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血浆纤维蛋白原单体聚合功能测定及应用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血浆纤维蛋白原单体聚合功能测定及应用符民桂,马西,纪卫东,卢阳测定纤维蛋白原(Fg)浓度的方法多种多样,但缺乏反映其功能的方法。在凝血酶诱导纤维蛋白单体(Fm)形成与聚合反应中,反应速度不但取决于凝血酶的活性,而且与纤维蛋白原浓度及其分子功能状态相关...  相似文献   

2.
癌症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功能指标变化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了解癌症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和功能状态。方法:用蕲蛇酶水解纤维蛋白原,通过计算机自动检测系统测定以下项目:①纤维蛋白单体聚合反应速率(FMPS);②最大吸光度(Amax);③纤维蛋白原含量(Fbg:c); ④反应延滞时间(DT);⑤纤维蛋白原功能指数(FI)。结果:癌症1组FMPS、Amax,Fbg:c含量均升高,DT缩短,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FI虽上升但无统计学意义。癌症2组FMPS、Amax,Fbg:c含量升高更为明显,与正常对照组及癌症1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及0.05),FI上升亦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两组癌症患者Fbg:c含量均明显高于政党对照组,Amax数值亦增高,证实癌症患者存在着高凝状态。FMPS、DT数值均可反映纤维蛋白单体的聚合功能,FMPS数值高于政党对照组,DT数值明显缩短,均说明纤维蛋白单体聚合功能明显增强。本资料有转移灶的癌症2组患者Fbg:c,Amax,FMPS数值均明显高于无转移灶的癌症1组,DT明显缩短,这说明高凝状态与癌症的轻重程度有关,有转移灶的癌症患者高凝程度较无转移灶癌症尤甚。  相似文献   

3.
糖尿病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功能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增高早有报道[1],但纤维蛋白单体聚合功能的研究报道较少,本文对糖尿病患者血浆中纤维蛋白原的水平及其分子聚合功能进行了测试,现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检测对象糖尿病患者40例,均为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内科住院病人,诊断按1982年2月北京全国糖尿病研究协作组扩大会议制定标准。40例均为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on-insulin depententdiabetes mellitus,NIDDM)。分为两组:NIDDM无并发症组20例,男11例,女9例;年龄28岁…  相似文献   

4.
目的 检测亚急性重症乙型肝炎患者血浆中纤维蛋白原与纤维蛋白单体聚合功能 ,以了解其凝血功能。方法 用蕲蛇酶水解纤维蛋白原和其相关数值。结果  16例亚急性重症乙型肝炎患者①纤维蛋白原聚合反应速度为 0 312± 0 0 6 5 ;②最大吸光度为 0 175± 0 .0 35 ;③凝固性纤维蛋白含量为 15 0± 30 (mg/dl) ;④纤维蛋白聚合体反应速率 /最大吸光度比值为 1 790± 0 .16 0 ;⑤反应延滞时间为 - 2 1± 5 (s)。结论 亚急性重症乙型肝炎患者的纤维蛋白原反应时间增快 ,但其他各项指标均下调 ,表明患者出血与凝血功能受损有关  相似文献   

