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中草药灯盏细辛对大鼠标定性视神经压榨伤所致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损伤的防护和修复作用。方法  4 2只健康SD大鼠随机均分为A组和B组。两组均用特制微型视神经夹直接夹持视神经 ,制作成单眼视神经部分压榨伤模型后 ,A组不予任何治疗 ,B组予以灯盏细辛治疗 ,直至处死动物。以上两组按致伤日至处死日动物的存活时间又分为 :A1组和B1组 (损伤后 4d) ,A2 组和B2 组 (损伤后 14d) ,A3 组和B3 组 (损伤后 2 1d) ,每组各 7只大鼠。于处死前 3d双上丘直接注射 3%快蓝标记双眼RGC。处死日行眼球摘除术后 ,将双眼全视网膜组织铺片置于荧光显微镜下 ,在距视乳头 1mm处的颞上、颞下、鼻下及鼻上 4处作荧光摄影 ,并输入计算机经图像分析仪计数RGC。计算RGC标识率 ,即 (损伤眼RGC数 /未损伤眼RGC数 )× 10 0 % ,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组大鼠中 ,A1、A2 及A3 组的RGC标识率分别为 (77 79± 7 11) %、(6 3 76± 3 79) %、(5 4 6 6±4 75 ) % ;B组大鼠中 ,B1、B2 及B3 组的RGC标识率分别为 (80 13± 12 0 3) %、(78 17± 9 19) %及(83 5 9± 12 6 1) %。A2 和A3 组分别与B2 和B3 组比较 ,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意义 (t=14 10 8,36 2 0 3;P<0 0 1)。结论 大鼠标定性视神经压榨伤后用灯盏细辛治疗 ,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超声微泡造影剂联合美金胺对视神经损伤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 RGC)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Sprague-Dawley(SD)雄性成年大鼠4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假手术组(B组),空白对照组(C组),玻璃体腔单独注射美金胺组(D组),玻璃体腔注射美金胺加超声微泡组(E组)5个组,每组8只大鼠,再将各组随机分为视神经损伤后1、2周2个亚组,各亚组4只大鼠.A组不做任何处理;B组只暴露视神经,不进行钳夹,玻璃体腔注射生理盐水,立即用超声波辐照大鼠眼球;C~E组建立视神经钳夹伤模型后,处理方式分别为C组玻璃体腔注射生理盐水,D组玻璃体腔注射美金胺,E组玻璃体腔注射超声微泡造影剂及美金胺,立即用超声波辐照大鼠眼球.视神经损伤1、2周时,各组行逆行荧光金标记RGC并计数;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VEP)检测,记录P100波潜伏期及振幅;荧光电子显微镜下观察视网膜细胞形态学改变.结果 逆行荧光金标记RGC结果显示,各处理组视网膜定向铺片上均可见金黄色着染的RGC.A、B组RGC数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0.018,0.011;P=0.986,0.873);C~E组RGC数均较A组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85.944,P=0.012);D组RGC数多于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q=1.721,1.924;P=0.043,0.037);E组RGC数明显高于C、D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q=1.128,1.482,P=0.027,0.008;q=1.453,1.855,P=0.031,0.010).F-VEP检测发现,A、B组P100波潜伏期及振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0.008,0.019,P=0.981,0.946;q=0.072,0.052,P=0.737,0.851) ;C~E组P100波潜伏期较A组延长,振幅较A组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34.312,106.312;P=0.017,0.009).荧光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发现,A、B组大鼠视网膜各层结构完整,排列整齐,RGC排列紧密整齐,细胞核均匀深染,胞核大小一致.C~E组大鼠的视网膜不同程度水肿变厚,RGC有不同程度的排列紊乱,空泡化及细胞数目减少.结论 超声微泡造影剂联合美金胺能抑制视神经损伤后大鼠RGC的丢失,促进其视功能的恢复,对视神经损伤大鼠的RGC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褪黑素(melatonin,MT)对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retina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RIR)中神经节细胞(retina ganglion cells,RGC)的防护和修复作用.方法:健康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A组和B组.两组均利用前房高眼压灌注法制成左眼RIR模型,A组每日给予溶媒(100mL/L无水乙醇生理盐水)1mL/kg ip,B组每日给予5g/L MT1mL/kgip,直至处死动物.