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2.
室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 (HOCM)是一种以室间隔非对称性肥厚、动态性左心室流出道 (L VOT)梗阻为特点的心肌病 ,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难治性心绞痛、晕厥甚至猝死 ,预后极差。传统的负性肌力药治疗效果欠佳 ,外科手术切除肥厚的心肌及二尖瓣置换术、DDD起搏器植入术常因危险性高或耗资大而难以实施 [1] 。 1995年 ,英国皇家 Brompton医院 Sigwart[2 ] 首次报告了非手术心肌化学消融术 (Non- surgical My-ocardial Chemical Reduction) ,即经皮室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 (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Septal My-ocardium Ablation;PTSMA)治…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梗阻型肥厚性心机病患者行经皮腔内室间隔心肌消融术(PTSMA)的远期疗效。方法对67例梗阻型肥厚性心肌病患者在PTSMA后进行随访,随访时间为术后2周、6个月、1年,以后每年电话随访一次,最长至8年。记录主要心血管事件(包括死亡、心力衰竭、心肌梗死、脑卒中、严重心律失常)、临床心功能(NYHA分级)、患者自我评估的运动耐力和病情改善情况。结果 1年、4年、8年生存率分别为98.5%、95.3%、93.0%。全因死亡率为6.0%,猝死发生率为1.5%,年均猝死发生率为0.2%。4例死亡(6.0%)原因分别为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脑栓塞、猝死。1例(1.5%)术后2d急性前壁心肌梗死,1例(1.5%)术后3d出现迟发的一过性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1.5%)术后12个月因心房颤动导致局灶性脑梗死。无PTSMA手术相关的永久性起搏器植入病例。其余病例的临床心功能由术前NYHA(3.2±0.6)级改善至术后6个月NYHA(1.4±0.4)级(P〈0.01)、术后1年NYHA(1.5±0.5)级(P〈0.01)及末次随访时NYHA(1.6±0 7)级(P〈0.01)患者自我评估的运动耐力改善[术前爬(2.7±3.7)层楼vs术后爬(5.1±3.4)层楼,P〈0.01]自我评估病情好转比例为91%。结论 PTSMA后远期的心功能改善、生存率高、死亡率和猝死发生率低,提示PTSMA是梗阻型肥厚性心肌病的有效治疗方式之一。围术期死亡和急性心肌梗死病例少见,但提示手术风险大,仅推荐在有经验的医疗中心推广。合并心房颤动者,需预防脑卒中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ypertrophic obstructive cardiomyopathy,HOCM)是肥厚型心肌病的一类亚型,因肥厚的室间隔造成左心室梗阻而得名.目前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部分HOCM患者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不耐受,需要非药物方法治疗.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内科已完成了近...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皮腔内室间隔心肌消融术治疗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的方法和疗效。方法自1999年9月至2005年1月利用Sigwart法为57例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患者行经皮腔内室间隔心肌消融术治疗。在压力监测、超声应用、消融操作、疗效判定以及术后处理等方面做了一些改进。结果每例患者消融共用无水乙醇0.6~9.0mL,分别消融1~5根前间隔支血管;57例患者导管测压示左心室流出道压差(静息和激发)均较术前下降>50%。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对照4例中2例出现室间隔心肌放射性缺损。随访2周到5年,54例患者晕厥、头晕、心绞痛、心悸、气喘等症状消失或较术前改善;2例症状复发,心脏超声各项指标接近术前;1例术后半年内症状及心脏超声各项指标改善满意,一年半后死于扩张型心肌病。症状改善的54例中术后43例进行了半年、34例进行了1年的心脏超声随访,各项指标较术后2周时进一步改善。术中部分患者出现一过性短暂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4例心电图呈前间隔心肌梗死改变,其中1例伴下壁心肌梗死改变。结论经皮腔内室间隔心肌消融术治疗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疗效显著。本研究对该疗法应用进行了探索,促使经皮腔内室间隔心肌消融术更趋完善。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超声心动图比较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经皮经腔间隔心肌消融术与室间隔心肌切除术的疗效。方法分别于经皮经腔间隔心肌消融术及室间隔心肌切除术前、后测量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左室流出道压差,比较术前及术后压差。结果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在进行经皮经腔间隔心肌消融术与室间隔心肌切除术后,左室流出道压差均较术前明显减低。经皮经腔间隔心肌消融术肥厚型心肌病患者术前左室流出道压差(99±19)mm Hg(1 mm Hg=0.133 kPa),术后降至(36±20) mm Hg(P<0.05)。进行室间隔心肌切除术肥厚型心肌病患者术前左室流出道压差(117±32) mm Hg,术后降至(28±17) mm Hg(P<0.05)。经皮经腔间隔心肌消融术与室间隔心肌切除术患者术后左室流出道压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6±20)mm Hg比(28±17)mm Hg]。结论经皮经腔间隔心肌消融术可以明显减低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左室流出道压差,且与室间隔心肌切除术疗效相似。 相似文献
9.
