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乳腺脂肪坏死的X线和超声诊断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乳腺脂肪坏死的X线及B超表现,提高对本病影像诊断的认识。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脂肪坏死X线平片及超声声像图表现。结果X线片表现:(1)双侧乳腺结构、密度不对称10例;(2)淡薄片影3例;(3)有毛刺的结节5例;(4)X线片无阳性发现5例。超声声像图表现:(1)16例(16/17,94.1%)非医源性脂肪坏死病灶位于皮下脂肪层;(2)结节回声高低不一(高、低、无);(3)彩色Doppler超声病灶无血流信号8例。结论乳腺脂肪坏死根据其病因和时期,其影像表现多种多样。X线与B超检查结合,本组有65%可排除乳腺癌的诊断。位于乳腺脂肪层内的网状片影或有毛刺的结节首先考虑脂肪坏死的可能,紧密结合临床病史,可提高本病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2.
乳腺脂肪坏死的X线诊断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目的 评价乳腺脂肪坏死的X线征象及其病理学基础。方法 回顾性分析14例经病理证实的乳腺脂肪坏死的X线平片,对其中2例活检的病人进行了短期随访。结果 主要X线征象:(1)油脂性囊肿5例,其中2例伴囊壁钙化。(2)不对称性密度增加6例。(3)不规则肿块3例。 14例中8例伴有病灶周围结构紊乱。2例随病灶均无明显变化。结论 乳腺不死的X线表现与其病灶内纤维结缔组织的反应强度有关,在多种多样的X线表现中油脂性囊肿是特异性的X线表现。  相似文献   

3.
乳腺脂肪坏死的X线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乳腺脂肪坏死影像学表现。方法9例病理证实的乳腺脂肪坏死病例,均有钼靶片,3例行CT检查,对其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例腺体外型表现为:随机分布纤维条索影和小结节样高密度影与脂肪密度影混杂存在;2例腺体内型表现为:规则和不规则肿物影。结论影像学检查较临床检查在鉴别脂肪坏死和乳腺癌方面更有价值。随机分布纤维条索影和小结节样高密度影与脂肪密度影混杂存在是乳腺脂肪坏死的典型表现。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乳腺脂肪坏死的临床特征、误诊原因、诊断要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1996—2006年收治的乳腺脂肪坏死3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6例均为女性,中位年龄49.3岁,30例(83%)在发现肿块5个月之内就诊,18例(50%)有乳腺创伤病史,36例以乳腺肿块就诊,29例(80.5%)肿块直径小于2.0cm,27例(75.0%)肿块质硬,边缘不清,16例(44、4%)与皮肤粘连,临床表现酷似乳腺癌,仅6例(16、7%)乳腺X线诊断为脂肪坏死。术前临床误诊28例(77.8%),其中误诊为乳腺癌21例(58、3%)。36例均行手术治疗,全部治愈。结论认真询问与脂肪坏死有关的病史,如外伤、手术及炎症史,加强对脂肪坏死的认识,对本病的诊断极为重要。术中宜做冰冻病理检查。手术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5.
<正>乳腺脂肪坏死是一种少见的乳腺良性疾病,本质是乳腺内液化坏死脂肪组织引起的肉芽肿性炎症。其临床及影像表现多样,部分与乳腺癌相似,容易误诊而导致不必要的穿刺或手术。因此,准确的术前影像诊断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本文对乳腺脂肪坏死的临床、病理及影像表现进行综述。1乳腺脂肪坏死的临床特征与分类乳腺脂肪坏死是一类非化脓性炎性病变,发病率约为0.6%,占乳腺良性病变的3%[1],多见于中老年妇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乳腺脂肪坏死的钼靶X线征象,总结其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经临床和病理证实的乳腺脂肪坏死的钼靶X线平片表现,分析其特点。病人年龄34—68岁,平均年龄49.5岁。结果:3例为局部脂肪层混浊,可见小斑片及点状致密影;1例为结节样改变,边缘毛糙;1例可见病变处乳房皮肤局限性增厚;1例乳头稍内陷,皮肤略呈橘皮样改变。结论:钼靶摄影对乳腺脂肪坏死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7.
乳腺脂肪坏死的X线表现多种多样,不少病例酷似肿瘤,甚至误诊为乳癌。Adair报告110例原发及继发性乳腺脂肪坏死,多数在术后方明确诊断。本文报告了29例,年龄从14到87岁。临床表现:10例有外伤史,1例有乳头溢血,26例乳房有结节扪及,大多位于乳晕后或乳房上部,结节表浅,直径从1厘米到数厘米,3例呈多发性,1例为双侧性,14例结节质坚,边缘清楚,无皮肤粘连。另外15例结节的境界不清,并有表浅或深部粘连,临床征象甚似乳癌。5例主诉疼痛,8例腋下淋巴结肿大。 X线表现:典型的X线征象为透明的皂泡状阴影,周围有密度增高的线状阴影或弧形钙化包绕。  相似文献   

