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研究雄性激素对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 制作雄性兔股骨骨折模型54只,内固定后随机分为3组,A组手术切除性腺,B组肌注丙酸睾丸酮,每周2次;C组作空白对照.于15、30、45 d分别随机取样6只进行雄性激素、血钙、血磷、X线摄片及骨折标本的光镜观察,对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A与C组比较在X线片的检查中15、30、45 d时骨痂明显少于C组(P<0.05);检验:雄性激素两组有显著性差异;血钙、血磷无显著性差异;光镜观察:A较C组更晚地出现骨折愈合的组织学改变,A组有骨质疏松征象.B与C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雄性激素对骨折愈合有重要作用,缺乏会阻碍骨折愈合,有骨质疏松倾向.丙酸睾丸酮对雄性激素正常兔骨折愈合无明显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3.
[目的]研究自体黄骨髓一期移植对骨折愈合作用的实验疗效,观察黄骨髓是否具有成骨能力,为进一步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36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3组,建立左侧胫骨骨折延迟愈合模型,A组仅以钢板内固定;B组钢板内固定后,植入空白明胶海绵,C组钢板内固定后,植入黄骨髓与明胶海绵复合物。术后每组分别于2、4、8、12周各处死3只动物,进行影像学检测、大体观察及HE染色检查,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及骨痂形成情况。[结果]A组及B组在术后4周只可见少量骨痂形成,而C组在术后2周即可见骨痂形成,术后4周可见大量骨痂形成,至术后8周C组骨折线消失,而A、B组骨折线仍可见;术后12周,A、B组仍可见骨折线存在。[结论]黄骨髓在骨折后能明显促进骨折愈合,在预防骨不连或骨折延迟愈合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骨折端分离对骨折愈合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骨折端分离对骨折愈合的影响河南洛阳正骨研究所(471002)孙维琰,段更庚笔者对150例股骨干骨折患者的临床观察,对骨折端分离与骨折愈合的影响进行了探讨,现报告如下。观察方法选择18~65岁创伤性新鲜闭合股骨干骨折150例,患者一般情况良好,无其他严... 相似文献
5.
微动对骨折愈合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微动对骨折愈合影响的研究进展张先龙曹炳芳骨折愈合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生物学修复过程,而且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何促进骨折愈合一直是骨科领域的研究热点。随着人们对骨折愈合研究的深入,对骨折的治疗也已进入了分子生物学时代,传统的骨折愈合理论也正在受到冲击。近...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骨折愈合刺激素对体外培养成骨细胞的作用。方法 在新生SD大鼠头颅骨次代成骨细胞 (OB2 )培养液中分别加入不同浓度 (2× 10 2 U/L~ 2× 10 4U/L)骨折愈合刺激素 ,观察OB2的增殖功能 (用波长 5 70nm处OD值表示 ) ,取药物敏感浓度 (2× 10 2 U/L)分别观察分化功能〔用碱性磷酸酶 (ALP)活性表示〕和矿化功能 (用矿化结节数量 /视野表示 )。结果 OB2 增殖功能 (OD值 )实验组为 0 336± 0 0 73~ 0 35 9± 0 0 5 1,对照组为 0 347± 0 0 35 ;OB2 分化功能〔ALP(U/g蛋白质 )活性〕实验组为 83± 9,对照组为 81± 4 ;OB2 矿化结节数量 /视野 (个 )实验组为 6 0± 1 82 6 ,对照组为1 5± 1 0。结论 骨折愈合刺激素各浓度对OB2 的增殖和分化功能均无明显作用 (P >0 0 5 ) ,而对其矿化功能具有明显的刺激作用 (P <0 0 1)。 相似文献
7.
