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交感型颈椎病患者头颈部运动后椎动脉血流的观察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探索交感型颈椎病患者头颈部运动后椎动脉血流的变化及其与眩晕发作的关系.方法选择103例临床确诊为交感型颈椎病的患者(患者组)及30例正常人(对照组),通过头颈部运动诱发眩晕,在诱发运动前及运动后即刻用彩色多普勒对双侧椎动脉走行、管腔结构、内径、血流速度(PV)和阻力指数(RI)进行测定.作详细记录,比较患者及对照组上述指标的变化.结果(1)头颈部运动前后患者组的椎动脉的血流速度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增加者(55.6±12)cm/s vs(48.6±7.8)cm/s,(65.7±5.4)cm/s vs(52.7±8.7)P<0.05;降低者(62.4±2.8)cm/s vs (52.2±8.6)cm/s,(51.7±13.2)cm/s vs(46.6±3.8)cm/s P<0.05) 血管内径及RI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2)头颈部运动使椎动脉血流速度增加的人数患者组多于对照组(57/103 vs 10/30,p<0.05),降低的人数患者组少于对照组(20/103 vs 9/30P<0.05).而且椎动脉有变化的血管条数及变化幅度患者组多于对照组,分别为106/206 vs 23/60,P<0.01及(增加者(10±8.7)cm/s vs(4.1±3.29)cm/s ;降低者(10.7±7.4)cm/s vs (5.58±5.3)cm/s P<0.05).(3)头颈部运动后,椎动脉血流速度增加或降低均可以引起眩晕.但减低更易引起眩晕.结论(1)交感型颈椎病患者头颈部运动后,可导致椎动脉血流速度的大幅度变化(2)椎动脉血流变化与引起眩晕发作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对鼻咽癌患者放疗后椎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接受放疗并随访2年以上的56例鼻咽癌患者为放疗组,新诊断未治疗的27例鼻咽癌患者为对照组,用CDFI检测患者椎动脉病变。结果:放疗组椎动脉狭窄发生率、斑块形成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37.5%vs.11.1%、26.8%vs.7.4%,P均<0.05),其中以放疗组V1段最高。放疗组与对照组V1和V2段平均血管内径、血流参数比较结果如下:血管内径[(2.94±0.37)mm vs(3.76±0.45)mm]、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65.9±10.3)cm/s vs.(50.1±8.4)cm/s]、平均流速(Vm)[(34.2±6.4)cm/s vs.(29.6±6.1)cm/s]、搏动指数(PI)(1.69±0.27 vs.1.18±0.21)、阻力指数(RI)(0.71±0.06 vs.0.58±0.0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鼻咽癌患者放疗后椎动脉狭窄和斑块形成发生率增高,以V1段最明显。彩超在诊断鼻咽癌放疗后椎动脉狭窄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反复眩晕青年人椎动脉彩色多普勒检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反复发作眩晕青年人椎动脉发育差异及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多普勒检查特点。方法:选择65例1年内反复发作眩晕〉2次并%45岁的青年人为眩晕组,30例正常人为对照组,应用彩色多普勒检测2组被检者双侧椎动脉内径、收缩期最高流速及每分血流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眩晕组中右侧椎动脉狭窄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同侧,两侧椎动脉内径、收缩期最高流速及血流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1)。对照组椎动脉收缩期最高流速左侧〉右侧(P<0.05)。结论:反复发作眩晕青年人中右侧椎动脉狭窄检出率较高,双侧椎动脉均较窄细;其双侧椎动脉供血不平衡可能是引起眩晕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杜莉  辛涛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3,19(10):1329-1329
患者男 ,6 8岁 ,因反复头晕 3年入院。超声显示 :双侧椎动脉血管走行正常 ,右侧椎动脉内径约 3.5mm ,起始部管腔内探及略强回声团块 ,彩色血流显示各椎间段管腔内均无血流信号 ,脉冲多普勒 (PW)测量无血流频谱 ;左侧椎动脉内径约 3.8mm ,于 3~ 4颈椎间PW测收缩期最大血流速 (PSV) 2 3cm/s、血流量 37ml/min ,超声诊断为 (图 1) :右侧椎动脉闭塞 ,左侧椎动脉血流速减低。DSA血管造影显示 :右侧椎动脉完全闭塞 (图2 ) ,左侧椎动脉起始部狭窄 6 0 % (图 3)。  