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作者对辽宁省两种染色体核型卫氏并殖吸虫成虫浸出物层析后所得蛋白液及其体外培养分泌物进行氨基酸测定。值得注意的是二种肺吸虫成虫分泌物中,胱氨酸、缬氨酸及脯氨酸的相对含量,都有明显差别,在浸出物及层析后蛋白液中三倍体的甘氨酸重量百分比比二倍体的明显为高。  相似文献   

2.
作者用Terasaki(1977)标准化了的单个生殖细胞培养及空气干燥法研究了绥芬河流域卫氏并殖吸虫的染色体,并与辽宁省宽甸县卫氏并殖吸虫的染色体组型做了对比,其结果两者相似,但未见精子形成及减数分裂。  相似文献   

3.
应用空气干燥法对永嘉县小长坑村肺吸虫病流行区的卫氏并殖吸虫染色核型观察。采集该村小长坑溪的溪蟹分离卫氏并殖吸虫囊蚴感染动物(猫获取成功。共检测21个卫氏并殖吸成虫染色体核型,9个体体的生殖细胞中期图象显示为二倍体型:12个虫体为嵌合体型,其中5个虫体的生殖细胞染色体数为二倍体/三倍体的嵌合体型;2个虫体为二倍体/四倍体的嵌合体型;另5个虫体为二倍体/三倍体四倍体的嵌合体型。测量囊蚴73个,其大小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寻找诊断并殖吸虫病的特异性抗原。方法:应用SDS-PAGE和Western blot对卫氏并殖吸虫成虫可溶性抗原中的蛋白组分进行分析。结果:卫氏并殖吸虫成虫可溶性抗原蛋白经SDS-PAGE后显示14条蛋白带,其中相对分子质量为53000、3l000、25000、16000、11000是主带;相对分子质量为53000和34000的条带可与华支睾吸虫病患者血清反应;108000、94000、65000的条带可与血吸虫病患者血清反应;58000、53000、43000的条带可与旋毛虫感染的大鼠血清、小鼠血清及旋毛虫病患者血清反应。37000的蛋白带只能被斯氏狸殖吸虫感染的大鼠血清和并殖吸虫病患者血清所识别,而不与华支睾吸虫病、血吸虫病患者血清、旋毛虫感染的大鼠和小鼠血清、旋毛虫病患者血清、正常大鼠、小鼠血清及正常人血清发生交叉反应。结论:卫氏并殖吸虫成虫可溶性抗原中相对分子质量为37000的蛋白组分为卫氏并殖吸虫成虫的特异性抗原,可用于并殖吸虫病的免疫学诊断及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5.
6.
卫氏并殖吸虫囊蚴在蝲蛄体内的分布就我国东北地区来讲是有其规律的,以头胸部和足肌最多,其次为螯肢肌肉、腹肌和鳃,内脏中最少。按每克组织的含囊蚴数计算,鳃仅次于足肌和头胸部,结果提示囊蚴的分布和尾蚴的侵入部位有一定关系。各部位囊蚴的大小无显著差异。通过对三种类型囊蚴及囊壁的光镜、扫描电镜观察,卫氏并殖吸虫囊蚴壁由外壁和内壁组成。外壁薄而透明,平均厚度为5.1μm,内壁厚,色暗而坚韧,平均为16.6μm。内壁实际由两层构成,内壁外层较厚,平均为13.7μm,在扫描电镜下两侧缘各为一较薄致密层,中间为疏松层。内壁内层较薄,平均厚度为2.9μm。三层囊壁厚度平均之比为1:26:0.56。  相似文献   

7.
用相差显微镜及空气干燥法对黑龙江省绥芬河和辽宁省宽甸卫氏并殖吸虫的生殖细胞进行了活体及核型观察。结果表明,前者受精囊内有大量精子,精子发生、发育过程正常,有减数分裂象。染色体数为2n=22,n=11,属于卫氏并殖吸虫。后者精子发生停留在32个精细胞期,无减数分裂象,无成熟精子,染色体数为3n=33,属于肺生并殖吸虫。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东北地区的卫氏并殖吸虫及其亚种和变种的囊蚴、虫卵以及染色体核型进行了观察。认为二倍体型为卫氏并殖吸虫,三倍体型为前者在进化过程中,通过染色体突变形成的独立虫——肺并殖吸虫。作者首次在国内证实同一流域卫氏并殖吸虫与肺并殖吸虫共存,并推测有混合寄生的可能。  相似文献   

9.
用两型卫氏并殖吸虫的成虫、童虫及后尾蚴抗原进行肺吸虫病患者及其他吸虫病患者血清的间接荧光抗体试验检测。各种抗原检测同型抗体血清的阳性率为90.9%~100%;检测同种异型抗体血清的阳性率为88.9%~100%。后尾蚴抗原检测同型及异型抗体血清的反应强度更高。  相似文献   

