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抗癫痫药高敏反应综合征(Antiepilepticdrugshypersensitivitysyndrome,AHS)是一种由抗癫痫药所致的与药物剂量无关的不良反应综合征,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全身皮疹和内脏损害等三联征为特征的严重全身性过敏反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儿童抗癫痫药高敏综合征(antiepileptic drug hypersensitivity syndrome,AHS)的临床特点。方法通过对3例AHS临床资料回顾及复习国内外文献,总结AHS的临床特点。结果AHS患儿均有发热、皮疹及内脏损害,有的患儿的皮疹表现为中毒性表皮松解症。结论确诊AHS后立即停用致敏抗癫痫药及应用糖皮质激素和丙种球蛋白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史宝和  郭丰 《实用药物与临床》2006,9(5):317-317,309
目的探讨小儿抗癫痫药高度敏惑综合征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对5例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5例患儿均有发热、皮疹。其中内脏粘膜损害3例、脾大2例、淋巴结肿大3例、心肾受累各1例。5例均用皮质激素治疗,2例配合应用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疗效良好,随防3个月~半年,除皮肤色素沉着外,其他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均正常。5例中2例换妥泰,另3例换丙戊酸钠后无过敏反应及癫痫发作。结论抗癫痫药高度敏惑综合征多见于服用抗癫病药苯巴比妥、卡马西平及苯妥英钠后1~8周,典型表现为发热、皮疹及内脏功能损害三联征,尽早停用致敏药物、激素及综合治疗,预后良好,调整抗癫痫药要注意其交叉过敏反应。  相似文献   

4.
抗癫痫药高敏综合征(Antiepileptic drug hypersensitivity syndrome,AHS)是一种抗癫痫药物所致的变态反应,主要表现为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及内脏损害,严重者可出现重度肝损害或中毒性表皮松解症,病死率高达10%[1]。AHS多发生于芳香族抗癫痫药物如苯巴比妥、苯妥英钠、卡马西平等,丙戊酸所致AHS少见。由于丙  相似文献   

5.
吴莉  秦黎 《中国实用医药》2010,5(6):153-153
目的探讨儿童抗癫痫药物高敏综合征临床特点,增强鉴别诊断意识,降低误诊率。方法对11例抗癫痫药物高敏综合征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例患儿均有发热、多形性皮疹及内脏损害三联征。甲泼尼松(甲基强的松龙)、丙种球蛋白治疗效果良好。结论凡服用苯环类抗癫痫药物者出现发热、皮疹、内脏损害时需警惕抗癫痫药物高敏综合征。及时诊断正确处理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的药物流行病学特征,提高对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特殊性的认识。方法:对近4年来在院诊治的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进行回顾性病例分析。结果:28例患者中,怀疑药物为别嘌醇的17例,抗癫痫药4例,抗结核药3例,非甾体抗炎药4例。大多以皮疹(89.3%)或发热(85.7%)为首发症状,其次可出现肝功能损害(75%),可伴黏膜、眼、生殖器损害(53.6%),嗜酸粒细胞明显增高(32.1%),肾功能损害(17.9%)等,甚至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7.1%)。结论:如患者出现皮疹、反复高热、内脏损害等,经普通抗过敏或抗感染治疗效果不佳并且有以上几类药物用药史,应高度警惕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小儿抗癫药高度敏感综合征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对5例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5例患儿均有发热、皮疹。其中内脏粘膜损害3例、脾大2例、淋巴结肿大3例、心肾受累各1例。5例均用皮质激素治疗,2例配合应用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疗效良好,随防3个月~半年,除皮肤色素沉着外,其他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均正常。5例中2例换妥泰,另3例换丙戊酸钠后无过敏反应及癫发作。结论抗癫药高度敏感综合征多见于服用抗癫药苯巴比妥、卡马西平及苯妥英钠后1~8周,典型表现为发热、皮疹及内脏功能损害三联征,尽早停用致敏药物、激素及综合治疗,预后良好,调整抗癫药要注意其交叉过敏反应。  相似文献   

