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7%-91%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有梗死前心绞痛病史[1].梗死前心肌缺血的发生可限制心肌梗死时心肌损伤坏死的面积[2].本文将156例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患者分为有梗死前心绞痛和无梗死前心绞痛进行对比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01年-2009年符合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诊断标准并除外再梗死的156例住院患者,其中男131例,女25例,年龄28岁-79岁,平均62岁.有梗死前心绞痛(A组)77例,入院前有典型心绞痛反复发作史或心电图检查有缺血型ST和T波改变;无梗死前心绞痛(B组)79例,入院前无心绞痛史及心电图呈缺血型改变史.  相似文献   

2.
以往关于前壁无Q波型急性心肌梗死(NQMI) 预后的研究结果不尽一致,可能是由于患者例数较少或是样本中包括许多再梗死患者之故。为了消除上述因素的影响,作者选择首次NQMI患者575例为研究对象,以评估梗死部位对短期、长期预后的影响。研究对象为以色列13所心脏监护病房的住院患者。诊断标准为:①持续~30min的缺血性胸痛;②肌酸激酶、谷草转氨酶或乳酸脱氢酶比正常值上限高≥1.5倍;③心电图仅显示sT段和/或T波改变而无Q波或QS波。采用明尼苏达标准解释心电图结果和判定梗死部位。存活者出院后随访5年,1年内发生致命性或非致命性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者判为发生心脏意外。按梗死部位分为前壁心肌梗死者(前壁组)和下侧壁心肌梗死者(下侧壁组)。前壁组248例、平均年龄65±10.2岁,下侧壁组327  相似文献   

3.
李秀花  鹿中高 《山东医药》2002,42(18):30-30
为预防老年人再发性心肌梗死 (再梗死 )的发病及提高其抢救成功率 ,我们对我院收治的 12 0例老年人再梗死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本组男 68例 ,女 5 2例 ;年龄 60~ 80岁 ,平均 67.5± 4.76岁。同时选择 40例年龄≤ 5 9岁的再梗死病例为对照组 ,其中男 2 9例 ,女 11例 ;平均 5 2 .8± 3 .65岁。以上病例均为既往有明确的急性心肌梗死 (AMI)诊断或 (和 )有明确的陈旧性心肌梗死 (OMI)心电图特征 ,入院时又符合 WHO制定的 AMI诊断标准者。结果与分析 :1年龄与梗死复发的时间 :初梗死至再梗死时间老年组 3个月~ 11年 ,平均 1.7…  相似文献   

