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心电图碎裂QRS波(fQRS)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CAG)诊断为冠心病的患者118例(冠心病组),同期CAG阴性患者118例(对照组),比较两组心电图fQRS波的发生率及fQRS波在心电图相对应心肌前壁、侧壁和下壁的分布情况.冠心病组患者根据冠状动脉病变情况,分为单支病变、双支病变、三支病变,比较fQRS波在不同病变中分布情况.结果 冠心病组fQRS波发生率为65.25%(77/118),显著高于对照组34.75%(31/118)(P<0.01).冠心病组下壁导联fQRS波发生率为42.37%(50/118),显著高于前壁9.32%(11/118)和侧壁13.56%(16/118),而前壁与侧壁导联fQRS波发生率无差异;fQRS与无fQRS在冠脉病变范围分布是有差异的,fQRS在多支病变比率高于无fQRS.结论 心电图fQRS波对冠心病诊断有预测价值,尤其是Ⅱ、Ⅲ、aVF导联fQRS波提示冠心病可能性大.心电图上fQRS的出现与冠脉病变范围及程度有一定的关系,可作为预测冠脉病变程度的指标,对于多支病变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2.
体表心电图上的病理性Q波被认为是透壁心肌梗死(MI)和心肌瘢痕组织形成的标志,而且与预后相关,和非Q波MI比较,Q波MI显著增加患者近期及远期病死率[1-2].但近年来随着溶栓、急诊介入或冠状动脉(冠脉)旁路移植术等再灌注治疗策略的早期应用,部分透壁MI患者的心电图上并不出现病理性Q波[3].  相似文献   

3.
肖军  唐发宽  王龙 《心脏杂志》2007,19(3):318-319,325
目的探讨前壁导联ST段压低与急性下壁心肌梗死(MI)冠脉病变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根据MI初期是否并发前壁导联ST段压低将96例急性下壁MI分为两组即前壁导联ST段压低组(A组,56例)和前壁导联ST段无压低组(B组,40例),将两组冠脉造影结果、梗死部位及预后进行比较分析。结果A组多支血管病变(52%)、梗死相关血管近端病变(82%),下后壁MI(88%)、下后壁+右室MI(90%),心力衰竭(16%)、心源性休克(14%)、室速(21%)。B组多支血管病变(30%)、梗死相关血管近端病变(22%),下后壁MI(12%)、下后壁+右室MI(10%),心力衰竭(2%)、心源性休克(2%)、室速(8%)。两组分项比较差异均显著(均P<0.05)。结论并发胸前导联ST段压低的急性下壁MI多为多支血管病变,梗死相关血管多为近端病变,梗死部位多,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4.
作者对首次诊断为下壁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的常规心电图 a V L 导联的 Q RS波形态进行研究 ,根据 a VL 导联的 QRS波形态 ,探讨预测下壁 AMI时阻塞冠脉的心电图标准。研究对象为 83例首次诊断为下壁 A MI的患者 ,男性6 8例、女性 15例 ,平均年龄 5 7± 12岁。下壁 AMI的诊断标准为 :(1)胸痛持续时间 >30 min;(2 )下壁导联 ( 、 、a VF)≥ 2个导联 ST段抬高 >1m m ;(3)血清肌酸激酶水平升高 >正常值上限的两倍。有心肌梗死史、冠脉旁路手术、心电图示左室肥厚或束支传导阻滞、冠脉造影示右冠脉 (RCA)和冠脉左旋支 (L Cx)严重…  相似文献   

