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检测Ⅰ类、Ⅱ类和Ⅲ类整合子及Ⅰ类整合子相关基因盒在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株中的分布,分析整合子对细菌耐药性的影响。方法用纸片法对62株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进行药敏试验;应用多重PCR法检测62株铜绿假单胞菌Ⅰ类、Ⅱ类和Ⅲ类整合子;对Ⅰ类整合子阳性菌进行整合子相关基因盒检测。结果62株菌中有40株(64.5%)含有Ⅰ类整合子,1株(1.6%)含有Ⅱ类整合子;没有检测到Ⅲ类整合子阳性菌。在Ⅰ类整合子阳性菌中,有26株携带Ⅰ类整合子相关基因盒(65.0%);分离自同一科室的部分菌株携带大小相同的基因盒;Ⅰ类整合子阳性菌株的耐药率高于整合子阴性的菌株。结论Ⅰ类整合子及整合子相关基因盒在铜绿假单胞菌临床菌株中分布广泛,整合子在细菌耐药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住院患者手术切口感染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并对碳青霉烯类耐药株进行分型和金属-内酰胺酶基因检测。方法分离自患者手术切口感染的铜绿假单胞菌186株,以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大肠埃希菌ATCC25922作为质控菌株,采用常见的8种抗生素进行药敏试验;利用ERIC-PCR对碳青霉烯类耐药株铜绿假单胞菌进行分型;利用IMP-PCR和VIM-PCR检测金属β-内酰胺酶基因。结果 186株铜绿假单胞菌对8种抗生素的耐药率分别为:庆大霉素和哌拉西林36.02%,阿米卡星和左氧氟沙星34.95%,美罗培南32.80%,环丙沙星32.26%,头孢吡肟27.42%,头孢他啶25.27%,其中62株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细胞菌对美罗培南耐药率98.4%,且全部为多重耐药(MDR),占总数的33.3%。11株为泛耐药株(PDR),占总数的6%。4株VIM2型铜绿假单胞菌和1株IMP-25亚型金属β-内酰胺酶基因检测阳性。讨论随着近年来抗生素的频繁使用铜绿假单胞菌不断产生新的耐药株,并检出1株IMP-25亚型,这对研究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和流行病学特点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铜绿假单胞菌(PA)耐药现状及耐药基因情况.方法收集2009~2012年临床分离的PA 305株.K-B法进行药敏试验,并检出产ESBLs菌株及耐碳青霉烯的PA,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对产ESBLs菌株进行TEM、SHV、CTX-M基因检测,对耐碳青霉烯PA进行VIM、IPM、OXA-23基因检测.结果 3年中PA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头孢他啶、左氧的耐药率呈上升趋势,氨曲南、阿米卡星的耐药率呈下降趋势,305株PA中共检出48株产ESBLs,57株耐碳青霉烯.PCR检测出5株PA含TEM基因,2株含SHV基因.CTX-M、VIM、IPM、OXA-23基因检测均为阴性.结论 产ESBLs是我院耐药PA的重要原因,耐碳青霉烯的PA不含VIM、IPM、OXA-23基因.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医院2010年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及耐亚胺培南菌株产碳青酶烯酶情况。方法 K-B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碳青霉烯酶检测采用改良Hodge试验。结果 2010年分离铜绿假单胞菌145株,主要来自呼吸道标本、脓汁及分泌物。药敏结果显示铜绿假单胞菌氨苄西林耐药率最高,达88.97%。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噻肟、环丙沙星和头孢他啶的耐药率均超过50%。对洛美沙星和头孢哌酮/舒巴坦较敏感;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31株,耐药率21.38%,改良Hodge试验阳性10株,阳性率为32.26%。结论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和产碳青霉烯酶率均较高,铜绿假单胞菌耐药严重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铜绿假单胞菌(PA)耐药现状及耐药基因情况。方法收集2009~2012年临床分离的PA 305株。K-B法进行药敏试验,并检出产ESBLs菌株及耐碳青霉烯的PA,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对产ESBLs菌株进行TEM、SHV、CTX-M基因检测,对耐碳青霉烯PA进行VIM、IPM、OXA-23基因检测。结果3年中PA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头孢他啶、左氧的耐药率呈上升趋势,氨曲南、阿米卡星的耐药率呈下降趋势,305株PA中共检出48株产ESBLs,57株耐碳青霉烯。PCR检测出5株PA含TEM基因,2株含SHV基因。