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 毫秒
1.
青春期发育时间受到遗传、环境、膳食和自身行为等因素的影响。现有的研究大多集中在表面的相关性上,对于生理、分子等机制的确证较少。本文根据目前已有的研究对影响青春期发育的因素进行综述,为制定预防和改善青春期发育提前的干预措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总体膳食质量与青春期发育的关系。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抽取1549名成都市7~15岁儿童青少年作为调查对象,通过食物频率法收集调查对象过去一年各类食物摄入及饮食行为情况,按照儿童青少年膳食指数评分体系评价其总体膳食质量。同时采用现场观测和询问法收集调查对象的青春期发育情况。结果被调查人群男、女生膳食指数的平均得分分别为57.57±11.32分和59.73±11.50分。在男生中,高膳食质量组的初遗和变声的发生率最低;在女生中,高膳食质量组乳房发育处于B1期的人数所占比例最高,初潮发生率最低;发育程度越高,男、女生的膳食指数得分越低。结论儿童青少年的膳食总体质量与青春期发育存在一定程度的负相关,且膳食质量对女孩青春期发育的影响作用可能更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成都市儿童青少年富含蛋白质食物摄入与青春期发育的关系。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法选取成都市1669名7~15岁儿童青少年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食物频率问卷收集富含蛋白质食物的摄入情况,利用现场观测了解其青春期发育状况,通过秩和检验进行组间比较分析二者关系。结果成都市男生红肉及白肉摄入量均随睾丸体积增大而增加(P<0.05);已初遗男生红肉、白肉及奶类摄入量均高于未初遗者(P<0.05);红肉及白肉摄入量均随发育程度的升高而增加(P<0.05),发育早期组男生奶类摄入量较多(P<0.05)。女生豆类摄入量随乳房发育水平升高先减少后增加(P<0.05),奶类摄入量乳房未发育者明显高于乳房已发育者(P<0.05);已初潮女生红肉摄入量高于未初潮者(P<0.05),豆类、水产类、蛋类及奶类摄入量均低于未初潮者(P<0.05);红肉摄入量随发育程度升高而增加(P<0.05),豆类、水产类、蛋类及奶类摄入量随发育程度升高而减少(P<0.05)。结论成都市儿童青少年富含蛋白质食物摄入与青春期发育有关,且不同类别食物对青春期发育的影响存在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4.
了解成都市7~16岁儿童青少年的饮食行为现状及其与青春期发育的关系,为分析影响儿童青少年青春期发育的膳食行为因素提供初步线索.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成都市1 656名7~16岁儿童青少年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问卷调查和现场观测的方法调查饮食行为和青春期发育状况.结果 已首次遗精(简称首遗)的男生摄入零食和含糖饮料的频率分别为2.70和1.46次/d,高于未首遗男生的2.00和0.87次/d(H值分别为5.58,5.61,P值均<0.01);已月经初潮(简称初潮)的女生摄入油炸食品、零食和含糖饮料的频率分别为1.53,2.89和1.29次/d,高于未初潮女生的1.24,2.44和0.86次/d(H值分别为2.62,3.66,5.77,P值均<0.01).男、女生中,未发育组经常吃早餐的所占比例均高于发育早期组和发育晚期组(x2值分别为7.83,26.66,P值均<0.05);随青春期发育程度的升高,零食和含糖饮料的摄入频率逐渐增高(男生H值分别为43.97,44.27,女生H值分别为29.47,42.90,P值均<0.01).结论 儿童青少年的饮食行为习惯可能与青春期发育相关,但仍需进一步确证.  相似文献   

5.