8.
抗癫痫药物过敏反应综合征11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小儿抗癫痫药物过敏反应综合征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对1995年5月~2002年4月我院收住的11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1例患儿均有发热、皮疹、粘膜损害、皮肤脱屑及色素沉着,其中肝脏损害7例,淋巴结肿大4例,心、肾受累各4例,骨髓受累2例,表现为Stevens-Johson综合征1例,皮质激素治疗均有效,内脏损害均为可逆性,7例随访半年,除有皮肤色素沉着外无其他异常表现.7例需继续用抗癫痫药物治疗者,改用丙戊酸钠5例,托吡酯2例,未再出现过敏及癫痫发作.结论抗癫痫药物过敏反应综合征多发生于服用抗癫痫药物后1~6周,通常表现为发热、皮疹与内脏器官受累三联征,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小儿抗癫癎药高度敏感综合征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 对5例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5例患儿均有发热、皮疹.其中内脏粘膜损害3例、牌大2例、淋巴结肿大3例、心肾受累各1例.5例均用皮质激素治疗,2例配合应用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疗效良好,随防3个月~半年,除皮肤色素沉着外,其他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均正常.5例中2例换妥泰,另3例换丙戊酸钠后无过敏反应及癫癎发作.结论 抗癫癎药高度敏感综合征多见于服用抗癫癎药苯巴比妥、卡马西平及苯妥英钠后1~8周,典型表现为发热、皮疹及内脏功能损害三联征,尽早停用致敏药物、激素及综合治疗,预后良好,调整抗癫癎药要注意其交叉过敏反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阐述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DIHS)的临床转归。方法报道1例 DIHS 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效果、并发症及预后。结果患者有应用多种抗癫痫药物史,潜伏期3周以上,表现为麻疹样发疹,颈部淋巴结肿大伴压痛,肝脏受累,嗜酸性粒细胞及单核细胞增高、免疫球蛋白下降。治疗上主要为系统应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联合丙种球蛋白(IVIG)冲击。结论DIHS 是一种具有发热、皮疹、内脏受累三联征的急性、严重性药物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1.
抗癫痫药高敏综合征(AHS)是指对较小剂量抗癫痫药(AEDs)也发生显著反应,其中以芳香族抗癫痫药如:苯巴比妥、卡马西平变态反应最严重。此类药物化学成分均含有苯环,易发生交叉过敏反应。德巴金引起此类反应临床少见,今遇有1例,特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陈卓霞 《中国药业》2013,(12):128-129
目的探讨鸦胆子油乳致过敏反应的护理要点与体会。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12月医院收治的使用鸦胆子油乳的肿瘤患者100例,观察其药物使用后情况,统计出现过敏反应的例数及主要表现等。结果100例患者中,用药后有7例(7.00%)出现过敏反应,4例发生在给药过程中,2例发生在连续用药2~3 d后;主要表现有发热、寒战、过敏性休克、恶心呕吐、腹泻、厌食、头晕、失眠、神经根损害、瘙痒、面部潮红、皮疹、呼吸困难、咳嗽等。结论应用鸦胆子油乳治疗恶性肿瘤时,应预防患者过敏反应的发生,一旦出现过敏反应,需及时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干燥综合征(SS)重叠皮肌炎(DM)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风湿科2004年1月至2007年11月收治的SS重叠DM患者10例,选择30例同期收治的性别、年龄相配的原发干燥综合征(pSS)患者为对照,从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及预后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SS/DM重叠组突出特点是内脏损害多且严重,肺损害尤为明显。该组发热、雷诺现象、皮疹、肺部损害、血液系统损害、抗Jo-1抗体阳性率和病死率高于pSS组,其他病情观察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SS/DM重叠综合征内脏损害重,进展快,病死率高,应尽早积极治疗。  相似文献   

14.
安西林胶囊为口服的氨节青霉素制剂,适用于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淋球菌、脑膜炎球菌、流感杆菌等引起的各种感染性疾病。如:呼吸道感染、肠道感染、尿略感染、软组织感染及败血症等.近来我院首次使用国产安西体胶对(深圳海滨闻药有限公司生产),至今已发生28例不同程度的过敏反应.其轻度过敏反应者表现为局部或全身应疹、历痒,给予口服扑尔敏4mg/次,3/d;强的松sing/d;外用皮炎乎霜.过敏反应症状约在1周以后纪解.轻重的过敏反应患者表现为服药数小时后,即出现全白皮疹、心悸胸闷,剧烈搔痒,发热,局部水…  相似文献   

