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缬沙坦对血管内皮舒张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缬沙坦对高血压病人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观察35例高血压病人服缬沙坦前后和32例正常血压对照者在反应性充血时和含服硝酸甘油后肱动脉的内径变化.结果高血压组血流介导的肱动脉舒张和硝酸甘油所致的肱动脉舒张均低于对照组[分别为(3.61±2.88)%比(9.13±5.49)%和(15.10±6.76)%比(21.63±7.35)%,P<0.01].高血压病人服缬沙坦后血流介导的肱动脉舒张和硝酸甘油所致的肱动脉舒张测定值为(8.27±4.42)%和(19.74±7.06)%,较服药前明显改善(P<0.01).结论高血压病人内皮依赖性及非内皮依赖性的血管舒张功能均受损.缬沙坦对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有改善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孙春伟  崔冰  许爱国 《医学信息》2006,19(2):312-314
目的 观察缬沙坦对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的影响。方法 49例2型糖尿病肾病(DN)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5例)和对照组(24例)。全部对象均给予常规糖尿病药物治疗,观察组加予缬沙坦80mg/d,与对照组比较12周前后UAER的变化。结果 观察组UAER明显下降,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 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缬沙坦)有益于减少糖尿病肾病患者微量白蛋白尿排泄,对DN有延缓进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微循环学杂志》2016,(2):49-52
目的:分析两种透析方法对终末期糖尿病肾病(ESDN)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80例ESDN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40)和对照组(n=40)。观察组采用维持性血液透析,对照组采用不卧床持续腹膜透析,均治疗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BP)、血清白蛋白(SA)、血红蛋白(Hb)、VEGF、MMP-9水平变化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上述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观察组上述各项指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或P0.01);对照组除SA、Hb外,其它指标均较治疗前好转(P0.05或P0.01)。观察组治疗后各项指标改善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或P0.01)。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SDN患者透析治疗可优先选择持续性血液透析。  相似文献   

4.
目的孕晚期应用高分辨力超声检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的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方法对孕晚期76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研究组)和30例正常孕妇(对照组),应用高分辨率超声测量静息状态下、反应性充血后、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后的肱动脉内径,并计算反应性充血后和硝酸甘油诱发的内径变化率。结果(1)反应性充血试验诱发的肱动脉内径变化率研究组显著小于对照组,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且研究组重度子痫前期组显著低于轻度子痫前期组及妊娠期高血压组,差异均有极显著性(P〈0.01)。(2)硝酸甘油诱发的肱动脉内径变化率研究组和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存在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受损,可被高分辨超声检测,对其诊断、治疗、反映病情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缬沙坦联合硝苯地平治疗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缬沙坦联合硝苯地平缓释片治疗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80例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90例)在控制血糖的基础上口服缬沙坦80~160 mg/d,治疗组(90例)在控制血糖的基础上口服缬沙坦80~160 mg/d,另加硝苯地平缓释片5~10 mg/d,每日2次。两组均以服药3个月为1个疗程。检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BG)、血肌酐(Scr)、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AER)以及左心室舒张期厚度(PWT)。结果治疗组控制血压的总有效率为95.6%,UAER和PWT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严格控制血糖的基础上,缬沙坦联合硝苯地平缓释片治疗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是安全有效的,具有明显的肾脏及心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尿白蛋白排泄率(AER)与骨密度(BMD)的关系.方法测定了63例2型糖尿病患者24h AER,根据AER分为A组即正常白蛋白尿组(AER<20μg/min)、B组即微量白蛋白尿组(20μg/min≤AER≤200μg/min)、C组即大量白蛋白尿组(AER≥200μg/min),并分别测定其L2~4椎体、双侧股骨Ward区BMD.结果除A组患者BMD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B、C组患者BMD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1);糖尿病患者中,C组BMD明显低于A组(p<0.01).结论糖尿病肾病患者BMD比正常人低,大量蛋白尿组BMD较其它组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尿白蛋白排泄率(AER)与骨密度(BMD)的关系.方法测定了63例2型糖尿病患者24h AER,根据AER分为A组即正常白蛋白尿组(AER<20μg/min)、B 组即微量白蛋白尿组(20μg/min≤AER≤200μg/min)、C组即大量白蛋白尿组(AER≥200μg/min),并分别测定其L2~4椎体、双侧股骨Ward区BMD.结果除A组患者BMD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B、C组患者BMD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1);糖尿病患者中, C组BMD明显低于A组(p<0.01).结论糖尿病肾病患者BMD比正常人低, 大量蛋白尿组BMD较其它组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8.
