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方法将高血压脑出血患者72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口服,20 mg/d,共14 d。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血清CRP含量变化及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变化。结果发病24 h内,两组患者血清CRP水平和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病程的第14天,治疗组CRP水平和NIHSS评分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急性期血清中CRP水平增加,表明其参与了脑出血的病理生理过程;阿托伐他汀通过调节血清CRP水平而改善脑出血的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醒脑静注射液对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的影响,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80例经颅脑CT确诊的急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两组均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醒脑静注射液20ml静脉滴注,分别在发病第1天和治疗后14天后测定两组患者的血清C反应蛋白的水平,并对比观察治疗前后两组的神经功能情况和临床疗效.结果:患者发病时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均增高,治疗组在治疗2周后,血清C反应蛋水平明显降低,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方面及临床疗效上均优于对照组(P〈0.01及P〈0.05).结论:醒脑静注射液可降低脑出血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提高临床疗效,对患者的病情变化、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神经节苷脂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的神经节苷脂治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17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神经节苷脂治疗组90例和常规治疗组86例。采用"中国脑卒中病人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对治疗后3d、7d、14d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治疗3d后神经节苷脂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CSS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7d及14d后神经节苷脂治疗组C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神经节苷脂治疗组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神经节苷脂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梁群  朱永志  杨滢  于倩  郝娟  刘茜 《中医药信息》2011,28(6):120-122
目的:观察中风1号汤剂对急性脑出血大鼠神经功能缺损和脑水肿的改善及对NSE水平的影响。方法:将5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并造模。根据中药干预与否,分别观察各组大鼠脑出血后第5天神经功能缺损及脑水肿情况,并检测血清中NSE水平的变化。结果:中风1号汤剂组,西药组和中西医结合组均对大鼠脑出血性损伤引起的神经功能缺损及脑水肿有明显改善作用(P〈0.01),并能够明显降低血清NSE水平(P〈0.05),尤其是中西医结合组,效果显著(P〈0.01)。单纯中风1号汤剂组与单纯西药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风1号汤剂对上述指标具有明显改善,并有保护神经组织,改善患者预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和自由基丙二醛(MDA)含量在不同时间段变化及脑心通胶囊的治疗影响。方法选择6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并设立健康组60名。治疗组给予脑心通胶囊口服。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及比色法动态测定法于1d、3d、7d、14d检测患者血清VEGF及MDA含量,治疗前及治疗后14d进行神经功能评分。结果脑梗死组各时间点血清VEGF的水平明显高于健康组(P〈0.01),至病程第7天达高峰,以后开始下降,至14d仍维持高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梗死组发病24h内及第3天,MDA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在第7天及14天,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患者血清VEGF水平在发病3d、14d随着梗死面积增大及病情严重程度而升高,3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血清MDA水平只在发病第3天才与梗死面积及病情严重程度有变化(P〈0.01)。应用脑心通胶囊干预治疗后血清VEGF一直保持在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于3d、7d、14d明显高于对照组,而两组的MDA水平在各时间点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后血清VEGF浓度明显增高,VEGF和MDA共同参与脑梗死急性期血管病理损伤过程,脑心通胶囊干预治疗可增加VEGF含量。VEGF可作为评估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轻重和预后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常规西医联合中风温肾补脾活血方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以探讨中风温肾补脾活血方对急性脑梗死血清Aβ(1-40)、S100B水平的影响,为新的治疗方法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将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单纯西医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自拟中风温。