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电针结合神经促通技术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及以神经促通技术,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结合电针治疗。于治疗前及治疗6周后采用下肢Fugl-Meyer评分(FMA)、功能性步行能力分级(FAC)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下肢FMA评分、FAC分级及MBI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上述指标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且以治疗组的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比较,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功率自行车运动可进一步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提高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早期中风患者下肢智能反馈训练系统干预4周后的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18年1月~2019年12月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康复科门诊及住院部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康复训练,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下肢智能反馈训练系统。治疗前、后采用简化Fugly-Meyer量表、改良Barthel指数及Berg平衡量表评估。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的FMA、MBI、BBS得分均提高,且实验组的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下肢智能反馈训练系统对早期中风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平衡功能改善显著,不用考虑患者的认知问题,早期治疗优势明显,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头针联合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于脑卒中患者平衡和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8年1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中医康复科住院治疗的120例脑卒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治疗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三组均给予常规内科药物治疗方案和综合康复治疗方案,观察组增加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治疗组增加头针治疗及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各组均治疗1个月。治疗前后记录三组患者简式Fugl-Meyer评定下肢运动功能部分(FMA)、Berg平衡量表(BBS)、Holden功能步行分级(FAC)、站立走计时测试(TUG)、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BI)、平均轨迹误差(ATE)及评估时间(T)。结果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各组治疗后FMA评分、BI评分、BBS及FAC升高(P<0.05),TUG、ATE及T降低(P<0.05)。与对照组同期比较,治疗组及观察组治疗后FMA评分、BI评分、BBS及FAC升高(P<0.05),TUG、ATE及T降低(P<0.05)。与观察组同期比较,治疗组治疗后FMA评分、BI评分、BBS及FAC升高,TUG降低(P<0.01)。结论头针联合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可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平衡功能、步行能力、本体感觉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减重步行训练(STAT)配合常规康复治疗与常规康复治疗对脑梗死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脑梗死患者63例随机分为STAT组(31例)及对照组(32例),STAT组除进行常规康复治疗外,另给予减重平板步行训练,对照组仅给予常规康复治疗。治疗前后进行如下评定:①功能性步行量表(FAC);②下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ugl—Meyer量表,FMA),③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MBI)。结果:治疗后FAC、FMA及MBI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减重训练配合常规康复治疗比常规康复治疗对脑梗死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有更好的恢复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分期电针联合头穴久留针治疗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本院2016年12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84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行常规针刺治疗,观察组行分期电针联合头穴久留针辅助治疗,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评定患者治疗期间肢...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分期电针联合头穴久留针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对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64例根据双盲法分为对照组及分期组各32例。两组均进行常规治疗,对照组另用常规电针加头穴久留针,分期组用分期电针加头穴久留针治疗。结果:治疗1个月、2个月后两组MI-L积分、FMA-L评分、BBS评分及FAC分级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分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分期电针联合头穴久留针治疗AIS可提高下肢肌力、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促进康复。  相似文献   

7.
赵爱英  姜布平 《河南中医》2014,(7):1274-1275
目的:观察中医康复疗法配合强化步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脑卒中偏瘫下肢功能障碍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强化步行训练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医康复疗法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60.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35.00%,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下肢功能均有一定改善,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ADL评分显著升高,且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康复疗法配合强化步行训练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并减轻其痉挛程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头针联合膝关节控制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根据患者及家属意愿,将偏瘫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组各30例,2组患者均给予以运动再学习技术为核心的膝关节控制训练疗法。观察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同时给予头针治疗。治疗4周后观察2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下肢Fugl-Meyer积分、步行能力(Barthel指数积分)、ADL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4周后2组患者下肢Fugl-Meyer积分、Barthel指数积分均显著改善(P均0.01),且观察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膝过伸疗效、下肢功能疗效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疗效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头针联合膝关节控制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步行能力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张聪  廖琼  李生伟  周永辉 《光明中医》2021,36(2):267-269
目的 观察脑卒中患者采用平衡功能训练联合头针治疗对其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治疗的60例脑卒中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运动疗法和头针治疗.试验组予以常规运动疗法和头针治疗,并联合平衡功能训练.2组患者每天治疗1次.于治疗前和治疗1个月后采...  相似文献   