肥厚型心肌病(HCM)是一种相对常见的遗传性疾病,表现为非全身或心脏因素引起的心室肥厚,估计全国约有100余万HCM患者.近年来,通过经皮心室间隔心肌消融术(PTSMA)治疗有症状的梗阻性HCM患者,可以减轻患者症状、改善机能和生活质量.随着PTSMA例数的增长,其安全性日益受到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1.
射频消融术对冠状动脉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行射频消融术时在特殊的情况下因解剖的关系 ,消融靶点可能距冠状动脉 (简称冠脉 )较近 ,消融能量大 ,消融时间长的情况下。有一些个案已报道射频消融后出现冠脉的狭窄或痉挛 ,动物实验已证实 ,距离消融靶点较近的冠脉 ,内膜出现纤维组织增生 ,中性粒细胞的浸润 ,后期出现内膜增厚 ,管腔狭窄可达 2 5 %~ 4 0 %。因此在消融距旁路时 ,应注意能量大小及时间的选择。 相似文献
12.
室间隔心肌消融术治疗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的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大主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03,19(6):323-323
经皮室间隔心肌消融术 (PTSMA)用于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 (HOCM)治疗的概念源于外科心肌切除术的良好疗效 ,而真正促进其临床应用的是两项观察 :HOCM者自发前壁心肌梗死后症状改善 ;暂时阻断穿隔支血流导致跨左室流出道压差 (LVOG)的一过性下降。 1 994年Sigwart首次报道 3例PTS MA成功。该方法逐渐为人接受 ,并证明成功率高 ,并发症低。至 2 0世纪末 ,已有千余人接受了该手术 ,1 994~ 2 0 0 0年行PTMSA的病例数已超过了 2 0世纪 60年代以来行外科心肌切除手术的HOCM病例的总和。PTMSA的近期疗效令人振奋。 90 %以上的患者LV… 相似文献
13.
经皮经冠状动脉室间隔化学消融术治疗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的近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23,自引:5,他引:23
目的评价经皮经冠状动脉室间隔化学消融术(PTSMA)治疗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HOCM)的近期疗效。方法自1998年8月~1999年11月收治HOCM34例,入选行PTSMA26例。利用Sigwart法行PTSMA,注入96%~99%无水酒精消融间隔支前后记录左室流出道压力阶差变化、心电图变化。在消融前及术后2周通过超声心动图测量室间隔(IVS)厚度及左室流出道宽度。结果术前平均静息左室流出道压力阶差为(72.8±24.6)mmHg(1mmHg=0.133kPa),术中球囊加压后为(30.6±18.5)mmHg,术后为(24.3±17.6)mmHg,差异有显著性(P<0.001)。术前室间隔平均厚度为(23.00±6.03)mm,术后2周为(20.55±5.38)mm。术前左室流出道宽度为(6.54±2.36)mm,术后2周为(11.36±3.37)mm(P<0.01)。术前心功能(NYHA分级)为3.4±0.6,术后2周为1.6±0.8。术后CPK与CPK-Mb峰值分别为(1050±514)U/L与(131±78)U/L。术中及术后可见短阵室速、结性逸搏心律、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及束支传导阻滞。1例发生永久性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安装永久性双腔起搏器。出现下壁及前壁心肌梗死心电图表现者各1例。结论PTSMA能显著降低左室流出道压力阶差,治疗HOCM的近期疗效可靠,但尚需进一步完善方法,以减少严重并发症发生,并需继续随访其中、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4.