肾补脾活血方治疗,2组均以14d为1个疗程,均治疗2个疗程,比较治疗前后2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CSS)、生活质量指数(BI)评分及血清清AB(1.-40)、S100B水平的变化。结果:联合应用中风温肾补脾活血方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单纯西药对照组(P〈0.01),同时在降低CSS评分,提高BI评分、降低血清Aβ(1-40)、S100B水平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联合应用中风温肾补脾活血方治疗急性脑梗死,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丹红注射液对急性脑梗塞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S100β蛋白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80例急性脑梗塞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常规治疗相同,其中治疗组给予步长倍通丹红注射液30mL加入生理盐水250mL静滴,1次/d,对照组予维脑路通0.4g加入生理盐水250mL静滴,1次/d,疗程均为14d。分别测定血清hs—CRP、S100β变化,入院前和治疗1个月后进行中国卒中量表(Chinese stroke scale,css)评分,评定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d1 hs—CRP最高,经治疗后两组患者hs—CRP逐渐下降,治疗组的hs—CRP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S100β在一周内持续增高,其后逐渐降低;治疗组d7d14的S100β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1个月后两组CSS评分指数较治疗前均明显减少,治疗组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可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hs—CRP、S100β水平,有益于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对脑梗塞患者的病情判断和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使用粉防己碱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并与对照组比较,探讨粉防己碱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1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70例,治疗组给予粉防己碱2#Tid口服,其它用药同对照组;治疗前、治疗后并对神经功能缺损及日常生活活动量表进行标准评分,比较两组问是否存在差异。结果:治疗前两组间CSS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d14,d28,d90两组间评分差异显著(P〈O.05),治疗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后d28及d90的BI,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粉防己碱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有利于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康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化瘀克塞方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变化的影响。方法将70例急性脑梗死症状发生后48h内入院的患者随机分为化瘀克塞方组(37例)和常规治疗组(33例),分别于入院后即时和治疗后的第3、7、14天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测定NSE的浓度,同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化瘀克塞方组和常规治疗组患者入院时血清NSE浓度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3天、第14天两组患者NSE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7天化瘀克塞方组患者血清NSE浓度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第3天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即较入院时明显改善(P〈0.05);治疗第7天、第14天时,组间同期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化瘀克塞方能够有效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NSE浓度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轻脑损害,对急性脑梗死有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田黄冲剂对脑出血急性期患者颅内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展增  杨家玥  廖辉 《陕西中医》2010,31(2):163-165
目的:评价田黄冲剂对脑出血急性期患者脑水肿的影响。方法:将60例急性脑出血患者随机为常规治疗组(30例)和田黄冲剂组(30例),对两组患者发病第1周颅内压进行监测,并对患者第3、7、14、28d神经功能进行评分。结果:田黄冲剂组和常规治疗组颅内压均于发病第3d达到高峰,然后逐渐下降,在发病第7d,田黄冲剂组颅内压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两组治疗第14d和28d神经功能评分均明显改善,田黄冲剂组神经功能评分改善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田黄冲剂在自发性脑出血急性期能显著降低颅内压,改善患者神经功能评分。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整骨接骨药丸治疗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骨折患者2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接骨药丸组)、对照组(伤科接骨片组)各130例,2组病例均配合手术内固定治疗,分别于第3、6、12天进行消肿情况计分;记录治疗组与对照组疼痛消失天数;术后第14天、第21天、第40天X线观察骨痂情况;第3、10、21、40天抽血检测血钙血磷浓度;骨折后第1、3、5、7周测量骨密度。