了解成都市儿童青少年每日饮水量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我国儿童青少年适宜饮水摄入量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成都市城区和郊区小学、初中、高中学生共1 403名.利用定量用具采用连续7d的饮水记录法,了解调查对象的饮水情况.分析比较不同性别、城郊、年级、身体活动水平中小学生各种饮品的饮用量.结果 成都市儿童青少年每日平均饮水量为865 mL;男生(897 mL)高于(836 mL)女生(t=7.568,P<0.05);城区学生(968mL)高于郊区学生(759 mL) (t=92.843,P<0.05);高年级学生饮水量高于低年级学生(F=30.335,P<0.05).白水饮用量男生高于女生,高年级学生高于低年级学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F值分别为10.586,28.592,P值均<0.05);碳酸饮料饮用量男生高于女生,城区学生高于郊区学生,高年级学生高于低年级学生,超重儿童高于体重正常儿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F值分别为18.948,23.731,4.490,5.149,P值均<0.05).调查对象白水饮用量占饮水总量的66.1%,郊区学生(74.0%)高于城区学生(60.1%) (x2=4.43,P<0.05).饮水量及各种饮品的影响因素众多,城郊、年龄、身体活动水平、BMI、性别是总饮水量的影响因素;年龄、身体活动水平、BMI、性别是水的影响因素;城郊、年龄、身体活动水平、家庭人均年收入是饮料的影响因素(P值均<0.05).结论 儿童青少年饮水量偏低且影响因素较多,制定儿童青少年适宜饮水量时应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青春期对儿童青少年屈光发育的影响及其与户外活动、近距离用眼和电子产品使用的交互作用,为近视干预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从上海市某所九年一贯制学校选取776名7~13岁的儿童青少年参与研究,随访周期为2年(2015—2017年)。所有参与者每年进行1次睫状肌麻痹下屈光检查和眼轴测量,通过问卷调查和问询获取青春发育表征、日均户外时长、近距离用眼时长、电子产品使用时长等信息。采用广义估计方程分析不同青春期阶段屈光参数的影响因素及其交互效应。  结果  基线时有634名儿童青少年参与散瞳验光,其中350名近视(55.2%)。不同青春发育阶段眼轴长度进展、日均户外时长、近距离用眼时长和电子产品使用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4.10,4.25,5.54,9.20,P值均 < 0.05)。青春期阶段与日均户外时长对眼轴长度的影响存在交互作用(β=0.133,P<0.05),与近距离用眼时长、电子产品使用时长的交互作用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结论  青春期可能在中国儿童青少年户外时间与屈光发育之间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7.
分析1985-2010年25 a间广西汉族儿童青少年血压变化趋势,为探索从儿童青少年时期预防和控制成人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1985-2010年广西6次学生体质调研中7~18岁汉族儿童青少年血压、身高、体重等结果进行趋势和相关性分析.结果 25 a间,广西汉族城乡男女生收缩压均呈下降趋势(F值为5.418 ~430.680,P值均<0.01),平均减少4.0 mmHg;舒张压均呈上升趋势(F值为18.651 ~ 75.257,P值均<0.01),平均增加10.7 mmHg,幅度大于收缩压;总体脉压呈下降趋势(F=3 640.650,P<0.01),平均减少13.8 mmHg;2005和2010年收缩压、舒张压、脉压与身高、体重、体质指数均呈正相关(P值均<0.01).结论 广西汉族儿童青少年的心脏功能下降形势严峻.应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提高身体活动水平,从儿童期预防高血压等心脑血管慢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9.
分析浙江省儿童青少年单纯性肥胖的影响因素,为探索适合的综合干预模式和实施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调查方法,对浙江省6个市县24所学校8 794名中小学生的体质量指数(BMI)、饮食习惯和膳食结构、身体活动与体育锻炼、睡眠质量情况以及性格等进行调查.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对学生超重或肥胖产生正效应的影响因素有父亲超重或肥胖(OR=1.64)、母亲超重或肥胖(OR=1.73);饮食方式肉素各半或素食为主(OR=0.88)、放学后静坐时间短(OR=0.87)可能为保护因素.结论 儿童青少年肥胖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扩展学生的营养知识、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运动,增强肥胖儿童青少年改善和保护自己健康的能力和信心是进一步遏制儿童青少年单纯性肥胖发生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描述山东省青少年身高、体质量、体质量指数及性征发育等状况,探讨青春期发育特点和规律。方法分层整群抽取4030名青少年学生采用问卷自评法进行青春期发育调查。结果青少年身高、体质量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长。体质量高于正常者占11.7%,其中体质量超标8.6%,肥胖3.1%;体质量低于正常者占4.7%,其中消瘦3.9%,严重消瘦0.8%。男孩高于正常体质量者占16.8%,女孩高于正常体质量者占7.0%。性征发育方面,女孩发育早于男孩(χ2=129.27,P<0.01);女孩第二性征始于7~12岁,单项发育顺序为乳房、月经、体毛及皮肤改变(如粉刺、暗疮),10岁女孩68.0%开始或者已经开始乳房发育;男孩第二性征发育单项顺序不明显。结论青少年青春期发育遵循一定规律,家庭、学校及教育者可遵循规律做好青春期健康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1.