讨论 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椎动脉狭窄最主要的原因 ,椎动脉狭窄多发于起始段 …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通络舒筋汤联合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对交感型颈椎病患者椎动脉血流指标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将某院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接收的129例交感型颈椎病患者进行分组,对照组(n=64,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及治疗组(n=65,通络舒筋汤+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将两组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椎动脉血流指标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结果治疗后,相比对照组[眩晕(0.87±0.35)分、头痛(0.87±0.31)分、肩颈痛积分(1.15±0.68)分],治疗组[眩晕(0.54±0.30)分、头痛(0.59±0.28)分、肩颈痛积分(10.52±0.41)分]各项中医证候积分均较低,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t=5.753、5.385、6.384,P 0.001);相比对照组[椎动脉(VS)(40.50±4.72)cm/s、基底动脉(VD)(16.81±2.24)cm/s],治疗组[VS(48.39±5.27)cm/s、VD (20.64±2.18)cm/s]椎动脉血流指标均较高,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t=8.953、9.842,P0.001)。结论对交感型颈椎病患者采用通络舒筋汤联合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治疗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中医证候积分,调节椎动脉血流。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单侧椎动脉先天性发育不良超声检测参数与眩晕的关系。方法对单侧椎动脉先天性发育不良的309个病例,按照椎动脉发育不良的程度分为生理性全程细组(2.0mm管径≤2.5mm)(208例)和生理性全程狭窄组(管径≤2.0 mm)(101例),按是否存在眩晕的症状分为眩晕组(186例)和非眩晕组(123例),超声检测椎动脉管径大小和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 (1)单侧椎动脉先天性发育不良的患者眩晕发生率为60.19%(186/309),其中生理性全程细组眩晕发生率为50.48%(105/208),全程狭窄组眩晕发生率为80.20%(81/101),P0.01。(2)生理性全程狭窄组患侧管径和椎间隙段收缩期峰值流速PSV均显著小于生理性全程细组,且阻力指数RI较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3)非眩晕组的健侧椎动脉管径、PSV、舒张末期流速EDV数值均较眩晕组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单侧椎动脉先天性发育不良与眩晕存在密切的关系,椎动脉管径狭窄到一定程度而对侧没有良好的代偿时,往往容易发生眩晕症状。椎动脉先天性发育不良可成为眩晕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颈动脉狭窄(CAS)患者椎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方法对65例住院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椎动脉血流流速,并分析CAS椎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危险因素。结果依据颈动脉血管狭窄超声诊断标准分为CAS组21例(32.3%),非颈动脉狭窄组(NCAS)44例(67.7%)。CAS组IMT厚度大于非CAS组(P0.05),CAS组的双侧椎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PSV)均大于非CAS组(P0.05),而双侧椎动脉内径及阻力指数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双侧椎动脉的PSV为CAS的危险因素。结论 CAS引起椎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用于椎动脉狭窄与发育不良患者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选取100例椎动脉狭窄与发育不良的患者临床资料为研究对象,其中66例椎动脉狭窄或闭塞设为A组,34例椎动脉发育不良设为B组,比较两组椎动脉内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SV)、阻力指数(RI)以及前、后循环脑梗死发生率。结果 A组椎动脉内径大于B组,A组椎动脉高阻型血流频谱(RI≥0.8)、后循环脑梗死及前+后循环脑梗死发生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SV)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动脉内径和阻力指数(RI)是鉴别椎动脉狭窄与发育不良的敏感超声参数,且阻力指数(RI)敏感性较高。  相似文献   

9.