结果:①消肿:服药第3、12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6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主观疼痛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骨痂生长:第14、21、40天骨痂测定,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血钙血磷浓度:第10、21天治疗组比对照组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⑤骨密度:治疗组在第3、5、7周骨折部位骨密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整骨接骨药丸在骨痂生长、提高血钙、磷浓度、增加骨密度等促进骨折愈合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脑出血急性期投用丹参酮ⅡA磺酸钠的疗效机制及安全性。方法将90例急性脑出血入院病人随机分组,丹参酮ⅡA磺酸钠早期应用组(治疗组)48例与晚期应用组(对照组)42例。治疗组于入院后3d,对照组则于入院治疗10d投用丹参酮ⅡA磺酸钠治疗:于入院后7d、14d、21d分别对两组颅内血肿体积、水肿容积及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入院当日及治疗后7d,两组颅内血肿及NIHSS评分无统计学意义,而水肿于7d均显著增大(P〈0.05);4d治疗组血肿吸收明显且两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水肿容积组内前后对比明显增大(P〈0.05),组间对比存有统计学意义(P〈0.05);21d两组间血肿、水肿及NIHS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出血急性期早期投用丹参酮ⅡA磺酸钠疗效显著且安全,有促进脑出血后活化的星形胶质细胞对缺血性神经元的保护与毒性抑制。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丹参、红花、川芎嗪注射液防治小血管吻合术后血管危象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并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240例需行显微外科手术的患者,按照入院的先后顺序随机分成丹参治疗组、红花治疗组、川芎嗪治疗组和低分子右旋糖酐(以下简称低右)对照组,4组疗程均为10d。从血管通畅率及血管危象的发生率进行比较,并作血液流变学、凝血四项检查了解4组病人术后血液流变学及凝血功能的波动及差异性。结果:⑴各组平均术后通畅率为88.9%,表明各组均能有效预防血管危象,其中丹参、红花、川芎嗪组通畅率分别为92.85%、91.07%、88.67%与低右组81.3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组间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⑵丹参、红花、川芎嗪组血管危象发生率与低右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⑶在全血粘度、全血高切、低切、红细胞聚集指数方面,各组在术后第1天、第3天、第7天与基线前后差值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血浆粘度方面,除丹参组外,各组在术后第1天、第3天、第7天与基线前后差值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红细胞压积方面,除术后第1天的丹参组和川芎嗪组外,各组在术后第1天、第3天、第7天与基线前后差值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⑷在纤维蛋白原方面,除术后第1天与第3天的川芎嗪组外,各组在术后第1天、第3天、第7天与基线前后差值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凝血酶原时间方面,除术后第3天的川芎嗪组外,各组在术后第1天、第3天、第7天与基线前后差值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参、红花、川芎嗪注射液在预防显微外科术后血管危象及提高血管通畅率方面比低分子右旋糖酐更有效、更安全,从而提高了手术成功率,降低了肢(指)体坏死率,减少了病人的痛苦,缩短了医疗周期,减少了医疗费用,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观察百会透刺曲鬓针刺法对脑出血急性期模型大鼠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的动态变化的影响,探讨头穴透刺治疗脑出血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选取60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将其中54只随机分为模型组、模型+针刺组(针刺组)、模型+茴拉西坦组(西药组)3组。每组再分为出血后1 d、3 d和7 d3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随机分配6只大鼠,制备脑出血(ICH)大鼠模型,剩余6只大鼠作为备用。采取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中VEGF和ICAM-1水平。结果 针刺组与模型组相比,大鼠血清内VEGF在3 d、7 d均有显著上调(均P<0.05)。针刺组与西药组相比,出血后1 d,西药组对大鼠血清内VEGF上调显著大于针刺组(P<0.05);出血后7 d,针刺组对大鼠血清内VEGF上调显著大于西药组(P<0.05)。针刺组与模型组相比,大鼠血清内ICAM-1在不同时间点均有显著下调(P<0.05)。针刺组在出血后3 d、7 dICAM-1较西药组有显著下调(P<0.05)。结论 百会透曲鬓针刺法可以调整脑出血大鼠血清中VEGF、ICAM-1的含量,是针刺百会透刺曲鬓治疗脑出血的可能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安宫牛黄丸对重症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将本院治疗的53例重症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8例和对照组25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安宫牛黄丸;对比两组临床疗效、GCS评分、NIHSS评分、血清乳酸和CRP水平,并记录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综合评价两组对重症脑出血的效果。