周期性载荷对骨折愈合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建国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1998,5(1):46-47
周期性载荷对骨折愈合的影响张建国张昌政*姜开厚**李华滢**夏家骝***临床和实验证实,骨折经适合固定后再施加周期性载荷,能刺激骨痂生长,促进骨折愈合,增加骨折愈合处的强度和刚度〔1~3〕。但有关骨折愈合能增强弯曲载荷的资料尚缺乏。因此,本文研究了周...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骨折延迟愈合的实验研究建立一种客观的动物实验模型。方法选取纯种新西兰大白兔,在后肢胫骨中下段截断,切除远近端各1 cm内外骨膜及黄骨髓,保留断端约1 mm间隙,并且钢板固定。术后4、8、12周后经大体标本、病理组织学及X线检查确定骨折愈合情况。结果大体标本肉眼观察、放射学检查及病理组织学检查均显示术后8周仍未见骨性连接,术后12周才达骨性愈合。结论本实验所建立的动物模型,具有骨折延迟愈合的表现,又未出现骨不连,符合骨折延迟愈合的要求,可以认为是一种可靠而实用的实验性骨折延迟愈合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9.
神经系统对骨折愈合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许多年以来,人们在临床实践中观察到一个有趣的现象,截瘫和颅脑损伤患者伴随的四肢骨折往往可以见到大量的骨痂过度生长,甚至在肌肉中出现异位骨化,骨折愈合明显快于没有中枢神经损伤的四肢骨折患者。而神经性关节炎患者,由于感觉神经损害,患肢骨折愈合往往显著延缓... 相似文献
10.
低功率He-Ne激光照射对兔骨折愈合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He-Ne激光对骨折愈合的作用,本实验用43只新西兰兔行桡骨中段截骨作为实验模型,用JG-I型医用He-Ne激光机照射骨折局部,同体对照,左侧为照射侧,右侧为对照侧,照射功率密度11.3mW/cm~2,光斑直径1.5cm,每天一次,每次10min,对照侧不作任何处理,10~60d取标本,通过X线摄片,组织学检查观察低功率,He-Ne激光照射对兔骨折愈合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骨愈合的前40d,低功率He-Ne激光照射能明显促进兔新鲜骨折愈合。认为低功率He-Ne激光照射能促进骨折处血肿机化;骨折端血循环重建;加快软骨内化骨的进程;加速骨痂组织中钙盐沉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中成药生骨再造散对兔实验性骨折愈合的影响. 方法将30只青紫蓝家兔制成双侧桡骨骨膜下3 mm骨缺损模型,随机分为生骨再造散组(A组)、仙灵骨葆组(B组)及对照组(C组),每组10只,于术后14天和31天每组各处死5只兔,按规定时间进行四环素双标记(即14天处死的兔于术后4、5天行第1次标记,术后11、12天行第2次标记;31天处死的兔于术后20、21天行第1次标记,术后28、29天行第2次标记),并分别取材,进行骨组织形态学计量检测. 结果术后14天A组与C组比较,类骨质面积密度、矿化骨痂均宽及活性成骨面、矿化表面及动态参数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31天,活性成骨面、矿化骨痂均宽及吸收陷窝均深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与C组比较,结果与A组和C组比较类似;但与A组比较,术后14天破骨细胞指数、矿化表面及骨形成率[组织水平(tissue level)及BMU水平(basic multicellular unit leve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1天类骨质表面、吸收陷窝均深、骨形成率(BMU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生骨再造散在兔桡骨骨折14天前可促进类骨质分泌,加快矿化沉积速度,提高骨形成率,缩短矿化延迟时间;14~31天后则可增加矿化骨痂宽度,提高破骨细胞活性,对骨折愈合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苯妥英在兔骨折愈合中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了观察苯妥英在骨折愈合中的作用,选用健康家兔72只,手术造成双侧桡骨骨折模型。