8.
龙威 《医学影像学杂志》2011,21(9):1345-1348
目的:探讨乳腺脂肪坏死的X线诊断及其鉴别诊断,提高脂肪坏死的认识,减少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经病理证实的乳腺脂肪坏死的X线表现。结果:乳腺脂肪坏死根据其病因及时期X线表现多种多样:①无任何阳性X线表现9例;②脂性囊肿5例;③肿物11例;④结节2例;⑤不对称致密4例;⑥斑片影5例;⑦脂肪层内星芒状、索条状、网状影18例;⑧结构扭曲2例;⑨颗粒状、片状不规则钙化、多形性钙化2例。在多种多样的X线表现中,腺体内的脂性囊肿及皮下脂肪层内的局限星芒状、索条状、不规则网状影为脂肪坏死的特征性表现。结论:乳腺X线检查对脂肪坏死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认真询问病史(如外伤、手术及炎症史等),对本病有重要帮助。  相似文献   

9.
作者报告4例乳癌行局部广泛切除和放疗后并发乳腺脂肪坏死。所有病例均用钴~(60)作外照射。例1,71岁,女性,右乳腺癌行局部广泛切除并作术后放疗。9个月后诉右乳疼痛,外上象限发现一5×2cm有触痛的硬块。穿刺活检组织学发现脂肪坏死。例2,67岁,女性,左侧乳腺癌切除并放疗。13个月后发现疼痛性肿块直径4cm,距手术瘢痕3cm,切开肿块见脂肪坏死和放疗改变,无癌。3月后,左腋下出现一  相似文献   

10.
作者报告8例乳腺脂肪坏死,经X 线干板摄影,并有病理证实。7例有乳房肿块,1例系乳腺摄影时意外发现。仅1例有皮肤改变,发生率较别的作者低。创伤被认为是脂肪坏死的主要原因,然而,病人可能回忆不起来。作者发现大多数脂肪坏死的病灶是位于最易发生创伤损害的皮肤附近。少见的脂肪坏死的原因有感染、乳导管扩张及乳腺增生伴梗塞等。  相似文献   

11.
乳腺脂肪坏死的X线表现及病理对照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探讨乳腺脂肪坏死的X线表现及病理基础,提高对脂肪坏死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91例(其中2例为双侧乳腺脂肪坏死,共93个病变。)脂肪坏死X线表现,并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 主要X线表现:(1)无任何异常X线发现14例(15.4%);(2)脂性囊肿6例(6.6%);(3)表现为肿物20例(22.0%),其中1例为双侧乳腺脂肪坏死;(4)表现为小结节13例(14.3%);(5)脂肪层内星芒影、斑片影、索条影混杂出现28例(30.8%),其中1例为双侧乳腺脂肪坏死;(6)脂肪层内索条影交织呈网状5例(5.5%);(7)结构不良者5例(5.5%)。分布部位:(1)位于脂肪层内55例;(2)向脂肪层突出或位于脂肪层与腺体交界处13例,常规位摄片位于脂肪层与腺体交界处的脂肪坏死,切线位投照有利于将病变显示于脂肪层内;(3)位于腺体之间9例;(4)乳腺平片未见异常发现14例。病理表现:(1)脂性囊肿是病变早期的特征性X线表现。(2)脂肪层内不均匀密度肿物影或小结节影为病变中期的特征性表现,反应了纤维组织逐渐替代了液化坏死的脂肪组织。(3)脂肪层内或浅层腺体内局限星芒状致密影以及不规则的网状影最常见,是病变后期的特征性表现。反应了坏死脂肪组织被吸收,周围残留部分纤维组织。通常不同病理时期的X线表现常同时出现。结论 乳腺X线摄影对于脂肪坏死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2.
腹部脂肪坏死是一种常见的病理改变,可引起腹部疼痛,与急腹症的表现相似;也可无症状而由机体其他病理生理变化而引发.腹部脂肪坏死实际上是脂肪组织因代谢或机械性原因发生变性的结果.常见的腹部脂肪坏死包括肠脂垂炎、大网膜梗死、创伤性或缺血性损伤所导致的局灶性脂肪坏死以及胰腺炎所导致的脂肪坏死.脂肪坏死作为一种相对常见的脂肪组织病变应为临床和影像医师所熟知.介绍腹部脂肪坏死和相关疾病的各种临床及CT表现.  相似文献   

13.
病例,女性,67岁。因腹痛3月于2000-12—20入院。3月前患者出现无诱因的腹部胀痛,伴纳差,体重减轻约4kg,大小便正常。查体:一般情况较好,腹部丰满,腹软,脐下偏左可扪及大小约8cm×8cm的包块,有压痛,质硬,包膜完整,活动度较好。CT检查提示:下腹腔占位。于2000-12—22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小肠系上膜可见直径为8cm  相似文献   

