的起始心率低,持续时间长,ST段下移明显(P〈0.05)。69例患者中共检出心律失常40例,占57.97%,其中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中检出29例,有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中检出11例,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心电图对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有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探讨无症状心肌缺血的动态心电图(DCG)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328例冠心病患者进行12导联动态心电图检测.结果 :248例有1536阵次出现缺血发作,其中62例4292阵次(78.55%),为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60以上者发作4940阵次,占SMI的81.55%,无症状与有状组心肌缺血的发作之比约3-4:1,但无症状较有症状组心肌缺血持续时间长(p<0.05).上午06:00-12:00发作频率最高(45.46%),明显多于夜间0:00-06:00的14.64%(P<0.01).检出严重心律失常108例,无症状与有症状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DCG对SMI检出率远高于有症状心肌缺血,检测心绞痛患者,一昼夜内有多次心肌缺血发作,其中70%~85%无症状,即无症状心肌缺血发作的频率是有症状心肌缺血的四倍,60岁以上者多见,因其隐匿性在生活中易备患者忽视,而得不到即使治疗,因此更具有潜在性危险,在诊治上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对诊断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2月-2010年2月采用12导联动态心电图(DCG)记录系统,对86例冠心病(CAD)患者连续监测48h,结合生活13志分析诊断。结果:本组86例中发生心肌缺血70例(81.4%),共检出缺血发作412次,每例发作1,30次,平均6次。结论:结果显示心率越快,诱发的心肌缺血越严重,ST段下移越明显,这与发病率及总的心血管病死亡率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的2 4h动态心电图特点。方法 采用英国牛津OXFORD动态心电监测系统,携带式记录盒,记录MV1、MV5通道2 4h心电资料,结合患者监测日志,分析ST段变化以及各种心律失常的类型。结果 A组2 5例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2 4h心电图中无症状性缺血发作6 0阵次(71% ) ,有症状性缺血发作2 5阵次(2 9% ) ,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0 .0 5 ) ,A组无症状性缺血发作6 0阵次(71% ) ,B组非糖尿病冠心病患者2 4h心电图中无症状性缺血发作4 0阵次(5 2 % ) ,两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 <0 .0 5 )。A组患者2 4h心电图中室性心律失常15例(6 0 % ) ,房性心律失常7例(2 8% ) ,房室传导阻滞3例(12 % )。结论 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易发生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及严重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变异型心绞痛的临床特点,探讨其治疗方法。方法:选择变异型心绞痛患者23例,年龄37~49岁;其中男18例,女5例,均经Holter检查发现,发作性ST段抬高,部分伴严重心律失常,采用钙离子拮抗剂为主,辅以单硝基硝酸脂治疗。结果:23例患者经治疗后症状消失,复查Holter无ST段抬高的缺血表现。结论:变异型心绞痛好发于年龄较轻的男性,发作时ST段抬高,可伴严重心律失常;钙离子拮抗剂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早期复极综合征(ERS)的心电图特点及鉴别方法.方法:对25例早期复极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心电图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5例早期复极综合征患者中,男性21例,女性4例,男性明显多于女性,占84.00%,心电图示ST段抬高及T波高耸.平板运动试验(TET)中ST段可暂时下降至基线.结论:ERS多见于青年男性,部分患者伴有心悸、胸闷、胸痛等症状,常被误诊为心绞痛等,故掌握ERS的心电图特点,结合动态心电图(DCG)及TET检查,可提高ERS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11.