背景:眩晕患中椎动脉狭窄性眩晕占相当比例,其诊断方法没有统一的标准,影响其诊断的准确性。用转颈、屈颈、头后仰法试验,简单的检查做到对椎动脉狭窄患临床初诊,再进行经颅多普勒(TCD)和核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检查,可提高临床诊断准确率。目的:评估转颈屈颈及仰头试验与TCD和MRA检查对椎动脉狭窄性眩晕诊断价值。设计:以患为研究对象,病例分析。单位: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科。对象:2004—02/04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科门诊眩晕的患41例,排除非椎动脉狭窄的其他病因所致的眩晕。方法:用转颈、屈颈及头后仰法诱发出眩晕症状的41例患,然后用TCD和MRA分别进行椎动脉和基底动脉检查。主要观察指标:41例患三项检查结果。结果:41例患经转颈试验屈颈和头后仰诱发眩晕症状,其中左右转颈出现眩晕32例,检出率为78%,屈颈和头后仰出现眩晕25例,检出率为61%。TCD检查发现双侧椎动脉血流不对称,双侧椎动脉直径相差在0.5~2.0mm30例,检出率为73%。MRA检查发现血管内径双侧椎动脉不对称,相差在0.5~2.6mm39例,其余2例患双侧椎动脉狭窄,检出率为95%。结论:转颈、屈颈和头向后仰试验,对诱发患出现眩晕症状,是否为椎动脉狭窄性眩晕进行确诊,TCD检查对诊断椎动脉狭窄的准确率相对较高,MRA检查确定椎动脉狭窄的准确率最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的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对50例临床拟诊为VBI的患者进行CDFI检查,分别测量治疗前后颅外段椎动脉的内径和血流动力学参数(收缩期峰值流速Vs、舒张末期流速Vd、阻力指数RI),正常对照组30例,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治疗前椎动脉的内径小于对照组(P<0.05),且治疗前后内径无明显改变(P>0.05).病例组治疗前椎动脉的Vs、Vd小于对照组(P<0.01),RI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椎动脉的Vs、Vd增高(P<0.01),以RI增高为主要表现的患者的RI降低(P<0.01);病例组治疗后椎动脉的Vs、Vd与对照组接近(P>0.05),RI大于对照组(P<0.01);病例组中治疗前椎动脉的Vs、Vd、RI和内径均在正常范围者12例,其椎动脉的Vs、Vd与对照组接近(P>0.05),但用药后明显增高(P<0.01).结论 CDFI可为VBI的明确诊断和疗效评价提供客观依据.VBI患者椎动脉血流Vs、Vd降低、RI增高,临床治疗可以降低椎动脉RI、提高Vs、Vd.CDFI还可发现在超声诊断标准以外的VBI患者,并明确部分VBI的病因.  相似文献   

11.
椎动脉造影在椎动脉型颈椎病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30例颈性眩晕患者推动脉造影的X线观察,认为:椎动脉纤细发育不良者及椎动脉于颈椎1~2段走行异常所致血管痉挛引起椎动脉供血不足不属于椎动脉型颈椎病。对以椎动脉供血不全症状为主,血管造影系由于钩椎关节退变、钩突增生肥大压迫致椎动脉狭窄,或因颈椎节段性不稳刺激椎动脉痉挛者,应诊断为椎动脉型颈椎病。目前,椎动脉造影应是诊断椎动脉型颈椎病最可靠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2.
宋海云  黄芳  穆敬平  张琴 《中国康复》2006,21(4):229-230
目的:探讨星状神经节阻滞加He-Ne激光照射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9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分为3组,A组接受星状神经节药物阻滞;B组接受星状神经节激光照射;C组同时接受2种方法.治疗前后评定患者眩晕、头痛、脑血流图血供状况及基-椎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结果:经过2个疗程的治疗,3组患者眩晕、头痛程度与治疗前比较均有减轻,脑血流图、基-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均改善,C组优于A、B组(P<0.05、P<0.01).结论:星状神经阻滞结合He-Ne激光照射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副反应小,治疗次数少且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3.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疾病,临床上热敏灸疗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有显著的疗效。作者归纳了单纯热敏灸疗法、热敏灸疗法结合针刺、中药、穴注、推拿、刺络拔罐疗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多种应用方法,并对该疗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机制进行讨论分析,以期为临床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提供些思路和方法。临床研究表明传统医学治疗该病较现代医学更具有优势,也越来越受患者青睐。而其中热敏灸疗法具有无创痛、操作方便、经济费用低、无副作用、疗效显著等优点,能明显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眩晕症状。现将近10年来热敏灸疗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梳理,以期对临床研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在椎动脉造影的扫描技术与应用。材料与方法:收集22例临床怀疑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患者采用西门子16排螺旋CT行椎动脉造影检查,应用半透明容积再现漫游(VRT),多平面重建(MP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等技术重建。结果:VRT等重建技术均能够直观清楚地显示椎动脉的形态分布走行情况以及与颈内动脉等相邻血管的位置关系。血管腔的形态及管腔有无狭窄变细,以及狭窄变细扭曲段的长度。并可以显示血管有无钙化等异常。结论:16排螺旋CT对椎动脉血管造影检查是一种有效的无创性检查方法,对椎动脉病变有较大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5.
