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了解促排卵治疗对黄体中期子宫内膜雄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receptor,PR)及其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应用光学显微镜检测着床窗口子宫内膜、采用免疫组化及原位杂交方法检测正常及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ian syndrome,PCOS)妇女促排卵治疗后子宫内膜黄体中期ER、PR及其mRNA的表达,放射免疫法测定同期血中雌激素(estradiol,E2)及孕激素(progesterone,P)水平。结果:正常妇女黄体中期子宫内膜组织形态22例中有20例为分泌中期改变,2例为分泌早期改变。ER、PR弱表达,ERmRNA及PRmRNA的表达也较弱,而PCOS妇女治疗后黄体中期氯米芬9/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组及氯米芬/绝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性激素在子宫平滑肌瘤发病中的作用,为临床治疗平滑肌瘤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分析了46例子宫肌瘤、肌层、内膜组织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含量。结果:子宫肌瘤组织中ER、PR、PCNA的含量显著高于正常肌组织,ER、PR明显低于内膜增生期(P<0.05,P<0.001)。结论:子宫肌瘤的发生与雌、孕激素的水平及其受体的含量有关,PCNA可能与肿瘤的异常生长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在促卵泡生成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和胰岛素(INS)刺激作用下多囊卵巢综合症(PCOS)病人与正常卵巢的颗粒细胞甾体激素产生的异同。方法对18例月经周期正常妇女卵泡期的33个卵泡和8例PCOS的100个卵泡的颗粒细胞行体外培养,利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培养液中的甾体激素水平,比较了两组颗粒细胞在FSH、LH和INS刺激作用下雌二醇(E2)和孕酮(P)的产生。结果PCOS病人的颗粒细胞在基础状态下,FSH和INS刺激作用下E2产生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001),在FSH、LH和INS刺激作用下PCOS组产生的P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001);INS能明显的增强FSH和LH对颗粒细胞的刺激作用;外周胰岛素拮抗的PCOS病人的颗粒细胞对INS刺激仍然敏感。结论PCOS病人的颗粒细胞甾体激素合成酶在体内时可能已被活化,PCOS病人的高INS和高LH血症可能起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4.
测定10例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病人血浆β-内啡肽(β-EP)、葡萄糖(BG)、胰岛素(INS)、睾酮(T)及糖负荷后BG和INS的变化.并与正常女性对照。结果:PCOS的BG及INS均增高;T亦升高,并与INS呈正相关。血浆β-EP升高,与T、INS之间存在正相关。认为循环中增高的β-EP刺激胰岛分泌INS增加,高浓度的INS对其受体起降调节作用而产生胰岛素耐受,使糖代谢失去平衡,糖耐量减退。增高的β-EP、INS及LH还刺激卵巢产生过多的雄激素。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20例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及12例正常育龄妇女取卵巢组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卵促性腺激素受体的分布情况,结果显示:(1)正常卵巢LH、FSH受体主要分布在颗粒细胞及卵泡膜;(2)PCOS的LH、FSH受体主要分布在增生的卵泡膜,增生的间质细胞只含少量;颗粒细胞层退化,变薄,FSH,LH受体较少;(3)正常卵巢及PCOS的白膜均不含FSH、LH受体。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小剂量米非司酮对子宫肌瘤及其雌、孕激素受体(ER和PR)的影响。方法:服用米非司酮每日10mg,治疗有症状的子宫肌瘤患者27例,连续3个月后,其中7例行子宫切除,测其血清E2、P、FSH、LH水平,并分别对子宫肌瘤及肌层组织用免疫组化方法测ER和PR;同时与未用药而行子宫切除的肌瘤进行比较。结果:每日服用10mg米非司酮3个月后,使子宫肌瘤体积缩小41.6%。体内的E2和P水平均下降,E2维持在滤泡早期水平;肌瘤的PR和ER含量均减少,PR减少更明显,接近绝经后水平。结论:小剂量米非司酮缩小子宫肌瘤的机理可能与其降低体内E2和P水平及肌瘤的PR和ER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7.
口服短效避孕药对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乔杰  李美芝 《北京医学》1997,19(2):96-99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一种妇科内分泌系统的疾病,临床表现为不孕、多毛、月经稀发、肥胖和双卵巢多囊样改变,持续的无周期性波动的雌激素的刺激可以引发乳腺癌和子宫内膜癌。本组23例PCOS病人经3个月口服复方左旋甲基炔诺酮治疗,血清HL、FSH、T、E2水平明显下降,双卵巢卵泡数明显减少。停药后应用克罗米酚治疗12例基础体温均为双相,停药2 ̄3个月妊娠率为25%(3/12),随访6例未婚者,停药半  相似文献   

8.