探讨成都市儿童青少年静态生活方式与家庭社会经济因素的关系,为缩短少童青少年的静坐时间进而预防超重肥胖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成都市2 164名7~15岁儿童青少年,使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调查,了解儿童青少年静态生活方式情况及家庭社会经济信息.结果 儿童青少年看电视时间随着父亲或母亲文化程度的增高而缩短(x2值分别为10.165,13.363,P值均<0.01);分性别比较后,只有男生表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母亲职业为农民时,其子女看电视时间较长;母亲职业为商人时,其子女使用计算机时间较长(x2值分别为15.735,9.920,P值均<0.05);分性别比较后,只有女生表现出与总人群相同趋势.家庭人均年收入高的家庭,其子女使用计算机时间长(x2=17.603,P<0.01),且男、女生均表现出与总人群相同趋势(x2男=10.607,x2女=7.946,P值均<0.05).当家庭人口数≥6人时,其子女做家庭作业时间较短(x2=6.599,P=0.037).结论 成都市儿童青少年静态生活方式可能与家庭社会经济因素相关,且不同静态生活方式受家庭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具有差异.  相似文献   

12.
成都市婴幼儿营养补充剂应用及影响因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成都市婴幼儿营养补充剂使用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随机选取成都市两个社区257名0~3岁婴幼儿及其家长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婴幼儿营养补充剂使用相关信息和家庭基本情况,分析影响营养补充剂使用的相关因素。结果婴幼儿营养补充剂总使用率为87.5%,各类营养补充剂使用率依次为维生素D 76.3%、维生素A 75.5%、钙33.5%、锌16.3%、铁3.9%;除铁制剂外,不同月龄组间婴幼儿营养补充剂使用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随月龄增加钙、锌使用率呈上升趋势,维生素D和维生素A在6~11月龄段使用率最高;营养补充剂使用分别与家长对婴幼儿期营养重视程度(OR=0.186,P<0.05)和婴幼儿生长发育状况(OR=2.317,P<0.05)有关。结论成都市婴幼儿营养补充剂使用已较普遍,需加强专业指导以保证营养补充剂的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不同家庭背景儿童生长发育水平,探讨家庭因素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 随机整群抽样调查54 633名健康儿童,按照人体标准测量方法测量其身高体重.采用调查问卷了解儿童家庭情况并进行家庭多因素分析.结果 城区儿童体重、身高均值分别高于农村儿童0.68 kg、0.87 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处于不同家庭类型的同性别儿童体重和身高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主干家庭的儿童平均体重与身高(12.45 kg、85.99 cm)分别低于核心家庭儿童(14.33 kg、93.11 cm).外婆或奶奶与保姆为主抚养的男童平均体重与身高(13.15kg、84.80 cm)及女童平均体重与身高(12.57 kg、88.17 cm)明显低于母亲抚养组的男童(14.44 kg、92.89cm)与女童(13.80 kg、91.76 cm)(P<0.01).抚养人文化程度高,儿童体重、身高均值有增高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父母文化程度和不同职业对儿童体重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父母是大学/大专文化程度的儿童平均身高(92.65 cm)高于其他组(90.61 cm),干部、军人、文教卫生与科技职业父母其儿童平均身高(94.16cm)高于其他组(90.84 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同生活环境的儿童生长发育水平存在差异,家庭因素对儿童身长(高)的影响比体重更为明显.文化程度较低的儿童抚养人是儿童保健健康教育的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14.