CTX-M、VIM、IPM、OXA-23基因检测均为阴性。结论产ESBLs是我院耐药PA的重要原因,耐碳青霉烯的PA不含VIM、IPM、OXA-23基因。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分布,对临床常用抗生素耐药情况和流行特点,为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控制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住院患者临床标本中分离出铜绿假单胞菌,采用K-B纸片扩散法扩散法测定铜绿假单胞菌对临床常用抗生素耐受水平。采用eCIM试验检测产碳青霉烯酶菌。采用PCR技术检测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结果分离出84株铜绿假单胞菌,其中24株产碳青霉烯酶。耳鼻喉、ICU、普内科、心血管内科、感染内科、消化内科、综合内科、中西医结合科、儿一科、儿二科、普外科、骨一科、脑外科、泌尿肛肠科分别检出铜绿假单胞菌株数为:1、23、5、3、9、14、2、4、7、5、1、2、7和1株。24株产酶株中有16株来自ICU。碳青霉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对哌拉西林、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头孢他啶、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左氧氟沙星、氨曲南、环丙沙星、阿米卡星、头孢吡肟、亚胺培南、美罗培南、替卡西林/棒酸、多粘菌素B和诺氟沙星耐药率分别为100.00%、87.50%、87.50%、100.00%、45.83%、45.83%、79.17%、100.00%、79.17%、50.00%、100.00%、100.00%、100.00%、66.67%、12.50%和75.00%。24株碳青霉烯耐药株中共计检出17株IMP阳性,15株VIM阳性,7株SPM阳性,2株GIM阳性,7株OprD2基因缺失,6株KPC阳性。24株碳青霉烯耐药株中共计检出24株plcH阳性,24株aprA阳性、24株algD阳性、17株exoS阳性,11株exoT阳性,3株exoU阳性,17株exoY阳性、10株pys阳性和3株oaclR阳性。结论铜绿假单胞菌主要分离自ICU,产酶率最高。IMP型和VIM型是本次研究中检出最多的耐药基因型。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CTX-M型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及Ⅰ类整合子在耐三代头孢菌素阴沟肠杆菌中的分布,进一步探讨Ⅰ类整合子与CTX-MM型ESBLs的关系.方法运用K-B法检测阴沟肠杆菌临床株的耐药表型,双纸片协同试验(DDST)初筛产ESBLs的菌株,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确证产CTX-M型ESBLs和含有Ⅰ类整合子的临床菌株,套式PCR及序列测定寻找携带CTX-M型ESBLs基因盒的Ⅰ类整合子.结果37株耐药菌中,21株菌产生CTX-M型ESBLs;20株菌含有Ⅰ类整合子;在13株同时产生Ⅰ类整合子和CTX-M型ESBLs的临床株中,3株菌CH4、CH11和Q1的CTX-M型ESBLs基因盒分布在Ⅰ类整合子上.结论Ⅰ类整合子的存在增加了ESBLs在临床株中水平播散的危险,是造成多重耐药株在院内暴发流行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胸外科院内感染患者的病原菌分布情况、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及耐药机制。方法 收集1 095例接受胸外科手术患者的送检标本,采用全自动细菌鉴定仪鉴定病原菌。采用K-B纸片扩散法对临床常见的12种抗生素进行药敏试验,测定52株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采用PCR对18株耐氨基糖苷类铜绿假单胞菌的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和16SrRNA甲基化酶基因扩增,通过扩增产物分析耐药机制。结果 1 095例患者入院诊断主要为肺癌(30.32%)与食管癌(25.11%)。93例发生术后感染,感染98例次,感染率为8.49%,主要为下呼吸道感染(52.04%)。93例胸外科院内感染患者中,培养分离病原菌共115株。86株革兰阴性菌,主要为铜绿假单胞菌;22株革兰阳性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7株真菌。52株铜绿假单胞菌对临床常见抗生素药敏试验显示,氨曲南、头孢他啶、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30%,多粘菌素B的敏感性为100.00%。52株铜绿假单胞菌中,18株对氨基糖苷类耐药,15株产氨基糖苷类修饰酶,主要为acc(6′)-Ⅱ阳性株。产氨基糖苷类修饰酶阳性基因模式主要为acc(6′)-Ⅰ+acc(6′)-Ⅱ+ant(2″)-Ⅰ+ant(3″)-Ⅰ。18株耐氨基糖苷类铜绿假单胞菌中,16SrRNA甲基化酶基因型72.22%为armA阳性。结论 本院胸外科院内感染率为8.49%,主要为下呼吸道感染,铜绿假单胞菌为主要病原菌。耐氨基糖苷类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基因型主要为armA、acc(6′)-Ⅱ。  相似文献   

9.
