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董俭 《河南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4,7(3):23-24
目的探讨脑地形图(BEAM)在早期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58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在发病后24h内先螺旋CT扫描,再进行MILI、DWI及BEAM检查。结果58例患者在发病24h内,未见异常51例,显示低密度灶7例。再经过MRI和DWI检查,发现皮质梗死20例,皮质下梗死38例。以此作为分组依据,分为皮质梗死组和皮质下梗死组,BEAM在皮质梗死组20例中,19例有病变侧的局限性慢波功率明显增高;皮质下梗死组38例中,仅4例有局限性慢波功率增高,其他34例均属于正常范围脑地形图。经校正卡方检验,二组有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BEAM能够早期发现皮质脑梗死,有助于脑梗死患者早期诊断,以便制定更好的治疗方案和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2.
脑电地形图对脑血管病早期诊断价值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脑电地形图(BEAM)在急性脑血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日本光电公司4418型18导脑电图检查仪和广州三端医疗器械有限公司LQWY-N2型BEAM处理仪对128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了检测,并做了部分病例的动态分析。结果:急性期脑血管病患者的BEAM改变主要为病变侧局限性慢波功率(短阵节律的δ波,θ波)明显增高,与头颅CT扫描发现的病灶区相吻合,与常规脑电图比较,其阳性率明显增高(分别为92.9%,64.1%),经卡方检验显示BEAM阳性率明显高于脑电图(P<0.01),结论:BEAM可早期准确反映脑卒中发生后异常脑电活动的来源,因此,对脑卒中早期药物主疗效判断来源,BEAM是可供参考的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3.
杨磊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12)
目的对比分析磁共振成像(MRI)与CT对脑出血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择52例急性脑出血患者为脑出血组,另选择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脑梗死组,2组均行头颅MRI与CT检查。对比分析2组MRI与CT影像学表现特点,探讨鉴别诊断要点及价值。结果 CT影像学表现下,2组病灶密度、CT值、病灶形态、血肿周围水肿及占位效应等方面均表现出各自的特征。MRI影像学表现,急性脑出血组病灶DWI信号特征以混杂信号(69.2%)为主,急性脑梗死组则以高信号(90%)为主(P0.05)。急性脑出血组病灶周围DWI高信号水肿带的发生率84.6%,高于急性脑梗死组的14.0%(P0.05)。同时,急性脑出血组病灶部位及形状分布以基底节区(86.54%)、类圆形(88.5%)为主,急性脑梗死组则以小脑及顶额、颞叶区(72.0%)、不规则形(84.0%)为主(P0.05)。结论在急性脑出血与急性脑梗死的临床鉴别诊断中,MRI与CT均能发挥良好的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和1H-磁共振波谱(1H -MRS)在诊断脑胶质瘤及评价其分级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80例脑胶质瘤患者进行DWI及MRS检查,通过测定脑肿瘤实质部分、对照正常侧的ADC值及比值(rADC)、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胆碱(Cho)、肌酸(cr)水平及其比值,结合患者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分析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和1H -磁共振波谱(1H -MRS)在诊断脑胶质瘤及其分级中的作用.结果 (1)高级别组患者ADC值与rADC值均显著低于低级别组,相关分析发现ADC值与rADC值与肿瘤级别呈负相关;(2)与低级别组相比,高级别组患者NAA/Cho、NAA/Cr显著降低,Cho/Cr值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显示NAA/Cho、NAA/Cr与肿瘤级别呈负相关,Cho/Cr与肿瘤级别呈正相关.结论 通过检测rADC值、NAA/Cho、NAA/Cr、Cho/Cr的变化,可以评价低级别及高级别的脑胶质瘤,为术前分级提供重要的指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脑CT在急性进展性脑梗死(APCI)变化特点,为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对103例发病2.5~24小时、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其中APCI患者32例,分析脑CT早期变化特点,并与71例非进展性脑梗死进行对比。