两组按左眼RIR后的存活时间又分为3小组:A1和B1组(损伤后7d),A2和B2组(损伤后14d),A3和B3组(损伤后30d),每组各4只.于处死前7d由双上丘和双外侧膝状体注射30g/L fluorogold(FG)标记双眼RGC,处死日行双眼眼球摘除术,将全视网膜组织铺片置于荧光显微镜下,分鼻上、鼻下、颞上、颞下4个区域作荧光摄影,并输入计算机经图像分析系统计数RGC,计算RGC标识率(即损伤眼RGC数/未损伤眼RGC数)×100%,作统计学分析.结果:A1,A2,A3 3组RGC标识率分别为77.2%±6.4%,65.5%±7.0%,53.9%±4.4%;B1,B2,B3 3组RGC标识率分别为81.3%±9.3%,79.8%±8.4%,80.3%±11.1%.结论:大鼠RIR后MT治疗可提高RGC存活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玻璃体腔内注射大麻素HU-211对大鼠青光眼模型视神经的保护作用,为青光眼视神经损伤治疗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采用电凝巩膜表面静脉法制作大鼠青光眼模型18眼,随机分为3组:A组分别隔日一次玻璃体腔注射1mg/0.1mL大麻素HU-211,B组隔日一次玻璃体腔注射0.1mL生理盐水,C组为高眼压组。随机选6只对侧眼为空白对照组,每日观察眼压变化情况,用药4wk后处死大鼠,视网膜冰冻切片,HE染色通过视网膜神经元的密度变化评估大鼠慢性高眼压模型视网膜神经元的损伤程度。

结果: B组的凋亡程度及RGC的损伤程度明显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B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玻璃体腔注射大麻素(HU-211)对大鼠青光眼模型视神经视网膜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超声微泡造影剂提高重组腺相关病毒(rAAV2)介导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基因在体内转染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的效率.方法 Sprague-Dawley大鼠40只,随机分为A、B、C、D 4组,每组各10只大鼠.A组玻璃体腔注射磷酸盐缓冲液(PBS)5μl;B组玻璃体腔注射rAAV2-EGFP 5 μl;C组玻璃体腔注射rAAV2-EGFP 5 μl后立即用超声波辐照眼球;D组玻璃体腔注射rAAV2-EGFP和微泡造影剂的混悬液5 μl后立即用超声辐照眼球.玻璃体腔注射21 d后,3%荧光金逆行标记RGC.逆行标记7 d后取出眼球,制作视网膜铺片及视网膜冰冻切片,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并计算EGFP基因在RGC的转染率及在RGC表达的平均吸光度[A,旧称光密度(OD)]值;用RGC计数判断损伤情况.结果 荧光金标记RGC后,B、C、D 3组均可观察到RGC中有EGFP表达.其中,D组平均A值为95.02±7.25,RGC转染率为(20.10±0.74)%、均明显高于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平均A值=25.970,F转染率=25.799;P<0.01);A、B、C、D组RGC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877,P>0.05).结论 在低频和一定能量的超声和微泡造影剂作用下,rAAV2介导EGFP基因转染体内RGC的效率能够安全、有效地提高.  相似文献   

6.
CNTF和Ad-BDNF对视神经夹伤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存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大鼠视神经夹伤后玻璃体腔内注射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NTF)和腺病毒介导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Ad-BDNF)对视神经损伤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存活的影响。方法:制作大鼠视神经定量夹伤模型,玻璃体腔内注射CNTF和Ad-BDNF,经上丘荧光金(FG)逆行标记RGC,计数视网膜铺片上的RGC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正常SD大鼠视网膜上RGC密度为2155±265个/mm2(n=12),视神经夹伤后RGC在1~2wk内下降速率最快,到3,4wk时RGC细胞数量虽仍有减少但下降速度已经明显减慢。CNTF组在视神经夹伤后1wk时视网膜RGC数显著高于对照组,但2~4wk的结果和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明显。Ad-BDNF组视神经夹伤后1~4wk视网膜RGC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CNTF治疗组玻璃体腔内一次性注射CNTF可以在损伤早期2wk内为损伤的RGC提供神经营养因子,减少RGC的早期死亡。Ad-BDNF治疗组的这种保护作用可以持续到损伤后4wk,能够为RGC提供长时间地营养支持,但这种作用比较局限,可能与单一营养因子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7.