<正>铜绿假单胞菌是医院获得性感染最常见的条件致病菌之一。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在临床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治疗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铜绿假单胞菌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临床分离株逐渐增多,并在不同地区、国家播散,对临床控制医院感染造成了严重的危害。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机制复杂,包括抗生素灭活酶或修饰酶的生成、外膜低渗透性、外膜孔蛋白缺失、生物膜形成和主动外排等〔1〕。产金属β-内酰胺酶(MBL)又称金属酶,能水解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包括碳青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临床分离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磺胺类药物耐药与Ⅰ、Ⅱ、Ⅲ类整合子存在的关系。方法收集临床分离的51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K-B法测定12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PCR扩增磺胺耐药基因(sulⅠ基因)和Ⅰ、Ⅱ、Ⅲ类整合子。结果 51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10株表现对复方磺胺甲噁唑耐药(19.6%),7株菌(13.7%)Ⅰ类整合子阳性,没有检测到Ⅱ、Ⅲ类整合子,12株菌(23.5%)sulⅠ阳性。结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磺胺类药物耐药可能与Ⅰ类整合子存在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检测和分析住院患者血流感染的革兰阴性菌分布特征、耐药性及耐药菌株碳青霉烯酶基因携带情况。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9年12月住院的血流感染患者186例,检测感染革兰阴性菌分布特征,通过药敏试验检测主要革兰阴性菌的耐药情况,PCR检测耐碳青霉烯类菌株碳青霉烯酶基因携带情况。结果 186例血流感染患者血液标本中分离出革兰阴性菌106株,其中肺炎克雷伯菌占28.30%(30/106)、大肠埃希菌占26.42%(28/106)、不动杆菌占14.15%(15/106)、铜绿假单胞菌占9.43%(10/106)、肠杆菌占7.55%(8/106)、其他细菌占14.15%(15/106);药敏试验检测肺炎克雷伯菌对阿米卡星、头孢哌酮-舒巴坦钠、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甲氧苄啶-磺胺甲恶唑以及厄他培南、亚胺培南、美罗培南耐药率低于50.0%,大肠埃希菌对阿米卡星、头孢哌酮-舒巴坦钠、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以及厄他培南耐药率低于50.0%,不动杆菌对多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高于50.0%,铜绿假单胞菌、肠杆菌对多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低于50.0%;25株耐碳青霉烯类菌株中有19株检出碳青霉烯酶基因,KPC、OXA23、OXA51和NDM基因检出率分别为44.0%(11/25)、32.0%(8/25)、28.0%(7/25)和4.0%(1/25)。结论革兰阴性菌为住院患者血流感染的主要致病菌,耐药菌有集中于肺炎克雷伯菌和不动杆菌的趋势,携带KPC和OXA23基因可能是耐药菌耐碳青霉烯类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12.
