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游离腓动脉穿支动脉皮瓣修复手足皮肤缺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应用游离腓动脉穿支动脉动脉皮瓣修复手足软组织缺损的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 对32例手足皮肤缺损应用游离腓动脉肌皮穿支动脉动脉皮瓣修复.切取面积从5.0 cm×4.5 cm~12 cm×9 cm.其中28例以肌皮穿支动脉动脉为蒂,4例以肌间隔穿支动脉为蒂.动脉血管蒂与受区采用端侧吻合或端端吻合.结果 术后皮瓣全部成活.1例术后发生动脉危象,经重新吻合后成活.随访6月~2年,皮瓣略臃肿,外观及弹性良好.结论 腓动脉穿支动脉动脉皮瓣的血管解剖恒定、皮瓣厚薄适中,操作较腓动脉皮瓣简化,是修复手部及足背远端软组织中小面积缺损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以高频超声比较糖尿病肾病Ⅴ期患者肱动脉与腘动脉血管内皮舒张功能的差异性.方法:分别选择健康志愿者(NC组)、2型糖尿病(DM组)和糖尿病肾病Ⅴ期透析前(DKD-Ⅴ组)的患者各20例. 利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肱动脉及腘动脉血管基础状态及加压后血管内径和峰值流速,并计算血流介导的扩张值(FMD). 比较肱动脉及腘动脉FMD及峰值流速的差异.结果:肱动脉FMD(%)、腘动脉FMD(%),NC组、DM组、DKD-V组显著性减少(P<0.05);肱动脉与腘动脉FMD(%)比较,NC组、DM组、DKD-V组显著性减少(P<0.05);肱动脉与胭动脉FMD差值(%),NC组、DM组、DKD-V组显著性增加(P<0.05).结论:DKD-V组患者血管内皮舒张功能障碍重于单纯糖尿病患者,且腘动脉血管内皮舒张功能障碍进展速度大于肱动脉.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治疗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致脑缺血的疗效.方法 对宣武医院神外一区2010年5月至2011年4月54例有症状但经内科治的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仍有脑内动脉系统缺血症状,进行了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经计算机断层扫描灌注成像评价存在低灌注的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通过手术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等确定吻合血管通畅程度.对术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及脑供血情况分析.结果 全部病例手术顺利,随访48例,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8.2±2.5月.术后3~5周血管造影显示吻合口通畅率为87.0 %,术后局部脑血流改善率为75.9 %.随访发现11例患者有1~3次反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无完全性卒中发生,术前有轻度神经功能障碍的29例患者,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结论 脑血管重建术对症状性脑缺血病人有明显治疗效果.可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病发展成完全性卒中.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选择性动脉造影对外周动脉损伤的价值。方法对11例四肢外伤患者进行选择性动脉造影检查,了解有无血管损伤而出血或血管受压而闭塞,对明确出血的行介入止血治疗,对闭塞血管立即行手术减压处理。结果11例中6例出血,行介入止血治疗;2例血管基本闭塞,立即行手术切开减压;有3例检查为阴性。结论选择性动脉造影既能明确外周动脉有无损伤而出血,又能了解血管是否受压而闭塞,更重要的是动脉造影后对于大部分的出血病例可以行下一步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5.
多普勒超声检测冠心病患者肱动脉血管内皮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用多普勒超声测定肱动脉血管的内皮依赖性舒张反应 ,评价冠心病 (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方法 对 4 0例 CAD患者和 2 0例正常人 ,进行肱动脉气囊加压前后血管直径、血流速度变化和血浆一氧化氮 (NO)浓度检测。结果  (1) CAD组肱动脉加压前后血管直径和血流速度变化百分比明显小于正常组 ;CAD组 NO浓度明显低于正常组[(31.97± 9.0 2 )μml/ l]比 (5 7.6 7± 10 .80 )μml/ l]P<0 .0 1;(2 ) CAD组肱动脉加压前后血管直径变化百分比与血浆 NO浓度呈明显正相关 (r=0 .871,P<0 .0 0 1)。结论  CAD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下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氟碳声学造影剂对下肢动脉彩色血流信号的增强作用。方法:15例接受造影检查,超声造影剂经左前臂浅静脉弹丸式注射,剂量0.005ml/kg。结果:注射造影剂后下肢动脉彩色血流信号迅速增多、血流束增宽。高峰期持续时间20~30s(平均25±5s),消退期持续时间52~76s,平均61±6s。结论:氟碳声学造影剂能显著增强下肢动脉彩色血流信号,有助于了解深部血管血流状况。  相似文献   

7.
