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检测蛋白质Z(PZ)在重症肝病与口服华法林患者中的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血浆PZ采用ELISA法检测,凝血因子活性FX:C和PT(INR)应用全自动血凝仪测定;对17例重症肝病、30例口服华法林和23例健康者的血浆PZ、FX:C和PT(INR)水平进行检测,并做各组相关性作比较。结果重症肝病组和口服华法林组的PZ水平分别为240.1±192.7μg/L、609.9±267.2μg/L与对照组的1812.6±34.2 μg/L比较明显下降(P值均〈0.05);重症肝病组与口服华法林组的FX:C分别为71.4±30.2%、85.±19.5%,与对照组FX:C的110.6±17.0比较,明显下降(P〈0.05).;而PT(INR)分别为2.22±0.97;2.45±0.63与对照组0.93±0.04比较,明显增高(P〈0.05)。结论㈦时检测PZ与PT(INR)①有助于重症肝病患者治疗的预后监控;②对口服华法林患者可能发生的出血危险性的预测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口服华法林患者与肝衰竭患者比较 PT-INR 和凝血因子Ⅶ活性的变化。方法 65例风湿性心脏病换瓣术后口服维持量抗凝治疗患者分适度抗凝组 INR 1.5~2.8 31例,过度抗凝组 INR>2.8 34例患者和肝衰竭 35例患者,测定其凝血酶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率(INR)、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PTA)、凝血因子Ⅶ活性(FⅦ:C)。结果肝衰竭患者、适度抗凝和过度抗凝患者 PT 分别是20.94±10.94s、22.18±2.93s 和38.7±4.45 s。FⅦ:C 分别是 34.91±14.96%、31.58±9.35%和12.44±2.84%。肝衰竭患者 PTA 为74.53±23.69%。适度抗凝和过度抗凝组的 INR 分别是2.05±0.29和3.36±0.39。PT 和 FⅦ:C 在肝衰竭组和适度抗凝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INR 和 FⅦ:C 在适度抗凝组和过度抗凝组有明显差异。结论华法林因抑制维生素 K 依赖因子,使 FⅦ:C 降低,而肝衰竭患者是肝合成维生素 K 依赖因子障碍,使 FⅦ:C 降低。随着 INR 的增高,FⅦ:C 降低。FⅦ:C 在高 INR 和低 INR 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口服华法林抗凝剂的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口服华法林抗凝剂使用中,使用PT监测时INR比值的允许范围。方法:在我院随访治疗的50例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使用华法林后PT值的检测,仪器选择北京普利生C2000-A全自动凝血仪及配套试剂。结果:男性PT-INR值在(1.84±0.65)之间,女性PT-INR值在(1.80±0.62)之间。结论: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口服华法林,PT值的INR允许范围。国人INR比值以1.8~2.5为宜,不超过3.0。  相似文献   

4.
口服华法林患者综合监测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造影及支架植入术后口服华法林患者血浆凝血酶原前体蛋白(PIVKA-Ⅱ)、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率(INR)、蛋白质Z(PZ)、细胞色素P4502C9基因CYP2C9*3的改变、临床意义及心理干预的疗效。方法158例冠状动脉造影及支架植入术后口服华法林患者为研究组,25名门诊体检人员为对照组.分别进行血浆PZ、PIVKA—Ⅱ、PT、INR、CYP2C9*3测定。比较上述指标与临床的关系及各指标间的相关性,并对上述人员采用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心理评定。结果研究组首次服用华法林后4h.血浆PIVKA—Ⅱ浓度显著增高(P〈0.05);首次服用华法林后24h,PT、INR显著增高(P〈0.05);首次服用华法林后16hPZ显著增高(P〈0.05)。研究组PIVKA-Ⅱ、PT、INR随时间增加而增高,而PZ随时间增加显著减低。CYP2C9*3的检出率为21.9%。另外95%的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P〈0.01).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及其他症状:PIVKA—Ⅱ与INR正相关(P〈0.05)。结论上述指标能较客观地反映冠状动脉造影及支架植入术后口服华法林患者的病理变化过程。动态观察对病情判断、指导治疗和预后有一定临床意义。同时还需婴对患者进行心瑚继康指导。  相似文献   

5.