陈春林  叶剑  尹小磊 《眼科研究》2008,26(6):405-408
目的 观察眼内注射酵母多糖对视神经夹伤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的保护作用.方法 SD大鼠45只,随机分为3组,以荧光金逆行标记RGCs 1周后,行左眼视神经钳夹伤,右眼为假手术对照.3 d后分别于各对应组大鼠左眼玻璃体腔注射PBS或酵母多糖5μL,所有大鼠存活21 d处死,每组各取5只大鼠行视网膜冰冻切片,余做视网膜铺片,计算RGCs标识率(左眼RGCs数μ右眼RGCs数)× 100%,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酵母多糖组、PBS组和单纯钳夹组中RGCs标识率分别为:(19.22±2.51)%、(1.86 ±3.09)%和(1.78±2.61)%,酵母多糖组中存活RGCs较单纯钳夹组和PB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单纯钳夹组和PBS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25).结论 酵母多糖玻璃体腔注射后,能诱导眼内炎症反应,从而对视神经夹伤大鼠RGCs的存活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雪旺细胞(Schwann cells,SC)源营养神经活性物质 (SC derived neurotrophic activity,SCNA)对Sprague-Dawly(SD)大鼠视神经损伤后视网膜节细胞(retinal ganglion cells,RGC)存活的影响。 方法 体外培养日龄3~5 d SD乳鼠SC,收集无血清条件培养液,经超滤浓缩后制成冻干粉。SD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视神经夹伤对照组,视神经夹伤溶剂对照组,视神经夹伤SCNA 治疗组,每组20只眼。荧光金逆行标记RGC后7 d,除正常对照组外均行球后视神经夹伤,SCNA治疗组将100 ng SCNA注入大鼠玻璃体腔内。分别于视神经夹伤后第5、7、14、21、28 d 将动物灌注固定,做全视网膜铺片,行RGC计数。 结果 视神经夹伤后第7 d RGC开始减少,14 d时降至正常对照的70.2%,28 d时降至40.5%。SCNA治疗组7 d时RGC数开始减少,但14、21、28 d RGC数均明显多于视神经夹伤对照组及视神经夹伤溶剂对照组(P<0.01)。 结论 在视神经夹伤后眼内注射SCNA能减少RGC的死亡对RGC损伤有保护作用。(中华眼底病杂志,2000,16:1-70)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装载的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缓释微球(EPO-PLGA微球)经玻璃体腔注射对大鼠视神经挫伤模型中受损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的保护作用.方法 选取成年SD大鼠,建立视神经挫伤模型.建模后分别经玻璃体腔内注射含10 IU EPO的PLGA微球(EPO-PLGA组)、10 IU EPO(EPO组)、5 μl空白PLGA(PLGA组)、5 μl PBS(PBS组),另设未治疗组不予玻璃体腔注药.术后5 d和2周,做视网膜切片,对各组RGC凋亡情况行TUNEL检测;术后23 d,DiI上丘逆标RGC,并于术后4周处死大鼠,视网膜铺片观察各组RGC存活情况;每组各个时间点分别处死6只SD大鼠.采用方差分析对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TUNEL检测显示,术后5 d和2周,各组均可见TUNEL阳性细胞,其中EPO-PLGA组和EPO组TUNEL阳性细胞显著减少,其细胞凋亡率明显少于PLGA组、PBS组及未治疗组.术后4周,视网膜铺片RGC计数显示,正常SD大鼠RGC密度为(2387.7±164.9)个/mm^2,未治疗组为(748.3±58.8)个/mm^2,EPO-PLGA组为(1296.7±157.6)个/mm^2,EPO组为(1418.5±154.9)个/mm^2,PLGA组为(821.7±52.1)个/mm^2,PBS组为(804.4±86.4)个/mm^2;可见EPO-PLGA组和EPO组较未治疗组细胞密度显著增高,具有明显的RGC保护作用(P均<0.01),而EPO-PLGA组和EPO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5).结论 EPO-PLGA缓释微球与EPO具有等效的RGC保护作用,这为进一步观察EPO-PLGA缓释微球的长效神经保护作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大鼠定量视神经损伤模型,为研究视神经损伤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效果奠定基础。