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对过敏性紫癜儿童血清中特异性IgE、总IgE水平进行分析总结。方法:回顾性分析诊治的73例过敏性紫癜儿童血清中特异性IgE、总IgE水平。结果:73例患儿血清总IgE在100 IU/ml以上者67例,占91.8%。其中吸入性过敏原中以户尘螨粉尘螨过敏者多见(23.3%),食物性过敏原中以虾蟹、腰果花生黄豆多见,分别占21.9%(16/73)、19.2%(14/73)。结论:对患儿进行抗过敏、抗感染等常规治疗同时应积极检测患儿IgE水平并查找相应过敏原以尽量减少接触、减少紫癜复发。 相似文献
2.
过敏性紫癜患儿血清过敏原特异性IgE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过敏性紫癜患儿血清过敏原特异性IgE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德国敏筛过敏原定量检测系统,检测150例过敏性紫癜患儿的血清过敏原特异性IgE和总IgE水平。结果150例患儿的血清总IgE阳性率为92%,其中食物性过敏原特异性IgE阳性率明显高于吸入性过敏原特异性IgE阳性率。吸入性过敏原中尘粉螨阳性率最高,食物性过敏原中虾蟹阳性率最高。结论过敏性紫癜的发生与多种过敏原有一定的相关性,并且以食物性过敏原触发为主,血清过敏原特异性IgE检测对过敏性紫癜的病因诊断和预防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3.
荨麻疹患者102例血清特异性IgE测定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荨麻疹患者血清中常见的变应原,为其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ImmunoCAP体外变应原自动检测诊断系统,以荧光酶联免疫法检测102例荨麻疹患者血清中11种常见变应原特异性IgE(sIgE),并根据病史、疾病特征进行57种个性化变应原sIgE检测。其中常见变应原sIgE检测572例次、个性化变应原sIgE检测523例次。结果102例荨麻疹患者sIgE检测阳性32例,阳性检出率为31.37%。常见变应原阳性检出10种sIgE,其中户尘螨(d1)、粉尘螨(d2)、蒿(w6)阳性检出比率较高,分别为21.15%,19.23%,15.38%;个性化变应原阳性检出21种sIgE,其中食人性变应原阳性例数以花生(f13)、蟹(f23)、西红柿(f25)、虾(f24)为多,其阳性检出比率分别为30%,19.05%,16.67%,14.29%。结论变应原与荨麻疹的发病密切相关。血清sIgE检测可为荨麻疹患者提供有价值的致敏变应原信息,使其避免接触相应变应原,并针对性忌口以降低发病率。 相似文献
4.
36例过敏性紫癜患者血清过敏原特异性IgE抗体的检测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为探讨过敏性紫癜患者的血清中过敏原特异性IgE抗体和血清总IgE水平,采用酶免疫分析法对36例过敏性紫癜患者的血清过敏原特异性四抗体进行了检测,同时检测了血清IgE水平,其中单纯性紫癜18例,胃肠型紫癜8例,肾型紫癜8例,关节型紫癜2例。结果,36例中血清总IgE阳性(≥90OIU/ml)的19例,占53%;吸入组中最高的是多价霉菌(11/36),其后依次是蒿属植物(3/36)、屋尘(2/36)、尘螨(2/36)、豚草(1/36)和树木花粉(1/36);食物组中过敏原以鱼(9/36)为最高,其后依次是牛奶(8/36)和蛋类(8/36)、虾蟹(7/36)、牛羊猪肉(5/36)、大豆花生(1/36)。认为酶免疫分析法对过敏性紫癜进行的血清过敏原检测为临床寻找相应过敏原和有效的预防,提供实验室诊断和治疗依据。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过敏性紫癜患儿过敏原分布,对155例过敏性紫癜患儿分别进行血清吸入性和食入性过敏原特异性IgE检测。结果,过敏性紫癜患儿吸入性过敏原特异性IgE阳性51例,阳性率为32.9%,81.3%为两种或两种以上过敏原特异性IgE阳性;食入性过敏原特异性IgE阳性87例,阳性率为56.1%,76.1%为两种或两种以上过敏原特异性IgE阳性。认为过敏性紫癜患儿以食入性过敏原为主,多数为多种过敏原混合致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本地区荨麻疹湿疹患者常见过敏原的种类,为其提供防治依据。方法:采用体外定性的酶免疫分析法,对6825例荨麻疹湿疹等过敏性疾病患者血清中过敏原特异性IgE进行定性检测。结果:6825例患者同时进行吸入组和食物组过敏原特异性IgE检测,特异性IgE阳性6210例(90.99%)。吸入组以屋尘螨阳性率最高(23.44%),食物组中以海鱼类阳性率最高(18.3%)。4068例荨麻疹患者中阳性占3715例(91.32%)。