5.
血浆纤维蛋白原测定的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血浆纤维蛋白原是临床上常用的测定项目,它与出凝血性疾病、血栓病、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等有关。本文综述了纤维蛋白原水平、亚组份、纤维蛋白单体聚集功能和基因多态性的测定方法以及各自的临床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纤维蛋白单体聚合功能的临床意义及康复介入的影响。方法 检测 110例不同类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及其中 31例脑梗死患者康复介入前后和 5 0例健康人的纤维蛋白单体聚合功能参数。结果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较健康人纤维蛋白单体聚合功能各项参数均显著增高(P <0 .0 1)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纤维蛋白原 (Fbg)水平和纤维蛋白单体聚合速率 (FMPV)的异常率较健康人显著增高 (P <0 .0 1) ,Fbg水平异常和纤维蛋白单体聚合功能异常患者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相对危险度 (RR)分别是健康对照组的 4和 31倍 ;脑梗死患者中 ,前循环梗死组FMPV较后循环梗死组和腔隙性脑梗死组显著升高 (P <0 .0 5 ) ;康复介入前脑梗死患者纤维蛋白单体聚合功能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 ,康复介入后纤维蛋白单体聚合功能各参数有所降低 ,但与治疗前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纤维蛋白单体聚合功能测定能更全面、客观地反映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凝血状态 ,其异常幅度能在一定程度上反应梗死的范围和严重程度。尽管一般的康复介入不能有效改善血液的高凝状态 ,但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特殊的康复介入对于血液凝血机制的影响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8.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纤维蛋白单体聚合功能改变的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是一种在多种较严重疾病基础上发生的临床综合征。以弥散性毛细血管微血栓形成及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亢进为主要病理变化。广泛出血、微循环衰竭及多脏器功能不全为其临床特征。DIC患者凝血功能改变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纤维蛋白原显著减低 ,故又称“去纤维蛋白原”血症 ,以往研究多着重于纤维蛋白原含量在DIC时的改变 ,而对纤维蛋白分子功能的研究国内尚未见报道。本资料对 42例DIC患者纤维蛋白单体聚合功能(FMPF)进行了观测 ,现报道如下 :材料与方法1.研究对象 :健康自愿献血者 96例(男 5 0例 ,女 46例 …  相似文献   

9.
高纤维蛋白原血症与高凝状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纤维蛋白原 (Fbg)参与血液凝固、血小板聚集、动脉粥样硬化和肿瘤血行转移等病理过程。纤维蛋白单体聚合反应自动检测系统 ,是在分析Fbg转变动力参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功能性测定方法 ,该系统是利用微机对纤维蛋白单体聚合反应过程的实时监测并计算纤维蛋白单体聚合反应速率和功能指标 ,以反映纤维蛋白原分子功能和维蛋白原的血浆浓度。我们对 47例高Fbg病例进行了上述指标的检测和分析。材料与方法一、研究对象 正常对照组 96例 ,男 5 0例、女46例 ,年龄 2 1~ 68岁。受检患者组 47例 ,男 31例、女 1 6例 ,年龄 40d~ 78岁…  相似文献   

10.
纤维蛋白单体聚合速率在体外循环期间的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外循环作为非生理状态的机械循环过程 ,出现血液有形成分破坏、凝血和纤溶机制紊乱等病理生理学改变 ,导致体外循环术后多器官功能不全[1,2 ] 。近年来 ,肝素化涂层管道在国外已应用于临床 ,并初步证实可以保护转流后的凝血机制从而减少出血并发症等。我们对纤维蛋白单体聚合功能在体外循环期间发生的改变进行了研究 ,现报道如下。对象和方法1 研究对象  2 0例人工机械瓣膜置换术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 :①使用常规管道组 (UCG组 ) 12例 ,其中男 5例 ,女 7例 ,年龄 12~ 6 4岁 ;②使用肝素化涂层管道组 (HCG组 ) 8例 ,其中男 3例 ,女…  相似文献   