10.
<正>脑卒中偏瘫患者由于脑部高级中枢病变,使正常的神经突触联系被破坏,失去了对低位中枢的控制,特别是小脑、脑干病损时常出现机体平衡功力的减弱或丧失,主要表现为平衡能力差、负重能力差和迈步能力差,导致不能独立行走。平衡能力的加强对恢复步行能力至关重要。本文探讨加强平衡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步行能力的影响。1临床资料1.1诊断标准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通过的脑卒中诊断标准[1];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头针结合视觉反馈训练对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6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对照组应用平衡仪进行视觉反馈平衡训练;治疗组应用头针结合平衡仪提供的模式进行训练。采用Berg平衡量表评分(BBS)和Holden步行能力评分在治疗5周后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BBS和Holden步行能力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改善的程度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头针结合视觉反馈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的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结合头穴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已明确诊断的90例脑卒中后下肢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治疗组),B组(头穴运动疗法治疗组),C组(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结合头穴运动疗法治疗组,即综合治疗组)。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价、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MA)、日常生活能力评定(ADL)等进行康复评定。结果 :A组、B组与C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 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结合头穴运动疗法对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恢复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13.
刘波  唐强  孔妍 《针灸临床杂志》2009,25(10):32-34
目的:探讨头穴丛刺针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梗死的有效性。方法:将8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头穴丛刺结合康复组和头穴丛刺组,每组各40例。头穴丛刺组采用分区丛刺长留针法,头穴丛刺结合康复组采用分区丛刺长留针结合Bobath为主的方法,均治疗4周。结果:临床观察表明头穴丛刺结合康复训练能够提高脑梗死患者的运动功能,改善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总有效率达92.5%,其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本研究证明头穴丛刺结合康复训练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治疗方法,它能够改善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智能运动训练系统配合功能训练对提高偏瘫患儿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60例偏瘫患儿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所有病人都进行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智能运动训练系统进行训练,每天1—2次,每次20—40分钟,2—3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前后都进行运动功能评定(采用GMFM(88)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结果:对照组和治疗组GMFM评定站立项(D项)和走、攀登项(E项)评分比治疗前明显提高,但治疗组提高更显著(P〈0.05)。结论:智能运动训练系统训练能有效提高偏瘫患儿运动功能,可作为偏瘫惠儿的辅助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推拿结合步行训练对脑卒中早期患者步行能力恢复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成2组,结合组30例,采用步行训练结合推拿治疗;对照组30例,仅行推拿治疗.用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平衡功能评分、改良Ashworth法肌张力评级和Holder步行功能分级进行训练前、后评定.结果:经过4周治疗后,2组患者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平衡功能评分、肌张力评级和步行功能分级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但结合组Fi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肌张力评级、步行功能分级改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步行训练结合推拿治疗对脑卒中早期患者步行功能恢复具有明显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华东 《中国中医急症》2008,17(12):1668-1669
目的观察减重步行训练(BWSTT)联合运动想象疗法对脑损伤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损伤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行BWSTY联合运动想象疗法再加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30例行BWSTT和常规康复治疗;用V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BBS平衡功能评分、FAC步行功能分级进行训练前后评定。结果经过4周康复治疗后,两组患者FMA-L评分、BBS评分、FAC分级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而治疗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BWSTT联合运动想象疗法加常规康复治疗对脑损伤偏瘫患者步行功能恢复具有明显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正>传统的平地步行训练无法在早期卒中患者中开展,而减重支持跑台训练因受到治疗师经验与体能方面的限制,疗效缺乏稳定性与客观性。作者采用涤痰汤加减配合下肢康复机器人对卒中患者进行早期步行训练,取效较好。报道如下。1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0月入住本院康复中心的脑卒中患者共计59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男19例,女11例;年龄57.8  相似文献   

18.
《辽宁中医杂志》2013,(7):1284-1285
目的:观察电针治疗原发性失眠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25例。治疗组采取电针,对照组采用口服安定治疗。并在治疗前后用睡眠日记、中医证候失眠量表、汉密尔顿抑郁、焦虑量表观察患者病情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对照组有效率84%。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质量较治疗前均有改善,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的焦虑、抑郁量表分数减低,而对照组偶见分数不减反增的案例。结论:电针对于改善原发性失眠患者效果优于对照组,并且对患者的情绪有一定改善。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究头穴留针配合镜像疗法对中风后下肢功能障碍患者运动功能及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0月—2019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康复科收治的100例中风后下肢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2组。在基础治疗同时,镜像组50例采用镜像疗法干预,联合组50例采用镜像疗法联合头穴留针方法干预,2组干预时间均为2个月。观察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下肢肌力(Lovett分级法)、平衡功能[Berg平衡量表(BBS)]、下肢运动功能[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步行能力[功能性步行分级(FAC)]、步态功能[Tinetti步态评测表(Tinetti)]、肢体痉挛状态[改良Ashworth量表(MA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MBI)]。结果 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48/50),明显高于镜像组的72%(36/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组Lovett分级法肌力百分比、BBS评分、FMA评分、FAC分级≥3级比例、最大步行速度、步长、步频、Tinetti得分、MBI评分均明显高于干预前(P均<0.05),...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针刺背俞穴结合躯干训练对中风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