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临床疗效是中医药学的核心竞争力,而中医药疗效评价研究是继承和发展中医药工作的重要内容.建立一套既符合现代科学研究一般原则和国际通行标准,又能够充分体现中医药自身特色且为国内外同行认可和接受的疗效评价体系,已成为中医药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2.
中医药学的临床疗效是其长期存在并广泛应用于临床的基础。在中医药国际化的背景下,随着中医药学对外传播与交流的深入,中医药学的临床疗效评价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人们相信中医药学的干预手段对治病有效的同时,质疑当前的中医药疗效评价方法是否科学。这种质疑已经使中医药学的发展面临着巨大挑战。建立符合中医药学特点的临床疗效评价体系随之成为当务之急[1]。1建立中医药学临床疗效评价体系的难点临床疗效评价方法不是一个新问题,任何医学治疗手段的诞生之日就必须面对临床疗效的评价问题。“中医药学临床疗效评价体系”的提出是因为现代医学的疗效评价体系不能全面反映中医药学干预方法的临床疗效,而构建中医药学临床疗效评价体系存在着几个难点。  相似文献   

3.
中医药学的生命力在于临床疗效,疗效评价方法是检验临床疗效的重要尺度。对中医药疗效评价方法的研究现状作了回顾和分析,提出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展望了中医药疗效评价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构建中医临床疗效评价体系的探讨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医药学的生命力在于疗效,而目前的疗效标准已不适应中医药学现代化发展的要求,需建立一整套完整的临床疗效评价体系,可以借鉴循证医学的思路和方法,既体现辨证施治的中医药学特点,又提高了中医药诊疗标准的普遍性,全面、系统、科学、客观反应中医药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中医疗效系统评价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床疗效是中医药学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建立中医临床疗效系统评价体系,对于科学、客观、系统地开展中医临床疗效的评价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研究并探讨了建立中医临床疗效系统评价体系所需达到的目标和发展思路,提出了建立该系统的重点任务及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6.
中医疗效系统评价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临床疗效是中医药学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建立中医临床疗效系统评价体系。对于科学、客观、系统地开展中医临床疗效的评价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研究并探讨了建立中医临床疗效系统评价体系所需达到的目标和发展思路,提出了建立该系统的重点任务及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7.
1中医临床疗效是中医药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所在中医药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医学科学,它历经数千年而不衰,迄今仍显示着无限的生命力,日愈被全球所接受,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它具有经得起实践检验的临床疗效。确切的中医临床疗效是中医药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所在。是中医药学科学的历史见证和中医药学自身价值的真实体现。它关系到中医药学能否继续为人类健康提供良好的医疗保健服务,能否在世界医学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关系到中医药事业的成败兴衰。2全面提高中医临床疗效是振兴发展中医药学的当务之急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医药学有了长足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中医临床疗效是中医药学生存发展的科学基础,是中医临床工作的出发点与归宿.当前,强调努力提高中医临床疗效,对实现中医药现代化,发挥中医药学优势与特点,提高中医药学的竞争力与适应力十分重要.笔者认为提高中医临床疗效是一个系统工程,作为临床医师,要从以下五个关键环节来抓:  相似文献   

9.
临床疗效是中医药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循证医学的产生为中医药临床疗效研究证据的生产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但由于中医药学的理论基础与现代医学存在明显差异,在中西医结合诊疗环境下开展中医药干预临床疗效评价面临重大挑战。本文旨在探讨探索构建以问题为导向的中医药临床研究一体化方法策略;并结合中医药理论和特征,探索构建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的“4R”体系(eRCT-pRCT-REGOS-RCDOS),形成系统化的科学问题解决路径,开展创新临床研究,促进中医药传承与创新,推动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中医药学有 30 0 0多年的辉煌历史 ,即将到来的二十一世纪 ,为中医药事业的研究和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在这场挑战和机遇中 ,努力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是当务之急。临床疗效是中医药的生命线。但是目前测评的方法还不能反映中医药的本质疗效 ,如何客观测评中医药临床疗效是一挑战性的课题。本文着重探讨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临床疗效测量和评价研究的思路方法。1 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临床疗效测评的研究概况几千年来中医的临床疗效主要是通过问诊来测量和评价的 ,医生通过患者对自己主观感觉不适的描述和治疗后的情况反馈 ,经综合分析后来测…  相似文献   

11.
陶汉华 《山东中医杂志》2008,27(12):795-796,800
阴阳和谐是自然界万事万物的正常运动规律。古代哲学家把"和"作为自然界之最高理想境界。人体五脏六腑的生理活动达到"和谐",方能保证身体健康。临床治疗疾病,以"和"为治疗目标,尤其在脾胃病的辨证论治中,补泻结合,寒热并用,调和脾胃是重要治疗原则之一。  相似文献   

