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骨髓间质干细胞与心肌再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常认为心肌细胞缺乏增殖分化能力 ,心肌损伤发生后不能再生 ,只能由成纤维细胞填充 ,最终为瘢痕组织替代 ,并逐步发生心室重构形成慢性心力衰竭。虽然最近有研究[1]显示 ,心肌梗死后有少量心肌细胞发生分裂增生 ,但数量很少 ,仅仅局限于存活部分的心肌 ,不能完整修复心肌组织。因此 ,保护和增加有功能的心肌细胞是治疗各种心肌损伤最为合理的途径。传统的治疗手段包括药物、介入、外科手术等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患者症状 ,但均存在缺陷 ,难以从根本上恢复心肌细胞数量。而细胞移植为心肌梗死的治疗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它通过移植具…  相似文献   

2.
心肌梗死是人类常见疾病之一,病情凶险,病死率较高.传统观念认为心肌细胞属于不可再生细胞,当心肌细胞受到损伤导致细胞死亡后,心肌细胞的总数下降,梗死区坏死的心肌细胞则被纤维瘢痕组织等所代替,发生心室重构,最终导致心脏功能衰竭[1].1998年Kajstura等[2]利用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发现正常的成熟心肌细胞具有分裂和增殖能力, 2001年Beltrami等[3]在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到梗死的心肌组织中有丝分裂过程中的纺锤小体、收缩环、核分裂和胞质分裂,心肌梗死后有少量心肌细胞发生分裂增生,使心肌是"永久性细胞"的观念受到挑战.  相似文献   

3.
通常认为 ,心肌细胞缺乏增殖分化能力 ,在心肌损伤发生后不能再生 ,只能由成纤维细胞填充 ,最终为瘢痕组织替代 ,并逐步发生心室重构形成慢性心力衰竭。传统治疗手段包括药物、介入、外科手术等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患者症状 ,但均难以从根本上恢复心肌细胞数量。最近有研究[1] 显示 ,心肌梗死后有少量心肌细胞发生分裂增生 ,但是数量很少 ,仅仅局限于存活部分的心肌 ,不能完整修复心肌组织。近年的研究表明[2~ 5] ,干细胞移植有可能取代受损心肌细胞、增加有功能的心肌细胞数量 ,并建立新的血管来供应血运 ,为心肌梗死的治疗开辟了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阐明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后静脉注射的胚胎干细胞(ESC)能否定位于损伤心肌和改善心功能,并探讨炎症因子TNF-α的可能作用。方法ESC体外培养并转染绿荧光蛋白(GFP);左冠前降支结扎建立大鼠心肌梗死后心功能不全模型,手术后每隔天尾静脉注射10~7 ESC共6 d,并以心肌梗死非细胞治疗组和假手术组为对照。6周后血流动力学方法测定心功能,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心脏和其它脏器中GFP阳性区和心肌组织中GFP阳性细胞的心肌特异性蛋白肌钙蛋白Ⅰ(TnⅠ)的表达。另外,应用细胞共培养观察了TNF-α过度表达的心肌细胞对ESC迁移的影响。结果以心肌梗死后非细胞治疗组为对照,6周后ESC治疗组心功能显著改善;组织学检测发现ESC治疗组在心肌梗死区可见GFP阳性区,并相应于GFP阳性区TnⅠ染色阳性。在其他脏器中,仅在脾脏组织中可见少量的GFP阳性细胞,提示循环ESC定位于梗死损伤心肌并形成心肌组织。体外ESC迁移的研究发现TNF-α过度表达的心肌细胞可显著增加ESC的迁移。结论经静脉注射的循环ESC可定向迁移至急性心肌梗死后的损伤心肌,并进一步分化为心肌细胞而改善心功能。体外研究提示这可能与急性心肌梗死时局部释放的炎症因子如TNF-α对循环ESC的趋化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5.
骨髓基质干细胞移植与心肌重建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骨髓基质干细胞是来源于骨髓的多能干细胞,在体、内外能分化成多种起源于中胚层的组织。其分化与其周围环境变化有关,可能需要一系列调控因子的参与。哺乳动物心肌从中胚层发育而来。在出生后早期,心肌细胞的增殖能力丧失,又没有相应的干细胞,损伤后心肌细胞不能再生。因而,心肌损伤后(如心肌梗死),常导致心肌细胞的不可逆性丢失和永久的功能丧失。植入外源性细胞是一个修复损伤心肌的、具有潜在临床应用价值的方法。骨髓基质干细胞在体、内外可诱导分化为肌源性细胞或心肌细胞。骨髓基质干细胞移植可以重建心肌,逆转左室重构,改善心功能,为心肌梗死提供一种新的治疗选择,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于艳青聂颖  张燕辉 《现代护理》2006,12(18):1704-1704
心肌细胞是终末分化的细胞,不能再生,当心肌梗死发生后,只能通过纤维组织增生形成瘢痕组织,修复坏死部位,而存活的心肌细胞代偿性肥大,心室重塑,心功能下降,最终发展为缺血性心力衰竭,而成为死亡的主要原因。目前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常用方法是重建血运。近年来,将体外纯化培养的心肌细胞或非心肌细胞移植到受损的心肌组织中替代纤维组织的治疗称为细胞心肌成形术(Cellular Cardio Myoplasty,CCM)。而自体骨髓于细胞具有多项分化的潜能,来源充足,不存在排斥反应等,被认为是CCM治疗的理想细胞。骨髓干细胞能分化为内皮细胞和心肌细胞,在缺血局部形成新的毛细血管,增加心肌细胞数目,减轻心室重塑,恢复心肌收缩力。我院于2005年7~8月共行自体骨髓单核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患者3例,取得良好疗效,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骨髓基质干细胞移植与心肌重建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5,他引:8  
骨髓基质干细胞是来源于骨髓的多能干细胞,在体、内外能分化成多种起源于中胚层的组织。其分化与其周围环境变化有关,可能需要一系列调控因子的参与。哺乳动物心肌从中胚层发育而来。在出生后早期,心肌细胞的增殖能力丧失,又没有相应的干细胞,损伤后心肌细胞不能再生。因而,心肌损伤后(如心肌梗死),常导致心肌细胞的不可逆性丢失和永久的功能丧失。植入外源性细胞是一个修复损伤心肌的、具有潜在临床应用价值的方法。骨髓基质干细胞在体、内外可诱导分化为肌源性细胞或心肌细胞。骨髓基质干细胞移植可以重建心肌,逆转左室重构,改善心功能,为心肌梗死提供一种新的治疗选择,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由于缺血,特别是急性心肌梗死(AMI)造成的不可逆心肌坏死,导致心肌瘢痕形成,非缺血心肌的进行性心室重构,进一步加重心脏功能损伤。当今的治疗手段无法用具有正常功能的心肌细胞替代心肌瘢痕组织,而干细胞的研究进展为我们带来了一线光明。已经确认,在成人个体中仍存在具有自我复制更新和分化潜能的干细胞。  相似文献   

