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与血管紧张素Ⅱ是血管紧张素系统的两种重要成份,它们在血清及皮肤组织中均可表达,在银屑病患者的血清和皮损组织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血管紧张素转化酶与血管紧张素Ⅱ通过不同机制参与银屑病的相关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2.
目的:检测维A酸核内受体α(RXR-α)在寻常型银屑病皮损及非皮损皮肤中的表达。方法:采用RT-PCR对28例寻常型银屑病皮损及非皮损皮肤中RXR-α mRNA的表达进行检测,并以30例正常人皮肤作为对照。结果: 银屑病皮损中RXR-α mRNA的表达显著低于非皮损处皮肤(P0.001)和正常人皮肤(P0.001),进行期皮损处RXR-α mRNA的表达比静止期皮损表达显著降低(P0.01),但非皮损皮肤的表达与正常人皮肤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RXR-α在银屑病的发病中可能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检测血管生成素-1(Ang-1)及其酪氨酸激酶受体-2(Tie-2)在寻常型银屑病进行期皮损和正常皮肤组织中的表达.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24例寻常型银屑病进行期皮损和12例正常人皮肤组织Ang-1和Tie-2蛋白的表达.结果:寻常型银屑病皮损组织中,Ang-1主要表达于银屑病受累皮肤真皮乳头层的基质细胞,Tie-2主要表达于受累皮肤表皮和高度血管化的真皮乳头层的内皮细胞及真皮深层其它区域的内皮细胞;在正常皮肤组织中,Ang-1表达极弱或呈阴性表达,Tie-2仅在真皮深层内皮细胞表达.寻常型银屑病进行期皮损处的Ang-1和Tie-2受体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Ang-1和Tie-2的表达呈正相关(P<0.01).结论:Ang-1通过作用于Tie-2受体,参与促进银屑病皮损处的血管生成,与银屑病血管新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神经生长因子受体P75NTR和TrkA在寻常性银屑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技术对38例寻常性银屑病患者(进行期21例,静止期17例)皮损区、非皮损区及10例正常人皮肤组织中P75NTR和TrkA受体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进行检测。结果 与正常人比较,寻常性银屑病皮损及非皮损区P75NTR和TrkA受体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上调,且皮损中的表达明显高于非皮损区(P<0.01);进行期患者皮损与非皮损区P75NTR和TrkA受体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分别高于静止期(P<0.01)。结论 神经生长因子受体P75NTR和TrkA mRNA及蛋白水平在进行期、静止期寻常性银屑病皮损及非皮损区的不同表达,提示神经生长因子可能参与了银屑病的发病。  相似文献   

5.
银屑病患者血浆血管紧张素Ⅱ水平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银屑病是受遗传、环境及社会心理因素等共同影响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在心理因素方面,国内外学者已做了多方面探讨 [1- 3],近年来杨雪琴等 [4]对银屑病的心身疾病属性进行了研究 ,通过实验发现银屑病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增多并抑制淋巴细胞转化,还发现银屑病患者自主神经调节功能降低 [5]。 Brooks的研究资料表明血管紧张素Ⅱ水平可影响交感神经的兴奋性 [6]。为进一步探讨银屑病患者是否存在血管紧张素Ⅱ的异常情况,我们采用了 125I均相竞争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了 30例银屑病患者和 24例正常人血浆血管紧张素Ⅱ水平。 一、病例 30例寻常…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白藜芦醇对人恶性黑素瘤细胞血管紧张素Ⅱ(AngⅡ)2L其特异性受体-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AT1R)表达的影响.方法 放免法检测白藜芦醇对人恶黑细胞株A375细胞培养上清液中AngⅡ表达水平的影响,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及Western印迹法检测白藜芦醇对A375细胞AT1R表达的影响.结果 100μmol/L白藜芦醇作用24h后,人恶性黑素瘤细胞株A375细胞培养上清液中AngⅡ表达水平较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00μmol/L白藜芦醇作用24h后,AT1R在A375细胞mRNA及蛋白水平的表达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白藜芦醇参与对恶性黑素瘤局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调控.其调控机制不是通过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效应,而是通过抑制AT1R的表达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血管活性肠肽受体1(vasoactive intestinal peptide receptor 1 VIPR1)在寻常型进行期银屑病皮损表皮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在银屑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应用组织切片原位杂交法检测VIPR1 mRNA在正常表皮、进行期银屑病皮损表皮和未受累皮肤表皮中的表达和分布。结果在寻常型进行期银屑病皮损表皮的全层、表皮中下层可见VIPR1 mRNA表达(63.6%);在寻常型进行期银屑病非皮损表皮的中下层或个别细胞内可见VIPR1 mRNA的表达(54.5%);在正常皮肤表皮的基底层或少量细胞内可见VIPR1 mRNA的表达(18.2%)。寻常型进行期银屑病皮损表皮中VIPR1 mRNA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VIPR1 mRNA在银屑病发病早期阶段的表达增高可能与银屑病的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8.
