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包虫病常见于肝、肺,脾包虫少见。本组1703例包虫病中脾包虫仅17例(约1%),均经手术证实诊断。17例中细粒棘球蚴囊肿16例(94.1%),泡状棘球蚴病1例。单纯脾包虫5例(29.4%),同时合并肝、肾、腹腔及大网膜等多脏器包虫者12(70.6%)。有包虫病手术史者7例(41.2%),有明确的肝包虫破裂史者5例(29.4%)。行全脾切除术6例(35.3%),单纯内囊摘除或加引流术者共10例(58.8%),1例泡球蚴病因多脏器发病经手术探查取活检病理确诊后采用丙硫咪唑治疗。目前我们已基本废弃脾切除术,而以内囊摘除为基本术式。  相似文献   

2.
肝包虫病外科治疗经验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我院自1954年至1990年共收治包虫病1290例,在经手术治疗的907例中,男484例(53.3%),女423例(46.7%)。年龄5~68岁。单房肝包虫者占54%,多房者占21.2%。肝包虫因各种原因发生破裂者117例(12.9%)。文中对单纯肝包虫和复杂性肝包虫囊肿的手术原则、步骤作了扼要的描述。作者强调不向包虫囊和其残留的外囊内注入强烈刺激性药物;主张在术中输液同时加入糖皮质激素;术前与术后常规给阿苯达唑或甲苯达唑;对复杂病例全身或局部使用抗生素。全组死亡5例。  相似文献   

3.
小儿肝泡状棘球蚴病的治疗(附36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小儿肝泡状棘球蚴病的治疗效果。方法对1978年1月至1997年11月手术和药物治疗的36例小儿肝泡状棘球蚴病做回顾性总结。结果手术组17例(其中行病灶根治性切除5例、病灶部分切除7例、取活体组织检查5例),药物治疗组19例,口服丙硫咪唑10mg·kg-1·d-11~3年。手术组7年存活6例(35%),其中行病灶根治性切除的5例全部存活,病灶部分切除者仅存活1例;药物治疗组存活6例(32%),但病情均加重。本组总存活率为33%(12/36)。结论根治性切除为本病最佳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门脉高压症的近远期疗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告1972年5月~1992年12月间.应用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各种类型门脉高压症247例.急诊手术35例,择期治疗性手术176例及预防性手术36例,近期止血率为98.4%.手术总死亡率为3.6%,其中急诊手术为17.1%,择期手术为1.36%.远期再出血率5a为6.3%、10a为12.2%、15a为18.6%及20a无再出血.肝性脑病发生率5a为2.4%、10a为4.2%、15a为5.5%及20a为6.5%.肝功能改善者为72.7%及脾功能亢进改善者为89.1%.  相似文献   

5.
脾静脉与颈内静脉转流术治疗重症布-加综合征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Xu P  Zhao L  Ma X 《中华外科杂志》1998,36(5):290-291
目的探索重症布-加综合征的手术方式。方法自1994年11月至1996年5月,对17例重症布-加综合征患者采用脾切除、脾静脉-颈内静脉转流术进行治疗。结果随访3~20个月,效果优者11例(64.7%),良好者5例(29.4%),死亡1例(5.8%)。结论对重症布-加综合征患者,脾静脉-颈内静脉转流是一种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6.
原发性肝细胞癌侵入肝胆管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侵入肝胆管引起阻塞性黄疸的外科治疗效果.方法 23例病人均接受外科手术治疗,单纯胆管癌栓清除+T管引流10例;胆管癌栓清除+肿瘤切除10例,其中左半肝切除8例,右半肝切除1例,右肝不规则切除4例。结果 手术死亡3例,存活3 ̄6个月3例,半年 ̄1年4例占17.4%,1年 ̄2年8例占34.8%,2年 ̄3年4例占17.4%,单纯胆管癌栓清除平均存活时间6.5个月,肝叶切除17.3  相似文献   

7.
救治包虫病引发过敏性休克2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980年~1996年我们共收治细粒棘球蚴包虫病523例,因包虫液破入胸腹腔和肝脏血流引发过敏性休克21例,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与方法:21例患者中,男13例,女8例;年龄46~73岁,均有羊狗密切接触史;其中:(1)因外伤原因包虫液破入胸腔4例、...  相似文献   