方法健康Sprague-Dawley大鼠27只,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A组(损伤组)12只、B组(假损伤对照组)12只、C组(正常对照组)3只。A组暴露视神经,应用40g力的视神经夹在大鼠眼球后2mm处夹视神经30s,B组仅暴露视神经,C组不做任何处理。A、B组按损伤后不同时间分为3d组、7d组、14d组、28d组,采用双上丘注射50g.L-1荧光金标记双眼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etinal ganglion cells RGCs)。视网膜铺片荧光照相,计算RGCs计数,RGCs标识率及RGCs丧失率。结果 C组与B组RGCs计数及RGCs标识率比较,无明显差异;A组与B组各时间点RGCs计数及RGCs标识率比较,均有明显差异;A组视神经损伤后不同时间RCCs计数逐渐下降(3d:152.26±25.12,7d:111.19±20.32,14d:101.23±17.19,28d:94.86±18.26),14d组与28d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其他时间点比较有统计学意义,视神经损伤后RGCs标识率随时间延长渐进性降低(3d:79.35%±8.29%,7d:59.76%±7.79%,14d:53.26%±7.26%,28d:51.29%±3.26%),而RGCs丧失率随时间延长渐进性增加(3d:20.65%±3.15%,7d:40.24%±5.63%,14d:46.74%±4.37%,28d:48.71%±5.12%)。结论应用40g力视神经夹在大鼠眼球后2mm处夹视神经30s能成功建立定量视神经损伤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白藜芦醇对青光眼大鼠视神经的保护作用及对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信号通路及其相关因子的影响。方法:SPF级SD大鼠以烧灼巩膜表面静脉法制作右眼青光眼模型,建模成功后以不同剂量(10、20、40mg/kg腹腔注射)白藜芦醇干预,末次给药后2h检测各组大鼠眼压,进行视网膜铺片观察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存活情况,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及Western blot法检测视网膜PI3K、Akt、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mRNA及蛋白表达情况。结果:模型组眼压(30.25±4.25mmHg)高于低剂量组(26.30±4.05mmHg)、中剂量组(22.31±3.68mmHg)和高剂量组(18.32±3.21mmHg),模型组RGC标识率(48.25%±4.50%)低于低剂量组(56.32%±5.05%)、中剂量组(66.03%±6.68%)和高剂量组(78.56%±7.82%)(均P<0.05),且低、中、高剂量组眼压呈剂量依赖性下降,RGC标识率呈剂量依赖性升高。模型组p-PI3K/PI3K、p-Akt/Akt蛋白比值及bFGF、BDNF 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低于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均P<0.05),且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呈剂量依赖性升高。结论:白藜芦醇能抑制青光眼大鼠RGC的凋亡,减轻视神经损伤,其机制可能与上调PI3K/Akt信号通路中相关蛋白的磷酸化及视神经保护作用因子基因与蛋白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地西泮对成年大鼠视神经切断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etinal ganglion cells,RGC)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 取雌性SD大鼠36只,随机平均分为2组,麻醉后于眶内距视神经根部1.5 mm处切断左侧视神经,眶侧残端留置浸有荧光金的明胶海绵以逆行标记RGC.术前30 min及术后每天腹腔注射地西泮(地西泮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分别手术后2 d、7 d及14 d各处死6只大鼠.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将另外24只大鼠平均随机分为2组,每天腹腔注射γ-氨基丁酸A型(GABAA)受体阻断剂荷苞牡丹碱(荷苞牡丹碱组)和荷苞牡丹碱+地西泮(联合应用组)以探讨地西泮的神经保护机制,2组在动物存活2 d及7 d后分别处死6只大鼠.动物处死后视网膜平铺,计数每只动物荧光金标记的存活RGC并得出存活RGC的平均密度.比较各组RGC密度.结果 地西泮组视神经切断后7 d RGC平均密度(1 730±75)mm-2显著高于同一时间点对照组RGC密度(1 095±94)mm-2.