4.
陈斌 《临床内科杂志》2004,21(10):693-694
目的 观察梗死前心绞痛对女性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有无保护作用。方法 选择女性急性前壁心肌梗死 98例 ,有梗死前心绞痛者为A组 ( 4 8例 )、无梗死前心绞痛为B组 ( 5 0例 ) ,行心电图、心肌酶、超声心动图、核素心血池等检查。对心电图QRS积分值、心肌酶峰峰值、左室射血分数、心源性休克、室壁瘤形成及短期病死率进行比较。结果 B组心肌梗死患者QRS积分值、心肌酶峰值、心源性休克、室壁瘤形成及 1个月病死率明显高于A组 ,P <0 .0 5 ,左室射血分数明显低于A组 ,P <0 .0 5。结论 梗死前 2 4小时内心绞痛可减低女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RS积分值、保护心功能、降低短期病死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心肌梗死前 2 4h内心绞痛对老年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有无保护作用。方法 选择老年急性前壁心肌梗死 10 8例 ,有梗死前心绞痛者为A组 (5 3例 )、无梗死前心绞痛者为B组 (5 5例 ) ,行心电图、心肌酶、超声心动图、核素心血池等检查。对心电图QRS积分值、心肌酶峰值、左室射血分数、心源性休克、室壁瘤形成及短期病死率进行比较。结果 B组心肌梗死患者QRS积分值、心肌酶峰值、心源性休克、室壁瘤形成及 1个月病死率明显高于A组 (P<0 .0 5 ) ,左室射血分数明显低于A组 (P<0 .0 5 )。结论 梗死前 2 4h内心绞痛可减低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时QRS积分值 ,保护心功能 ,降低短期病死率。缺血预处理可能是梗死前心绞痛保护作用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6.
心电图P波异常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心肌梗死相关的心电图P波异常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影响。方法 选择 110例老年初发急性Q波心肌梗死患者 ,根据是否有新出现的心电图P波的异常分为 :P波正常组 34例 ,P波异常组 76例。所有患者均行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造影等检查 ,观察 12个月再梗死及死亡率。结果 心电图P波异常组三支病变多见 (P<0 .0 1) ,左室射血分数 <40 %者多见 (P <0 .0 1) ;12个月时再发心肌梗死率 9.2 % ,死亡率 6 .6 % ,而P波正常组无再发心肌梗死及死亡病例。结论 新出现的心电图P波异常可能为影响老年急性Q波心肌梗死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侧支循环 (CR)和前驱心绞痛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梗死范围和心功能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119例首次AMI患者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和左心室造影 ,分析冠状动脉CR及前驱心绞痛与AMI时肌酸激酶 (CK)峰值浓度和左室功能改变等的关系。结果 :①全组共 119例患者 ,兼有CR和前驱心绞痛者 (A组 ) 5 3例 ;有CR无前驱心绞痛者 (B组 ) 2 1例 ;仅有前驱心绞痛者 (C组 ) 2 6例 ;既无CR又无前驱心绞痛者 (D组 ) 19例。②心肌酶学改变 :A组CK峰值浓度显著低于D组 (P <0 .0 5 ) ,其CK同工酶 (CK MB)的峰值浓度显著低于D组和B组 (分别P <0 .0 1和 <0 .0 5 ) ;而且B组和C组的CK MB峰值浓度均低于D组 (均P <0 .0 5 )。③各组患者的心肌梗死部位、病变血管支数无统计学差异 ,但非Q波心肌梗死的比例A组显著高于D组(36 %对 2 1% ,P <0 .0 5 )。④心功能情况 :A组左室射血分数 (LVEF)显著高于其他各组 ,而且B组和C组的LVEF均高于D组 (P <0 .0 5 )。而室壁运动Cortina计分则A组明显低于其他各组 ,B组和C组均显著低于D组 (P <0 .0 5 )。结论 :冠状动脉CR和前驱心绞痛所致的缺血预适应对AMI患者的心肌均有重要的保护作用 ,而且二者可协同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8.
急性心肌梗死面积,QRS积分与临床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急性心肌梗死面积、QRS积分与临床预后的关系 ,采用Michelle等公式及WagnerQRS评分标准 ,观察11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结果显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死亡组心肌梗死面积 (22.14±6.26)、QRS积分(7.28±3.74)均较存活组显著增大 (17.83±5.65、4.91±2.63,P<0.05) ,存活组QRS积分与梗死面积的回归方程为 :QRS积分=2.59 0.13×梗死面积 ,但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死亡组与存活组这两项指标差异无显著意义 (P>0.05)。提示利用入院时12导联心电图测算心肌梗死面积 ,对判断急性前壁心肌梗死临床预后有重要意义 ,但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无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心肌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ST段形态的影响。方法103例初发急性心肌梗死按入院时梗死相关导联ST段抬高形态分为凹面向上组和凸面向上组,以梗死发生前24h至少出现1次典型心绞痛症状为标准,比较两组频率。结果梗死前24h内出现心绞痛凹面向上组34例(73.91%),凸面向上组14例(24.56%);无心绞痛凹面向上组12例(26.09%),凸面向上组43例(75.44%)。两组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心肌缺血预适应是急性心肌梗死ST段凹面向上抬高的机制之一,根据心电图ST段凹面抬高推断其梗死前存在缺血预适应及由此产生的心肌保护作用对临床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前 ,心房梗死合并房间束传导阻滞少有报道 ,国内外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我们把现有的心房梗死及房间束传导阻滞的心电图诊断标准结合起来进行分析 ,观察其诊断的可靠性以及临床意义。1.资料与方法 :在 1995~ 1999年诊断为心房梗死的 30例住院患者中 ,11例心房梗死合并房间束传导阻滞 ,占36 7% ,男 18例 ,女 12例 ,年龄 45~ 71岁 ,平均 5 8 16岁。 30例均合并其他部位心肌梗死 ,全部病例均经心脏B超检查 ,心房不大。心电图诊断标准 :(1)心房梗死心电图诊断标准 :P R段抬高或下移≥ 0 1mV ,P波切迹、双峰等 ;右房梗死 :Ⅰ导联P …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体表心电图aVR导联ST段抬高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梗死相关血管(IRA)诊断及临床预后的意义.方法 收集2010年10月至2012年12月因急性心肌梗死入住我院的患者共240例,根据患者入院时心电图aVR导联ST段有无抬高,分为A组(AVR导联ST段抬高)80例和B组(aVR导联ST段无抬高)160例,对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进行对比.结果 ①两组患者性别、糖尿病病史、PCI病史等一般临床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比较:IRA为左主干(LM),A组9例,B组3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RA左主干和(或)三支血管(LM/3VD),A组46例,B组15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aVR导联ST抬高对IRA为左主干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75%和69%,对IRA为左主干和(或)三支病变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73%和81%.④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A组36例,B组25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⑤在住院期间,aVR导联ST段抬高(OR=10.03,95%CI=5.36~18.77,P<0.01)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aVR导联ST段抬高提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梗死相关血管为左主干和(或)三支血管病变及住院期间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增高.aVR导联ST段抬高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梗死相关血管判断及临床预后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旨在探讨多巴酚丁胺 (dobutamine ,DB)、及潘生丁 (dipyridamole ,DP )两种心电图药物负荷试验联合应用对诊断冠心病的准确性。1.资料与方法 :冠心病组为 15 6例冠心病患者 ,男 12 4例 ,女 32例 ,平均年龄 (5 4± 6 .3)岁 ,其中心绞痛型 12 2例 ,既往有心肌梗死病史且仍有梗死后心绞痛发作者 34例。病例均依据典型病史、心电图 (或动态心电图 )和心肌酶学变化而确诊。对照组为无心脏病史者 12 0例 ,男 10 0例 ,女 2 0例 ,平均年龄 (48± 8.5 )岁。两组性别比及年龄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两组患者均…  相似文献   