随机分为三组:全身用药组,局部用药组及对照组。分别于骨折后第9,16及30d处死动物,采用X线摄片、骨痂重量测定及组织学检查等方法观察苯妥英局部应用和全身应用在促进骨折愈合中的作用。结果表明:苯妥英局部应用和全身应用均有促进骨折愈合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NGF对骨折愈合的影响,以及对BMP-2诱导成骨的作用.方法 清洁级雄性6~8周昆明小鼠60只,体重23~25 g,随机分为4组,每组15只.建立股骨中段不稳定软骨内成骨骨折模型,A、B、C、D组分别于骨折断端局部使用NGF/生理盐水、BMP-2、BMP-2/NGF/生理盐水、生理盐水.各组分别于术后14、21和28 d各处死5只小鼠,并于骨折部位取材行大体、X线片观察、生化检测及组织学观察.处死小鼠前取小鼠眼球球后动静脉血液行血清ALP活性测定.结果 术后各时间点,大体观察A、B、C组局部新生硬组织大小、硬度,骨折断端骨痂生长依次增加,均高于D组.X线片观察A、B、C组骨折线逐渐模糊,钙化面积依次增大,均快于D组.组织学观察A、B、C组骨小梁成熟度依次增加,均优于D组.术后各时间点,A、B、c组成骨面积和成骨区灰度值、血清ALP含量、骨痂组织中ALP含量和钙含量、骨痂湿重均高于D组.术后各时间点各组成骨面积和成骨区灰度值比较、术后14 d各组血清中ALP含量比较、术后14 d和21 d各组骨痂组织中ALP含量比较、术后21 d和28 d各组骨痂组织中钙含量及骨痂湿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4d,B、C组与A、D组比较骨痂湿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1、28d,骨组织形态计量分析显示各组新生骨骨小梁表面成骨细胞指数、平均骨小梁面积百分比和平均骨小梁宽度随时间增大依次减小,A、B、C组依次增大,均高于D组,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GF有促进骨折愈合作用,且具有协同BMP-2诱导成骨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仙灵骨葆对卵巢切除大鼠股骨骨折愈合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研究仙灵骨葆对卵巢切除大鼠股骨骨折愈合的作用.方法 健康12周龄雌性SD大鼠40只,体重(258±14)g,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A组仅作切口暴露腹腔;B组仅切除卵巢;C、D组切除卵巢同时制备右侧股骨中段横型骨折,髓内针固定,术后分别采用生理盐水及250 mg/(kg·d)仙灵骨葆灌胃.于术后即刻、1、2、3、4及5周测量A、B组大鼠体重.术后5周取各组右侧股骨标本,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股骨全长骨密度(total femur bone mineral density,tBMD)、远1/3段骨密度(distal femur bone mineral density,dBMD)和中1/3段骨密度(middle femur bone mineral density,mBMD),并行C、D组CR摄片、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B组大鼠体重从第3周开始显著高于A组(P<0.05),绝经后骨质疏松模型制备成功.CR摄片示D组骨痂量相对较多,骨折线模糊;C组骨痂量较少,骨折线清晰.B组tBMD和dBMD明显低于A组,D组mBMD明显高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tBMD和dBMD较C组有增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观察D组与C组比较,骨折端大部分骨性愈合,骨髓腔可见较多毛细血管植入.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C、D组BMP-2的积分吸光度(IA)值分别为2.2366±0.1818和3.7273±0.8742,VEGF的IA值分别为2.8355±0.5370和3.8396±0.223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仙灵骨葆可促进卵巢切除大鼠股骨骨折愈合,加快编织骨向板层骨的转化,这可能与上调BMP-2和VEGF表达相关. 相似文献
15.