8.
肝泡状棘球蚴病89例的治疗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肝泡状棘球蚴病,特别是晚期患者的治疗。方法 回顾性总结肝泡状棘球蚴病患者89例的手术、手术前后药物治疗,或单纯药物治疗的结果。结果 手术治疗73例,手术病死率3%(2/73)。出院的71例均获得随访,随访1~15年以上。早期患者行根治性肝叶切除术9例,均健在。其中7年后复发1例。而行单纯液化腔引流术4例,均死亡。行病变部分切除58例,其中同时行胆管置管扩张成形及引流术18例,随访期间死亡18例。单纯活体组织检查和未手术者16例,其中存活4例,死亡12例。药物治疗采用甲苯咪唑、丙硫咪唑、吡喹酮等,其中以吡喹酮效果较为明显和肯定。结论 根治性肝叶切除术对肝泡状棘棘蚴病是最为理想的治疗方法。部分病变切除,解除胆管和血管压迫,结合手术前后有效的药物治疗对晚期泡状棘球蚴病是有效、可行的治疗措施,有希望在多数肝泡  相似文献   

9.
作者收集国内110例阑尾腺癌,72.5%有急性、慢性阑尾炎及其周围脓肿,其中急性者占全组52%。由于缺少特异性临床表现,术前正确诊断率仅为2.9%。影响阑尾腺癌预后的因素:(1)老年人死亡率(35%)高于青年人(28.3%);女性(34.5%)高于男性(27.3%),但女性术后存活时间比男性长4倍;(2)穿孔、腹水和右下腹包块占全组59.8%,死亡率分别为75%、50%、31.3%,高于无并发症者21.6%;(3)粘液和分化性腺癌共占92.5%,其死亡率分别为28%、36.1%;(4)临床分期Ⅰ~Ⅳ期分别为5.6%、13.9%、31.9%、48.6%。中晚期占80.6%,死亡率随临床分期增加而增多;(5)剖腹探查未切除阑尾者死亡率100%,高于单纯阑尾切除48.1%。2次手术和Ⅰ期右半结肠切除者21.4%。考虑到本病两次手术机率高,适于单纯阑尾切除者少,作者认为除晚期失去手术机会者外,第一次手术时尽可能行右半结肠切除,这既可使患者免受两次手术之苦,又可减少肿瘤扩散转移的危险,从而提高疗效,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0.
药物输注装置作肝癌局部化疗的并发症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总结66例肝癌使用药物输注装置作肝动脉或门静脉灌注化疗过程中发生的毒副反应和并发症。毒副反应包括白细胞减少占48.5%,血小板减少占37.9%,恶心、呕吐、纳差占43.9%。并发症有29例,发生率43.9%,内有急性胃十二指肠粘膜病变10例(15.2%)、导管堵塞5例(7.5%)、药液外漏4例(6.1%)、药囊周围积血、积液4例、药囊感染3例(4.5%)和导管移位、急性胰腺炎、肝动脉闭塞各1例。作者讨论了药物输注装置常见并发症及其发生原因,并提出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1.
肝泡球蚴病17例分析王前清(四川省阿坝州人民医院外科624000)肝泡球蚴病和肝棘球蚴病是我国西北畜牧地区的一种常见寄生虫病,以前者相对少见,现国内仅报告400余例。我院从1975年到1994年底共收治肝包虫病356例,其中肝泡球蚴病17例(7.8%...  相似文献   

12.
应用腹腔镜治疗肝脏或腹腔包虫病5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2年5月至1997年1月我院经腹腔镜治疗肝脏或腹腔包虫54例,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本组54例,男33例,女21例,年龄18~45岁,诊断均经手术证实。单发肝包虫病40例,多发9例(2个囊肿6例,3个囊肿3例),单发肝包虫并单发腹腔包虫病5例;单子囊型38例,多子囊型16例,共摘除包虫囊肿71个;位于右肝前叶34例,右肝后叶前部3例,左肝外叶12例,左右肝交界处5例;术中发现有胆漏9例,囊内感染坏死7例;腹腔或术区有明显粘连者8例。2.手术方法:采用STORZ腹腔镜及其配套设备。气管插…  相似文献   

13.
29例全胃切除术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回顾性分析29例进展期胃癌全胃切除术,其中10例行联合胰尾、脾切除术.无1例手术死亡.随访1、3、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29例)、79.3%(23例)、27.6%(8例)。与同期非手术治疗组比较,生存率明显提高,作者认为,对侵犯两个区的胃癌宜行全胃切除术,对侵犯脾门胰尾者应联合切除胰尾、脾。强调消化道重建以食管-P形空肠袢Roux-Y吻合术留置家肠营养管为好。  相似文献   