13.
该研究对标准心电图(ECG)表现为陈旧心肌梗死(OMI)及非OMI病人的高频QRS(High-frequency QRS,HF-QRS)进行对比分析。以前的研究认为HF-QRS在急性冠脉闭塞中是降低的,而再灌注成功后是增高的。但是,对于心肌梗死急性期过后HFQRS的表现仍有争论。 方法 共154例缺血性心脏病病人入选,57例ECG有OMI改变,根据不同梗死部位分到不同亚组,97例ECG无OMI改变。所有病人临床及心电图均无急性或近期心肌梗死表现,全部病人取平卧位持续记录  相似文献   

14.
冠脉造影正常的心肌梗死病人的临床特征和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从心肌梗死后做了选择性冠脉造影的2507例中,抽出无明显冠状动脉病变(冠脉正常或1支损伤≦40%)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例(男性),并从文献中收集冠脉造影正常的心肌梗死病人19例(男性,40岁以下,无其它心脏病)共25例(组Ⅰ)进行了分析,另选择由闭塞性冠状动脉疾病引起的心肌梗死16例(组Ⅱ)作比较。结果:组Ⅰ的6例均无高血压,3例吸烟,1例有高脂蛋白血症,5例有心肌梗死的典型疼痛,无1例有前驱痛;1例心肌梗死前三个月有短期胸痛,1例以往心电图示典型的心肌梗死。5例前壁,1例后  相似文献   