9.
心肌梗死后骨髓造血干细胞在心肌梗死区的归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背景:有研究表明骨髓干细胞体外移植后,在心肌梗死区发现具有心肌细胞表型的幼稚细胞,相关学者认为该种细胞源于倒髓干细胞.目的:探讨心肌梗死后自体动员骨髓干细胞在心肌梗死区的归巢情况.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观察,于2005-02/2006-04在大连医科大学中日临床病理中心完成.材料:2000/2005大连医科大学病理学与法医学教研室尸检标本30例,正常心脏组15例,死因为机械性损伤或颅脑损伤,尸检心脏无异常发现;心肌梗死组15例,均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不同程度冠脉管腔狭窄,心肌梗死发生后10 d内死亡.方法:所有标本均在死后48 h内进行尸检,左心室前壁、侧壁和后壁取材,制备组织切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造血干细胞表面标志物CD34、CD133及转化生长因子β在正常心肌、梗死心肌及梗死周围区域的表达.主要观察指标:CD34、CD133、转化生长因子β在不同部位的表达及其相关性.结果:CD34在梗死心肌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梗死周围区、正常心脏组织(P<0.01); CD133、转化生长因子β在梗死心肌处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梗死周围区(P<0.01),在正常心脏组织均呈阴性表达.CD34、CD133、转化生长因子β在梗死心肌及梗死周围区的表达呈明显相关性(P<0.01).结论:心肌梗死发生后,梗死区及梗死周围区出现骨髓造血干细胞的归巢.梗死区转化生长因子B的分泌增加为促进归巢干细胞的分化、形成新生血管及再生心肌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0.
背景:目前的研究显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在治疗缺血性心血管疾病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干细胞移植后改善缺血心肌功能的详细机制尚不明确.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大鼠正常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8-02/08在福建省高血压研究所完成.材料:密度梯度离心法和贴壁筛选法获得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2周龄雄性清洁级SD大鼠16只,体质量200~250g,用于制备心肌梗死模型.方法;16只SD大鼠随机区组法分为2组,对照组: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未进行干细胞移植,只在梗死心肌周围注入等量(200 μL)的生理盐水;实验组:在心肌梗死1 h后,向梗死心肌的周围分4点(200 μL)注入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1×1011L-1;每组8只.于移植4周后处死动物,取梗死边缘正常心肌组织,TUNEL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形态,并计算心肌细胞凋亡率.主要观察指标:①凋亡心肌细胞的形态变化.②实验组和对照组心肌细胞的凋亡率.结果:①造模后4周,TUNEL检测显示捌亡的心肌细胞核呈深浅不一的深褐色.细胞轮廓清楚,而正常增殖的心肌细胞不被染色.②经显微镜结合计算机显微图像分析系统检测对照组、实验组心肌细胞凋亡率分别是(1.12±0.06)%,(0.81±0.02)%,两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急性心肌梗死后正常心肌细胞凋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背景:骨髓基质干细胞移植到梗死心肌组织能够起到抑制和减少心肌细胞凋亡的效应,而这一作用与心功能改善是否有相关性还不清楚。目的:观察缺血心肌内移植骨髓基质干细胞早期对心脏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结扎左前降支的方法建立大鼠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假手术组仅穿线不结扎。骨髓基质干细胞移植组于心肌梗死术后30 min分5个位置于梗死边缘向心肌组织内移植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0.1 mL(2×106结果与结论:移植后第3天,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梗死区及缺血区心肌细胞凋亡明显;骨髓基质干细胞移植组梗死区和缺血区心肌细胞凋亡数目均较模型组显著减少。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和骨髓基质干细胞移植组大鼠平均动脉压、左心室收缩压明显下降,左心室舒张末压显著升高,左心室射血分数及缩短分数显著降低(P <0.05),骨髓基质干细胞移植组和模型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结果表明骨髓基质干细胞移植早期能减少心肌细胞凋亡但不改善急性心肌梗死后大鼠的心功能。假手术组、模型组术后分别向心肌内注射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细胞移植后3 d监测血流动力学、超声心动图, TUNEL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观察大鼠心肌梗死后心肌细胞增殖分化、心肌肌动蛋白表达水平改变情况,探讨其在梗死后心肌重塑中的地位与可能的生物学意义。方法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制备心肌梗死模型,观察大鼠心肌梗死后血流动力学及心肌组织病理形态改变评估梗死面积;荧光免疫法检测核分裂指教及心肌肌动蛋白表达量。结果大鼠心肌梗死后左心室舒张、收缩功能均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心肌细胞核分裂指数增加了1.24、2.00、2.23、2.20和1.89倍(均为P〈0.01);保留有丝分裂能力心肌细胞主要存在于维持着较充足的血氧供应的缺血边缘及缺血远端心肌;非梗死区域肌动蛋白表达水平在心肌梗死后7、14和30d分别增加了1.12、1.25和1.23倍(均为P〈0.05)。结论心肌梗死所致的心肌细胞丧失激活了心肌细胞的分裂增殖,同时心肌肌动蛋白表达增加,二者共同参与了非梗死区域心肌肥厚与心室重塑的发生发展,维持病理状态下的心脏功能。  相似文献   