结果:103例患者,70例脑CT出现异常(68.0%),其中进展组27例(84.4%)出现脑梗死早期表现,明显高于非进展组(43例,60.6%)。进展组患者病情进展至高峰时,脑CT显示,16例(50%)出现梗死体积增大,5例(15.6%)有出血性梗死,3例(9.4%)有新部位的梗死,8例(25%)梗死体积无明显变化。结论:脑CT可作为早期诊断APCI的预测指标,导致神经功能恶化的直接原因可能与梗死体积增大、出血性脑梗死和再梗死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观察急性脑梗死病人血管再通前后脑血容量变化,探讨平板CT(FDCT)脑血容量检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分析9例急性脑梗死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颈内动脉闭塞3例,大脑中动脉闭塞6例;术前病人TIC1分级均为0级。均采用机械血管再通技术治疗,术前及术后即刻完成FDCT脑血容量检测,比较急性脑梗死病人双侧半球脑血容量变化及手术对其影响。结果术后TICl分级2级4例,3级5例。术前病侧脑血容量明显低于健侧(P〈0.001),血管再通术后病侧脑血容量明显升高(P=0.002),术后双侧半球脑血容量无明显差异(P=0.376)。结论FDCT脑血容量检测可在急性缺血性卒中超早期显示病侧脑血容量明显下降,且该方法可在导管室内完成,缩短检查时间,有助于为治疗决策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7.
陈红梅 《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8):72-73
目的探讨核磁共振对腔隙性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0—2011年我院收治的腔隙性梗死老年患者100例,均在CT颅脑扫描后行MRI检查,对病灶分布特点及两种方式的检出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100例患者中MRI病灶共检出为964个,病灶分布主要为豆状核(50.31%),其次为放射冠(28.63%)、丘脑(10.89%),CT共检出病灶179个。CT漏检病灶以直径〈10mm为主。结论腔隙性梗死病灶以多发居多,容易在CT影像学检查中忽略,尤其是直径〈10mm的病灶,在临床诊断中以核磁共振为主,应结合临床表现与病理诊断谨慎判断,避免延误病情。 相似文献
8.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18)
目的探讨全脑DSA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的诊断价值,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2-01—2014-09来我院就诊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198例,均采用全脑DSA对其进行血管造影,对比分析其血管异常情况及狭窄程度。结果 198例患者中,8例脑血管正常,190例异常(120例颅内血管异常,70例颅外异常);对血管狭窄程度来说,其中有50例50%,91例达50%~70%,49例70%,且颈内动脉颅内段狭窄较外段程度严重(P0.05)。结论全脑DSA能够准确有效的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进行诊断,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缺血性脑梗死发病后便可在CT影像上表现出异常,单排螺旋CT可对患者进行整个扫描与数据采集。本文就单排螺旋CT应用于缺血性脑梗死的诊断效果分析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1-01—2012-12入住我院的64例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男38例(59.38%),女26例(40.62%);年龄38-77岁,平均(55.2±7.1)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CTPI)对早期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应用价值。方法45例早期急性缺血性脑血管患者中(发病时间≤24h),行头部常规CT平扫后,立即行CTPI及TCD检查,24-72h后复查颅脑CT。对所得灌注扫描源数据用Adw 4.2软件行后处理得CT灌注参数图并进行诊断,最后对灌注及CT、TCD结果进行分析并行统计学处理。结果CT平扫:敏感度44.44%,特异度68.97%。CTPI:敏感度91.11%,特异度95.35%。TCD:敏感度71.11%。四格表χ2检验证明CTPI较CT平扫、TCD检出早期脑内缺血病灶均敏感(χ2=9.257,χ2=5.874,P〈0.01);而单纯TCD检查与CT平扫对检出早期脑内缺血病灶无明显差异(χ2=0.458,P〉0.05)。结论脑CT灌注成像的敏感度、特异度及诊断率均明显高于CT及TCD,能很好地评价脑血流动力学改变,准确显示缺血脑组织的部位和范围,可早期诊断急性缺血性脑梗死,并评价其血流灌注情况,为临床早期诊断、预防及治疗脑梗死提供影像学依据,同时对于早期选择治疗方案、指导临床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正> 本文对急性脑血管病(CVD)238例同时进行脑电地形图(BEAM)及颅脑CT检查,28例脑血栓形成在706代血浆或胞二磷胆硷治疗后复查,结果显示1.BEAM对一过性缺血发作(TIA),脑血栓形成的超早期(<4h)诊断阳性率高于CT.P<0.01或<0.05,但发病后期、恢复期及腔隙性脑梗塞两者差异不大,P>0.05;脑出血的CT阳性率高于BEAM,0.01