马俊珩  葛卫红  于锋 《吉林医学》2012,33(31):6759-6760
目的:探讨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华法林低强度抗凝应用于患者的安全性。方法:对109例人工机械瓣膜置换术后的患者给予华法林进行低强度抗凝治疗,观察、随访患者,记录其凝血酶原时间(PT)及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统计血栓及出血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本组发生血栓1例(发生率0.98%),出血8例(发生率7.8%),口服华法林剂量(3.125±0.5)mg,实际INR值(1.7±0.5)。结论:口服华法林抗凝维持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在1.5~2.0时,能降低血栓或出血的发生率,抗凝有效性及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6.
华法林血浆浓度的测定在抗凝监测中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华法林血浆药物浓度的动态变化在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抗凝监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择 30例风湿性心脏病行机械瓣膜置换术的患者 ,同步测定华法林血浆药物浓度、国际标准比值(internationalnormalizedratio ,INR)、凝血酶原时间 (prothrombintime ,PT)和华法林服用剂量的动态变化 ,同时观察抗凝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①血浆华法林药物浓度在口服首剂量华法林后 2h即明显升高 (P <0 .0 5 ) ,6h达高峰 (P <0 .0 1 ) ,72h后趋于稳定。②INR和PT在服用首剂量华法林 36h后才呈现显著变化 (P <0 .0 5 ) :INR显著增加 ,PT明显延长。 72h后 ,INR和PT呈现非常显著变化 (P <0 .0 0 1 )并趋于稳定。③华法林血浆药物浓度与INR、PT无显著相关性 ,相关系数分别为 0 .2 74和 0 .2 76 ,P均 >0 .0 5。华法林血浆药物浓度的对数值与INR及PT在 36h后呈显著正相关 ,相关系数分别为 0 .894和 0 .90 8(P均 <0 .0 0 1 )。结论华法林血浆药物浓度灵敏而稳定 ,可以用作口服抗凝剂的监测指标 ;其与INR及PT等抗凝监测指标结合有助于提高抗凝监测的准确性 ,减少抗凝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马莉  符业阳  刘月玲 《海南医学》2016,(13):2093-2095
目的:研究注射用灯盏花素对华法林治疗永久性心房颤动时抗凝效果是否存在影响,为临床合理使用华法林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我院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永久性心房颤动且适合华法林抗凝治疗的61例患者,服用华法林抗凝且稳定达标后,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31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单用华法林,观察组在华法林的基础上联合注射用灯盏花素治疗,每周分别检测两组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并记录两组患者的出血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出血发生率、停药率、停药次数、停药天数和INR超出目标范围的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PT和INR分别为(26.6±4.1) s和(2.5±0.4),对照组分别为(21.6±4.3) s和(2.1±0.5),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使用华法林剂量为(2.0±2.0) mg,对照组为(2.6±2.2) mg,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注射用灯盏花素能延长永久性心房颤动患者的PT,升高INR,临床联合使用时应根据具体情况适当调整华法林的剂量。  相似文献   

8.
非瓣膜病心房颤动病人华法林抗凝治疗安全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房颤)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安全性。方法:选择符合该研究抗凝标准的98例心房颤动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华法林治疗组(治疗组)46例,给予华法林3mg/d开始监测凝血酶原时间(PT)及国际标准化比值(INR),7~15天使INR达到2.0~3.0范围内,以后每月查1次INR。若病人增加或减少药物、有出血倾向时随时再测INR。阿司匹林对照组(对照组)52例,给予阿司匹林100mg/d口服2次,密切随访。结果:治疗组9~15d(平均10.1±2.2)INR达2.0~3.0(平均2.25±0.11),其中INR在1.8~2.5(平均1.92±0.23)之间者占90.7%,治疗组未出现脑梗死,而对照组有3例发生脑梗死,两组总不良反应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非瓣膜病房颤病人选择华法林3mg/d加强服药后监测及各药物间的相互作用,使INR保持在2.0~3.0之间是有效、安全的。  相似文献   

9.