15.
从英国24家综合医疗机构随机抽取年龄为40~59岁的7 735例病人(均为男性),依据调查表和心电图结果分为以下7个病组:Ⅰ组:已确诊的心肌梗死病人;Ⅱ组:隐匿性心肌梗死病人;Ⅲ组:已确诊的心绞痛病人;Ⅳ组:有心绞痛症侯群的病人;V组:有可疑心肌梗死症侯群的病人;Ⅵ组:心电图示心肌缺血或可能心肌梗死的病人,Ⅶ组:无缺血性心脏病(IHD)证据的病人。对以上各组病人进行15年随访,将这期间调查对象发生的一系列致命及非致命的并发症分别与相应病组加以联系评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体表心电图a VR导联ST段改变对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病人梗死相关血管(IRA)的判定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30例临床确诊为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病人的临床资料、心电图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依据心电图a VR导联ST段变化将病例分为A组(ST抬高组)、B组(ST下移组)和C组(ST无偏移组)。结果冠状动脉造影结果:ST抬高组左主干病变、左前降支病变的发生率明显高于ST下移组和ST无偏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T下移组左回旋支病变及右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率明显高于ST抬高组和ST无偏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T抬高组和ST下移组双支病变及三支病变的发生率明显高于ST无偏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 VR导联ST段抬高组、下移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均明显高于ST无偏移组(P0.05)。结论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病人如果伴有a VR导联ST段抬高或下移可能提示梗死相关血管为左主干病变、左前降支病变、左回旋支病变、右冠状动脉病变或严重的多支病变,且住院期间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增高。a VR导联ST段改变对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病人梗死相关血管的判定及临床预后均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入院时心电图QRS波群变化进行缺血分级,探讨缺血分级的临床意义。方法 223例STEMI患者根据入院时心电图QRS波群变化进行缺血分级:2级缺血组(134例):ST段抬高但QRS波终末部无改变;3级缺血组(89例):除ST段抬高外,QRS波终末部扭曲且常伴R波增高与S波消失。两组患者在发病12h内均行溶栓治疗,观察心电图ST段变化;梗死后2w行99m锝-甲氧基异丁基异腈(99mTc-MIBI)心肌灌注断层显像(SPECT)和99m锝-红细胞(99mTc-RBC)心血池显像,测定心肌梗死面积和心功能;统计2组患者住院期间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入院时和溶栓后2h,3级缺血组ST段抬高的幅度(∑ST)均显著大于2级缺血组(P0.01),溶栓后2h,ST段回降率显著低于2级缺血组(P0.01);3级缺血组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显著高于2级缺血组(P0.01),心肌梗死面积大于2级缺血组(P0.05),左室射血分数低于2级缺血组(P0.05);两组患者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或心源性休克、再梗死的发生率和住院病死率均无显著性差异,但3级缺血组有高于2级缺血组的趋势。结论入院时心电图呈3级缺血的急性STEMI患者溶栓后易于出现ST段回降不良,导致心肌梗死面积大,心功能和预后差,需要采取更加积极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8.
QRS计分系统对心肌梗死面积测定意义的新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评价QRS计分系统对心肌梗死面积测定的临床意义,比较观察101例伴或不伴心电学干扰因素病人心电图QRS计分法和定量解剖学方法对左心室心肌梗死面积的测定结果,及人工测量与计算机自动测量QRS波群的差别。结果QRS计分系统对无心电影响因素的梗死面积测定与病理解剖学存在正相关关系(r=0.45—0.88),但有心电学干扰因素存在时,两者无相关性。人工测量与计算机测量有高度正相关(r>0.7)。认为QRS计分系统对估测前壁心肌梗死具有良好的实用价值,有心电学干扰因素时不够精确;对进一步改善测定梗死面积的QRS计分系统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9.
Aldrich公式预测急性心肌梗死范围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体钢  张梅 《心电学杂志》1999,18(3):134-136
为探讨Aldrich公式预测急性心肌梗死范围的应用价值,对190例前壁、133例下壁心肌梗死患者根据ST段抬高用Aldrich上公式预测梗死范围,并与7~10天、20±9天的心电图QRS记分法心肌梗死范围作对照.结果显示:未溶栓组预测值与QHS记分值相关性良好.前壁预测值除与7~10天记分值外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下壁预测值则与急性期最大记分值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而相应的溶栓组与QRS记分值相关性较差或完全无关.认为Aldrich公式计算对未溶栓组前壁梗死范围计算较可靠,而相应的下壁预测值偏大;溶栓再通后下再适用.  相似文献   

20.
1995~ 2 0 0 0年 ,我院共收治前间壁心肌梗死 5 2例 ,其中合并心衰 16例。与前间壁心肌梗死无心衰患者 3 6例比较 ,其临床症状及心电图等均存有明显差别。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5 2例患者均符合 WHO前间壁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 ,心电图表现为在心前导联电极位置固定标记后 ,ECG动态改变仅局限于 V1~ 3导联 (排除心肌梗死延展者 )。 Kilip二级以上心功能者为合并心衰 ,5 2例患者分为前间壁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 (心衰组 )及前间壁心肌梗死无心力衰竭 (无心衰组 )。心衰组患者 16例 ,男 13例 ,女 3例 ,年龄 ( 63 .8± 5 .0 )岁 ;合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