14.
包虫病是棘球蚴寄生于人体所致的疾病。包虫囊肿累及胸壁者约占胸部包虫病的0.09%。由于临床上罕见而认识不足,常导致误诊误治。1983年1月至2002年5月.我们共诊治胸壁包虫囊肿患者6例,现结合文献对其诊断和治疗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15.
肝外胆道癌83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56,自引:3,他引:56  
Shi J  Zhou L  Wang Z 《中华外科杂志》1997,35(11):645-648
作者总结并分析了40年来收治的肝外胆道肿瘤830例,其中胆囊癌601例,胆管癌229例。结果表明:肝外胆道癌占同期肝外胆道疾病患者的6.77%;胆囊癌占肝外胆道癌的72.4%,平均年龄为56.6岁,男女比例为1∶2.5,手术率为65.1%,肿瘤切除率为29.4%;胆管癌占肝外胆道肿瘤的27.6%,平均年龄为56.4岁,男女比例为1.5∶1,手术率为66.4%,肿瘤切除率为20.4%。作者在对不同时间段进行分析时发现:胆囊癌及胆管癌的发病率均有上升趋势;肿瘤切除率亦有升高。  相似文献   

16.
胰腺损伤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胰腺损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10年收治的胰腺损伤37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胰腺损伤Ⅰ度4例,Ⅱ度17例,Ⅲ度7例,Ⅳ度9例。单纯胰腺损伤5例,合并其他脏器伤32例(86.5%),术前诊断为胰腺损伤的仅6例(16.2%),37例均行手术治疗,治愈29例(78.4%),术后死亡8例(21.6%)。结论 胰腺损伤应早期诊断,根据损伤的部位及严重程度,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以减少术后并发  相似文献   

17.
医源性胆管损伤的治疗(附44例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随着胆道手术在基层医院普遍开展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广泛应用,医源性胆管损伤的发生率有增加趋势。1983年1月至1997年12月我院共收治医源性胆管损伤44例,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男13例,女31例,年龄24~67岁,平均45岁。胆管损伤由单纯胆囊切除引起33例(7%),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引起9例(20.5%),其它腹部手术引起2例(4.5%)。其中急诊手术损伤18例(41O),IC损伤5例(11.4O)。胆管损伤类型:肝(胆)总管横断11例(25%),胆总管结扎6…  相似文献   

18.
肝门部胆管狭窄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作者报告了1975年~1992年治疗474例肝门部胆管狭窄的经验。474例中既往接受1~5次手术者74.7%。狭窄的病因:原发性肝胆管结石者71.7%;损伤性胆符狭窄者10.9%;化脓性胆管炎者7.1%。其他少见。狭窄部位:左肝管37.6%;小肝管+右肝管+肝总管17.4%,右肝管9.6%;肝总管14.7%;左肝管+右肝管11.5%。胆管下端狭窄与松弛者分别为23.6%与48.8%。治疗方式:狭窄切开整形56.5%;扩张与支撑15.2%;肝叶切除48%;修补10.4%;胆肠吻合60.76%。门静脉减压手术6.3%。文中讨论了引起狭窄的原发病的病理改变及与狭窄显露、治疗方法选择的关联,肝方叶处理的方法及选用。  相似文献   

19.
脾肾静脉分流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作者为推荐脾肾静脉分流术,分析对比了405例脾肾静脉分流术及376例脾切除术的临床资料,分流术术后再出血者为10.12%,切脾组为21.2%(P<0.001),出血导致死亡者切脾组高于分流组,分别为10.6%与2.96%。但因肝衰死亡者分流组高于切脾组,分别为16.5%与9.8%。分流术后门静脉压力下降及食管静脉曲张改善均优于切脾组(P<0.01)。根据不同病因分析,肝炎后肝硬变分流术对防止再出血的效果在随访期更明显,分流组为8.6%,切脾组为22.7%(P<0.02)。近期肝衰的发生分流组高于切脾组为8.9%与3.2%(P<0.001)。为了提高脾肾静脉分流术的效果,严格手术指征是降低术后肝衰发生的关键。为了防止再出血,熟练精细的手术操作起到关键作用。预防性脾肾静脉分流术术后再出血为4.9%,切脾组为15.1%(P<0.01)。因出血致死者在预防性分流组为6.2%,切脾组为26.4%。分流组不增加脑病及肝衰的发生率,又可避免继发性肝外阻塞。为了纠正传统端侧吻合术的缺陷,采用改良的侧侧吻合法操作简便,损伤小,又有良好的分流效果,现已成为常规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20.
原发性肝癌的现代外科治疗(附1600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1959年1月至1995年12月,我院对1600例原发性肝癌行外科治疗,其中行各类肝切除术712例(手术切除率44.5%),肝切除术后1、3、5年生存率为88.3%、49.3%、32.9%。术中肿瘤未能切除者均行外科综合治疗,术后1、3、5年生存率为52.6%、18.4%、6.4%。本文着重讨论肝切除在肝癌治疗中的地位,强调综合治疗的作用,并对早期诊断、二期切除及复发性肝癌再切除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