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目的:探讨肥厚梗阻型心肌病经皮导管间隔化学消融术失败原因.方法:拟行该手术的肥厚梗阻型心肌病患者术前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明确间隔动脉(靶血管)开口的大小及其与前降支近端夹角的关系,双导管法测定左室流出道压阶差,沿指引导管送入指引导丝及穿导丝球囊至靶血管,膨胀球囊,撤出指引导丝,沿球囊中心腔注入无水酒精3~5 ml.将靶血管解剖结构特殊、球囊导管条件受限、操作技术不成熟及术中出现严重并发症而提前终止消融术等视为影响经导管间隔化学消融术成功的主要因素.结果:8例间隔消融术不成功病例中,因靶血管解剖结构特殊所致者4例(4/8),受球囊导管条件限制所致者2例(2/8),因操作技术不成熟及因严重并发症提前终止消融术者各1例(1/8,1/8).间隔消融术失败的患者接受心脏双腔起搏治疗,左室流出道压力阶差有不同程度下降.结论:肥厚梗阻型心肌病患者的间隔支解剖结构特殊及球囊导管条件受限是影响间隔消融术成功的主要因素,心脏双腔起搏可作为一种补救性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患者经皮室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后护理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皮室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治疗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的资料,着重术前,术后的身心护理及病情的观察.结果6例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经过精心的治疗护理,均痊愈出院,无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结论完善术前准备,心理护理,术后心电监护的护理,临时起博器的护理,密切病情观察是患者康复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4.
5.
目的:寻找最佳A-V间期时双腔起搏治疗肥厚梗阻型心肌病对心脏血流动力学变化临床研究。方法:2例肥厚梗阻型心肌病安装永久性起搏器术后6个月时用创伤性方法测量不同的A-V间期时左室收缩压、左室流出道压力及压力阶差。寻找到最佳A-V间期后用创伤和非创伤的方法检测心脏起搏前后血流动力学各项指标。结果:显示最佳A-V间期为90MS,在此间期内测量左室流出道压力阶差最小,SAM明显改善,左室流出道内径增守宽,血流速度明显减慢LVOT梗阻缓解。提示在最佳A-V间期下双腔起搏通过室间隔预先激动导致在心缩早、中期与左室后壁呈反向运动,使LVOT增宽、血汉速度减慢,从而消除Vdnturi氏效应及SAM,解除LVOT梗阻及二尖瓣反流。结论:肥厚梗阻型心肌病双腔起搏治疗时,在最佳A-V间期下起搏可获取最佳心脏血流动力学指标。  相似文献   

6.
左室流出道 (LVOT)梗阻是导致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HOCM )出现临床症状的决定性因素[1 ] 。因此 ,降低LVOT压差的各种方法已成为药物治疗无效HOCM患者的治疗手段。外科心肌切除术可以显著改善LVOT梗阻 ,有效缓解患者症状[2 ] 。但是 ,外科手术需要行体外循环 ,而且有较高的死亡率[3~ 6 ] 。近几年来 ,非手术室间隔消融术 (NSRT)已成为治疗HOCM的一种新的治疗手段[7~ 1 1 ] 。本文将就有关NSRT治疗HOCM的观点作一综述 ,并为该治疗方法提供理论依据。1 目前明确的适应证现已有多篇文章报道药物治疗无效的HOCM患者 ,于NSRT…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经皮室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PTSMA)治疗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HOCM)的相关并发症。方法回顾分析PTSMA治疗22例HOCM患者的并发症及护理资料。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左室流出道压差均较术前下降,心脏杂音减轻或消失,1例因合并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而置入永久起搏器,5例患者出现低血压,分别有1例患者合并下壁以及前壁心肌梗死。结论PTSMA治疗HOCM术前认真、细致的准备,术中娴熟、密切的配合,术后严密的病情观察,是将并发症降到最低点,保证手术安全、有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张桂华  任丽新 《吉林医学》2000,21(2):122-122
肥厚室间隔切除术及二尖瓣置换术都需体外循环及开心手术,风险极大[1],我科自1996年11月至1998年11月,采用经导管化学消蚀心肌治疗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13例,取得良好近期和中期疗效,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13例患者男7例,女6例。年龄最小29岁,最大61岁,平均年龄43.6岁。所有患者都存在心悸、气短、心绞痛、晕厥发作等临床表现,长期服用负性肌力药物效果不佳。1.2 方法:1治疗在心导管室进行。心导管室装备有双C形臂DSAX光机(DAR1200,shimadzuJapan)、八道生理记录仪(RMC1100,kohdenJapan)、除颤器(700,KohdenJ…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皮室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PTSMA)最适酒精使用剂量?方法:连续选择2007年1月~2010年12月在本院接受低剂量酒精(≤ 2.0 ml)消融的肥厚梗阻型心肌病(HOCM)患者10例;按1∶2配比的病例对照研究,选择2000年1月~2006年12月接受较大剂量酒精(> 2.0 ml)消融治疗的患者20例作为历史对照组,分别评估两种治疗方案对术后早期血流动力学和心脏重构的影响?结果:低剂量和对照组术后即刻[(28.0 ± 8.8) mmHg和(27.5 ± 7.2) mmHg]?术后3个月[(29.5 ± 6.6) mmHg和(28.1 ± 5.0) mmHg]的左心室流出道压力阶差(LVOTPG)均较基线时[(69.9 ± 13.1) mmHg和(70.6 ± 13.4) mmHg]显著性下降(P < 0.01),术后室间隔厚度明显减小(P < 0.01),左心室舒张末内径无变化;而两组间术后即刻?术后3个月LVOTPG水平及下降幅度均无差异(P > 0.05);相关分析显示,酒精用量分别与术后即刻LVOTPG以及术后3个月LVOTPG?室间隔厚度和左室舒张末内径等变化无相关性(P > 0.05)?结论:小剂量酒精消融同样导致术后早期血流动力学和心脏结构的改善?  相似文献   