观察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缬沙坦对实验性糖尿病大鼠肾脏皮质葡萄糖转运蛋白1(GLUT1)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mRNA表达的影响,以探讨其保护肾功能的机理。用链尿佐菌素腹腔注射法复制糖尿病大鼠模型,动物随机分为糖尿病组、缬沙坦治疗组及对照组;分别于实验第4.6周末测定大鼠平均动脉压、血糖、血肌酐、尿肌酐、肾重/体重、尿白蛋白排泄率及平均肾小球面积和平均肾小球体积。用逆转录-PCR(RT-PCR)法对肾皮质GLUT1及TGFβ1mRNA表达进行半定量分析。在第4周及第6周末,各组大鼠平均动脉压无差异,治疗组肌酐清除率、肾重/体重、尿白蛋白排泄率及肾小球平均面积和平均体积均显著低于同时期的糖尿病组。糖尿病组GLUT1及TGF1mRNA表达较正常组显著增高,治疗组二者表达均有所下降。缬沙坦能够下调糖尿病大鼠肾皮质GLUT1及TGFβ1mRNA表达,具有保护肾脏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胰岛素强化治疗对2型糖尿病合并早期糖尿病肾病(DN)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糖尿病早期肾病患者116例,A组给予胰岛素强化治疗,B组应用口服降糖药治疗。结果胰岛素强化治疗组治疗后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空腹血糖、餐后两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GHbA1c)显著下降,空腹C肽及餐后2小时C肽显著升高,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逆转为正常蛋白尿14例;对照组上述指标治疗前、后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展为临床期糖尿病6例。结论应用胰岛素强化治疗控制血糖水平,可能会改善糖尿病预后,延缓糖尿病肾病进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α-硫辛酸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内脂素的影响。方法 选取2型糖尿病合并肾病患者90例,按照尿微量白蛋白/肌酐(尿ACR)分为微量蛋白尿硫辛酸治疗组(尿ACR 30~300 μg/mg)30例,微量蛋白尿常规治疗组30例,大量蛋白尿硫辛酸治疗组(尿ACR>300 μg/mg)30例。常规治疗组给予降糖、降压治疗,硫辛酸治疗组分别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α-硫辛酸300 mg/d静脉滴注。疗程10 d。治疗前及疗程结束后测定所有参与者尿ACR及血清内脂素。结果 微量-常规组治疗后内脂素无改变(35.17±10.64 vs 33.28±9.51 pg/ml,P>0.05),尿ACR无改变(59.5±29.4 vs 60.14±32.51μg/mg,P>0.05);微量-硫辛酸组治疗后内脂素下降(33.31±9.5 vs 28.76±10.79 pg/ml,P<0.01),尿ACR无改变(62.09±35.1 vs 58.29±30.08 μg/mg,P>0.05);大量-硫辛酸组治疗后内脂素下降(65.7±17.0 vs 54.62±12.51 pg/ml,P<0.01),尿ACR无改变(459.1±103.5 vs 443.61±109.44 μg/mg,P>0.05)。结论 α-硫辛酸治疗可以减低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内脂素水平,但短疗程(10 d)硫辛酸治疗不能减少尿蛋白排泄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检测糖尿病患者血浆血管紧张素Ⅱ(AT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浓度变化,并探讨二者之间关系及其在糖尿病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98例Ⅱ型糖尿病患者分为两组,43例为糖尿病肾病组(DN),55例为糖尿病非肾病组(NDN)。分别测定各组患者血浆中血管紧张素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糖化血红蛋白(GHbAlc)及尿微白蛋白(UmALB)的含量。结果:DN组和NDN组患者ATⅡ、VEGF、GHbAlc及UmALB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DN组ATⅡ、VEGF及UmALB明显高于NDN组(P<0.01),但是GHbAlc水平在两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各组糖尿病患者血浆ATⅡ和VEGF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465,P<0.05),血浆VEGF水平与尿微白蛋白呈高度正相关(r=0.540,P<0.01)。结论:糖尿病患者血浆ATⅡ和VEGF明显升高,二者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关系,可能共同参与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及其它降压药物对老年性高血压合并蛋白尿的治疗效果。