多囊卵巢综合征雄激素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20例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测定血清中睾酮(T),雄烯二酮(A),硫酸去氢表雄酮(DHEAS)及17α-羟孕酮(17α-OHP)含量,并与对照组相比较,观察PCOS患者几种雄激素水平的变化及其间的相互关系,结果显示:PCOS患者血清T,A,DHEAS值均明显高于正常组,且在LH/FSH≥的PCOS组中表现更为明显,PCOS患者中55.5%有T高于正常范围,33.3%有A的异常,24.2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女性激素、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原癌基因c-erbB-2蛋白在子宫内膜增生过长和子宫内膜腺癌发病中的作用及对癌细胞分化的影响,为临床内分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手术切除和诊刮的37例子宫内膜腺癌和20例子宫内膜增生过长标本进行ER、PR、PCNA和c-erbB-2含量检测。并结合组织学类型和分化类型进行分析。结果:内膜腺癌组织中ER、PR的含量低于增生过长内膜组织(P<0.01),与肿瘤的组织学类型和分化有关。PCNA和c-erbB-2在内膜腺癌中的含量显著高于增生过长内膜组织(P<0.01),与分化程度呈负相关。与ER、PR的含量无明显相关性。结论:ER在子宫内膜增生过长和内膜腺癌的发病中起主要作用,PCNA和c-erbB-2的过表达可能与细胞的异常生长和分化有关。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Norplant埋植后不规则出血的内膜与性激素受体的相关性,对正常月经周期和Norplant埋植6个月、1年有不规则出血的人子宫内膜进行形态学与免疫组织化学ER和PR的观察。结果证明不规则子宫出血的内膜无典型周期性变化;部分内膜血管断裂,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有不同程度的减少。提示Norplant可抑制子宫内膜ER和PR的生成,从而抑制了雌激素(E)和孕激素(P)的生物活性,其中血管壁生长不良是不规则子宫出血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pontaneous abortion and changes of estrogen receptors (ER) and progesterone receptors (PR) in the endometria of patients with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PCOS). METHODS: Thirty-two patients who suffered PCOS combined with infertilitas feminis were enrolled in a experimental group,and 20 patients with tubal infertilitas feminis having the corresponding time period as a control group. The expressions of ER and PR in the endometria were observed by pathological examination and 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ing. RESULTS: The expressions of ER and PR in the glands and interstitium of endometrial in the PCOS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tubal infertilitas feminis group (P=0.004,P=0.001). The expressions of ER and PR in the PCOS group in the glands organ and interstitium of endometrial among 3 different periods were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P>0.05). The expressions of ER in the glands of endometrium in the spontaneous abor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non-spontaneous abortion group (P=0.02), but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in the interstitium of endometria (P>0.05). The expression of PR in the glands interstitium of endometria showed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 between the spontaneous abortion group and the non-spontaneous abortion group (P>0.05). CONCLUSION: The decrease of ER and PR of endometrial in the PCOS patients, may be a reason for spontaneous abortion, and the cyclical irregularity of ER and PR in the PCOS patients is another cause of spontaneous abortion.  相似文献   

12.
将超声诊断为卵巢多囊样改变的104例患者按临床症状及内分泌检查分为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组与单纯卵巢多囊样改变(PCO)组,同时纳入有正常排卵的妇女40人,做对照组,分别测定其卵巢面积(TA)、髓质面积(SA)及二者的比值(SA/TA),分析激素水平与SA/TA的相关性.PCO组的卵巢TA、SA及SA/TA、血清睾酮、苗勒氏管激素AMH及抑制素B均低于PCOS组,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COS患者血清睾酮水平与卵巢超声参数SA/TA有显著相关性(P<0.05).PCOS患者的AMH和抑制素B高于PCO组和对照组,说明AMH和抑制素B与卵巢多囊样改变的程度有关,可以用于鉴别PCOS和PCO.同时,SA/TA与PCOS血清睾酮升高有关,可以作为鉴别PCOS和PCO的内分泌指标.  相似文献   

13.