在此时间点,联合应用组RGC密度(1 120±63)mm-2明显低于地西泮组,而荷苞牡丹碱组与对照组RGC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地西泮对RGC的保护作用可被荷苞牡丹碱拮抗.结论 地西泮可通过激活GABAA受体的途径在大鼠视神经切断后7 d促进RGC的存活.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荧光金逆行标记的方法,检测腺病毒(adenovirus,Ad)介导的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iliary neurotrophic factor,CNTF)对视神经钳夹伤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etinal ganglion cell,RGC)数目的影响。方法采用钳夹视神经法制作大鼠视神经损伤模型,夹伤后向大鼠伤眼内注射Ad-CNTF,在取材前7d进行荧光金逆行标记RGC,于伤后28d,对大鼠的视网膜铺片进行荧光金标记的RGC记数。结果伤后28d,单纯损伤组、PBS组、Ad-LacZ组视网膜标记RGC数均较低;CNTF处理组视网膜标记RGC数为每视野(12.11±2.29)个(n=9),高于前3组,且差异非常显著(P<0.01)。Ad-CNTF组视网膜标记RGC数为每视野(20.93±2.67)个(n=8),在各组标记RGC数中最多,也好于CNTF组,2组间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视神经损伤后眼内单次注射Ad-CNTF,可明显增加钳夹伤后28d大鼠视网膜的标记RGC数。与单次注射CNTF相比,对损伤的RGC具有更加显著的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对大鼠视网膜节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黄蔚  王琳  惠延年  张淼丽 《眼科学报》2000,16(4):231-234
目的:观察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对Sprague-Dawly(SD)大鼠视神经损伤后视网膜节细胞(retinal ganglin cells,RGC)存活的作用。方法:将SD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夹伤对照组,溶剂对照组,BDNF治疗组4组,每组20只眼。荧光金逆行标记RGC后7天,除正常组外行球后视神经夹伤,将100ng BDNF注入BDNF治疗组大鼠玻璃体腔内,分别于5,7,14,21,28天行RGC计数。结果:视神经夹伤后第7天RGC开始减少,14天时降至正常对照的70.2%,28天时降至40.5%。与正常组相比BDNF治疗组14天时RGC数开始减少,但7、14、21、28天RGC数均明显多于夹伤组(P<0.01)。结论:在视神经夹伤后眼内注射BDNF能减少RGC的死亡,对RGC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注射鼠神经生长因子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结构的影响。方法选取SD雄性大鼠36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12只和糖尿病组24只,糖尿病动物模型通过链脲佐菌素60mg.kg-1左下腹腔一次性注射诱导,模型成功后随机分为玻璃体腔生理盐水注射组(B组)12只和鼠神经生长因子注射组(C组)12只,B组玻璃体腔注射生理盐水每次4μL,每周1次;C组注射鼠神经生长因子每次4μL(0.5g.L-1),每周1次。A组、B组和C组分别在4周和8周时随机选取3只(6眼)处死摘除眼球做石蜡切片观察视网膜光镜结构及3只(6眼)做电镜标本观察视网膜超微结构。结果各组大鼠血糖值:4周时A组(6.42±0.43)mmol.L-1、B组(30.07±3.62)mmol.L-1、C组(29.34±4.56)mmol.L-1,A组与B、C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B组与C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周时A组(5.78±0.47)mmol.L-1、B组(29.81±5.58)mmol.L-1、C组(31.26±4.03)mmol.L-1,A组与B、C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B组与C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视网膜光镜观察结果:A组视网膜各层结构清晰,排列整齐;B组4周时,视网膜结构改变不明显,8周时视网膜变薄,内外颗粒层变薄疏松,排列紊乱,神经节细胞减少;C组4周、8周时无明显改变。