运动再学习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平衡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运动再学习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6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0例,对照组静脉滴注甘露醇及丁咯地尔等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运动再学习法训练,包括仰卧位床边坐起、坐位平衡、站与坐起、站位平衡及行走训练等。结果:治疗后3、7及14d2组眩晕等级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下降(P〈0.05和0.01),观察组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0.01)。Berg平衡量表评分在3、7及14d时2组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上升(P〈0.01);观察组各时间段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脑干诱发电位2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3、7d时Ⅰ~Ⅲ波潜伏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14d时观察组潜伏期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配合运动再学习法有显著提高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平衡功能恢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背景近年来青年人颈椎病的发病率有逐渐增高的趋势,但作为常见类型的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上对青年与老年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不同特点分析较少.目的探讨青、老年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特点和不同的发病机制.设计以诊断为依据的回顾性研究.地点和对象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就诊的青、老年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154例.青年组58例,老年组96例.方法观察两组患者不同的临床表现、X线特征、血流速度及脑电图变化.主要观察指标两组患者主要临床表现、颈椎X线表现、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流速度、脑电图改变. 结果①颈椎X线老年组以椎间隙变窄、骨质增生、软组织钙化为主(x2=10.387,55.250,6.311;P=0.001,0.000,0.012);青年组以曲度不自然为主(x2=5.018,P=0.025).②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老年组显示左侧椎动脉的收缩峰期血流速度和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明显缓慢(t=2.633,2.538,P均<0.05),提示有动脉狭窄;青年组的血流速度快,提示有血管痉挛.③两组临床表现和脑电图无明显差异.结论青年患者以曲度变直、神经根易激惹、血管痉挛为主;老年患者椎间隙狭窄、骨质钙化增生压迫神经,神经根激惹轻,以动脉狭窄为主.  相似文献   

17.
目的:采用药枕盐熨疗法干预椎动脉型颈椎病,分析其对双侧椎-基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影响,并对患者症状、颈椎功能以及临床疗效进行观察。方法:将8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采用SPSS 17.0软件随机序列生成模块按1∶1比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以大青盐为中药热导体,采用长柱形药枕进行盐熨治疗,对照组予以颈椎牵引加蜡疗干预,2组均治疗4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对2组治疗前后双侧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及不对称性、搏动指数(PI)进行比较,采用《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评定患者症状程度与功能变化,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评估临床疗效。结果:①治疗前,2组双侧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与不对称性、PI、ESCV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干预4周后,2组血流速度减慢患者双侧椎-基底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的均值[(LVA+RVA)Vp/2]、舒张末期血流速度均值[(LVA+RVA)Vd/2]较治疗前均显著升高(P<0.05),2组血流速度增快患者(LVA+RVA)Vp/2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LVA+RVA)Vd/2下降不如(LVA+RVA)Vp/2显著;组间比较,仅观察组中血流速度减慢患者(LVA+RVA)Vp/2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③2组治疗后PI较治疗前均下降(P<0.05),观察组中血流速度减慢患者PI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④双侧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不对称性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双侧椎-基底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的差值[|LVA-RVA|Vp]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ESCV评分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观察组[(23.13±3.15)分]高于对照组[(21.73±3.39)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未见不良反应。结论:药枕盐熨疗法作用于椎动脉型颈椎病,能明显改善椎-基动脉血流状况,有效缓解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症状,提高颈椎功能。  相似文献   

18.
针灸配合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针灸配合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以针刺颈夹脊、百会、风池等穴结合推拿治疗;对照组口服西比灵治疗。结果治疗组治愈率70.0%,总有效率98.0%;对照组治愈率51.1%,总有效率86.0%,两组患者治愈率和总有效率的差异显著性意义(P<0.05~0.01)。结论针灸配合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银质针导热疗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2 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41)和治疗组(n=41)。对照组采用颈椎牵引联合微波治疗,治疗组采用银质针导热联合颈椎牵引治疗。治疗前及治疗1 个疗程后利用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及经颅多普勒超声对两组进行检测,并对其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两组的ESCV评分,左椎动脉、右椎动脉、基底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且以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银质针导热疗法联合颈椎牵引能加快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改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20.
李月  田有粮  苏冰  曾伟 《中国康复》2010,25(4):266-267
目的:探讨心理治疗在椎动脉型颈椎病(CSA)患者康复中的作用。方法:410例CSA患者分为观察组200例和对照组210例,均采用针刺及颈椎牵引治疗。观察组同时根据患者的性格、特征及心理表现配合心理疏导。结果:治疗1个月后,与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SCL-90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左右椎动脉LVA、RVA、基底动脉(BA)及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Vc)、平均血流速度(Vm)、舒张末期血流速度(VD)等均提高,2组间比较观察组表现更明显(P0.01);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痊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59.0%与49.5%,P0.05)。结论:心理治疗能缓解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焦虑情绪,对康复治疗的配合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能明显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