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目的:探讨在临床护理中采用便携式护理支具的效果。方法:将50例卧床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观察组在护理过程中使用便携式支具,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下肢静脉血栓、湿疹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预后良好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便携式护理支具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有效促进了患者的康复锻炼,减轻了护理人员的压力,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新型防旋支具在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胫腓骨骨折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2015年9月—2017年1月行保守治疗的胫腓骨骨折患者64例,随机分为试验组(32例)和对照组(32例)。两组患者入院后均行跟骨牵引术,中医正骨手法复位联合小夹板固定,辅以中药外敷内服。试验组术后采用新型防旋支具固定患肢,防止足部外旋;对照组术后采用传统的方法防止足部外旋。定期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法)评分,应用Kolcaba舒适状况量表(GCQ)检测舒适度改善状况,计算机断层扫描(CT)检查测量骨折旋转移位角度,随访记录骨折愈合时间及并发症情况,采用Johener-Wruhs评分系统对患肢功能进行评价。[结果]试验组骨折旋转移位角度小于对照组,牵引术后第1、3、7天的VAS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舒适度GCQ总分和其中的生理、心理精神维度单项得分均高于对照组,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肢体功能Johner-Wruhs评分优良率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胫腓骨骨折过程中应用新型防旋支具,可以有效维持足部中立位,纠正成角及旋转畸形,辅助复位,减轻疼痛,提高患者舒适感受,缩短骨折愈合时间,有利于患肢功能恢复,且不增加并发症的发生,便于护理,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4.
5.
带足长腿膝限位支具在胫骨平台骨折术后康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带足长腿膝限位支具在预防胫骨平台骨折术后平台塌陷、关节不稳及关节僵硬等并发症中的作用。方法 106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均行切开复位植骨(或无需植骨)内固定术,术后均在带足长腿膝限位支具保护下进行早期功能锻炼。结果随访12个月~5 a 3个月,X线片示:植骨全部愈合,骨小梁通过交界区,胫骨平台高度无明显丢失,内、外侧关节间隙对称,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等。膝关节活动范围(伸)0°至125~140°(屈,平均135°),术后12~18个月取出内固定,未查及明显膝关节不稳,未发现压疮、肢体肿胀、神经卡压及其他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胫骨平台骨折术后带足长腿膝限位支具保护下的早期及负重功能锻炼在预防胫骨平台塌陷及维护关节功能及稳定性方面均取得了满意效果,明显提高了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6.
7.
目的:分析自制可塑性肘关节支具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并对自制关节支具治疗关节部位骨折的可行性等同题进行探讨。方法:117俐病例随机分两组,治疗组(时关节支具组)73劁,对照组(传统小夹板组)44例,进行疗效对比。结果:治疗8周后治疗组X线检查优良率达91.78%,总体疗效优良率达93.15%;对照组X线检查优良率达81.81%,总体优良率达86.36%。2组比较均肓显著差异(P〈0.05)。结论:自制肘关节支具可塑性高,便于调节,固定牢靠,可早期进行功能锻炼,能明显提高疗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中医护理干预对髋部骨折内固定患者髋关节功能、再住院率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90例髋部骨折内固定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用中医护理。比较2组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骨折愈合率、再住院率、血清骨碱性磷酸酶(BAP)和骨钙素(BGP)水平、生活质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12个月,观察组的髋关节功能优良率为93.33%,高于对照组73.33%(P<0.05)。术后,观察组的骨折愈合率为97.78%,高于对照组82.22%(P<0.05);观察组的再住院率为13.33%,低于对照组40.00%(P<0.05)。术后,2组BAP和BGP水平较术前升高,且观察组BAP和BGP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组身体、角色、心理、社会和认知评分较术前升高,且观察组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89%,低于对照组3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护理干预可提高髋部骨折内固定患者的髋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梯形枕用于预防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假体脱位、舒适度的效果评价。方法:将80例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用梯形枕的护理方法,对照组用传统的枕头护理方法,观察对比两组患者在术后假体脱位,舒适度等效果。结果:经统计学处理,研究组在改善舒适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在假体脱位方面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结论:梯形枕可减少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假体脱位,增加患者的舒适度,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杨氏手法加自制外翻支具治疗内翻型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以进一步指导临床。方法:根据入院顺序,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试验组(杨氏手法加外翻支具)与对照组(常规手法复位加夹板固定),试验组40例,对照组32例。试验组与对照组均口服桃红四物汤2周,试验组采用杨氏手法复位,夹板固定2周后,换外翻支具固定,一直到骨折愈合。对照组按照常规手法复位,夹板固定,直到骨折愈合。治疗前后分别对两组Baumann角、肘关节功能进行计分评定,并判断治疗效果。结果:运用杨氏手法加自制外翻支具治疗内翻型肱骨髁上骨折,在肘关节两组Baumann角和肘关节Mayo功能评分上具有优势。结论:杨氏手法加自制外翻支具治疗内翻型肱骨髁上骨折效果肯定,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王莉莉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09,18(Z1)
我科通过对临床90例患者对比观察发现石氏自制支具可以达到与石膏固定同样的固定可靠性,在骨折愈合方面与石膏固定无明显差异,但在关节功能恢复及局部肿胀消退方面要优于石膏固定,同时支具固定的一个显著优点是可以配合外用药物使用. 相似文献
12.