11.
新生儿凝血功能与胎龄、日龄等因素密切相关,目前尚无详尽的系统的文献报道。本文采用纤维蛋白单体聚合自动检测系统,测定了足月分娩正常新生儿纤维蛋白单体聚合功能在新生儿期的变化,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背景:创伤可以引发机体高凝血状态,并可导致显微外科手术失败。目的:观察创伤患者治疗前后纤维蛋白单体聚合功能的变化,探索预测创伤后高凝状态和血栓形成的有效辅助手段。设计:病例一对照观察,前后对照观察。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协和医院血栓与止血研究室。对象:创伤组受检病例为2001—05/2002-01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协和医院住院的创伤患者34例,男18例,女16例,年龄8~65岁;正常对照组为健康体检者96例,男50例,女46例,年龄21~68岁。所有受检者均无凝血障碍病史,无全身性与凝血相关疾病。方法:血浆纤维蛋白单体聚合功能采用血浆纤维蛋白单体聚合功能测定系统进行测定。在蕲蛇毒的作用下,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单体并发生聚合反应,伴随纤维蛋白单体聚合反应发生的浊度变化,用光度仪在340nm连续进行监测,并将电信号输入微机进行分析。创伤组分别于患者创伤后入院时和入院后经过临床清仓虬手术、缝合、补液及应用抗生素后第3天采集静脉血,测定纤维蛋白单体聚合功能。主要观察指标:①纤维蛋白单体聚合速率(反映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和功能的综合参数)。②最大吸光度(反映标本中凝固性血浆纤维蛋白原的量)。(曼)纤维蛋白单体聚合速率与最大吸光度的比值(反映血浆纤维蛋白原分子的聚合功能)。结果:全体受检者均完成相应检测并纳入数据统计中。①创伤组患者纤维蛋白单体聚合反应速率、纤维蛋白原含量、纤维蛋白单体聚合速率与最大吸光度的比值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创伤组:0.87&;#177;0.31,(5.81&;#177;3.22)g/L,4.61&;#177;0.97;正常对照组:0.61&;#177;0.15,(3.36&;#177;1.02)g/L,3.93&;#177;0.68,P〈0.01]。②治疗3d后,尽管纤维蛋白单体聚合速率、纤维蛋白原含量有所下降,但仍高于正常组[3.93&;#177;0.68,(4.21&;#177;1.93)g/L],而纤维蛋白单体聚合速率与最大吸光度的比值无改变(4.68&;#177;1.19)。结论:创伤患者纤维蛋白原水平增高功能增强。创伤患者机体处于高凝状态,有血栓形成趋势。纤维蛋白单体聚合功能测定可作为创伤后预测高凝状态和血栓形成的有效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13.
杨焰  魏文宁  杨锐 《检验医学》2002,17(2):98-99
纤维蛋白原(Fbg)参与血液凝固、血小板聚集、动脉粥样硬化和肿瘤血行转移等病理过程.纤维蛋白单体聚合反应自动检测系统,是在分析Fbg转变动力参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功能性测定方法,该系统是利用微机对纤维蛋白单体聚合反应过程的实时监测并计算纤维蛋白单体聚合反应速率和功能指标,以反映纤维蛋白原分子功能和维蛋白原的血浆浓度.我们对47例高Fbg病例进行了上述指标的检测和分析.  相似文献   