14.
病人,女,58岁。左乳房肿物10年,增大2年。查体:一般情况好,双乳房不对称,左乳房增大如新生儿头大小。质中、光滑、境界清楚、活动度好,乳房皮肤表面血管扩张。腋下未触及淋巴结。心、肺未见异常。B超示:左乳房明显增大,厚度6.5cm,正常腺体未显示,乳房回声增强,诊断:左乳房回声异常,脂肪肉瘤。手术所见:为一分叶状肿物,  相似文献   

15.
患者女性,53岁。于25年前发现右侧乳腺一肿物,约鸡蛋大小,无痛,未经诊治。因肿物逐渐增大约15cm×8cm,质硬,边界清楚,伴乳房坠胀感而再次检查。行乳腺钼靶摄影,显示右侧乳腺内巨块型不规则钙化,边界锐利,大小约17.2cm×12.6cm,并见周围组织内多发点片状钙化,皮下多发不规则钙化(图1~3),腋下未见肿大淋巴结。影像诊断:  相似文献   

16.
由溶脂酶引起骨髓脂肪坏死是胰腺病变罕见并发症。作者对1例44岁男性患有多发关节炎、皮下结节和溶骨性病变同时伴有酒精性胰腺炎病人进行了膝部MRI。病史包括轻度纯伤后右手、踝、膝等部疼痛,酒精中毒及反复发作之酒精性胰腺炎,上下肢多发皮下结节、右手及两踝弥漫性水肿。实  相似文献   

17.
患者,女,65岁。半月前发现左乳出现肿块,2d内增大如拳,胀痛明显,局部皮肤发热。当地医院穿刺。第一次抽出血性液体少许,第二次抽出咖啡样液体100ml。抗感染治疗,肿块消失。穿刺后4d肿块复出,渐增大,伴畏寒发热,体温39.2℃。查体:左乳房明显大于对侧,局部有青紫,表面结节状突起,质地较坚韧,皮温略高,腋下扪及肿大淋巴结,诊断为“左乳腺脓肿”。经抗生素治疗3d,热退,肿块略缩小。行乳腺钼靶X线摄片(附图):左乳腺体密度普遍增高致密,略欠均匀,附图 多个大小不等的肿块阴影,部分有细线状透亮带包膜,并见有钙化影内可见有多个大小不等的卵…  相似文献   

18.
赵应满  袁利 《实用放射学杂志》2007,23(12):1685-1687
目的 评价MRI脂肪抑制技术在乳腺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60例女性乳腺(包括40例恶性和20例良性病变)进行MRI检查,选用频率饱和法压脂或反转恢复成像,30例行压脂三维动态增强扫描,并绘制它们的时间-信号强度动态曲线.结果 MRI脂肪抑制的乳腺图像显示40例46个良性病灶,20例22个恶性病灶.增强扫描MRI 30例显示38个病灶,20个良性,18个恶性.18个恶性病灶对比强化程度较病灶平扫时信号明显增高.乳腺动态增强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分型流出型14例恶性、2例良性;平台型3例恶性、2例良性;单相型1例恶性、16例良性;两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单相型提示良性,平台型提示可疑恶性,流出型提示恶性.结论 MRI脂肪抑制成像及动态增强扫描是诊断乳腺肿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vascular necrosis of femoral head,ANFH)的早期诊断对选择治疗方案、保存股骨头及髋关节功能至关重要,本文分析27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MRI表现,旨在进一步探讨预饱和脂肪抑制技术(spectral presaturation with inversion recovery,SPIR)在诊断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旨在描述腹部手术后病人术后脂肪坏死的FDG-PET/CT结果 ,并评估病灶大小随时间变化和FDG摄取情况。方法对2007年1月—2016年1月期间FDG-PET/CT报告中含有术语"脂肪坏死"的病人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纳入符合先前有腹部手术及影像诊断为脂肪坏死的病人。结果共44例病人,其中男30例,平均年龄(68.4±11.0)岁,剖腹手术37例(84.1%),腹腔镜手术3例(6.8%),未知4例(9.1%)。所有病灶CT表现为边界清楚的环状高密度,中心为不均匀的脂肪密度。部位分别为腹膜(34例,77%)、网膜脂肪(19例,43%)、皮下脂肪(8例,18%)、腹膜后(2例,5%)。病灶平均长轴为(33.6±24.9)mm(13.0~140.0 mm)。平均最大标化摄取值(SUV_(max)):2.6±1.1(0.6~5.1)。连续CT扫描(34例)显示病灶尺寸减小(P=0.022),连续FDG-PET/CT(24例)显示FDG-活性无显著变化(P=0.110)。平均SUV_(max)与手术时间(P=0.558)或病灶大小(P=0.259)无关。结论手术后脂肪坏死的典型CT特征可能表现为FDG摄取增加,而后续成像扫描的随访中显示病灶大小或FDG摄取并无增加。此特征可以避免将其误诊为复发性癌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