大量的动物实验证明声处理的Renografin-76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心肌超声造影利。本文研究声处理的Renografinj—76对于人体心电的影响。对象与方法对引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冠状动脉内注射心肌超声造影剂。其中26例为声处理的Renografin-76,另外5例尚用了Iopamjro和Hcxabrix-320。患者男25例,女6例,年龄28~66岁(49士9)。心肌造影时左冠状动脉注射剂量为3.oml,右冠状动脉为2.oml。冠状动脉造影时左冠状动脉注射8ml,右冠状动脉6ml。结果冠脉造影7例冠脉正常,11例有单支狭窄、13例有多支狭窄。共进行心肌造影59人次。造影前基础心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皮腔内室间隔心肌消融术治疗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方法和疗效.方法自1999年9月~2003年8月利用Sigwart法行PTSMA33例.在压力监测、超声应用、消融操作、疗效判定以及术后处理等方面做了一些改进.结果每例患者消融共用无水酒精0.6~5.0ml,分别消融1~4根前间隔支血管;33例患者导管测压示左室流出道压差(静息和激发)均较术前下降>50%;术后2周复查心脏超声,较之术前,平均左室流出道静息压差由48mmHg(1mmHg=0.133kPa)降至8mndHg,激发后压差由平均93mnuHg降至15mmHg,室间隔增厚率由24%降至10%,左室流出道宽度舒张期由1.4cm增至2.0cm,收缩期则由1.1cm增至1.9cm.ECT对照4例中2例出现室间隔心肌放射性缺损.随访3周到4年,33例患者晕厥、头晕、心绞痛、心悸、气喘等临床症状消失或较术前改善.术中部分患者出现一过性短阵室性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4例心电图呈前间隔心肌梗死改变,其中1例伴下壁心肌梗死改变.结论经皮腔内室间隔心肌消融术治疗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疗效显著,我们对该疗法应用进行了探索,促使经皮腔内室间隔心肌消融术更趋完美. 相似文献
16.
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室间隔心肌消融术后心电图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经皮腔内室间隔消融术后心电图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5例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完成经皮腔内室间隔消融术 ,观察并比较术后不同时间记录的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结果 :5例患者术中和术后均发生右束支传导阻滞 ;术中 3例出现一过性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其中 1例发生心室颤动 ,1例出现频发室性期前收缩 ,1例出现Ⅰ度房室传导阻滞 ;术后未见新发Q波 ,QRS时限、QT和QTc间期明显延长 ,Sv1+Rv5显著降低 ,动态心电图随访未见室性心律失常增加。结论 :经皮腔内室间隔消融术致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较高 ,但常为一过性。 12导联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监测是最为实用的诊断手段 相似文献
17.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室间隔心肌消融术中国专家共识组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2012,(1):1-7
型梗阻性心肌病(hypertrophic obstructive cardiomyopathy,HOCM)是肥厚型心肌病的一种,因肥厚室间隔造成心室梗阻而得名.目前尚无理想的治疗措施,药物治疗为首选.但部分HOCM患者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不能耐受,这部分患者需要借助非药物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经皮腔内冠状动脉室间隔化学消融术治疗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的近期疗效。方法选择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患者29例,利用Sigwart法行经皮腔内冠状动脉室间隔化学消融术,99%无水酒精注入间隔支,并记录注入前后即刻左心室流出道压力阶差和心电图的变化。在消融术前及术后30天通过超声心动图测量室间隔厚度及左心室舒张末直径。结果间隔支内平均酒精注射量为2.97 mL;术后即刻左心室流出道压力阶差平均下降到36.0±9.3 mmHg;术后30天室间隔厚度降低3.2±0.3 mm;2例需要再次另外一支间隔支消蚀;3例患者术中出现一过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所有患者临床症状都有不同程度的缓解。结论经皮腔内冠状动脉室间隔化学消融术能显著降低左心室流出道压力阶差,治疗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的近期疗效可靠,但应该严格控制适应症,以减少严重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9.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 hypertrophic obstructive cardiomyopathy,HOCM)是肥厚型心肌病的一种,因肥厚室间隔造成心室梗阻而得名.目前尚无理想的治疗措施,药物治疗为首选.但部分HOCM患者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不能耐受,这部分患者需要借助非药物治疗方法.非药物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和介入治疗,经皮穿刺腔内间隔心肌消融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septal myocardial ablation,PTSMA)是一种介入治疗手段,其原理是通过导管注入无水酒精,闭塞冠状动脉的间隔支,使其支配的肥厚室间隔心肌缺血、坏死、变薄、收缩力下降,使心室流出道梗阻消失或减轻,从而改善HOCM患者的临床症状[1].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