吸入组过敏原以屋尘螨和霉菌为主,阳性率分别为26.30%和17.99%,食物组主要以海鱼和虾蟹类为主,阳性率分别为14.58%和13.54%。2757例湿疹病例中过敏原阳性率为90.49%,吸入组过敏原同样以屋尘螨为主(19.22%),明显低于荨麻疹组(P〈0.01),食物组以海鱼为主(23.79%),明显高于荨麻疹组(P〈0.01)。结论:通过检测分析患者血清中的过敏原特异性IgE,能帮助医生诊断、预防和治疗荨麻疹湿疹,同时提示患者可能通过注意环境卫生,改变生活习惯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食物变应原与变态反应性皮肤病问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134例慢性荨麻疹、118例慢性湿疹患者以及44例健康对照者的血清总IgE和14种食物特异性IgG水平。结果慢性荨麻疹、慢性湿疹以及健康对照者的食物特异性IgG总阳性率分别为96.7%、97.5%和5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每例平均刚性项数分别为3.16项/例、3.09项/例以及0.95项/例。其中以鸡蛋(蛋白/蛋黄)、牛奶、鳕鱼、螃蟹、大豆阳性率最高,鸡肉、玉米、大米、虾、西红柿、小麦次之,猪肉、牛肉、蘑菇较低。血清总IgE阳性率在慢性荨麻疹和慢性湿疹患者中均为100%,显著高于健康对照者(31.8%)。结论慢性荨麻疹和慢性湿疹不仅与IgE介导的I型变态反应有关,还与食物引起的不耐受有一定关系,此检测可帮助调整患者食谱,有利于临床症状的缓解。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慢性荨麻疹和慢性湿疹患者食物特异性IgG变应原和血清总IgE的水平,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应用ELISA法,检测153例慢性荨麻疹患者与135例慢性湿疹患者血清总IgE与14种食物特异性IgG,并与48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结果:慢性荨麻疹食物特异性IgG阳性率94.1%,慢性湿疹阳性率95.6%,而健康体检人群阳性率54.2%。以鸡蛋(蛋白/蛋黄)、牛奶、鳕鱼、螃蟹、大豆阳性率最高,鸡肉、玉米、大米、虾、西红柿、小麦次之,猪肉、牛肉、蘑菇较低。慢性荨麻疹和慢性湿疹患者血清总IgE均为100.0%阳性,而健康体检人群仅有29.8%。结论:慢性荨麻疹、慢性湿疹不仅与IgE介导的Ⅰ型变态反应有关,还与食物特异性IgG引起的不耐受有一定相关性;其检测可及时调整患者食谱,缓解临床症状,为患者诊治提供有益帮助。 相似文献
9.
10.
152例过敏性疾病患者血清总IgE和特异性IgE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本地区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常见过敏原的种类,为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提供防治依据。方法采用德国"敏筛"过敏原定量检测系统对152例过敏性患者进行血清特异性IgE和总IgE水平检测。结果152例过敏性疾病患者中总IgE阳性为141例(92.7%),其中对一种致敏原阳性32例,占21.0%;对两种和两种以上致敏原过敏的患者103例,占67.8%。吸入组过敏原阳性主要为户尘螨粉尘螨、柏榆梧桐柳三角叶杨、点青霉分枝孢霉曲霉交链孢霉;食物组阳性率依次为鱼虾蟹、鸡蛋白鸡蛋黄、牛肉羊肉等。结论检测过敏患者血清中总IgE和特异性IgE,能帮助临床医生确认过敏体质和找到过敏原,对变态反应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55例过敏性紫癜患儿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表明24例患儿有血小板增多,发生率为43.6%.血小板增多的发生与腹痛(P<0.05)和便血(P<0.05)显著相关,而与其他临床表现无关.血小板增多组病程显著短于血小板正常组(P<0.05). 相似文献
12.
13.
过敏性紫癜患儿血小板参数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过敏性紫癜(AP)患儿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用Coulter JT-IR型血液分析仪分别对AP患儿急性期及恢复期血小板记数(BPC),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压积(PCT)进行测定,并以健康儿童作对照组,结果:AP患儿急性期与恢复期相比以及急性期与对照组相比,BPC无明显变化(P>0.05),而MPV,PDW和PCT有明显变化(P<0.05),结论:血小板在AP的发病过程中虽无明显的数量变化,但其功能可能有重要改变。 相似文献
14.