耐药志贺菌1类整合子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我院志贺菌的流行菌株类型和耐药特点,研究志贺菌1类整合子的检出率、与耐药的相关性及其携带的耐药基因盒。方法从本院肠道门诊腹泻患者的粪便标本分离出70株志贺菌,以K-B琼脂法测定药敏情况;PCR扩增1类整合子可变区并进行序列测定和基因盒分析。结果70株志贺菌对四环素、复方新诺明、氨苄西林、利福平、萘啶酸的耐药率均>60%;对喹诺酮类常用药诺氟沙星耐药率较低,为12.8%;对头孢菌素类的耐药率≤10%。多重耐药率较高,达到77.1%。16株(22.9%)志贺菌中检出1类整合子。其中8株检出大小约为1 900 bp的1类整合子,测序显示含有编码对甲氧苄啶耐药的基因盒dhfrXⅡ和对氨基糖苷类耐药的基因盒aadA2,另8株检出大小约为1 000 bp的1类整合子,测序显示含有编码对氨基糖苷类耐药的基因盒aadA2。结论本院志贺菌流行株主要是福氏和宋内氏志贺杆菌,多重耐药率较高。志贺菌中存在1类整合子,与志贺菌的耐药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不同疾病铜绿假单胞菌的感染状况以及该菌对不同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方法 采用VITEK-2 Compact全自动细菌鉴定仪联合GN卡和16S RNA基因PCR对不同疾病标本中铜绿假单胞菌进行分离鉴定。分别采用VITEK-2 Compact仪联合AST-GN卡K-B纸片扩散法对铜绿假单胞菌分离株进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仅检出铜绿假单胞菌199例病人所患主要疾病为下呼吸道感染(χ2=24.8,P<0.05),病人以≥60男性为主(χ2=26.1,P<0.05)且主要来自重症监护病房(ICU)和普外科(χ2=17.7,P<0.05)。临床常用抗菌药物中,铜绿假单胞菌分离株对氨苄西林、头孢唑林和头孢曲松耐药率较高(耐药率95.48%~98.99%),但对哌拉西林、庆大霉素和左旋氧氟沙星相对敏感(敏感率70.51%~88.44%)。55.3%铜绿假单胞菌分离株(110/199)株多重耐药,优势多重耐药模式为青霉素+头孢菌素+碳青霉烯类(30.9%,34/110)和菌株对青霉素+头孢菌素+碳青霉烯+喹诺酮类(39.1%,43/110)耐药(P<0.05)。结论 铜绿假单胞菌是不同感染性疾病常见病原体,老年男性是该菌感染高危人群。临床标本中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有较强的耐药性,尤其对多种临床常用抗菌药物呈现多重耐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分离自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氨基糖苷类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机制。方法从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痰液中分离出52株对氨基糖苷类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PCR法检测6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AMEs)基因,并检测其中泛耐药菌的6种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以下简称甲基化酶基因)。对阳性产物测序加以证实。结果 52株铜绿假单胞菌中检出4种AMEs基因[aac(3)-Ⅱ、aac(6’)-Ⅰb、aac(6’)-Ⅱ和ant(2″)-Ⅰ],AMEs基因总检出率为92.3%。泛耐药菌中检出1种甲基化酶基因(rmtB)。16株高水平泛耐药菌中rmtB基因的检出率为81.3%。结论分离自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氨基糖苷类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中AMEs基因携带率高,其对氨基糖苷类耐药与aac(3)-Ⅱ、aac(6’)-Ⅰb、aac(6’)-Ⅱ和ant(2″)-Ⅰ有关;对氨基糖苷类高水平泛耐药主要与甲基化酶基因rmtB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铜绿假单胞菌DNA旋转酶A亚单位(GyrA)的变异与其耐氟喹诺酮类(FQNL)的关系。方法收集临床分离耐喹诺酮铜绿假单胞菌30株及敏感株10株,测定其对萘啶酸、环丙沙星、氧氟沙星的最低抑菌浓度(M IC),并对此30株菌GyrA的基因(gyrA)进行PCR扩增。对PCR产物进行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检测gyrA突变情况。结果 30株耐喹诺酮菌株都检测到gyrA基因突变,PCR-RFLP均显示两条不同于敏感株的电泳带,而10株敏感菌均未检测到gyrA基因突变。结论铜绿假单胞菌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性与gyrA基因突变有关,gyrA基因第83位氨基酸密码子突变可能为其耐药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耐药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是一种常见的院内获得性感染的条件致病菌,其所致感染可供选择的有效抗菌药物甚少。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常被作为治疗对其它β-内酰胺抗生素耐药的革兰阴性菌的最后一道防线,但是近年来PA对其耐药率在逐年上升。PA对碳青霉烯的耐药机制是复杂的,通常是多种机制综合作用产生的,目前认为主要是由于:产生β-内酰胺酶(碳青霉烯酶、AmpC酶)、外膜通透性改变和主动外排泵系统的存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中国各地区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及其主要β内酰胺酶基因型的分布.方法 收集中国16个城市28家医院2006年7月至2007年7月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645株.采用Etest法或Kirby-Bauer纸片扩散法测定其对11种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应用PCR扩增及序列分析确定所有菌株TEM、SHV、CTX-M、OXA等β内酰胺酶的基因型.