15.
临床常见的重症药疹包括重症斯-约综合症(Stevens-Johnson syndrome,SJS)、中毒性表皮坏死松懈症(toxicepidermal necrolysis,TEN)、全身剥脱性皮炎等。许多药物与这些重症药疹有关,常见的有非甾体抗炎药、抗癫痫药、别嘌醇、磺胺类和其他抗菌药物。临床表现常为全身皮疹,可有水疱、糜烂、渗液、水肿、黏膜损害(包括口腔、支气管、胃肠道、眼结膜等水肿、糜烂或溃疡)。常伴有发热、感染,死亡率高。  相似文献   

16.
丁建平  ;齐晓涟 《中国药房》2009,(17):1344-1346
目的:探讨住院患者使用抗癫痫药出现的不良反应,为神经内科危重患者合理使用抗癫痫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2006年5月~2007年11月我院神经内科重症监护病房继发性癫痫患者抗癫痫药引发的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分析。结果:神经内科重症监护病房抗癫痫药引发的不良反应有24例,占总数的47.06%(24/51)。引起不良反应的药品主要有卡马西平、丙戊酸钠、奥卡西平和苯巴比妥;不良反应的表现有皮疹、白细胞减少、肝功能异常及低钠血症等。经及时救治,全部治愈。结论:临床医师在选择药品时应充分考虑药品的风险/效益比,尽量选择疗效明显、副作用小的药品,以减少不良反应对患者的损害。  相似文献   

17.
1 例64 岁男性患者,因癫痫反复发作口服丙戊酸钠(500 mg,bid)及拉莫三嗪(25 mg,qd)进行治疗,30 d 后因发热、皮疹、抽搐、行走障碍入院.骨穿刺结果提示红细胞形态呈巨幼化,予氯雷他定(10 mg,qd,po)及复方甘草酸苷(60 mg,qd,ivgtt),停用拉莫三嗪,改用口服丙戊酸钠(早上750 mg,下午500 mg)抗癫痫,12 d后患者病情好转出院,继续服用丙戊酸钠抗癫痫.2 d 后患者皮疹及发热再次加重入院,予甲泼尼龙(40 mg,bid,ivgtt)、氯雷他定(10 mg,qd,po)及复方甘草酸苷(60 mg,qd,ivgtt),停用丙戊酸钠改用苯巴比妥钠(100 mg,bid,im)抗癫痫治疗,20 d 后改为苯巴比妥钠(30 mg,bid,po),期间患者发热及皮疹消退、肝功能恢复,于第22 天出院.  相似文献   

18.
紫杉醇过敏反应6例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回顾性分析紫杉醇过敏反应6例。方法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小组收集到的6例紫杉醇过敏反应病例的临床症状、发生时间、处理方法等。结果紫杉醇过敏反应的临床症状主要有轻度过敏反应(表现为瘙痒、潮红、皮疹等)与重度过敏反应(表现为低血压、恶心、支气管痉挛、弥漫性荨麻疹和血管性水肿),发生迅速,但也有例外,给予常规抗过敏治疗后症状可以控制。结论化疗前的预防用药可降低过敏反应的发生,但不能绝对避免,应对使用紫杉醇化疗的患者延长观察期,以避免重度过敏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葛根素过敏反应3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调查分析了我院近1年来应用葛根素或普乐林静脉滴注引起的过敏反应情况,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最多见为发热,最严重为休克,还有皮疹、溶血、腹痛等,而且可能为多种表现同时存在,该药过敏反应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  相似文献   

20.
癫痫是小儿神经系统常见疾病之一,发生率约为7‰[1]。抗癫痫药是治疗小儿癫痫重要而有效的手段,长期使用抗癫痫药导致不同系统的不良反应已引起临床的重视。1968年Kruse首先报告了服用抗癫痫药可造成骨病,这些损害表现为亚临床的骨代谢障碍、骨生化指标异常、易骨折、身材矮小等[2]。近年来,随着多种抗癫痫药物的广泛应用,许多学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