肖冰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15,(2):122
目的:分析高龄髋部骨折护理中应用风险管理的临床体会。方法:将64例高龄髋部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4例(常规护理+风险管理)和对照组30例(常规护理),在风险管理中,加强小组成员的培训工作,贯彻落实风险管理措施,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住院期间安全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风险因素认知率高于对照组,护理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高龄髋部骨折护理中采用风险管理,可明显提高护理安全性,使护理质量明显提升。 相似文献
13.
可塑性腕关节支具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桡骨远端骨折除了少数复杂的粉碎性骨折外,大部分桡骨远端骨折复位不难,但难于维持复位后的效果,因此本病的疗效与外固定是否能有效地限制复位后骨折再移位的关系最为密切.树脂绷带是近年来出现的新型外固定材料,具有热塑冷固的特点,可以根据不同患者的肢体形状制造出与肢体相贴合的支具,从而实现稳定的固定.从1999~2002年12月,我院用树脂绷带(珠海丽珠医用生物材料有限公司产)自制成可塑性腕关节支具治疗桡骨远端骨折150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15.
髋关节后脱位合并股骨头骨折临床上较少见.约占髋关节脱位的6%~16Vo。治疗较为棘手。我院自1998年~2004年采用Pipkin分型治疗23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股骨头骨折多见于成人髋关节后脱位时发生 ,临床上多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我科自1 996年 9月至 1 999年 1 0月 ,使用可吸收螺钉(SR-PGA)作为内固定材料 ,共治疗 3 2例病人 ,取得良好的效果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中 ,男 2 6例 ,女 6例 ;年龄 2 1~ 45岁 ,平均年龄 3 3岁 ,其中合并髋臼骨折者 1 2例。致伤原因 :车祸者为 2 3例 ,高处坠落9例。1 .2 治疗方法1 .2 .1 材料 SR-PGA是高分子聚合物 ,由羟基乙酸聚合自身增强而成 ,无色透明。在体内 ,SR-PGA通过水解成羟基乙酸单体进入细胞能量代谢过程。动… 相似文献
17.
儿童肱骨干骨折中大部分为单一闭合骨折,非手术方法是主要的治疗手段。根据临床实践,肱骨干骨折的整复相对容易,维持却相对困难,复位成功后行外固定的过程中以及肿胀消退后外固定松动均可导致移位复发,故应首先尽可能维持对位[1]。我院2009年7月至今采用夹板固定结合外固定支具治疗儿童肱骨干骨折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疼痛分级护理结合赋能教育理念在髋部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意义。方法:选择我院2019年8月-2022年5月收治的髋部骨折患者80例,使用随机投掷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进行干预,观察组采用疼痛分级护理结合赋能教育理念进行护理干预,对比两组不同时间疼痛情况,以及护理前后髋关节功能量表(Harris)评分,骨折恢复时间以及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护理前两组疼痛情况无明显差异(P> 0.05),护理后两组疼痛水平均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 <0.05);护理前两组Harris评分无明显差异(P> 0.05),护理后两组患者Harris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 <0.05);观察组恢复时间少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 <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 <0.05)。结论:疼痛分级护理结合赋能教育理念在髋部骨折患者中能够缓解患者疼痛水平,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减少恢复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外固定支具外固定治疗内收型肱骨外科颈骨折早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7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44例应用外固定支具固定,对照组43例应用小夹板固定,比较2组治疗后骨折症状改善情况及愈合率。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疼痛、肿胀、瘀斑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观察组上述各项积分下降较对照组更显著(P<0.05)。治疗后3月,治愈率观察组为70.45%,对照组为48.84%,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早期应用外固定支具固定治疗内收型肱骨外科颈骨折可以减少患者疼痛、肿胀以及瘀斑症状,提高早期治愈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新型多功能下肢支具在促进下肢骨折患者患肢肿胀消退中的效果。方法:将120例股骨干骨折术后的患者,通过Duplex超声诊断排除已有DVT形成的患者,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治疗术后第1d即用本支具行间歇循环气压治疗;对照组使用脚枕的承托下行主动肌肉舒缩功能训练治疗。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大腿周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设计制作的支具功能全面、操作简便、可折叠、便于收纳,使用新型下肢支具进行间歇循环气压治疗可以有效地减轻患肢水肿,缩短住院天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