5.
临床诊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与冠状动脉造影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尽早做冠状动脉造影 (CAG)检查对临床初诊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S)患者正确诊断、病情判断的重要性。方法 对临床初诊ACS患者的CAG和心电图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通过CAG检查检出非冠状动脉狭窄引起的胸痛占 2 1 0 3% ,心电图检出ACS患者冠状动脉病变阳性率为 78 5 % ,心电图前壁系统改变以左前降支及三支血管病变为主 ;下壁系统改变以右冠脉或右冠脉加回旋支及三支血管病变为主 ;前壁加下壁系统改变以左前降支加右冠脉或三支血管病变为主。初发劳累性心绞痛以单支、轻中度血管病变为主 ;恶化劳累性、自发性、混合性心绞痛以多支、中重度血管病变为主 ;急性Q波心肌梗死以单支、重度血管病变为主 ;非Q波心肌梗死以多支、重度血管病变为主。对这些患者早期介入治疗可减少心肌梗死及死亡发生 ,降低心绞痛复发危险 ,提高生活质量。结论 临床初诊ACS患者行CAG检查 ,为ACS患者正确诊断 ,病变血管部位、程度判定提供客观依据 ,为早期冠脉血运重建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报告89例左冠脉回旋支单支血管病变患者心电图(ECG)表现与冠脉病变部位及左室功能的关系。75例(84%)患者有ECG异常表现,下壁导联异常发生率在近端或远端病变患者中相似,但近端或钝缘支病变患者侧壁导联异常发生率明显高于远端患者V_1导联异常R波?≥0.04且R/S>1)多见于近端病变患者。指出在无右室肥厚、束支传导阻滞和预激综合征时,ECGV_1导联异常R波伴下壁或/和侧壁导联Q波有助于临床诊断左冠脉回旋支近端病变,患者多有左室功能异常。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急性右心室梗死(ARVMI)的发病特点及治疗体会,探讨右心室梗死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对43例伴有ARVMI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胸痛27例(62.7%),低血压或休克15例,左心功能不全者17例;心电图V3R-V6R,ST段抬高≥0.1MV 25例,ST段抬高III导联>II导联15例,V3R-V6R呈“QS”波,无ST段抬高3例;高度-III度房室传导阻滞者13例。合并左室正后壁、下壁梗死24例,合并下壁梗死16例,合并广泛前壁、正后壁、下壁梗死3例。所有患者常规予抗血小板、调脂等治疗;合并低血压休克予扩容和联合升压药物治疗。33例进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CA)检查,结果示犯罪血管为右冠24例(72.7%),犯罪血管为回旋支9例(27.3%),同时合并双支病变18(54.5%)例,三支病变5例;其中21例行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3例予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5例予临时起搏器植入术过渡。43例中5例死亡,余好转。结论单纯ARVMI极少见,合并下壁及后壁者多见,双支及多支病变发生率高,易漏诊,死亡率较高,早期发现、及时再通犯罪血管是救治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常规心电图在心肌梗死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在心肌梗死患者中,观察心电图改变与梗死相关冠脉(IRA)病变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51例入选分析。所有病例均接受冠脉造影。结果 以左前降支(LAD)为梗死相关冠脉(IRA),单次梗死者,最常累及的导联是V2导联,无论单支病变还是双支和三支病变,部分病例都累及右胸导联和下壁导联;以右冠(RCA)或左回旋支(LCX)为IRA,均可累及下壁和右胸导联,但LCX可累及高侧壁或侧壁。结论 在心肌梗死患者中,分析常规12导联心电图,有助对冠脉病变的推测,在此基础上加选用导联,能更精确推测冠脉病变。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下壁合并右心室梗死(RVMI)心电图各诊断指标的准确性和实用性。方法:根据Andersen等心电图诊断指标对照分析46例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结果:按心电图标准诊断合并右心室梗死15例(31.6%),其中冠脉造影检出右冠状动脉阻塞者14例(93%),RCA在近端闭塞者13例(86.6%)。下壁+右室梗死心电图诊断主要敏感指标顺序是STV3R-V5R≥1mm(STV4R↑>STV3R↑),STV3↓/ST↑<0.5,I、aVL、V5、V6导联Q波消失。结论:下壁合并RVMI的心电图改变多为RCA近端阻塞所致,以上3条标准为下壁合并右室梗死的主要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下壁心肌梗死时心电图aVR导联QRS波群形态的改变。方法分析89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心梗前、后以及1年后的心电图和100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无冠心病患者的心电图,分析aVR导联QRS波群形态的变化。结果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前和无冠心病患者的心电图aVR导联QRS波群多呈q(Q)r型(89.2%),少数呈QS型(10.8%);下壁心肌梗死后及1年后心电图aVR导联QRS波群多呈rs(S)型(86.21%),少数呈QS型(12.77%),极少数呈Qr型(1.02%)。结论下壁心肌梗死后心电图aVR导联QRS波群多呈r(sS)型。  相似文献   

11.
正冠心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是全球发病率较高的疾病之一,而体表心电图可快速对心肌缺血和梗死进行诊断,具有多项优点,是临床最常用的检查手段~([1])。下壁心肌缺血、梗死时体表心电图上多表现为Ⅱ、Ⅲ、aVF出现ST-T段改变、病理性Q波~([2])。研究表明下壁单、双导联,特别是Ⅲ导联出现病理性Q波,则提示冠心病的可能性大~([3])。本文将报道一例在电轴正常时,单独Ⅲ导联Q波辅助诊断右冠严重病变的病例。  相似文献   

12.
应用冠状动脉(冠脉)造影,对31例急性下壁心肌梗塞患者,心电图存在前壁或侧壁导联.ST段压低的情况下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冠脉双支或双支以上病变者,特别是左旋支存在病变者,易发生侧壁导联ST段压低.JP<0.05。前壁导联ST段压低者中,也以双支或双支以上病变为多。提示急性下壁心肌梗塞时,出现前侧壁导联的ST段压低,为心肌缺血扩展的标志。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来,下壁急性心肌梗死(AMI)伴胸前导联ST段压低已经逐渐引起临床的重视。多数研究认为,根据心电图病理性Q波改变所确定的MI范围与尸体解剖所示的确切范围之间的相关性并不高,故有必要探讨反映梗死面积的其他心电图指标。国外研究认为,下壁AMI伴发胸前导联ST段压低者梗  相似文献   