动态心电图是目前诊断心肌缺血最常用的无创性检查方法。变异型心绞痛发作的一过性ST段抬高是心肌缺血的一种特殊表现。普通心电图因其一过性难以捕捉,三通道动态心电图又不够全面,所以12导联动态心电图监测是变异型心绞痛发作一过性ST段抬高的最佳捕捉方式。现将我院2001—200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136例ST段抬高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的冠脉病变。方法:136例ST段抬高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入院后急检肌钙蛋白T,常规做18导联心电图,入院后2周内行冠状动脉造影,同时观察心律失常及心衰的发生率。结果:ST段抬高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胸前导联ST段压低患者心衰发生率(36/92)39.1%,心律失常发生率(64/92)69.6%,多支血管病变占(86/92)93.4%;ST段抬高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胸前导联ST段正常患者心衰发生率(6/44)13.6%,心律失常发生率(16/44)36.3%,多支血管病变占(10/44)22.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ST段抬高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胸前导联ST段异常提示冠状动脉多支病变,预后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无症状心肌缺血的临床特点和发生规律。方法:对120例冠心病患者应用24h动态心电图检测。结果:共检出心肌缺血1 265阵次,无症状心肌缺血的发生显著高于有症状心肌缺血,占85.5%;发作高峰在上午6:00~12:00,00:00~6:00最少,但夜间缺血持续时间及ST段压低幅度明显重于白昼。结论:无症状心肌缺血是冠心病最常见的表现形式,应和有症状心肌缺血同样给予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与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急性心肌梗死126例的临床资料.根据心电图有无ST段抬高分为两组,对比分析其临床特征,从而用于指导治疗.结果: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病人既往多有糖尿病及心绞痛病史,患者冠状动脉病变较弥漫,有侧支循环建立;而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病人易合并有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等表现,冠脉病变多为单支,两者死亡率无明显差异.结论: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易发生于糖尿病患者,既往有反复心绞痛发作病史,冠脉病变多为多支,多有丰富侧支循环,但预后差.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SMI)患者的动态心电图(DCG)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老年冠心病患者DCG中SMI发作情况与日常生活活动的相关性,以及老年男性与女性患者的差别。结果SMI占总心肌缺血的87.5%,SMI发作时间大多集中在6:00—12:00,占48.0%;男性SMI发作阵数明显高于女性(P<0.05);夜间与白昼SMI指标比较,每阵缺血发作持续时间(TMI)长,ST段最大位移(STm)下降明显(P<0.05);男性患者TMI较女性延长,STm较女性下降明显(P<0.05)。结论DCG对老年患者SMI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病窦综合征(SSS)患者应用动态心电图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体表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仪(DCG)对诊断SSS作一初步评估,DCG采用美高仪公司生产ECGLAB12型。结果;动态心电图检出显著窦性心动过缓31例,占31%;其中,检出SSS19例,占31%。发现窦性静止9例,窦房阻滞7例,交接性逸搏及交接性逸搏心律11例,短阵房性心动过速4例及房室传导阻滞10例。结论:动态心电图是既简便又可行的检查手段,记录时间长可检出更多的窦房结功能障碍而产生的各种心律失常,对于诊治SSS具有独特优势,且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体表心电图ST-T改变对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作用。方法:对150例体表心电图ST-T改变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50例患者中,冠状动脉造影阳性率65.33%,心电图显示ST段抬高(或同时伴有ST段压低)伴或不伴T波改变者冠脉造影阳性率为97.26%,心电图显示ST段压低伴或不伴T波改变者冠脉造影阳性率为35.06%。结论:虽然临床体表心电图ST—T改变对冠心病诊断有较好提示作用,但并非为冠心病所特有,尤其对于不伴有ST段抬高的ST—T改变患者临床诊断冠心病更应慎重。  相似文献   

18.
急性腹痛症状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析以腹痛为表现的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特点。对21例以急性腹痛为表现的AMI的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归纳。以腹痛为首发的AMI患者以ST段抬高型AMI居多(76.5%),非ST段抬高型AMI次之(23.5%)。心电图表现以下壁为主,下壁合并右室或正后壁次之。AMI引起腹痛多表现为症状和体征分离的特点,患者多有潜在的活动后气短、呼吸困难。溶栓后腹痛症状消失。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诊断情况,分析其中的特殊性和规律性,以便提高医生的临床经验,为以后更好的诊断做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0例的临床资料。结果:具有典型心电图变化68例,占68%,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不具有典型心电图变化32例,占32%,为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结论: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诊断应该在做常规的基础上,再做右室导联和右胸导联,可以提高早期的确诊率,让患者可以尽早治疗,更快的让患者恢复健康,心电图表现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比非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多。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加味丹参饮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家兔心电图的影响。方法 :将健康家兔 32只 ,随机分为假手术组 (Sham)、缺血再灌注组 (I/R)、药物预处理组 (DP)和缺血预处理组 (IP) ,每组 8只 ,分别预处理 2 4h后行心肌缺血 6 0min、再灌注 12 0min ,观察家兔心率、Ⅱ导联心电图ST段等的变化。结果 :I/R家兔标准Ⅱ导联心电图心率明显减慢、ST段明显抬高或T波倒置 ,并且绝大部分家兔出现心律失常 (87.5 % ) ;而药物预处理和缺血预处理对ST段抬高或T波倒置以及心律失常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P <0 .0 5 ) ,对心率变化作用不明显 (P >0 .0 5 )。结论 :加味丹参饮预处理对家兔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有明显的延迟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