10.
肥厚梗阻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obstructive car-diomyopathy,HOCM)是一种有明显遗传倾向的以非对称性室间隔肥厚、左室流出道梗阻为特点的心肌疾病,患者可出现晕厥、心绞痛、心功能不全等症状,年死亡率为1.7%~4%。近年随着介入性心脏病学的进展及导管技术日臻成熟地应用于临床,我国少数心血管医院报道应用经皮导管间隔化学消融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septal myocardial ablation,PTSMA)治疗肥厚梗阻型心肌病。现将1例我院观察化学消融术治疗的肥厚梗阻型心肌病患者疗效作一报道。  相似文献   

11.
刘纯丽  赵琳琳  王彬 《中外医疗》2016,(11):100-101
目的 探讨分析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患者行经皮经腔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PTSMA)的近期疗效.方法方便选取该院2013年10月―2015年10月期间收治的60例HOCM患者,所有患者均行PTSMA,并分别给予术前、术后30 d心电图检查.观察患者的心功能分级、LVOT及LVOTPG.结果患者术后30 d的心功能分级为(1.8±0.6)级,LVOT为(17.8±7.6)mm,LVOTPG为(32.7±24.2)mmHg,与术前的(2.9±0.6)级、(4.2±2.0)mm、(92.5±32.5)mmHg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HOCM的临床治疗中,PTSMA治疗效果较好,具有安全、可靠的特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右室起搏对肥厚梗阻型心肌病患者的远期治疗效果及预后影响。方法 采用有创血液动力学监测及超声多普勒方法观察右室起搏前、后 (2小时、12周、4年 )病人的血液动力学及形态变化。结果 右室起搏 4年后临床症状、心功能、血流动力学及形态学均显著改变 ,尤其二尖瓣前向运动 (SAM)、左室流出道 (LVOT)血流速、左室流出道压力阶差 (LVOTG)、左室舒张末压 (LVEDP)、心输出量 (CO)及心脏指数 (CI)改善更为显著 (P <0 .0 0 1) ,肥厚的室间隔显著变薄 (P <0 .0 5 )。结论 右室起搏能显著地改善病人的临床症状 ,心功能及血流动力学 ,其远期疗效显著 ,并发现能逆转肥厚的室间隔及左室游离壁 ,改善LVOT梗阻。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肥厚梗阻型心肌病(HOCM)患者右室起搏治疗的远期临床、血流动力学及形态学变化,以确定右室起搏对患者的治疗效果及预后。方法:采用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及超声多普勒检查方法观察右室起搏前、后(2h、12周、4年)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及形态学变化。结果:右室起搏治疗4年后,患者临床症状、心功能、多数血流动力学及形态学指标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尤其是左室舒张期末压务(LVEDP)、左室流出道(LVOT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皮经腔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的治疗效果及护理方法。方法:对本院2010年23例行化学消融术治疗的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术前、术后的护理体会。结果:12例出现永久性右束支传导阻滞;5例术中一过性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迟发(术后6天)一过性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经3天静脉激素治疗后恢复正常;无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病例,无死亡病例。结论:加强术前、术中、术后的观察和护理,不断提高护理质量,可以减少手术并发症及护理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5.
伍伟锋  李醒三 《广西医学》2003,25(11):2297-2298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 (HOCM)是原发性心肌病中肥厚型心肌病的一种特殊类型 ,因其肥厚的心肌造成左室流出道梗阻而得名。介入治疗是治疗HOCM新方法。我科 2 0 0 2年 11月对一例HOCM患者进行经皮经腔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 (PTSMA)和DDD起搏器治疗 ,经随访 6个月 ,现报告如下。1 病例介绍患者男 ,4 6岁 ,发现心脏杂音 2 1年 ,反复胸闷、气促 5年。晕厥 1次 ,约 5分钟自行缓解。 1997年12月至 2 0 0 1年 5月出现 4次持续性心房颤动 ,均在本院电复律成功 ,2 0 0 1年 5月以后每日服胺碘酮0 2 ,可维持窦性心律。 1997年 12月 2 5日服用施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应用经皮心肌化学消融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septal myocardial ablation,PTSMA)疗法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方法总结20例肥厚梗阻型心肌病患者行导管化学消融心肌术围手术期的各项护理措施。结果 20例患者经PTSMA治疗和精心护理后,消融成功。结论 PTSMA治疗肥厚梗阻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obstractive cardiomypathy,HOCM)的护理重点是做好术前准备、术中严密观察和术后监测等围手术期护理,患者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提高了生活质量,是手术成功和临床效果的保障。  相似文献   

