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2021,(2):I0001-I0001
他克莫司是移植术后核心的基础免疫抑制剂.主要剂型为胶囊和缓释胶囊,到目前为止尚无获批的他克莫司液体制剂。对于无法吞咽胶囊的儿童人群.只能使用由他克莫司粉末制备的口服混悬剂.但这一用法并未获得批准。此外,0.5mg和1mg他克莫司胶囊不便于对小儿受者进行精准地剂量调整。2020年8月,0.2mg和1mg小包装的他克莫司颗粒在中国获批.用于预防儿童肝脏或肾脏移植术后的移植物排斥反应,也治疗儿童肝脏或肾脏移植术后应用其他免疫抑制药物无法控制的移植物排斥反应。他克莫司颗粒的上市将为我国儿童受者的免疫抑制剂应用提供新选择.以下对他克莫司颗粒的临床转换应用进展做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2.
胰肾联合移植术后排斥反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Yang L  Liu YF  Liu SR  Liang J  Cui H  Meng YM  Wu G  Li GC 《中华外科杂志》2004,42(15):926-928
目的 探讨预防和逆转胰肾联合移植术后排斥反应的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年9月~2003年9月17例同种异体胰肾联合移植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病例采用口服免疫抑制剂:环孢素A、霉酚酸酯或硫唑嘌呤、激素三联用药。其中2例术前及术后第5天应用抗IL-2R单克隆抗体,3例应用OKT3进行免疫诱导。结果 17例患者中1例发生移植胰腺、肾脏加速性排斥反应.经保守治疗无效,切除移植物;8例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其中单纯肾脏排斥反应6例,同时累及胰腺、肾脏的排斥反应2例,经甲泼尼龙或OKT3治疗后均逆转。结论 胰肾联合移植术后合理应用免疫抑制剂。术前采用综合措施降低高危受者的致敏性,是预防和治疗排斥反应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胰肾一期联合移植中供体胰十二指肠及肾脏切取及修整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胰肾联合移植术中供体胰十二指肠及肾脏切取的方法与移植物的修整技巧。结果:无1例发生移植物损伤。联合移植术后9 d之内18例完全停用外源性胰岛素,空腹血糖正常,尿糖≤(+)。术后2~4 d,血肌酐和尿素氮降至正常。3例出现移植肾脏急性排斥反应,2例发生移植胰腺急性排斥反应,给予甲泼尼龙冲击治疗后恢复正常。1例术后因移植物加速排斥反应,术后11 d切除移植胰、肾。结论:胰肾联合移植手术中,供体胰十二指肠及肾脏的切取及修整是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4.
胰腺移植术中及术后行免疫抑制治疗有助于预防和治疗急、慢性排斥反应,保证移植物的长期存活[1].  相似文献   

5.
现如今对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诊断仍依赖于肾脏穿刺活检 [1]。本实验通过建立和比较大鼠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移植物中组织蛋白质双向电泳图谱,寻找和鉴定其差异表达的组织蛋白质谱,旨在寻找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非创伤性的蛋白标志物。  相似文献   

6.
免疫耐受的诱导、移植物慢性失功和异种供体组织、器官的使用[1] 是目前器官移植的 3个前沿研究热点。基因治疗具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潜在能力 ,近年已用于防治对移植物的排斥反应及诱导对移植物的免疫耐受等研究。1.基因治疗预防同种异体移植物的急性排斥反应 :对一个即刻血管化的同种异体器官的免疫应答是T细胞依赖性的 ,且其排斥反应机制同时有细胞介导和抗体介导的效应器参与。基因治疗的应用 ,使人们有可能通过将参与此过程的因子转入移植物 ,来调节宿主直接针对移植物的免疫反应。Qin等[2 ] 首次进行了这一尝试 ,他们用逆转录病毒或…  相似文献   