方法86例老年性高血压合并蛋白尿患者随机均分两组,A组口服苯磺酸氨氯地平5 mg,1次/d;B組口服厄贝沙坦150mg,1次/d,疗程16 w;监测血压1次/d,每周测尿微量白蛋白(MAU)、血尿β微球蛋白、血肌酐、肝功能。结果治疗16 w后两组降压效果无明显差异,B组尿微量白蛋白(MAU)和血、尿β微球蛋白均显著下降(p<0.05),而A组无明显下降,两组间有显著差异(<0.01)。结论厄贝沙坦除有效降低血压外,可显著降低尿蛋白,改善肾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2型糖尿病心自主神经病变的患病率及其与尿白蛋白排泄率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T2DM患者200例,根据尿蛋白排泄率分为正常蛋白尿组(80例)、微量蛋白尿组(66例)和大量蛋白尿组(54例);采集临床资料,测定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血脂等指标;行心血管反射试验检查,结合临床症状评价糖尿病患者心自主神经病变.结果 三组患者在糖尿病病程、收缩压、甘油三酯、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和心自主神经病变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心自主神经病变者分别占1.3%、9.1%、22.2%(两两比较,P均<0.05).尿蛋白排泄率与糖尿病病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收缩压、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心自主神经病变呈正相关(P均<0.0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收缩压(X1)、甘油三酯(X2)、心自主神经病变(X3)、糖尿病病程(X4)是UACR的影响因素,回归方程为Y=-398.454+2.789X1 +49.092X2+147.969X3 +5.659X4.结论 随着蛋白尿程度加重,合并心自主神经病变的患病率增加;收缩压、甘油三酯、心自主神经病变、糖尿病病程是尿蛋白排泄率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初步探讨达格列净对糖尿病合并冠心病老年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60例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且正口服非钠-葡萄糖转运体2(SGLT2)抑制剂类降糖药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2组,1组加用达格列净(5mg/日)、并酌减或停用原口服降糖药(达格列净组),另1组继续口服原降糖药(对照组),比较24周后两组血压、血糖、血脂水平,血管内皮功能,心血管事件和药物不良事件的差异。结果:入院时两组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24周后两组的血压、HbA1c、LDL-C水平与入院时无统计学差异(P0.05),且两组间此三项指标亦无统计学差异;达格列净组血管内皮功能RHI值高于对照组,血管内皮功能异常人数低于对照组,治疗期间主要心血管事件数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药物相关不良事件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达格列净可安全有效用于糖尿病合并冠心病老年患者,并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黄芪注射液治疗糖尿病肾病(DN)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0年7月我院收治的100名DN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随机表法分为常规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常规组采用贝那普利治疗,观察组在常规组基础上应用黄芪注射液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尿蛋白控制情况,并对比两组患者的血清TGF-β1、VEGF水平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尿微量白蛋白(mAlb)、尿β2-微球蛋白(β2-MG)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各项尿蛋白指标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TGF-β1、VEGF水平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各项血清指标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黄芪注射液治疗DN的疗效确切,能够有效控制尿蛋白,调节血清TGF-β1、VEGF水平,可能具有一定的肾脏保护机制,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2型糖尿病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与微量白蛋白尿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5,自引:6,他引:5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及微量白蛋白尿(MAU)与hs—CRP的关系。