荨麻疹患者血清吸入性过敏原的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病因不明荨麻疹患者的过敏原情况.方法: 利用美国ASI公司生产的吸入性过敏原体外检测系统(IVT701试剂盒)对116例病因不明的荨麻疹患者的吸入性过敏原进行检测.结果: 总IgE阳性率为97.41%, 六类过敏原阳性率从高到低依次为Ⅴ类(蒿树植物)21.55%, Ⅳ类(普通豚草、巨大豚草)14.66%, Ⅲ类(真菌)13.80%, Ⅰ类(屋尘)11.21%, Ⅱ类(粉尘螨)11.21%, Ⅵ类(榆树、柳树、杨树)9.45%.Ⅴ类与Ⅵ类之间(χ2=6.44, p=0.01), 与Ⅰ类之间(χ2=4.53, p=0.03), 与Ⅱ类之间(χ2=4.53, p=0.03)差异有显著性.同时对患者不同年龄及性别阳性率进行了统计.结论:荨麻疹患者过敏原的检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儿科医院1956年9月至1983年8月住院的过敏性紫癜肾炎(APN)180例作了临床分析,其临床表现为血尿和/或蛋白尿者占51.1%、肾炎综合征者占43.3%、肾病综合征伴血尿者占5.6%。肾损害与肾外症状无明显关系,用激素治疗与否对近期结局无明显影响,近期临床痊愈40.6%、好转42.2%、无变化16.1%、死亡1.1%。 76例随访11月至26年(平均9年),体检无异常发现。在资料完整的50例中痊愈30%、尿异常24%、尿异常伴轻度氮质血症46%。作肾活检7例,其血清C_3均正常,经光镜、电镜、免疫荧光检查2例呈膜增殖肾炎、5例呈系膜增殖肾炎,未见新月体形成,有IgA沉积者5/6例。本组APN的预后较其它文献报告佳。 相似文献
16.
HLA—DQA1等位基因与儿童过敏性紫癜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过敏性紫癜(AP)的发病机理是否有免疫遗传因素的参与。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分型技术(PCR-SSP)对70例内蒙古地区的儿童AP病人进行了HLA-DQAl等位基因型别分析,并与90例正常儿童进行比较。结果:发现病人HLA-DQAl*0301等位基因频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二者的频率分别为27.9%和10.0%,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有显著性(p<0.01,RR=5.56,EF=0.45);AP病人HLA-DQAl*0302等位基因频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二者的频率分别为6.4%和17.2%,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有显著性(p<0.01,RR=0.28,EF=0.26)。结论:HLA-DQAl*0301等位基因可能是AP易感基因;HLA-DQAl*0302等位基因则可能为保护基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蒙古族儿童过敏性紫癜(AP)的遗传背景及免疫学发病机制,为明确AP的病因学及预后提供免疫学方面的资料。方法:采用分析性研究策略和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分型技术(PCR—SSP)对57例内蒙古地区蒙古族儿童过敏性紫癜病人和102例正常蒙古族儿童进行HLA—DRB1等位基因型别分析。结果:HLA—DRB1*110x的基因频率在AP组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HLA—DRB1*120x的基因频率在AP组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其它HLA—DRB1等位基因频率在两组间的分布则无明显差异(P〉0.05)。站论:HLA—DRB1*110x与AP的易感性呈正相关,可能是AP的易感基因。HLA—DRB1*120x与AP的易感性呈负相关,可能是AP的保护基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清P-选择素与儿童过敏性紫癜(HSP)及紫癜性肾炎(HSPN)的相关性。方法采用ABC-ELISA法检测56例HSP病儿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P-选择素表达水平,35例健康儿童作为正常对照组。以尿常规检查结果将HSP病儿分为HSPN组(24例)和非紫癜性肾炎(nHSPN)组(32例),比较不同组及不同病期血清P-选择素表达水平差异。结果急性期nHSPN、HSPN组病儿可溶性P-选择素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F=38.26,q=12.26、6.88,P<0.01);HSPN组较nHSPN组P-选择素表达水平明显增高(q=5.81,P<0.01)。nHSPN、HSPN组病儿恢复期P-选择素表达水平较急性期明显降低(t=4.26、4.92,P<0.01),但较正常对照均仍明显增高(F=10.04,q=2.91、6.34,P<0.05)。结论血清P-选择素异常表达与HSP发病发展有关,其对HSP病情变化监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20.
对60例腹部疾病病人手术前后血清免疫球蛋白E(IgE)水平进行了临床动态观察。结果表明,手术后发生感染的病人其血清IgE值明显高于对照组(术后无感染的病人),伴有器官功能不足的严重感染病人在手术前后均有显著增高。IgE水平与术中输血量呈正相关。提示细菌感染与IgE有关,术前高IgE水平者有发生严重感染的可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