视网膜电镜观察结果:B组4周时视细胞外节膜盘模糊不清,膜盘间隙扩大,8周时视细胞膜盘间隙进一步扩大,排列紊乱,局部断裂,线粒体肿胀,并可见空泡变;C组较B组结构规则,4周时未见明显改变,8周时外节膜盘部分模糊,排列尚规则,间隙轻度扩大。结论玻璃体腔注射鼠神经生长因子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结构具有明显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超声微泡造影剂介导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联合转染大鼠视网膜和视皮质区细胞对视神经损伤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的保护作用。方法 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88只随机分为正常组(A组)、假手术组(B组)、空白对照组(C组)、单纯眼转染组(D组)、单纯脑转染组(E组)、联合转染组(F组);A组8只大鼠,B~F组每组16只大鼠。建立钳夹视神经损伤模型,将B~F组大鼠随机分为视神经损伤1、2周亚组,各亚组8只大鼠。B、C组玻璃体腔和视皮质区分别注射磷酸盐缓冲液(PBS),D、E组玻璃体腔和视皮质区分别注射BDNF质粒(pBDNF)微泡造影剂悬液,F组玻璃体腔和视皮质区同时注射pBDNF微泡造影剂悬液。D~F组注射pBDNF微泡微泡造影剂悬液后,立即用超声辐照相应转染部位。视神经损伤后1、2周,各组行逆行荧光金标记RGC计数;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其阳性表达情况;图形视网膜电流图(PERG)检测,记录N95振幅。结果 荧光金标记RGC结果显示,各组均可见金黄色荧光散布于视网膜定向铺片上。A~F组间RGC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56.30,P<0.01);B~F组视神经损伤1、2周亚组间RGC计数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F=6518,P<0.01)。光学显微镜观察发现,A、B组大鼠视网膜均未见caspase-3蛋白阳性表达;C~F组均可见主要位于神经节细胞层的caspase-3蛋白阳性表达。PERG检测发现,A~F组间N95振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1.56,P<0.01);B~F组视神经损伤1、2周亚组间N95振幅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F=8238,P<0.01)。结论 超声微泡造影剂介导BDNF联合转染视网膜和视皮质区细胞能抑制视神经损伤后RGC凋亡,提高RGC存活数,保护其视功能。   相似文献   

17.
大鼠视神经压榨伤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江冰  蒋幼芹 《眼科学报》2001,17(2):99-102,121
目的建立大鼠标定性视神经损伤模型.方法健康SD大鼠28只,7只为正常对照组,只进行双上丘注射3%快蓝逆行标记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etinal ganglion cells,RGCs),另21只为标定性视神经损伤组,依损伤后存活时间的不同再分为A组(4d组)、B组(14d组)及C组(21d组),每组7只.21只大鼠以夹持力为40 g的特制视神经夹,在大鼠眼球后2 mm处夹持视神经4s,制成大鼠标定性视神经压榨伤模型,于处死前3d采用双上丘直接注射3%快蓝(fast blue)法标记双眼RGCs,将全视网膜铺片置于荧光显微镜下,在距视乳头1 mm处的颞上、颞下、鼻下、鼻上4处作荧光摄影(400 ×),并输入计算机经图像分析仪计数RGCs,按RGCs标识率进行统计学比较.RGCs标识率=损伤眼(右眼)RGCs数/未损伤眼(左眼)RGCs数×100%.结果正常大鼠的RGCs标识率右眼RGCs数/左眼RGCs数为99.79%±13.05%,左眼RGCs数/右眼RGCs数为101.86%±13.91%,无论是用左眼的RGCs数比右眼的RGCs数,或用右眼的RGCs数比左眼的RGCs数,其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5).视神经损伤组的RGCs标识率A组(4d组)RGCs标识率为77.79%±7.11%;B组(14d组)RGCs标识率为63.76%±3.79%;C组(21d组)RGCs标识率为54.66%±4.75%.以上显示,损伤各组的RGCs标识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损伤A、B、C组的RGCs标识率渐进性降低.结论用特制的夹持力为40 g的视神经夹,夹持正常大鼠视神经4s,可造成部分性RGCs丧失,随大鼠存活时间的推移,RGCs呈渐进性丧失.眼科学报2001;1799~102.