黄彬  钟武平 《广东医学》2001,22(11):1013-1014
目的 探讨口服华法令抗凝患者血浆蛋白C (PC)、蛋白S (PS)活性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凝固法在SysmexCA 15 0 0、CA 60 0 0全自动血凝仪上检测 30例口服华法令抗凝的心脏瓣膜置换患者和 40例正常对照者的血浆PC、PS活性和凝血酶原时间 (PT)。结果 口服华法令抗凝患者血浆PT ,INR ,PC ,PS活性分别为 ( 2 5 5± 5 3)s ,2 5± 0 5 ,( 39 2± 15 1) % ,( 45 7± 18 2 ) % ,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均有极显著性意义 (P均 <0 0 1)。结论 口服华法令抗凝患者血浆PC ,PS活性降低 ,华法令的抗凝效果受到一定程度的减弱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灯盏花素注射液对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患者临床疗效及血浆血磷脂酸(LPA)、同型半胱氨酸(Hcy)、P-选择素水平的影响。方法 2015年6月—2016年6月四川省绵阳市中心医院血管外科收治DVT患者12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60)及对照组(n=60),2组绝对卧床休息、患肢抬高、制动。对照组患者皮下注射肝素钠100 U/kg,每天2次,治疗7 d后改为口服华法林,根据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调整华法林。观察组静脉滴注灯盏花注射液40 ml+5%葡萄糖250 ml,持续治疗14 d后改为口服华法林,根据INR调整华法林。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观察2组血栓再通率、凝血指标及血浆LPA、Hcy及P-选择素水平的变化,并观察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7 d、14 d后股静脉、胭静脉、胫后静脉血栓再通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7.500、5.566、4.444,8.086、6.171、8.107,P<0.05);观察组血浆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较对照组明显改善(,=242.52、232.69、202.69,P<0.05);血浆LPA、Hcy及P-选择素较对照组显著下降(F=245.36、315.22、342.66,P<0.05);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5.926,P=0.015)。结论灯盏花素注射液可提高DVT患者血栓再通率,改善患者凝血指标,降低患者血浆LPA、Hcy及P-选择素水平,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蛋白质Z(protein Z,PZ)在恶性肿瘤患者中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对86例恶性肿瘤患者的PZ、FⅦ:C、FⅧ:C、FX:C、FⅪ:C进行测定。PZ用ELISA法,血浆FⅦ:C、FⅧ:C、FⅩ:C、FⅪ:C用一期法与ACL-2000全自动凝血仪进行测定。45名健康人作为对照。同时对复发转移组与未复发转移组作分析比较。结果恶性肿瘤组的PZ水平(1210.89ng/ml±251.13ng/ml)明显下降(对照组为2378.83ng/ml±429.51ng/ml),FⅦ:C、FⅧ:C、FⅩ:C、FⅪ:C水平明显升高,分别为162.42%±36.57%、201.95%±77.54%、120.27%±77.54%、145.88%±56.48%(对照组分别为116.70%±28.80%、70.15%±21.28%、76.13%±19.26%、77.23%±16.22%),P值均<0.01。相关研究中,发现恶性肿瘤组及对照组中的PZ水平与FⅦ:C、FⅧ:C、FⅩ:C水平之间均存在明显负相关(P值均<0.001),而PZ与FⅪ:C无相关性(P>0.05)。对肿瘤的病情研究发现,复发转移组PZ、FⅦ:C、FⅧ:C、FⅩ:C、FⅪ:C与未复发转移组比较,转移组的PZ更低,FⅦ:C、FⅧ:C、FX:C、FⅪ:C水平更高(P<0.01)。结论PZ水平在恶性肿瘤患者中明显减低,且与病情有关。PZ与FⅦ:C、FⅧ:C、FX:C存在明显负相关。提示PZ缺乏可能是恶性肿瘤患者获得性易栓症的一个新的发病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深入研究CYP4502C9基因多态性与中原地区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应用华法林抗凝达标时的维持量及出血等并发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2年9月至2013年6月于郑州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采用华法林抗凝达标的66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CYP4502C9基因多态性分为突变组和非突变组。记录一般情况、华法林维持量及INR值,随访服药期间发生的临床事件。