相似文献
12.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15,(4)
目的探讨640层CT血管成像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0年8月至2011年7月,哈尔滨市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患者31例,使用东芝Aquilion ONE 320排640层动态容积CT进行头颈CTA扫描。结果前循环动脉血管狭窄检出率为40.32%,后循环动脉血管狭窄检出率为39.35%。CTA血管狭窄检出率明显高于磁共振血管成像、经颅多普勒和彩超。结论 320排640层动态容积CTA可以作为检查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内、颅外血管狭窄的可靠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3.
CT灌注成像通过显示缺血病灶的部位、范围和程度,能够诊断超急性期脑梗死,指导溶栓治疗;能够评估梗死脑组织的预后及溶栓疗效、预测出血性转化。还能够通过显示脑梗死前期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对脑梗死进行预警;评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脑血流灌注情况,提高脑血管狭窄、闭塞患者外科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疗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CT灌注成像在超早期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 探讨CT灌注成像 (CTPI)在超早期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4 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在发病后 6h内先行普通头颅CT平扫 ,再进行CTPI检查。结果 普通CT平扫显示 :4 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在发病后 6h内 ,显示低密度灶者 5例 ,诊断为脑梗死。未见异常者 4 1例 ,经临床追踪和复查CT证实 ,12例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 ,2 9例为脑梗死。 4 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发作 6h内的患者在CTPI显示 :①灌注正常者 16例 ,其中 12例临床诊断为TIA ,4例小体积脑梗死。②灌注异常者 30例 ,其中 2 5例普通CT未显示病灶 ,5例在CTPI显示的病灶范围较普通CT显示的病灶范围增大。CTPI异常的 30例患者rCBF、TP、MTT改变明显 ,病灶侧与健侧、病灶中心区与周边区比较 ,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5 )。结论 CTPI能够超早期诊断脑梗死 ,并可鉴别诊断TIA。通过分析病灶内的血流灌注状态 ,明确病灶的部位、大小及范围 ,显示了半暗带的存在 ,对于超早期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选择治疗方案和判断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液体衰减翻转恢复(FLAIR)序列和弥散加权成像(DWI)序列在急性脑梗死中的应用。方法 1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10例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5例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接受FLAIR和DWI检查,评价病变的显示范围、边界、与周围组织的对比度、检出病灶的数目及病灶的大小。结果 FLAIR和DWI对病变的显示范围、与周围组织的对比均优于常规T2W,除小脑梗死外,发病时间<24h的,以DWI对病变显示更佳;>24h的,FALIR及DWI显示病灶大小无明显差异。结论 FLAIR和DWI在急性脑梗死诊断中均优于常规T2W序列,发病时间<24h的,以DWI显示病灶最好,对靠近颅底的急性病变,FLAIR要优于DWI。 相似文献
16.