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经腺病毒介导,转染有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neu-rotrophicfactor,BDNF)基因的SD大鼠雪旺细胞(Schwanncells,SCs)对成年SD大鼠视神经夹伤后修复的保护作用。方法将人BDNF基因转染到体外培养的SCs内,采用酶联免疫反应(enzyma-linkedimmumosorbentassay,ELISA)检测培养液上清中BDNF的表达量。80只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转染有BDNF基因的SCs治疗组(A组)、正常SCs治疗组(B组)、DMEM治疗组(C组)和手术对照组(D组),每组20只,每只右眼建立视神经夹伤模型,D组大鼠左眼作为空白对照组(E组)。夹伤前7d进行荧光金(fluorogold,FG)逆行标记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etinalganglialcells,RGCs)。夹伤后即刻向A、B、C组伤眼玻璃体腔内注入相应液体各10μL。分别在伤后第7d、14d、21d、28d时进行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lashvisualevokedpotentials,FVEP)检测和全视网膜铺片、记数RGCs。结果转染有BDNF基因的SCs的BDNF表达量明显高于正常SCs。A组的P1波幅比随观察时间延长呈下降趋势,但在夹伤后第14d、21d、28d时仍明显高于其他各组(P<0.05)。夹伤后第21d和第28d时,A组RGCs数分别为(1591±82)·mm-2、(1516±91)·mm-2,明显高于除E组外的其他各组(P<0·01)。结论视神经夹伤后,玻璃体腔内注射转染有BDNF基因的SCs能够促进RGCs轴突的修复,提高RGCs存活率,保护视神经功能,对视神经损伤修复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大豆黄酮(Daidzein)玻璃体腔内注射是否对视神经急性损伤有保护和修复作用。

方法:SD雄性大鼠72只,建立大鼠急性视神经钳夹损伤模型,随机分为正常组、PBS阴性对照组、大豆黄酮治疗组(10μmol/L,100μmol/L,1 000μmol/L)、鼠神经生长因子(mNGF,100ng/mL)阳性对照组; 玻璃体内注射3d后处死各组大鼠,用组织病理(HE)、免疫组化检测以及Western Blot分析来观察和评价视网膜形态变化及进行各组间视网膜Caspase-3蛋白和GAP-43蛋白表达的比较。

结果:与正常组和阴性对照组相比,不同浓度的大豆黄酮各治疗组和阳性对照组的视网膜形态结构较完整,Caspase-3蛋白的表达相对降低,GAP-43蛋白的表达相对较高,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大豆黄酮玻璃体腔注射对大鼠急性视神经损伤具有修复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0.
蛇毒神经生长因子对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GAP-43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etinal ganglion cell,RGC)生长相关蛋白-43(growth associated protein-43,GAP-43)的研究,观察蛇毒神经生长因子(venom nerve growthfactor,vNGF)在鼠视神经横断伤后对RGC的保护作用。方法将24只SD大鼠随机平均分为实验对照组、实验治疗组。各组右眼制作视神经横断伤模型,实验治疗组向玻璃体腔内注入0.8 g.L-1vNGF 0.025 mL,实验对照组向玻璃体腔内注入0.025 mL平衡盐液。左眼未做任何处理,作为正常对照组。于损伤后7 d、14 d取材,应用病理图像分析计数RGC及观察大鼠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变化,进行GAP-43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结果光镜下,伤后7~14 d,实验治疗组大鼠RGC数目明显高于实验对照组,有非常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1),2组均比正常对照组RGC数目下降,有非常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1)。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实验治疗组7 d时GAP-43表达明显,14 d时稍减弱;实验对照组7 d时有GAP-43表达,但较实验治疗组弱,到14 d时表达明显减弱。结论在视神经横断伤后,vNGF能增加并延长GAP-43的表达强度,提高RGC的存活数量,对RGC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