结果:该样本CYP4502C9*3与CYP4502C9*2基因型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定律(P>0.05),具有群众代表性;CYP4502C9*3基因非突变组华法林稳定达标时的平均维持量高于突变组[(2.656±0.185)mg/d VS(1.948±0.354)mg/d](P<0.05);突变组华法林用药初始阶段出血事件发生率高于非突变组(P<0.05)。结论:基因水平指导下的个体化给药方案可以提高华法林在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用药中的安全性、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效果及并发症情况,为临床选择合适的华法林用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6年1月-2011年6月在该院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的18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随访并记录患者使用华法林的用量和出现并发症的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随访,有15例出现并发症,占8.0%,其中出血10例(5.3%),栓塞5例(2.7%);正常173例(92.0%);出血组华法林用量、凝血酶原时间(PT)和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均明显大于正常组和栓塞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华法林平均用量为(2.0±0.6)mg/d,PT为(18.6±2.4)s,INR为(2.1±0.5)。结论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应常规使用华法林进行抗凝治疗,将INR控制在1.8—2.5范围内可以满足抗凝要求并且明显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华法林和拜阿司匹林在预防血液透析长期深静脉导管血栓形成中的不同作用。方法:观察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9年12月至2012年7月长期深静脉置管后服用拜阿司匹林(每日100mg)抗凝的患者18例,在出现2~3次导管功能不良事件后改为口服华法林,目标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为1.5~2.5进行抗凝治疗。通过前后自身对照比较华法林组和拜阿司匹林组平均每1000个导管日出现导管功能不良事件的次数、尿激酶的平均用量及出血情况。结果:拜阿司匹林组和华法林组出现导管功能不良事件次数分别为6.9次/1000个导管日和4.1次/1000个导管日(P〈0.05),尿激酶平均用量分别为262万U/1000个导管日和88万U/1000个导管日(P〈0.05)。18例患者在服用拜阿司匹林期间无明显出血倾向,而在服用华法林期间出现7次小出血和1次大出血事件(P〈0.05)。结论:华法林(INR为1.5—2.5)较拜阿司匹林(每日100mg)能更好地预防血液透析长期深静脉导管血栓形成,维持管路通畅,但出血风险相对较大。  相似文献   

15.
仝峰  慕春言  王景斌  苏毅  杨琴 《中原医刊》2011,(3):48-49,52
目的观察阿司匹林与不同抗凝强度的华法林预防75岁以上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发生血栓栓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75岁以上老年非瓣膜性房颤108例分为肠溶阿司匹林组(150mg/d,36例)、华法林抗凝强度国际标准化比率(INR)1.8~2.4(低等强度组,37例)和INR2.5~3.0(中等强度组,35例)三组。观察三组血栓栓塞并发症及出血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三组患者基线特征(包括合并疾病和伴随用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阿司匹林组、华法林低等强度组、华法林中等强度组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6.6%、8.1%、5.7%,不同抗凝强度华法株组较阿司匹林组显著降低血栓栓塞事件(P〈0.05),而不同抗凝强度华法林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总出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分别为2.8%、5.4%、11.4%,三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无严重致死性出血病例。结论华法林抗凝强度INR1.8~3.0能明显降低75岁以上老年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率,INR1.8~2.4时出血发生率较低,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银屑病患者外周血叶酸水平与其高凝状态的相关性。方法:采用CA-7000型血液凝固仪测定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PT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蛋白C活性(PC:A)、D-二聚体(D—dimer),采用ELISA法测定凝血酶原片段1+2(F1+2),采用Bayer ACS:180分析仪测定血清叶酸(sFA)。