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1.0软件.结果 645株铜绿假单胞菌对11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高,仅对阿米卡星及美罗培南的耐药率<30%.其中对亚胺培南和(或)美罗培南不敏感的菌株为275株,占42.64%,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368株,占57.05%,对所检测抗菌药物全部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菌株为20株,占3.10%.从基因型分布情况来看,阳性率最高的为OXA-10群共51株,其次CARB型37株,TEM型36株,PER型35株,CTX-M型11株,VEB型9株,SHV型5株,金属酶基因型阳性的24株,GES基因型1株,未检测到质粒介导的AmpC酶及其他碳青霉烯酶基因型.并在铜绿假单胞菌中发现了CTX-M-13、CTX-M-14、CTX-M-15、CTX-M-3基因型的超广谱β内酰胺酶基因.结论 中国28家医院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情况比较严重.β内酰胺酶基因型以OXA-10及PSE-1为主.在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不敏感的或敏感的铜绿假单胞菌中,β内酰胺酶基因型分布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AmblerA和D类β-内酰胺酶在铜绿假单胞菌(PA)的流行状况及其与药物敏感性的关系。方法用琼脂稀释法检测101株铜绿假单胞菌对8种常用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并PCR测序法鉴定101株铜绿假单胞菌中AmblerA和D类β-内酰胺酶流行状况。结果101株铜绿假单胞菌对8种常用药物的MIC50的范围为2~32μg/ml。最有效的药物是美罗培南,但也仅能抑制80.2%的菌株。1种或1种以上β-内酰胺酶基因阳性的有27株,其中tem-1型是最常见的亚型,共有14株菌阳性;有10株菌oxa-10基因阳性;菌株PA36的oxa-I群酶基因在基因库中无完全同源序列,将其暂命名为oxa-56 like,并已提交基因库,序列号为EF437948。结论铜绿假单胞菌对β-内酰胺类耐药现象非常普遍,产酶株有对广谱抗菌药物广泛耐药的趋势。因此,早期及时地检出产酶菌株对临床治疗中抗菌药物的选择和控制感染的播散都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我院呼吸科多重耐药(MDR)革兰氏阴性菌肺部感染的特点和治疗经验。方法回顾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本院呼吸科病房收治的48例MDR革兰氏阴性菌肺部感染患者的细菌学特点、抗菌药物选用及疗效。48例MDR革兰氏阴性菌肺部感染,检出鲍曼不动杆菌16株、铜绿假单胞菌14株、肺炎克雷伯菌10株、大肠埃希菌7株和阴沟肠杆菌2株,共49株革兰氏阴性菌。结果接受头孢哌酮/舒巴坦和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治疗的患者分别为25例和21例,临床有效率分别为52.0%和61.9%,细菌清除率分别为36.0%和52.4%。结论呼吸科病房MDR革兰氏阴性菌肺部感染以鲍曼不动杆菌与铜绿假单胞菌为主,其中50.0%左右为泛耐药(PDR)菌株。头孢哌酮/舒巴坦对MDR特别是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肺部感染有一定的疗效,而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对其敏感的革兰氏阴性菌肺部感染治疗效果比较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调查烧伤患者多重耐药菌(MDRO)感染及其耐药情况,为其抗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2015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本院烧伤科住院患者5 028例,进行致病菌及其耐药性检测,并分析比较性别、年龄、不同临床标本检出MDRO的构成及耐药情况。结果 5 028例烧伤患者中有594例送检标本进行细菌培养检查,共分离出非重复细菌756株,其中MDRO 276株,检出率为36.51%。MDRO中检出前三位细菌分别为产ESBLs大肠埃希菌(54.35%),产ESBLs奇异变形杆菌(21.74%)和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18.84%)。产ESBLs大肠埃希菌更容易在高龄患者(χ~2=27.260,P<0.01)、痰液标本(χ~2=48.250,P<0.01)中被检出;产ESBLs奇异变形杆菌在性别、年龄、不同标本中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更容易在女性(χ~2=13.860,P<0.01)、高龄(χ~2=24.760,P<0.01)、痰液标本(χ~2=36.020,P<0.01)中被检出。产ESBLs大肠埃希菌与产ESBLs奇异变形杆菌对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碳青霉烯类的复合制剂类药物的耐药率均低于10%,对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和磺胺类耐药性较高(均>90%);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对所有类别抗菌药物耐药性均较高(均>70%)。结论烧伤患者感染MDRO以产ESBLs大肠埃希菌、产ESBLs变形杆菌、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为主,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感染率相对较低。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对所有抗菌药物耐药性均较高,产β-内酰胺酶肠杆菌科细菌对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四环素类药物耐药率较高,可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