13.
心肌组织工程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晚期心功能衰竭的患者而言 ,心脏移植是首选的方法 ,但因心脏移植受供体缺乏、免疫抑制剂引发的并发症以及移植器官衰竭等因素的限制而不能广泛应用 ,绝大多数患者在等待中死亡。其他的治疗方式 ,如机械辅助装置及异种移植等 ,并不能有效地缓解心功能衰竭的症状。通过在病变局部直接诱导心肌细胞的增殖来提高心功能可能是一种最直接的治疗方式 ,但因成年哺乳动物的心肌内没有干细胞 ,因而心肌组织缺乏增殖和再生能力[1、2 ] 。在心肌损伤的情况下 ,如心肌梗死后 ,坏死的心肌细胞往往被成纤维细胞所替代而成为瘢痕组织。组织工程学的诞生为…  相似文献   

14.
多年来,人们一直认为心肌细胞是细胞分化的终点,没有再生和修复损伤的能力,因此认为心肌梗死后坏死的心肌不能进行自身修复,仅能通过非梗死区进行功能替代。这种情况下患者对于常规的药物治疗反应性极差,心脏移植虽然能代替受损心脏,但供体难以选择,费用高,临床难以推广。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潜能的细胞。可再生出具有血管和心肌细胞结构完整的新生心肌组织,明显改善心脏的收缩功能。我科于2003年6月对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了国内首次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2例患者经精心护理,均恢复出院。1临床资料病例1,女性,68岁,急性下壁、前间壁心肌梗死,溶栓后  相似文献   