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银屑病叶酸正常组及银屑病叶酸减低组F1+2、D-dimer均显著增高(P〈0.01),PC:A均显著减低(P〈0.01),APTT、PT INR均无显著性变化(P〉0.05)。银屑病叶酸减低组F1+2、D—dimer显著高于叶酸正常组(P〈0.01),PC:A显著低于叶酸正常组(P〈0.01)。银屑病叶酸减低组叶酸水平与PC:A水平呈显著正相关,与F1+2、D—dimer呈显著负相关,与APTT、PT INR无显著相关性。结论:银屑病患者外周血叶酸水平的显著减低与其高凝状态密切相关,并成为影响高凝状态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碳酸锂配合131I治疗低摄碘率甲状腺功能亢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碳酸锂对甲状腺摄碘率(radioactive iodineuptake,RAIU)的影响,探讨碳酸锂配合131I治疗低摄碘率Graves’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6例RAIU〈50%的Graves’病患者,给予碳酸锂0.25g口服,每天3次,共7天,测定RAIU,根据RAIU的变化,比较服用131I剂量的差别。结果:36例在服用碳酸锂后,最高RAIU由(45.58±4.01)%上升至(64.36±4.66)%,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服锂前平均需服131I量为(991.6±577.2)MBq,服锂后降至(503.2±288.6)MBq。结论:碳酸锂能够提高Graves’病患者的RAIU,从而使部分不适合131I治疗的患者可能采用131I治疗,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放射性131I的治疗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先兆子痫患者血浆蛋白z(PZ)水平及其内含子FG79A基因多态性的发生率与先兆子痫之间的相关性和临床意义。方法对先兆子痫组160例和正常妊娠对照组162例检测PZ水平并采用PCR和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并结合基因测序检测PZ内含子FG79A基因多态性,同时检测两组D-D、FDP、AT:A的水平,观察两组各项指标变化情况。结果先兆子痫组PZ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妊娠对照组(1.57±0.32mg/Lvs2.12±0.35mg/L,P〈0.05);两组人群均存在PZ内含子FG79A基因多态性。先兆子痫组GG型、GA型和AA型分别占19.38%、53.75%和26.87%,G、A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46.25%和53.75%;正常妊娠对照组GG型、GA型和AA型分别占17.90%、54.94%和27.16%,G、A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45.37%和54.63%,两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无显著差异(均P〉0.05);先兆子痫组D-D、FDP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5.15±1.03μg/ml vs0.58±1.32μg/ml,P〈0.05;19.46±3.28μg/ml vs 2.93±1.92μg/ml,P〈0.05),而AT:A水平无显著差异(99.12±13.5%vs100.8±10.6%,P〉0.05)。结论先兆子痫患者存在PZ内含子FG79A基因多态性,但该基因多态性与疾病的发生关联不大,然而该疾病与Pz水平、D-D、FDP水平却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刘阳  喻红波  黎健 《铁道医学》2014,(2):128-131
目的:探讨血清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PC3)对原发性肝细胞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酶联免疫法测定35例肝细胞癌(HCC)、26例肝硬化和50例健康人血清GPC3和甲胎蛋白(AFP)水平,并分析比较两者对原发性HCC的诊断价值。结果:HCC组、肝硬化组和健康对照组血清GPC3分别为(4.16±2.35)、(3.13±1.19)和(1.92±1.23)ng·ml^-1,HCC组明显高于肝硬化组和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P=0.018和P〈0.001)。对于诊断HCC,GPC3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89,AFP为0.803;GPC3的敏感性为82.8%,特异性为56.5%;AFP的敏感性为62.8%,特异性为78.9%。GPC3与AFP联合应用诊断HCC则敏感性为91.4%,特异性为45.6%。对于I期和Ⅱ期HCC,GPC3的阳性比例(11/14)高于AFP(4/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结论:GPC3是一个敏感且特异的HCC标志物,检测血清GPC3有助于HCC的诊断与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