10.
在染色体和核型研究的基础上,对东北四地区的卫氏并殖吸虫及其伊春亚种、鸡西变种的成虫和虫卵进行了光镜和扫描电镜的比较观察。通过观察,认为辽宁省宽甸县夹皮沟的卫氏并殖吸虫(三倍体型)属肺并殖吸虫,而吉林省桦甸县、辽宁省宽甸县步达远的卫氏并殖吸虫与黑龙江省伊春、鸡西地区的卫氏并殖吸虫伊春亚种和鸡西变种间无种与亚种、变种的差别,在分类上应统归为卫氏并殖吸虫。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告对湘东地区浏阳县卫氏并殖吸虫不同发育阶段(囊蚴、后尾蚴、童虫和成虫)的MDH的检测结果,发现其主要特征酶带相一致,但酶带的数目和/或位置有差别。同时选择出以15只囊蚴为一组分作MDH检测,即可显现酶带;并检测到不同发育阶段的MDH酶谱与宿主(蟹)的MDH酶谱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2.
5种不同品系小鼠感染卫氏并殖吸虫后,对其进行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观察。结果表明,嗜酸性粒细胞在经历一个时期的升降变化后,均趋于正常水平。嗜酸性粒细胞反应强度,ICR鼠最高,Km鼠和BALB/C鼠次之,C57BL/6j鼠较低。嗜酸性粒细胞的变化在种系间存在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13.
14.
本文调查浙西南十个县疫区的华溪蟹,发现畸形的卫氏并殖吸虫囊蚴与普通型囊蚴混合感染,形状以孵圆形、肾形或三角形为主,95%分布于蟹的腮部。两种囊蚴分别感染犬、猫,76天后从虫体子宫内或猫粪中发现并殖吸虫卵。两型囊蚴所得的成虫,童虫与卵,均具有卫氏并殖吸虫之特征,提出扁囊并殖为卫氏并殖的同种异名。  相似文献   

15.
用卫氏并殖吸虫的囊蚴,后尾蚴及成虫分别感染八只温州杂交种白猪,以犬为对照。结果:①囊蚴经口感染30—107天后及后尾蚴经臀部注射感染16天后解剖,均在骨骼肌中找到比后尾蚴略大的童虫,大小相似,部分童虫的排泄囊中见黑色折光颗粒,偶见锥刺。②成虫接种在猪腹壁皮下及腹腔,未见成虫移行至胸腔,而且均萎缩或死亡。③接种在胸腔的成虫经45天后,部分进入肺内成双虫囊;少数成虫恢复产卵。实验结果说明温州杂交种白猪应考虑为卫氏并殖吸虫的转续宿主。  相似文献   

16.
作者调查了宽甸县浑江流域卫氏肺吸虫的流行情况,对人群做了皮内试验及血清免疫学检查。在蜊蛄和犬体内分别检出囊蚴和成虫,证实该地区为一新的流行区。对囊蚴、虫卵、成虫和染色体的观察结果,显示该地区的肺吸虫为二倍体型—小型卫氏肺吸虫。未发现具有明显症状和痰检虫卵阳性的病人。并就血清免疫学检查在流行病学上的意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卫氏并殖吸虫(二倍体型)在大鼠体内发育的宿主适宜性。方法:每鼠经口感染囊蚴后定期剖杀,从肌肉、体腔或肺虫囊中收集虫体并观测。结果:感染后第50,70,150,300,500天,平均获虫率依次是41.0%,39.5%,47.5%,55.0%和60.5%。检获的虫体数于肌肉、腹腔、胸腔和肺虫囊中的分布依次是92.8%(452/487),2.7%(13/487),4.1%(20/487)和0.4%(2/487)。在1鼠肺部的1虫囊中获成虫2条,2鼠的胸腔分别获成虫1条及接近成熟虫体2条,其余为单虫,其长度均小于1mm,形态结构与脱囊的后尾蚴无明显差异。结论:大鼠似不限于仅作该虫的转续宿主,也可起保虫宿主作用。  相似文献   

18.
对辽宁省凤城县四条河流9个自然村进行了卫氏并殖吸虫类型调查。观察了囊蚴、成虫、虫卵形态及成虫染色体核型。证实该县存在卫氏并殖吸虫两型。位于靉河上游金家河伙荣沟村的卫氏并殖吸虫为三倍体型,该村有现患,人群皮试阳性率为26.7%;而靉河下游秋岭村的卫氏并殖吸虫为二倍体型,无典型病人发现,人群皮试阳性率为2.1%。两型形态除囊蚴大小不同外,以虫卵的区别最为明显。同时就两型卫氏并殖吸虫对人体的致病性及鉴别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