郭薇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6,(21):94-95
目的探讨CT(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MRI(核磁共振成像)对出血性脑梗死(HI)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03—2012-03 72例HI患者的CT与MRI诊断表现,比较CT与MRI对HI不同出血分期、不同出血部位、病灶大小、检出病灶距离发病时间间隔及检测所需时间。结果 MRI检出率(86.11%)高于CT(59.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幕上出血检出率65.28%,幕下出血检出率15.28%,高于CT的16.67%、2.7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检测的病灶(9.02±4.31)mm小于CT(12.12±4.89)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检出病灶距离发病时间间隔(0.71±0.42)d短于CT(1.45±0.51)d,检测所需时间(20.06±6.18)min长于CT(9.35±4.67)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诊断HI的灵敏度比CT高,能判断出血分期、出血部位,可发现亚急性、慢性出血,缩短检出病灶距离发病时间间隔,但检测时间稍长,可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MRI新技术在急性脑梗死诊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MRI弥散成像(DWI)、灌注成像(PWI)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及治疗指导价值。方法发病<24h的急性脑梗死患者79例。立即行MRI常规检查及DWI,16例行PWI检查,14例接受尿激酶溶栓治疗为治疗组,其余65例为对照组。结果DWI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率为100%,DWI、T2加权成像(T2WI)、T1加权成像(T1WI)对急性脑梗死诊断准确率为100%、50.6%、36.7%;有显著差异。治疗组治疗前及治疗后72h、3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为35.3±3.8、15.7±2.4、12.5±1.6;对照组分别为38.3±3.2、25.7±2.9、19.5±2.6。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有显著差异。结论DWI对急性脑梗死诊断具有明显优势,DWI与PWI联合应用判断缺血半暗带是否存在,对溶栓治疗有指导作用。超急性期溶栓治疗效果优于其它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SPECT核素脑灌注显像在癫癎诊断及定位中的特点.方法对48例癫癎患者行发作期及发作间期SPECT检查2次,对结果进行分析,并与EEG、CT/MRI 进行对比.结果发作间期SPECT显像结果:48例中发现异常34例;发作期SPECT 检查结果:48例中35例可见明显高灌注,6例基本正常,7例呈局部低灌注.48例患者均行EEG检查,异常32例;36例行CT/MRI检查,异常14例.结论 SPECT脑灌注显像能显示脑血流及功能情况,对于癫癎的诊断及定位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9.
CT灌注成像联合CT血管造影诊断超早期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价值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目的 研究CT灌注成像(CTPI)联合CT血管造影(CTA)对超早期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46例ICVD患者,在发病6h内进行头颅CT平扫、CTPI及CTA检查。结果 (1)CT平扫:显示低密度灶5例,未见异常41例;(2)CTPI:脑血流灌注正常16例,异常30例;(3)CTA:27例患者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前动脉(ACA)不同程度狭窄,2例MCA明显变细,17例CTA图像正常;(4)25例大、中体积脑梗死患者CTPI图像均显示相应灌注缺损区,CTA均显示血管狭窄或闭塞。9例小体积脑梗死患者中,CTPI显示灌注缺损区5例,正常4例;CTA显示血管狭窄2例,正常7例。12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CTPI均正常,2例CTA显示MCA明显变细,远侧血管网增多;其余10例正常。结论 CTPl联合CTA能够超早期诊断ICVD,并可鉴别TIA及不同梗死体积的脑梗死。 相似文献
20.
CT、MRI及CSF免疫学检查在脑型血吸虫病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脑型血吸虫病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方法。方法 分析42例脑型血吸虫病的CT、MRI及CSF免疫学检查资料。结果 本组42例,通过影像学及免疫学检查获明确诊断40例,1例不能完全排除脑肿瘤通过术后病理诊断为脑型血吸虫病,1例高度怀疑脑型血吸虫病经吡喹酮诊断性治疗证实。结论 CT及MRI对脑型血吸虫病的定位和定性诊断有很大的价值,比较而言,MRI在显示病变的主要病理改变时,其敏感性和准确性均较CT高,CSF免疫学检查对脑型血吸虫病鉴别诊断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