14.
背景创伤可以引发机体高凝血状态,并可导致显微外科手术失败.目的观察创伤患者治疗前后纤维蛋白单体聚合功能的变化,探索预测创伤后高凝状态和血栓形成的有效辅助手段.设计病例-对照观察,前后对照观察.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协和医院血栓与止血研究室.对象创伤组受检病例为2001-05/2002-01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协和医院住院的创伤患者34例,男18例,女16例,年龄8~65岁;正常对照组为健康体检者96例,男50例,女46例,年龄21~68岁.所有受检者均无凝血障碍病史,无全身性与凝血相关疾病.方法血浆纤维蛋白单体聚合功能采用血浆纤维蛋白单体聚合功能测定系统进行测定.在蕲蛇毒的作用下,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单体并发生聚合反应,伴随纤维蛋白单体聚合反应发生的浊度变化,用光度仪在340 nm连续进行监测,并将电信号输入微机进行分析.创伤组分别于患者创伤后入院时和入院后经过临床清创、手术、缝合、补液及应用抗生素后第3天采集静脉血,测定纤维蛋白单体聚合功能.主要观察指标①纤维蛋白单体聚合速率(反映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和功能的综合参数).②最大吸光度(反映标本中凝固性血浆纤维蛋白原的量).③纤维蛋白单体聚合速率与最大吸光度的比值(反映血浆纤维蛋白原分子的聚合功能).结果全体受检者均完成相应检测并纳入数据统计中.①创伤组患者纤维蛋白单体聚合反应速率、纤维蛋白原含量、纤维蛋白单体聚合速率与最大吸光度的比值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创伤组0.87±0.31,(5.81±3.22)g/L,4.61±0.97;正常对照组0.61±0.15,(3.36±1.02)g/L,3.93±0.68,P<0.01].②治疗3 d后,尽管纤维蛋白单体聚合速率、纤维蛋白原含量有所下降,但仍高于正常组[3.93±0.68,(4.21±1.93)g/L],而纤维蛋白单体聚合速率与最大吸光度的比值无改变(4.68±1.19).结论创伤患者纤维蛋白原水平增高功能增强.创伤患者机体处于高凝状态,有血栓形成趋势.纤维蛋白单体聚合功能测定可作为创伤后预测高凝状态和血栓形成的有效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15.
16.
血浆纤维蛋白原测定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浆纤维蛋白原是临床上常用的测定项目 ,它与出凝血性疾病、血栓病、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等有关。本文综述了纤维蛋白原水平、亚组份、纤维蛋白单体聚集功能和基因多态性的测定方法以及各自的临床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17.
纤维蛋白原结构与功能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纤维蛋白原是一种血中含量丰富的糖蛋白,由6条多肽链构成的对称二聚体,在凝血、止血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现已发现300余种纤维蛋白原自然变异体,其中约55%左右无临床症状,25%有出血倾向,20%表现为血栓形成倾向。在这些变异体中,多表现为一种氨基酸为另一种氨基酸替代,在分子生物学水平上可表现点突变、缺失、插入及无意义突变;此外,纤维蛋白原基因的多态性导致纤维蛋白原的过度表达,使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与血栓性疾患有较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纤维蛋白原结构与功能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纤维蛋白原是一种血中含量丰富的糖蛋白,由6条多肽链构成的对称二聚体,在凝血、止血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现已发现300余种纤维蛋白原自然变异体,其中约55%左右无临床症状,25%有出血倾向,20%表现为血栓形成倾向。在这些变异体中,多表现为一种氨基酸为另一种氨基酸替代,在分子生物学水平上可表现点突变、缺失、插入及无意义突变;此外,纤维蛋白原因的多态性导致纤维蛋白原的过度表达,使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与血栓性疾病患有较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本文经反复试验,筛选出的(NH4)2SO4180g/L溶液与血浆中纤维蛋白原形成均匀浊度,与含量成正比。在试验中,取血浆0.2ml,加试剂4ml,混合后静置室温5mim,取波长520nm光电比浊,得出的A值查曲线或含量检索表即获结果。本法操作简便,且与双缩脉显色法比较20例,结果相关显著(r=0.80)。  相似文献   

20.
背景: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bg)水平的升高是脑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纤维蛋白单体聚合功能的评价远较Fbg水平的测定具有更重要的临床价值。目的:研究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纤维蛋白单体聚合功能的临床意义及康复介入对其的影响作用。设计:以患者和正常人为研究对象,病例一对照研究。单位:一所大学医院血液病研究所和神经内科。对象:2001—09/2002—03检测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神经内科110例不同类型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和50例健康人。方法:随机选取31例脑梗死患者进行康复介入,采用血浆纤维蛋白单位聚合功能测定系统进行测定各组血浆纤维蛋白单体聚合功能参数。主要观察指标:纤维蛋白单体聚合功能各项参数的异常情况。结果: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较健康人纤维蛋白单体聚合功能各项参数均显著增高(P&;lt;0.01);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Fbg水平和纤维蛋白单体聚合速率(FMPV)的异常率较健康人显著增高(P&;lt;0.01),纤维蛋白单体聚合功能异常患者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相对危险度(RR)分别是健康对照组的4~31倍;脑梗死患者中,前循环梗死组FMPV较后循环梗死组和腔隙性脑梗死组显著升高(P&;lt;0.05);康复介入前脑梗死患者纤维蛋白单体聚合功能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康复介入后纤维蛋白单体聚合功能各参数有所降低,但与治疗前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纤维蛋白单体聚合功能测定能更全面、客观的反映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凝血状态,能在一定程度上反应梗死的范围和严重程度。尽管一般的康复介入不能有效改善血液的高凝状态,但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特殊的康复介入对于凝血机制的影响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