7.
肖博  郭树忠 《器官移植》2011,2(6):360-361
同种异体移植是当今医学界应用最多的移植类型,其术后的排斥反应是影响移植物功能和长期存活的主要因素。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多种因素影响移植术后的排斥反应,其中,对移植物进行适当的保存和处理可能会降低移植后排斥反应的强度。本文就异体移植后排斥反应的免疫机制、移植物的处理方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胰肾联合移植的排斥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胰肾联合移植术后的排斥反应。方法对我院施行的3例胰肾联合移植的病人,采用FK506 MMF Perid Zenapax四联免疫治疗方案,通过床边彩超及Cr、BUN、血糖等来监测移植物的排斥反应。对排斥反应采用激素冲击疗法,对激素不敏感者采用OKT3治疗。结果3例患者中有2例出现排斥反应,其发生率达66%;在出现排斥反应时,首先表现为低热、全身不适,尿量减少,血Cr、BUN升高,彩超示移植物血流阻抗升高,之后才是血糖升高。结论胰肾联合移植中,排斥反应与多种因素有关,移植肾对移植胰具有保护作用,肾脏可以作为监测胰腺排异的窗口,彩超检查可以作为筛选移植物排异反应的手段。  相似文献   

9.
心脏移植术后严重的移植物功能丧失,而没有缺血或细胞排斥反应证据,被高度怀疑为体液排斥反应(血管排斥反应,抗原一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的发生.体液排斥反应虽然较少发生,却通常是难治和致命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腺病毒介导的血红素氧合酶-1(AdHO-1)基因治疗对同种移植物慢性排斥反应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选用血管移植和肾脏移植两种慢性排斥反应模型,对同种血管移植物和肾脏移植物进行体外AdHO-1基因转染,分析慢性排斥反应发生时移植物的结构和功能变化、目的基因和蛋白的表达以及免疫系统的相应反应。结果AdHO-1基因治疗缓解了慢性排斥反应对同种肾脏移植物的损伤,但弱于对血管移植物的保护效应;空载病毒加剧了同种肾脏移植物的损伤;AdHO-1基因治疗可减少慢性排斥反应发生时移植物内巨噬细胞和CD4^+细胞的浸润。结论AdHO-1基因治疗可能通过保护移植物、下调免疫反应、诱导免疫偏移等作用减轻同种移植物的慢性排斥反应损伤。  相似文献   

11.
胰肾联合移植的排斥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胰肾联合移植术后的排斥反应。方法 对我院施行的 3例胰肾联合移植的病人 ,采用FK5 0 6 MMF Perid Zenapax四联免疫治疗方案 ,通过床边彩超及Cr、BUN、血糖等来监测移植物的排斥反应。对排斥反应采用激素冲击疗法 ,对激素不敏感者采用OKT3治疗。结果 3例患者中有 2例出现排斥反应 ,其发生率达 6 6 % ;在出现排斥反应时 ,首先表现为低热、全身不适 ,尿量减少 ,血Cr、BUN升高 ,彩超示移植物血流阻抗升高 ,之后才是血糖升高。结论 胰肾联合移植中 ,排斥反应与多种因素有关 ,移植肾对移植胰具有保护作用 ,肾脏可以作为监测胰腺排异的窗口 ,彩超检查可以作为筛选移植物排异反应的手段。  相似文献   