14.
黄慕坚 《心电学杂志》2010,29(4):296-297
目的观察病理性Q波时VE导联的心电图特点,探讨VE导联在病理性Q波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3例下壁有病理性Q波的患者描记常规同步12导联心电图,并加做VE导联。比较VE导联的心电图特点,分析该导联对病理性Q波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结果VE导联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中,均出现病理性Q波和ST—T段动态演变;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32例中26例VE导联出现病理性Q波,ST—T段无动态演变;其他在下壁导联出现病理性Q波的疾病,VE导联呈rS型。结论VE导联心电图有助于病理性Q波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5.
在40岁以下的人群中冠状动脉疾病(CAD)的发生率约为3~6%。本组报道的85例经冠脉造影证实的CAD 患者,其中男性患者72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36岁(27~40岁)。54%的患者(44例)在38~40岁,40%(34例)在31~37岁,8%(7例)≤30岁.临床表现 59例(09%)既往有心肌梗塞(MI)史,其中40例(68%)无胸痛史。在无 MI 的26例患者中,14例有静息性心绞痛,12例有轻度胸痛。在 MI 患者中,50例为 Q 波型,9例为非 Q 波型。心电图提示前壁 MI24例,下壁28例,侧壁5例,2例无明显的心电图改变,但肌酸磷酸激酶(CPK)浓度增高。冠脉造影发现,43例(51%)为1支血管病变,26例(31%)为2支血管病变,16例(19%)为3支病变。3例左  相似文献   

16.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伴下壁导联ST段下移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入院时心电图下壁导联 ST段下移与临床预后及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罪犯”血管病变部位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 1998年 1月~ 2 0 0 2年 10月住院诊治并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 5 9例 ,依据冠状动脉造影所示左前降支“罪犯”血管病变部位与第一对角支起始部的关系分成两组 , 组 36例病变部位位于第一对角支发出前 , 组 2 3例病变位于第一对角支发出后。结果  组 36例占 6 1.0 1% , 组 2 3例占 38.98%。 组病人多数合并下壁导联 ST段下移≥ 1mm ,在 、 、a VF导联分别为 81% ,92 % ,79%。 组多数 ST段位于等电位线或 ST段下移 <1m m,在 、 、a VF导联分别为 6 0 % ,6 1% ,5 3%。结论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入院时心电图下壁导联 ST段下移可以预测“罪犯”血管病变部位位于第一对角支起始部近端 ,而 ST段位于等电位线或 ST段下移 <1mm预示病变部位位于前降支远端  相似文献   

17.
【】 目的:研究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心电图“镜面”导联改变对合并冠脉多支病变的判断价值。方法:分析325例首次发生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的某些心电图的特征改变,对比患者入院时的冠脉造影资料。结果:急性前壁心肌梗死伴下列1项或以上者对预测合并冠脉多支病变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①伴STv1~V4↑>0.4 mv QRS >120ms;②伴STavR avL↓;③伴STI↓;④伴QII、III、aVF;⑤伴QaVR、aVL;⑥伴QIII STv6↓。其中急性前壁心肌梗死伴①合并冠脉多支病变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最高.结论:分析心电图“镜面”导联某些特征的改变判定急性前壁心梗梗死合并冠脉多支病变有比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下壁急性心肌梗死时胸前导联心电图前壁ST段下移的意义。方法 对60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病人的早期心电图及入院后3周内冠状动脉造影和心肌酶检查结果对照分析。结果 胸前导联ST段下移者41例(68%),多支病变39例,单支病变2例,胸导联ST段无下移者19例,多支病变4例,单支病变15例(P<0.01),而且前者有较高的CK峰值(P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心电图对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患者血运重建术后左室功能恢复的预测作用.方法 选择2005年1月至2007年6月济南市第四人民医院和山东省立医院58例CTO患者用静息12导联心电图来评价Q波及QT离散度等参数,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评价左室局部室壁运动情况.结果 在无病理性Q波(无Q波)的患者中,室壁运动记分指数(WMSI)由1.56±0.31降低至1.12±0.21(P<0.05).而存在病理性Q波(有Q波)的患者WMSI无明显变化(1.73±0.12和1.59±0.23,P>0.05).结论 对于血运重建的CTO患者,通过分析心电图的病理性Q波能可靠地预测局部室壁运动的恢复.  相似文献   

20.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时下壁导联ST段压低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合并下壁导联 ST段压低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 2例首发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冠状动脉及左室造影资料。结果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时下壁导联 ( 、 、a VF) ST段下移≥ 0 .0 5 m V组与 <0 .0 5 m V组的 、a VL导联 ST80 值有显著性差异 ( P <0 .0 5 ) ;两组的左前降支 6段 ( LAD6 )或 LAD始部病变的发生率也有显著性差异 ( P <0 .0 5 ) ;下壁导联 ST段压低≥ 0 .0 5 m V对 L AD6 或 LAD始部病变预测价值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是 : 导联 5 9%、5 0 % ; 导联 83%、70 % ;a VF导联 83%、70 %。结论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时下壁导联ST段压低预示 LAD6 或 L AD始部病变是高前侧壁发生透壁性心肌缺血的“镜像”反应 ,表现为 、a VL导联 ST段抬高 ;它与右冠状动脉、左旋支、多支病变以及胸前导联 ST段抬高程度无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