了解北京市2~6岁学龄前儿童视屏时间现况及视屏时间过长的影响因素,为制定近视防控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对北京5所幼儿园共计366名在园儿童的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可能导致视屏时间过长的危险因素.结果 北京市学龄前儿童平均每天视屏时间为(120.5±78.5) min,>1 h/d的报告率为75.8%.其中入园日平均视屏时间为(92.4±72.8) min,周末为(192.4± 117.0) min.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学龄前儿童视屏时间>1 h/d与年龄增长(OR=1.69,95%CI=1.19~2.38,P<0.05)、父母无经常锻炼习惯(OR=3.05,95%CI=1.50~6.19,P<0.05)呈正性相关;女生是学龄前儿童平均一周视屏时间>1 h/d的保护因素(OR=0.49,95%CI=0.25~0.99,P<0.05).结论 北京市学龄前儿童视屏时间超标的比例较高,周末情况更严重,儿童性别、年龄、父母锻炼习惯等对学龄前儿童的视屏时间会产生影响.应针对不同影响因素,开展减少视屏时间的教育和干预工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学龄儿童事故倾性与家庭因素的关系,提出相应的预防策略。方法采用自编调查表收集事故倾性儿童(病例组)与对照组家庭有关因素,以X^2检验、非条件Logistic回归等分析学龄儿童事故倾性与家庭相关因素的关系。结果病例组父母受教育程度、父母职业、家庭类型、家庭规模、监护方式、监护人健康状况以及监护人的教育方式等与对照组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表明,父亲的受教育程度低、非双亲监护方式、殴打或责骂/羞辱等惩罚的教育方式是学龄儿童事故倾性的危险因素。结论应提高农村人口的受教育水平,重视和普及正确的教育儿童的方法,外出打工的农民应避免将孩子寄养在监护人健康状况差、对儿童教育方式不恰当、人口较多的家庭.学校、社会应给予特殊家庭类型的儿童以更多的关心。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开封市学龄前儿童屈光异常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指导儿童眼保健提供依据. 方法 采取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25所幼儿园7 862例3~6岁儿童进行屈光度筛查,屈光异常者进一步检查诊治;同时以问卷形式进行屈光异常影响因素调查分析. 结果 (1)屈光异常者中共散瞳验光1 733例,确诊弱视81.3%.弱视屈光类型远视、近视、混合散光分别为75.9%、5.2%、18.9%.3年变化趋势为,远视成分逐年降低,近视有所增加,尤其混合散光所占比例明显增加.(2)影响屈光异常有母亲孕期的烟酒接触史、胎龄、窒息史及出生体重、家族史、父母眼保健知识及收入状况、视电子视频产品及户外活动的时间和开夜灯睡眠. 结论 加强婚前遗传咨询,重视围产期保健,减少出生缺陷,培养孩子良好的用眼习惯,定期对学龄前儿童进行视力和屈光筛查,早期采取防治措施,对指导儿童眼保健,降低儿童眼病的发生率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卢凤  秦梅  朱传林 《中国学校卫生》2020,41(7):1047-1051
了解泰州市青春期学生性心理健康现状及家庭影响因素,为学校、家庭性心理健康教育提出针对性意见.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抽取泰州市小学高年级、初中和高中1 215名青春期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青春期学生性心理总分中等(3.82±0.52),其中性知识得分低(3.31±1.00),性适应良好(4.29±0.68);女生性态度、性控制力方面优于男生(t值分别为4.53,6.96,P值均<0.01);生理知识、性知识、性观念及自身适应4个维度随着学历的提高均有明显进步(F值分别为157.18,85.18,85.96,65.54,P值均<0.01);家庭中亲子关系、父母是否对子女进行性教育、是否为独生子女、父母的学历、儿童早期与父母长期分离经历和家庭经济状况等对青春期学生性心理发展有预测作用(P值均<0.05).结论 泰州市青春期学生性心理健康现状良好,应着重加强其性知识教育;要促进青春期学生性心理健康,家庭因素的影响应受到更多重视.  相似文献   

18.
上海市学龄前儿童攻击性行为与家庭因素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上海市学龄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生情况,并了解其与父母教养行为等家庭因素的关系.方法 采用儿童行为量表(CBCI)父母问卷攻击行为分量表、父母行为量表和一般情况问卷对上海市10所幼儿园1234名学龄前儿童进行调查.结果 根据CBCI量表攻击分量表,12.9%(95%CI:11.0~15.0)的学龄前儿童有攻击性行为,其中男童攻击性行为发生率为13.7%(93/680),女童为11.9%(66/554).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父母敌意/强制的教养行为(OR=2.396,95%CI:1.636~3.510),以及父母与祖父母对儿童不一致的管教态度(OR=1.867,95%CI:1.287~2.710)更能引起儿童的攻击性行为;相对于无睡眠困难者,经常存在入睡困难(OR=3.415,95%CI:1.901~6.135)或有时存在入睡困难(OR=2.147,95%CI:1.256~ 3.671)的儿童也具有更多的攻击性行为;此外,儿童看电视时间少于1 h/d(OR=0.252,95%CI:0.136~0.467)、父亲年龄大(OR=0.703,95%CI:0.503~0.983),儿童经常参加户外活动(OR=0.617,95%CI:0.399~0.955)是其攻击性行为的保护因素.结论 学龄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发生率较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在家庭中应注重父母对儿童的教养方式、家庭教育的一致性以及对儿童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以减少或预防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