17.
张照环  吴弘  郑兴  秦永文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2,23(12):1334-1334,1338
1 临床资料 例 1,男性 ,6 1岁 ,因活动后胸闷、气急 16年入院。 16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闷气急 ,外院心电图示 ST-T改变 ,超声提示肥厚梗阻性心肌病 (hypertrophic obstruc-tive cardiomyopathy,HOCM)。近几年活动后胸闷、气急症状逐渐加重 ,来我院门诊 ,心脏彩超示左室壁非对称性肥厚 ,室间隔厚度 3.2 7cm,左室后壁 1.38cm;左房大 ,L A86 .3ml;二尖瓣相对狭窄伴大量反流。故收入院。病程中无胸痛、下肢水肿、晕厥等症状。既往无特殊病史。入院查体 :血压 14 0 / 70mm Hg(1m m Hg=0 .133k Pa) ,胸骨左缘 3~ 4肋间触及震颤 ,心界向左…  相似文献   

18.
经皮室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 (PTSMA)是近年开展的一种治疗肥厚梗阻型心肌病 (HOCM)的新方法。PTSMA术中及术后会发生一系列的心电图变化 ,现结合我院1999年9月~2002年8月16例HOCM患者化学消融术中及术后的心电图资料 ,作临床分析并探讨其原因、发病机制和临床对策。1.1一般资料16例患者中男性7例 ,女性9例 ;年龄20~65岁 ,平均 (43.6±10.4)岁。其中1例术前已植入永久性DDD起搏器。16例患者术前静息左室流出道压力阶差 (LVOTG)≥30mmHg(1mmHg=0.133kPa)…  相似文献   

19.
陈振云  陈晓敏 《宁波医学》2000,12(4):157-160
目的 观察右室起搏对肥厚梗阻型心肌病患者的远期治疗效果及预后 影响。方法 采用有创血液动力学监测及超声多普勒方法观察右室起搏前、后(2小时、12周、4年)病人的血液动力学及形态变化。结果 右室起搏4年后临床症状、心功能、血流动力学及形态学均显著改变,在前向运动(SAM)、左这球以出道(LVOT)血流速、左室流出道压力阶产左(LVOTG)、左室舒张末压(LVEDP)、心输出量(CO0及心脏指数(CI  相似文献   

20.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临床上治疗方法很多,但并不能根治此病,只能以减轻症状,预防并发症为主。1995年英国首先开展了经皮经腔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改善了病人的症状与预后,是目前公认的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我科于2000~2003年对3例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成功地施行了化学消融术,现将护理配合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