钱家新 《实用医学杂志》2012,28(12):2046-2047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在肠系膜上动脉病变及肠系膜上动脉相关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CT血管成像诊断肠系膜上动脉病变或肠系膜上动脉相关病变26例的64排螺旋CT资料.使用philips 64排螺旋CT容积扫描,增强扫描于注射对比剂后延迟25 ~ 30 s扫描动脉期,60~ 65s扫描门静脉期.在工作站采用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再现(VR)重组肠系膜上动脉图像,分析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对肠系膜上动脉病变和肠系膜上动脉相关病变的诊断价值.结果:26例患者均清晰显示肠系膜上动脉及其分支.26例中发现肠系膜上动脉夹层6例,其中单纯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1例,腹主动脉夹层累及肠系膜上动脉5例,CT表现为肠系膜上动脉内真假腔和低密度的内膜片;肠系膜上动脉缺血性病变16例,CT表现为肠系膜上动脉管壁钙化、管腔狭窄、血栓形成,肠壁增厚、水肿.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4例,包括十二指肠瘀滞症3例,CT表现为十二指肠第一、二段扩张,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夹角变小;“胡桃夹”综合征1例,CT表现为左肾静脉受压及远端左肾静脉扩张.结论:64排螺旋CT肠系膜上动脉血管成像可以明确观察肠系膜上动脉各类病变情况及周围血管情况,对肠系膜上动脉病变及肠系膜上动脉相关病变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慢性、长段髂动脉闭塞的血管腔内成形治疗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探讨慢性、长段髂动脉闭塞血管腔内成形治疗的可行性及技术方法.方法9例慢性髂动脉闭塞患者,病变长度12.3~32.8cm(平均18.6cm),血管闭塞时间3周~26个月(平均6.8个月),应用大剂量局部溶栓+内支架成形术(PTAS)治疗.结果初次治疗的技术成功率为89%,术后8例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较术前明显改善,踝/臂指数(ABI)由0.31±0.12(0.11~0.54)增至术后14天的0.82±0.18(0.49~1.09).随访4~15个月,仅1例术后两周发生支架再狭窄,经再次治疗效果满意.结论血管腔内成形术是治疗慢性、长段髂动脉闭塞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背景以往对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的评估采用冠状动脉内直接输注乙酰胆碱和数字性血管造影的方法,但这种有创性检查限制了对疾病早期发生、发展及临床干预治疗后的动态观察. 目的探讨利用高分辨率超声评估高脂血症患者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的变化,并与健康者进行对照. 设计病例-对照. 单位一所市级医院超声科和心内科. 对象选择2001-05/2002-03信阳市中心医院心内科收治的高脂血症患者60例,男37例,女23例;年龄36~75岁.根据患者血脂情况将患者分为3组高胆固醇血症组20例,高三酰甘油血症组20例,混合性高脂血症组20例.选择同期健康体检志愿者20人为正常对照组,男12人,女8人.所有纳入对象均知情同意. 方法肱动脉内径及血流量变化测量采用使用高分辨率超声诊断系统.患者休息至少10 min后测量安静时肱动脉内径及基础血流量.然后用袖套式充气带在肘关节以下加压300mmHg,持续四五分钟,突然放气,测量放气后15 s时的血流介导的肱动脉内径及反应性充血血流量.再休息至少15 min,待血管完全恢复正常后,于舌下含服硝酸甘油400 μg,三四分钟后,再次测量含服硝酸甘油后肱动脉内径及含服硝酸甘油后血流量.然后计算反应性充血后肱动脉内径较基础内径变化的百分率=(血流介导的肱动脉内径-安静时肱动脉内径)/安静时肱动脉内径×100%;含服硝酸甘油后肱动脉内径较基础内径变化的百分率=(含服硝酸甘油后肱动脉内径-安静时肱动脉内径)/安静时肱动脉内径×100%.反应性充血血流量增长百分率=反应性充血血流量/基础血流量×100%;含服硝酸甘油后血流量增长百分率=含服硝酸甘油后血流量/基础血流量×100%. 主要观察指标应用高分辨率超声仪器观察3组高脂血症患者和正常对照组体检者静息状态下、反应性充血时、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后的肱动脉内径变化. 结果高脂血症患者60例和健康体检者20人均进入结果分析.高胆固醇血症组、高三酰甘油血症组、混合性高脂血症组患者反应性充血后肱动脉内径较基础内径变化的百分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5.7±3.2)%,(5.4±3.0)%,(3.8±2.4)%,(11.3±3.1)%,P<0.05],其中以混合性高脂血症患者降低最明显.而3个患者组反应性充血及含服硝酸甘油后血流量增长百分率,以及含服硝酸甘油后肱动脉内径较基础内径变化的百分率差异不明显(P>0.05). 结论高脂血症患者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较正常人明显受损,高分辨率超声能准确可靠地检测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10.
肝移植术肝动脉重建问题(附17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肝动脉的重建问题。方法:回顾分析自2003年7月~2004年12月,16例原位肝移植和1例小儿活体肝移植,分析肝动脉变异,血管吻合技术厦术中、术后应用凝血因子和止血药物的影响。结果:17例供肝中有2例肝动脉变异。肝动脉内径〉3ram(n=11),内径〈3ram(n=6)。肝动脉吻合采用血管外科显微技术。5例术中术后应用凝血酶原复合物、纤维蛋白原等凝血因子,术后定期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均未发现肝动脉血栓形成,1例小儿肝移植采用DSA检查发现供受体肝动脉细小。结论;原位肝移植中供肝的肝动脉变异较多见,修剪肝动脉时应加以注意,避免误伤;正确采用血管外科显微技术,可明显减少肝动脉并发症的发生;适当应用凝血因子、止血药物安全有效,不增加肝动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