12.
从病因病机及方药加减论述补中益气汤治疗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应用。经诸位医家多年临床验证,脾胃气虚是甲减主要证型。临床治疗根据病情加减应用,常常取得很好疗效。  相似文献   

13.
风湿病治疗应重视顾护脾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素平  赵恒立 《山东中医杂志》2008,27(8):509-510,536
风湿病属中医学痹病范畴,其发病及中医证候与脾胃关系密切,中西药长期治疗过程中亦易损伤脾胃,因而风湿病的治疗应重视顾护脾胃。  相似文献   

14.
张庆荣  张莉 《天津中医药》2006,23(5):377-378
根据脾胃的主要生理功能,结合临床治疗脾胃病的经验和效果,在临床治疗上,以益气健脾,和胃降浊为主。1)调治脾胃病,首先重在调气;2)调治脾胃病,宜运补兼施,寒温并调;3)调治脾胃病尚需注意饮食。  相似文献   

15.
廖志峰主任医师在脾胃病的中医治疗方面经验丰富。他重视从本脏论治脾胃病,强调据证立法,精究方药配伍,临床疗效突出,临证时以"从脾胃本脏论治脾胃病"为基本守则;立法用药注重升脾阳,祛湿滞,养胃阴,调气机,化瘀血。  相似文献   

16.
张伟  鱼涛 《天津中医药》2021,38(4):499-501
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因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透彻,临床治疗上难以彻底根治,而长期的胆汁刺激、炎症反复,容易导致胃黏膜发生萎缩、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及癌变等,严重影响人类的生存及生活质量。诸多医家对该病的诊治,多集中在肝胃不和、肝胃郁热、脾胃湿热、寒热错杂等实证证型上,而鲜少有健脾和胃法治疗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的论述。分析该类患者的发病机制,认为脾胃虚弱为其发病之本,气机升降失调为其发病之机,从“塞因塞用”的反治法入手,运用健脾和胃的治则,选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以补开塞,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7.
刘老师在治疗疾病过程中强调重视脾胃,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临床常用"四君子汤"补后天之本。若疾病较重者,与他方相合,攻补兼施,祛邪同时不忘顾护脾胃;若疾病较轻者,用四君子稍作加减,从脾胃论治,脾胃和则阴阳自调,正气充足,抗邪外达,疾病自愈。又疾病虽同,其症有别;其症相似,病机各异;人的体质又是千差万别,故中医治病要严格遵循"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原则,谨守病机,热者寒之,寒者热之,实者泻之,虚者补之。  相似文献   

18.
《脾胃论》养生特点及贡献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养生之术,自古有之,诸子百家,各臻其妙。作为金元四大家之一,被后世称为“补土派”鼻祖之李东垣,在养生学方面尤多建树,且提出了许多独道见解。在其《脾胃论》提到“脾胃为元气之本”、“饮食劳倦则伤脾”、“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等,且在“摄养”、“远欲”、“省言箴”三篇中道出了自己的养生观点。通观全书,其中又以调理脾胃为重点养生要义,其对后世养生有深远影响,颇值认真继承发扬,兹不揣浅陋,略论其要。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健脾养胃护肝法治疗小儿脾胃病的思路进行探析。方法:根据小儿脾胃生理、病理特点、病因病机总结治疗方法,并对健脾养胃护肝法治疗小儿脾胃病的观点进行分析,并附验案佐证。结果:小儿脾胃具有“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病理特点为易寒易热、易虚易实。小儿脾胃疾病的诱因多由喂养不当、久病损伤或先天不足,其主要病机为脾失健运、脾湿胃燥、脾化胃纳等功能失调,脾胃受损后会衍生许多相关疾病。将治疗脾胃疾病的总的治疗方法归纳为健脾养胃护肝法,并可根据患儿的具体病情分为多种治法如健脾、运脾、补脾、泻肝、疏肝、清胃、和胃、降逆等。并根据上述治疗方法可应用于鹅口疮、腹痛、厌食症等病症的治疗中,且获得验证。结论:对小儿脾胃病采用健脾养胃护肝法治疗,具有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耳鸣是常见病、多发病,居耳科三大难题(耳鸣、耳聋、耳眩晕)之首,西医目前对于耳鸣尚缺乏确切有效的治疗方法,祖国传统医学在耳鸣治疗方面虽然较西医存在较大优势,然而,多数医家常常囿于《内经》“肾开窍于耳”理论,治疗上往往束于“滋阴补肾”之桎梏。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在《内经》“脾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基础上进一步详尽阐释了其“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论”,对后世从脾胃辨治耳鸣方面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文章从脾胃与耳窍的联系及脾胃失调致耳鸣的病因病机两方面加以剖析,试图探其秘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