合并脑外伤的骨折愈合过程中PDGF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通过研究大鼠股骨干骨折合并脑外伤时骨痂组织内PDGF表达水平的变化,探讨脑外伤对骨折愈合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方法 取12周雄性SD大鼠64只,体重(356 4±25)g,随机分成8组,每组8只.A1、B1、Cl、D1组分别为骨折合并脑外伤1、2、3、4周组,制作脑外伤和股骨干骨折模型;A2、B2、C2、D2组分别为单纯骨折1、2、3、4周组,制作单纯股骨干骨折模型作对照.各组摄CR片后截取骨痂,行HE染色观察骨痂生长情况及其组织形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测定PDGF表达,原位杂交检测PDGF mRNA表达. 结果 CR片示在同一时间点A1、B1、C1、D1组较A2、B2、C2、D2组骨折端骨痂形成早,骨痂多,骨折愈合快.HE染色示A1组可见较多早期软骨细胞、成纤维细胞,A2组骨折间隙可见成纤维细胞,仅夹杂有少量的早期软骨细胞;B1组骨折端有新生骨小梁长入,B2组未见骨小梁形成;C1组骨折端有大量编织骨形成且骨小粱间有少量成熟软骨细胞,C2组少量骨小梁向骨折端长入;D1组编织骨向板层骨转化,D2组骨折端为不成熟骨小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原位杂交实验均可见成纤维细胞、间充质细胞、血管内皮细胞、早期软骨细胞、成骨细胞、破骨细胞胞浆出现广泛的强阳性反应,A1、B1、C1、D1组PDGF和PDGF mRNA阳性细胞百分数均高于同一时间点A2、B2、C2、D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脑外伤对骨折愈合有促进作用,可能与脑外伤后PDGF表达水平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16.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骨折愈合中的作用 总被引:25,自引:4,他引:25
目的 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在骨折愈合过程中的作用 ,探讨应用 VEGF及拮抗VEGF对骨折愈合所产生的影响。方法 利用新西兰大耳白兔 10 5只制作左侧桡骨中段骨折动物模型 ,随机分成三组 ,两组分别应用 VEGF多克隆抗体及 VEGF,另一组为对照组 (不作任何处理 )。在伤后 8、2 4、72小时和 1、3、5、8周利用单光子放射计算机断层显像术测定骨折端血流量变化 ,在 1、3、5及 8周摄 X线片观察骨折愈合情况。结果 应用 VEGF使骨折端血流量在 8小时~ 3周较对照组增高 ,但 X线片却未见明显差异 ;而 VEGF多克隆抗体可导致骨折端血流量在各时相点较对照组明显减少 ,并阻碍了骨折的愈合进程 ,最终使骨折端形成骨不连样改变。结论 骨折愈合过程中缺乏 VEGF将严重影响骨折的正常愈合过程 ,并导致骨不连接 ,应用外源性 VEGF可能通过增加骨折端血流量而对骨折愈合有益 相似文献
17.
脑外伤对骨折愈合中骨形成蛋白2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目的通过研究大鼠股骨干骨折合并脑外伤时骨痂组织内骨形成蛋白2(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BMP-2)表达水平的变化,探讨脑外伤对骨折愈合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取12周雄性SD大鼠32只,体重368±25g。随机分成4组,每组8只:A组为骨折合并脑外伤1周组,B组为单纯骨折1周组,C组为骨折合并脑外伤2周组,D组为单纯骨折2周组。A、C组制作脑外伤和股骨干骨折模型,B、D组制作单纯股骨干骨折模型作对照。各组摄X线片后截取骨痂,行HE染色观察骨痂生长情况及其组织形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测定BMP-2表达,RT-PCR检测BMP-2mRNA水平。结果X线片示A组骨折端有较少量骨痂形成,骨折线较清晰;B组骨折线清晰;C组骨折端有较多骨痂形成,骨折线已模糊;D组仅有少量骨痂形成,骨折线较清晰。HE染色A组可见较多早期软骨细胞、成纤维细胞;B组骨折间隙可见成纤维细胞,仅夹杂有少量的早期软骨细胞;C组骨折端有新生骨小梁长入;D组未见有骨小梁形成。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可见成纤维细胞、间充质细胞、血管内皮细胞、早期软骨细胞、成骨细胞胞浆均出现广泛的强阳性反应,A组阳性细胞数量多于B组,并且显色强;C组阳性细胞数量多于D组,并且显色强。分析显示A、C组平均阳性细胞百分数为0.762%±0.052%、0.756%±0.079%,分别高于同一时间点B、D组的0.702%±0.052%、0.672%±0.0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T-PCR分析显示:A~D组骨痂BMP-2mRNA含量依次递减,A、C组骨痂BMP-2mRNA含量为1.07±0.13、0.78±0.11,均显著高于同一时间点B、D组的0.91±0.12、0.61±0.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外伤对骨折愈合有促进作用,可能与脑外伤后BMP-2表达水平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可分泌TGF-β1、PDGF、VEGF和IGF-1等多种生长因子,在创伤愈合过程中具有促进细胞增殖,胶原合成、分泌以及炎性趋化的作用。