12.
三、细胞增殖信号传递抑制剂(PSI)在心脏移植中的应用进展 1.预防和治疗急性排斥反应:器官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是导致移植物功能丧失以及影响长期存活的重要因素。目前,评价一种免疫抑制剂效果的最主要的指标是看其对急性排斥反应的抑制程度(有效性)及药物对受者的毒副作用大小(安全性)。西罗莫司作为心脏移植术后免疫抑制方案中的基础用药,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比硫唑嘌呤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3.
简述人类白细胞抗体的来源、种类,分型、配型与检测技术的进展,及其在肾脏、心脏、肝脏、肺等实体器官移植中的对移植排斥反应与移植物存活时间的影响,以期为临床预防干预移植物抗宿主及宿主抗移植物反应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心脏移植术后的免疫抑制治疗和免疫监测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心脏移植是治疗终末期心脏疾病的有效手段。以钙调磷酸酶抑制剂(CsA或FK506)为基础的免疫抑制治疗是心脏移植术后最常用的免疫抑制方案,许多心脏移植受者在移植前或/和移植后同时使用单克隆抗体进行诱导治疗。雷帕霉素和Everolimus等新型免疫抑制剂在有效抑制急性排斥反应的同时还可预防移植物心血管病变,显示出较好的应用前景。应用免疫学指标、心肌标记物和其它血清标记物等相对无创的指标预测和估计排斥反应的发生及其程度,有助于尽早发现和控制移植排斥反应,以提高心脏移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具有临床应用前景的移植耐受诱导方法。方法 以Lewis大鼠和DA大鼠分别作为肾脏移植的受体和供体,采用注射抗淋巴细胞血清(ALS)、输入供体骨髓细胞(BMT)和环磷酰胺(Cp)注射方法进行移植耐受诱导,观察肾脏移植物的存活情况及受体对供体细胞抗原免疫应答改变。结果 经耐受诱导的大鼠肾脏移植物存活时间明显延长,7只鼠中5只移植物存活73-90 d时仍无排斥反应迹象,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及诱导迟发型超敏反应表现为供体特异性降低。结论 诱导免疫耐受预防肾脏移植排斥反应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此方法有一定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钙调磷酸酶抑制剂(calcineurin inhibitor,CNI)、霉酚酸类药物和类固醇的联合用药是肾移植术后免疫抑制标准方案[1]。是因为基于CNI的免疫抑制方案对预防排斥反应、提高短期移植肾存活率及移植物功能有确定疗效[2]。然而,CNI的使用会增加肾毒性,这是导致慢性移植物肾病(chronic allograft nephropathy,CAN)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3],也是导致慢性移植肾失功的原因之一[4]。我们报道病例为CNI肾毒性致移植肾损伤的患者。  相似文献   

17.
胰岛移植的研究工作近年来已广泛开展,但排斥反应问题尚未彻底解决。本文仅就胰岛移植排斥反应有关问题做一扼要综述。一、排斥反应的机理五十年代提出的Snell学说认为:移植物本身可能缺乏Ia抗原,但其组织内混有过路白细胞,即移植物内的白细胞带入受体体内而引起排斥反应。Ia~ 细胞与移植物免疫排斥反应有关[1]。已经证实,在新鲜胰岛中的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及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都是Ia~ 细胞[2]。进一步的研究还证明,在鼠胰岛中有两种Ia~ 细胞,一种是树枝状细胞,另一种类似  相似文献   

18.
小肠移植是治疗短肠综合征的唯一理想途径,对免疫排斥反应的早期诊断和高效免疫抑制剂的正确使用是控制小肠移植后排斥反应的关键[1]。因此,了解移植后免疫排斥反应的确切机理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为了解同种异体小肠移植术后受体抗移植物体液免疫应答的表现及其与细...  相似文献   

19.
肝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特点肝移植免疫排斥反应根据发生时间及病理特点分为超急性免疫排斥反应、急性排斥反应和慢性排斥反应3种。超急性免疫排斥反应发生于肝移植后数小时至数天,由受体已存在的抗体与移植物内皮细胞抗原决定族结合介导的。如受体中抗体滴度高,移植物血流一经建立,就可引起移植物广泛坏死;如抗体滴度不够高,则受体免疫细胞恢复分泌抗体功能,数天后产生大量特异抗体与内皮细胞结合,促使补体黏附,产生血栓和使血管痉挛的多肽,使内皮细胞破坏、血管阻塞,并刺激内皮细胞产生粘附分子,促进炎性细胞浸润[1]。急性排斥反应多见于术后5…  相似文献   

20.
肾移植免疫诱导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肾移植早期机体对移植物反应强烈,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急性排斥反应等发生率高。采用淋巴细胞多克隆抗体或单克隆抗体等生物制剂进行的免疫诱导治疗可以有效的预防排斥反应发生,延长移植物的存活时间。本文对肾移植免疫诱导治疗的有关内容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