方法对160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分为正常白蛋白尿组、微量白蛋白尿组,分别进行空腹血糖和hs—CRP测定,并与100例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hs—CRP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微量白蛋白尿组hs—CRP值明显高于正常白蛋白尿组(P〈0.05)。结论hs—CRP与糖尿病及其血管并发症有关。微量白蛋白尿是心血管病的预测指标.慢性炎症可能起媒介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糖肾方对糖尿病肾病(DN)大鼠血液流变学及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高脂高糖饮食联合链脲佐菌素(STZ)诱导建立2型糖尿病合并DN大鼠模型,将建模成功大鼠随机分为DN模型组、糖肾方组和缬沙坦组,同时设正常对照组。药物干预12周后,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大鼠空腹血糖(FBG)、血清总胆固醇(TC)和甘油三酯(TG)水平;微循环血流仪检测肾微循环变化;血液流变仪检测血液流变学指标;ELISA技术检测尿白蛋白以及血清假血友病因子(v WF)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含量。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DN模型组大鼠FBG、血清TC、TG和尿白蛋白明显升高(P0.05),血清v WF浓度升高(P0.01);与DN模型组比较,糖肾方组和缬沙坦组的FBG差异无统计学显著性,血清TC、TG和尿白蛋白明显降低(P0.05),v WF降低(P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DN模型组的血浆黏度,卡松黏度,全血高切、中切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刚性指数及电泳时间均显著升高,红细胞变形指数降低(P0.01)。与DN模型组比较,治疗组的血浆黏度,卡松黏度,全血高切、中切和低切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刚性指数及电泳时间均明显降低(P0.01),红细胞变形指数升高,但无显著性差异。与正常对照组比较,DN模型组的肾皮质微循环血流量减少(P0.01)。与DN模型组比较,糖肾方组的肾皮质微循环明显增加(P0.05),缬沙坦组无明显改变。结论:糖肾方能降低实验性DN大鼠的血脂水平,改善血液流变性和内皮功能,从而改善微循环,对糖尿病肾脏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拉西地平和缬沙坦联合应用对2型糖尿病并发高血压患者早期肾功能损害的疗效.方法 2型糖尿病并发高血压;尿素氮及肌酐正常;有微量白蛋白尿患者59例,单纯随机分为3组,拉西地平组20例、缬沙坦组19例,分别予拉西地平4-8mg,缬沙坦80-160mg;联合治疗组20例,给予拉西地平4-6mg,缬沙坦80mg,用药均1次/d口服,疗程均为4个月.观察治疗前后血压和肾功能的变化.结果 两药单独治疗及联合用药后血压均有明显下降(P<0.01),尿微量白蛋白降低(P<0.01),联合治疗组降低血压和降低尿微量白蛋白幅度优于单独治疗组(P<0.05).结论 拉西地平、缬沙坦对糖尿病高血压患者有较好的降血压、降尿微量白蛋白的作用,两药合用可起到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9.
研究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与糖尿病肾脏病变(DN)、视网膜病变(DR)之间的关系,并探讨与其有关的相关危险因素. 对465例2型糖尿病患者按UAER分成正常白蛋白尿组(NAU组,UAER<20μg/min)、微量白蛋白尿组(MAU组,20μg/min ≤UAER<200μg/min )和临床白蛋白尿组(CAU组,U...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糖尿病肾病 (DN)患者Ⅳ型胶原 (Ⅳ -C)含量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57例2型糖尿病 (DM)患者根据尿白蛋白排泄率 (UAER)分为正常白蛋白尿组 (Ⅰ )、微量白蛋白尿组 (Ⅱ )和大量白蛋白尿组 (Ⅲ ) ,分别检测各组血、尿Ⅳ -C及尿微量白蛋白 (MA)、尿α1-微球蛋白 (α1-MG)含量 ,并与40例正常对照组 (NC)进行比较。结果DM患者血和尿Ⅳ -C含量均显著高于NC组 (P<0.01)。血Ⅳ -C、尿Ⅳ -C、UAER及α1-MG含量在NC组、Ⅰ组、Ⅱ组、Ⅲ组间呈逐组增高趋势 ,除血Ⅳ -C在Ⅰ组与NC组间无统计学差异外 (P>0.05),其余各组间结果均呈显著差异 (P<0.05)。尿Ⅳ -C与UAER、α1-MG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Ⅳ -C与DN的发生和发展有关。测定DM患者血、尿Ⅳ -C ,尤其是尿Ⅳ -C含量 ,不仅可作为诊断DN早期损害较灵敏的预警指标 ,还将有助于监测、判断DN的病程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