通过观察PRP对兔肌腱愈合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为临床组织工程肌腱的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取健康成年新西兰大白兔40只,雌雄不限,体重2.5~3.0 kg,于兔耳中心动脉取血,采用Landesberg等的二次离心法制备PRP;对全血及PRP行血小板计数。将兔右后肢跟腱横行切断制备跟腱断裂模型,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每组20只。实验组:于跟腱切断后即刻将0.5 mL PRP涂抹于跟腱两断端后缝合;对照组:直接缝合跟腱断端。术后观察实验动物一般情况,于术后1、2、4、6周两组各处死5只兔,取跟腱标本行大体观察、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观察,并进行成纤维细胞计数、胶原纤维含量及TGF-β1表达水平检测。结果兔PRP中血小板计数约为全血的4.03倍。实验动物均存活至实验完成,切口愈合良好。随观察时间延长两组肌腱均愈合,对照组肌腱吻合处纤维包裹较实验组明显。组织学观察示术后1、2、4周两组成纤维细胞计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周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各时间点胶原纤维含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TGF-β1表达水平于术后1、2周显著上调,4、6周下降,峰值于2周出现;各时间点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RP可促进兔损伤肌腱的修复,改善其愈合质量,其机制可能与PRP使肌腱中TGF-β1的表达提前达峰值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透明质酸 (HA)延迟创面愈合的作用。方法 成年日本大耳白兔 18只 ,建立兔耳创伤愈合模型 ,随机分成 2 % HA治疗组 (A组 ) ,1% HA治疗组 (B组 ) ,磷酸盐缓冲液 (PBS)对照组 (C组 ) ,进行大体形态、组织学变化、平均愈合时间、创面收缩情况、残余创面面积、成纤维细胞 α-平滑肌肌动蛋白表达及超微结构 ,观察 12天。结果 1三组创面平均愈合时间为 (11.7± 0 .6 )、(11.3± 0 .6 )和 (10 .8± 1.0 )天 ,三组之间有显著差异 (P<0 .0 5 ) ;A、B组与C组比较创面收缩速率及残余面积也有统计学意义 (P<0 .0 5 )。 2组织学见 A、B两组胶原纤维较细 ,排列整齐 ;C组胶原纤维较粗大 ,排列紊乱。 3A、B组 α-平滑肌肌动蛋白的表达少于 C组 ,有统计学意义 (P<0 .0 1)。结论 HA通过抑制成纤维细胞向肌成纤维细胞转化而抑制创面收缩 ,是延迟创面愈合的原因之一 ;且这一作用与其浓度有依赖关系。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估羧甲基壳聚糖(carboxymethyichitosan,CMCH)-羧甲基纤维素(carboxymethylcellulose,CMC)膜预防结肠吻合口粘连的效果及其对吻合口愈合能力的影响. 方法 取64只成年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n=32),按Buckenmaier等的方法 制备鼠结肠吻合口动物模型.对照组吻合口不作任何处理;实验组用3cm×2cm的CMCH-CMC膜包裹结肠吻合口部位.于术后7 d和14 d观察吻合口粘连情况;测定吻合口抗张强度,并与6只正常大鼠结肠抗张强度进行比较;检测吻合口羟脯氨酸(hydroxyproline,HP)含量. 结果 术中及术后共死亡5只大鼠,实验组2只,对照组3只.术后7、14 d粘连评分对照组分别为(1.67±0.15)、(2.29±0.18)分(P<0.05),实验组分别为(0.50±0.16)、(0.45 ±0.14)分(P>0.05);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7、14 d吻合口抗张强度对照组分别为(138.67±16.65)、(178.36±20.10)mmHg(1 mmng=0.133 kPa,P<0.01);实验组分别为(130.81±18.38)、(172.74±22.18)mmHg(P<0.0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两组吻合口抗张强度与正常大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7、14 d吻合口HP含量对照组分别为(55.47±12.89)、(137.14±16.81)lag/mg干重组织(P<0.01);实验组分别为(84.47±11.87)、(146.07 ±14.81) tg/mg干重组织(P<0.01);术后7 d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4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CMCH-CMC膜在预防结肠吻合口周围粘连形成的同时不干扰吻合口的愈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