单侧多囊卵巢临床特征的对比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灵侠  李向红 《宁夏医学杂志》2008,30(12):1106-1107
目的通过对单侧多囊卵巢(PCO)临床特征的对比分析,探讨其与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的关系。方法选择单侧PCO 32例,PCOS组40例及对照组26例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特征、内分泌及代谢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PCO组与PCOS组及对照组在痤疮、多毛及体重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月经失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CO组的LH、LH/FSH>2、T明显低于PCOS组;LH/FSH>2在PCO组显著低于对照组;餐后2小时胰岛素和胰岛素抵抗指数在PCO组与PCOS组及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01,P<0.05)。结论PCO患者存在一定程度内分泌及代谢方面的变化,它可能是正常人群向PCOS转变的一种过渡状态,是否进行临床干预有待于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针刺对促排卵治疗的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大鼠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对24日龄雌性SD大鼠皮下注射脱氢表雄酮(DHEA)的麻油溶液制作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大鼠模型,对照组(Con)同期皮下注射麻油.PCOS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M)、克罗米芬组(C)、克罗米芬+针刺组(C+A),其中M组不作任何处理,其它各组均于80日龄起进行干预5 d.治疗结束后,各组部分大鼠断头处死,留取子宫和子宫内膜标本.以RT-PCR法检测各组大鼠子宫内膜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同源盒基因A10(HOXA10)、白血病抑制因子(LIF)mRNA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ER、PR、HOXA10、LIF及整合素αvβ3(Integrin αvβ3)蛋白的表达.各组其余大鼠与雄鼠交配,于妊娠第8天处死,观察大鼠胚泡着床情况.结果 与C组相比,C+A组大鼠子宫内膜发育更好,上述子宫内膜容受性的标志分子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也更接近对照组(P<0.05).结论 针刺能显著改善克罗米芬促排卵治疗导致的子宫内膜容受性不良状态,可能通过调节子宫内膜容受性的标志分子蛋白及mRNA表达而实现.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评价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的表达来探讨绝经后妇女子宫内膜息肉的可能发生机制。方法对16例正常绝经后妇女的子宫内膜及35例并发子宫内膜息肉的绝经后妇女的内膜息肉及其邻近内膜行ER、PR免疫组化测定并行半定量分析。结果各组中ER的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息肉组腺体和间质内PR的表达明显低于其他两组的表达(P<0.05)。结论绝经后妇女PR的异常表达在子宫内膜息肉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促排卵治疗对黄体中期子宫内膜雌激素受体 (estrogen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 (progesteronereceptor,PR)及其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 :应用光学显微镜检测着床窗口子宫内膜、采用免疫组化及原位杂交方法检测正常及多囊卵巢综合征 (polycysticovariansyndrome ,PCOS)妇女促排卵治疗后子宫内膜黄体中期ER、PR及其mRNA的表达 ,放射免疫法测定同期血中雌激素 (estradiol,E2 )及孕激素 (progesterone,P)水平。 结果 :正常妇女黄体中期子宫内膜组织形态 2 2例中有 2 0例为分泌中期改变 ,2例为分泌早期改变。ER、PR弱表达 ,ERmR NA及PRmRNA的表达也较弱 ,而PCOS妇女治疗后黄体中期氯米芬 9/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组及氯米芬 /绝经期促性腺激素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组各 15例分别有 8/ 15及 7/ 15光镜下为分泌中期改变 ,其它为分泌早期改变。ER、PR的表达增强 ,其基因的表达也明显增强 ,血清P的水平相对较低。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 /绝经期促性腺激素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组共 10例 ,E2 、P及P/E2 接近对照组 ,上述标志物的表达与对照组相似。但 3组PCOS分泌中期子宫内膜均有不同程度的间质增生、致密 ,腺体与间质发育不同步 ,且间质致密处ER、PR及其mR NA表达均下降。结论 :氯米芬 /人绒毛膜促性腺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血清脂联素(APN)与生殖内分泌及胰岛素抵抗(IR)的相关性,明确二甲双胍联合优思明治疗对PCOS患者各项指标的影响。