结果:治疗6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2.14%,对照组为54.00%,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1周、2用、4周GCS评分和NIHSS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血清乳酸、CRP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此外治疗组肺部感染、肾功能损伤、便秘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重症脑出血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安宫牛黄丸,不仅提高临床疗效,还可以明显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由芳香开窍药组成的嗅吸剂治疗创伤所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疗效。方法:22例经颅多普勒(TCD)检查显示大脑中动脉(MCA)≥120cm.s-1颅脑外伤致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住院成人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2例,对照组:10例,全部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入院第2d起给予芳香开窍嗅吸剂雾化吸入,两组分别于入院后第2d、第3d、第5d、第7d、第9d、第11d行颅多普勒TCD检查脑血流变化。结果:治疗组经鼻腔给药途径吸入芳香开窍药治疗脑血管痉挛后脑血流速度6d后明显改善,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经鼻雾化吸入芳香开窍药可以达到缓解颅脑损伤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时脑血管痉挛的效果,其机制可能是药物除可以通过鼻黏膜及肺部丰富的毛细血管吸收外,还可以直接通过鼻黏膜-脑脊液途径进入脑脊液,突破或绕过血脑屏障,将药物靶向脑部达到缓解颅脑损伤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时脑血管痉挛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甘露醇和开塞露塞肛联合治疗自发性脑出血(SICH)脑水肿的动态演变。方法:选58例自发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29例和对照组29例,前者采用甘露醇和开塞露塞肛联合治疗,后者仅采用甘露醇治疗,余一般常规治疗处理均相同。采用BORN-BE脑水肿无创动态监护仪在发病后第1、3、5、7天分别测定2组患者患侧大脑半球的综合扰动系数,并进行对比、分析。与对照组患侧比较,实验组患侧综合扰动系数在发病第1天略高,但在第3、5、7天明显降低(P〈0.05)。结果:甘露醇和开塞露塞肛联合治疗明显优于单纯甘露醇治疗,可显著减轻脑出血后脑水肿形成。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涤痰汤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胰岛素抵抗的作用。方法:将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与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涤痰汤加减的汤药口服,疗程均为2周。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PG)、空腹血清胰岛素(FINS)、胰岛素敏感指数(ISI)的变化。结果:①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两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为93.33%,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②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INS、ISI均有改善(P<0.05),治疗组改善更为明显,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涤痰汤治疗急性脑梗死,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并明显改善胰岛素抵抗。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隔药灸对胃癌化疗期间骨髓抑制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胃癌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7例,两组均予SOX方案化疗,治疗组化疗当天联用隔药灸,连用14 d,休息7 d,21 d为1个周期。2个周期后观察患者化疗后第3、7、14 d骨髓抑制情况,化疗后伴随症状评分及疗效及KPS评分。结果:两组患者的WBC、NEUT在治疗第3、7均较治疗前下降,治疗组的WBC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治疗组第7 d的NEUT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第14 d,两组患者的WBC、NEUT均有升高趋势,治疗组WBC的升高程度由于对照组(P<0.05)。化疗后第3、7、14 d治疗组各分级骨髓抑制例数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化疗后第14 d各分级骨髓抑制例数显著少于第3 d骨髓抑制的患者例数(P<0.05)。化疗后14 d治疗组乏力、头晕及食欲减退改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治疗组KP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隔药灸可有效缓解化疗导致的骨髓抑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临床伴随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参麦注射液配合化疗治疗中晚期恶性肿瘤的效果、毒副反应及患者体力恢复状况。方法:选择我院2008年3月~2010年3月确诊为中晚期肺癌的住院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西药化疗GP方案:盐酸吉西他滨1000mg/m^2,第1、8天静脉推注;顺铂25mg/m^2,第1~3天静脉滴注。治疗组30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参麦注射液100ml,持续静脉滴注,16d为1个疗程。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53.3%)高于对照组(33.3%),P〈0.05。常见的症状咳嗽、血痰、气短、乏力缓解情况,治疗组缓解效果优于对照纽,P〈0.05。结论:参麦注射液配合化疗治疗中晚期恶性肿瘤不仅疗效提高,且副作用减轻,患者体力恢复较快,生活质量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