15.
心肌梗死后存在着交感神经重构现象,表现为交感神经再生和过度再生.交感神经的过度再生与心肌梗死慢性期室性心律失常和猝死的发生关系密切.骨髓干细胞心肌移植可增加有功能的心肌细胞数目,体外研究表明骨髓干细胞可促进神经元的生长,植入动物心肌梗死心脏后,可使神经生长凼子生成增多,其交感神经密度增加.干细胞植入心肌后刺激心肌神经萌生的机制仍不明确,干细胞植入后足否有神经细胞形成再迁移至心肌梗死远隔区,另外有町能是干细胞分化成过表达神经营养因子和其他生长因子的细胞,转而刺激神经萌生还需探讨.目前骨髓干细胞移植所面临的问题包括移植时选用的细胞类型、横向分化的调控机制不明、移植时机及移植方式、移植的安全性等.  相似文献   

16.
陈欣华  李燕  孟文格  王生池 《临床荟萃》2009,24(11):971-972
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左心室重构是AMI患者发生室壁瘤、心脏扩大、心力衰竭的基础,与AMI患者心力衰竭的发生、病死率的增加密切相关,心肌肌钙蛋白I(cTnI)可检出微小的心肌细胞损伤,成为心肌细胞损伤敏感性和特异性最强的标志物之一。  相似文献   

17.
背景:成人心肌细胞缺乏再生能力,使用细胞疗法再生和修复心肌,可能提高心肌缺血性损伤后功能。目的:探索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中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从SD大鼠中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20只大鼠以开胸冠状动脉结扎法制备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后,随机等分为模型组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大鼠于冠状动脉结扎后通过尾静脉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结果与结论:造模6个月后,与模型组相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大鼠心脏功能明显改善,心肌组织血管密度增加,细胞凋亡数量减少,心脏组织中炎症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on Willebrand因子、肿瘤生长因子3β和白细胞介素1βmRNA表达明显增加。提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通过调节心脏炎症因子与血管因子的分泌起到保护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肌细胞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心肌梗死是当今世界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传统认为,心肌细胞缺乏再生能力.心肌梗死后,坏死组织由瘢痕组织代替,周围正常心肌细胞代偿性肥大,不可避免地出现心室重塑,导致心功能障碍和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杜敏  刘健  翟莹  邱月红  王伟民 《护理研究》2007,21(19):1754-1755
心肌的长期供血不足,组织发生营养障碍和萎缩,心肌细胞减少而纤维结缔组织增多形成瘢痕是导致心肌梗死后病人心功能不全、预后差、病死率高的主要原因。随着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普及以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β受体阻滞剂、阿司匹林等药物的广泛应用,已使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急性期生存率明显提高。但心肌的坏死在冠状动脉完全闭塞血液循环重建以前就已发生[1]。随着左心室重构、心肌细胞数量的减少,导致心功能不全、心源性死亡的发生[2]。心脏移植是治疗晚期心力衰竭的方法之一,但其临床应用受到供体…  相似文献   

20.
背景:相关研究表明促红细胞生成素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均对心肌凋亡有一定影响,但两者联合应用治疗脓毒症相关性心肌损伤少见报道。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联合腹腔内注射促红细胞生成素对脓毒症大鼠心肌细胞病理学改变及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选用SD大鼠50只,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5组(n=10),应用盲肠结扎穿孔术建立脓毒症大鼠模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建模后即刻尾静脉输注异体间充质干细胞;促红细胞生成素组建模后即刻腹腔内注射促红细胞生成素;促红细胞生成素+细胞移植组两者联合应用;模型组行盲肠结扎穿孔术,对照组开腹后不做任何处理,均尾静脉输注相同容量的生理盐水。24 h 后麻醉处死实验动物,取心肌标本,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心肌组织形态;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心肌组织中凋亡蛋白Bax、Caspase-3,抗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量。结果与结论: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对照组可见心肌细胞排列整齐,心肌细胞结构完整;模型组可见广泛心肌纤维断裂,排列紊乱,心肌细胞肿胀或皱缩,可见空泡变性;心肌间质血管充血、水肿,炎症细胞浸润;促红细胞生成素组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心肌组织相似,炎性细胞浸润情况较轻,期间散在分布正常心肌细胞;促红细胞生成素+细胞移植组心肌细胞损害较轻,间质充血不明显,少量炎症细胞浸润。Western blot结果:促红细胞生成素+细胞移植组Bcl-2蛋白表达显著高于促红细胞生成素组、模型组及对照组(P<0.01), Bax及Caspase-3蛋白表达量均减低(P<0.05)。结果显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联合给予促红细胞生成素在脓毒症相关性心肌损伤的治疗中可减轻心肌的病理学改变、抑制心肌细胞的凋亡,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上调抗凋亡蛋白、下调凋亡蛋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