方法取36例PCOS患者及32例非PCOS不孕患者,于月经周期第3~5天空腹测定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睾酮(T)、泌乳素(PRL)、雌二醇(E2)、血糖、胰岛素和APN。PCOS患者给予优思明及二甲双胍0.5tid治疗三个月后复查上述指标,比较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 1、两PCOS组的APN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2、两PCOS组的LH、T、胰岛素、HOMA-IR均高于对照组(P<0.05)。3、PCOS组经二甲双胍及优思明治疗后APN水平明显升高,而胰岛素、HOMA-IR、LH均降低(P<0.05)。4、相关性分析发现,PCOS患者APN水平与胰岛素、HOMA-IR、LH和T均呈负相关。结论 1、P-COS患者APN水平显著降低。2、优思明与二甲双胍联合应用能有效地改善IR,提高APN水平,是目前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较为有效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体外受精(IVF)治疗的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仅多囊卵巢(PCO)与正常对照不孕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结局的差异.方法 分析和比较3组患者IVF治疗的促性腺激素用量、HCG日性激素值、临床妊娠率、自然流产率及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发生率等.结果 202个PCOS患者周期、134个PCO患者周期和150个正常对照患者周期的临床妊娠率分别为51.0%、53.0%和46.0%,无明显差异(P>0.05);PCOS组LH值、T值增加,早期自然流产率明显高于PCO组与对照组(P<0.05);PCO组的HCG日P值较其他两组升高(P<0.05),临床妊娠率、自然流产率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PCOS组与PCO组的促性腺激素用量少、OHSS发生率显著增加(P<0.05).结论 PCOS患者进行IVF治疗能获得与PCO及正常对照患者相同的临床妊娠率,但其早期自然流产率增加,考虑LH、T的分泌异常可能为其原因之一;PCO患者临床结局与正常反应者相近,卵泡晚期P水平升高对IVF治疗结局无明显影响;PCOS患者与仅PCO患者发生OHSS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基于鹿特丹标准,依据美国国立卫生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NIH)最新指南推荐,探讨不同亚型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患者临床、内分泌代谢等相关指标特征,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 募集2014年12月至2015年5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内分泌科就诊的PCOS患者647例,测定人体学指标、性激素及血脂、血糖、胰岛素及阴道B超等,依据NIH指南推荐将其四型分为4组:A 组409例〔O+HA+P:无排卵或稀发排卵(oligo-ovulation,O),雄激素水平升高的临床和(或)生化表现(hyperandrogeoism,HA),卵巢多囊样改变(polycystic ovary,P)〕;B 组58例(O+HA);C组101例(HA+P);D组79例(O+P),另选同期就诊的基础体温双相的输卵管因素不孕症患者60例为对照组,分别评估临床及激素代谢指标。结果 647例患者,4个亚型的患病率分别为: A组63.2%,B组9% ,C组15.6%,D组12.9%,647例患者中有高雄表现或血雄激素浓度高的发生率为87.8%。A组与B组:高雄血症、腰围、胰岛素抵抗及三酰甘油均明显增高,但 A组最重,B组次之。C组与A、B两组相比,临床和内分泌代谢特征温和,但与对照组相比,黄体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ne,LH)、黄体生成素/卵泡刺激素(LH/follicle stimulating hormone,FSH)均明显增高(P<0.05)。D组与对照组间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腰围、臀围、Ferryman-Gallwey评分结果相似。部分特殊化指标质量浓度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 基于鹿特丹诊断标准的PCOS分型方法可反映疾病的基本特征。2) 高雄激素血症和/或多毛评分是区分PCOS不同亚型最主要的依据,可能是代谢障碍严重程度不同的结果。与标准组(Ⅰ型和Ⅱ型相比),正常排卵组和非高雄组可代表PCOS相对温和的表型。而非高雄组PCOS可能有不同的致病途径。因此对于不同分型PCOS患者的治疗也应该个体化。  相似文献   

20.
二甲双胍与克罗米芬联合治疗难治性多囊卵巢综合征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 :观察二甲双胍与克罗米芬联合治疗难治性多囊卵巢综合征 (PCOS)的效果 .方法 :首先给予难治性PCOS患者 2mo的二甲双胍治疗 ,然后二甲双胍与克罗米芬联合治疗3个周期 ,观察患者的内分泌变化、卵泡发育、子宫内膜厚度及其形态和妊娠率 ,并与单纯克罗米芬治疗周期结果相比较 .结果 :87例PCOS患者中共有 19例为难治性PCOS ,占 2 2 % ,经二甲双胍治疗 2mo后 ,患者的LH ,雄激素水平明显下降 ,E2 水平上升 (P <0 .0 1) .在此基础上再二甲双胍与克罗米芬联合治疗 3个周期 ,结果 19例患者的 5 7个周期中 2 0个周期有排卵 ,周期排卵率为 3 5 % ;妊娠 6例 ,妊娠率为 3 2 % .子宫内膜厚度在 9~ 14mm之间及A型者比例增加 ,与单纯克罗米芬周期比较差异均非常显著 (P <0 .0 1) .结论 :二甲双胍与克罗米芬联合是治疗难治性PCOS的有效方法之一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