生存素在寻常型银屑病皮损中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生存素(survivin)在银屑病皮损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IHC)检测38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皮损与14例正常人皮肤中生存素的表达。结果:36例银屑病皮损中可检测到生存素,而正常皮肤无生存素表达,生存素在进行期皮损中的表达高于稳定期。结论:生存素可能参与了银屑病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促血管生成素-2(Ang-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寻常型银屑病皮损组织及外周血中的表达,研究二者在寻常型银屑病发病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随机选择30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皮损中的Ang-2及VEGF蛋白的表达情况,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其外周血血清中Ang-2及VEGF的水平,并与30例正常人比较。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皮损处的Ang-2和VEGF的表达明显增强(2值分别为9.64、20.12,P值均<0.01),血清中Ang-2及VEGF水平亦明显升高(t值分别为3.49、4.76,P值均<0.05)。二者血清浓度变化与PASI评分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59、0.77,P值均<0.01)。结论:Ang-2和VEGF在寻常型银屑病血管形成中扮演着重要作用,二者可能通过协同作用发挥相互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细胞在银屑病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ABC免疫组化方法研究寻常型银屑病皮损处血管内皮细胞ICAM-1、CD34、HLA-DR、FⅧRAg和CD36的表达情况。结果 进行期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皮损处真皮浅层血管内皮细胞ICAM-1、CD34和HLA-DR的表达明显强于静止期,而静止期则强于正常人皮肤。FⅧRAg和CD36在进行期和静止期的表达变化不明显。结论 银屑病患者皮损真皮浅层血管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IGF-II)在寻常型进行期银屑病发病中的意义.方法:对42例寻常型进行期银屑病患者中的20例取其皮损进行免疫组化法,检测其HIF-1α的表达和分布,同时取20例健康皮肤组织作对照;对另外22例患者的血清标本采用ELISA法,检测其IGF-II浓度,并取健康血清20例作对照.结果:皮损组HIF-1α表达阳性细胞数(25.21±24.45)明显高于对照组(3.80±7.27)(P〈0.05),两组间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患者血清IGF-II水平(308.39±432.74)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106.73±23.23)(P〈0.05),两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患者皮损中HIF-1α的表达和血清IGF-II的水平均较正常水平明显增高,二者可能参与银屑病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neutrophi lelastase,NE)在寻常型银屑病发病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实验组寻常型银屑病患者40例,对照组4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两组人群血清中NE的表达。结果:寻常型银屑病患者血清中NE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t=9.07,P〈0.01),表达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r=O.828,P〈0.01)。结论:NE在寻常型银屑病患者血清中高表达,且与疾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及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2(TIMP-2)在寻常型银屑病发病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30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外周血清中MMP-2及TIMP-2的水平.结果:寻常型银屑病患者血清中MMP-2、TIMP-2的水平较正常人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MMP-2、TIMP-2的血清水平与寻常型银屑病的分期有关,其中进行期患者组显著高于静止期患者组(P〈0.05), MMP-2的血清浓度变化与寻常型银屑病严重程度指数PASI评分有相关性(P〈0.05),而TIMP-2与PASI评分没有相关性(P〉0.05).结论:寻常型银屑病患者血清中MMP-2、TIMP-2水平显著升高,并与寻常型银屑病的分期相关, 提示MMP-2、TIMP-2在寻常型银屑病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检测p27kip1和ki-67在寻常性银屑病皮损中的表达水平,探讨其在银屑病发病中的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细胞周期素依赖性蛋白激酶抑制剂p27kip1和增殖细胞核抗原ki-67在寻常性银屑病皮损及正常人皮肤中的表达水平。结果慢性斑块状与滴状皮损中p27kip1表达水平均显著低于正常人对照组(P<0.05和0.001),而慢性斑块状与滴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斑块状与滴状皮损中ki-67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人对照组(P均<0.01);慢性斑块状皮损中ki-67表达水平低于滴状(P<0.01)。在寻常性银屑病皮损中,p27kip1表达和ki-67表达未发现相关性(r=0.08,P>0.05)。结论银屑病的发生可能与p27kip1下调有关;而ki-67的表达水平反映了角质形成细胞增殖状态。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Th17细胞相关因子白细胞介素(IL)-17A、IL-17F、IL-21、IL-22与寻常性进行期银屑病发病的相关性。方法通过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分别检测30例患者和20名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12例患者皮损、12名正常皮肤组织中上述4种细胞因子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患者组PBMC中IL-17A、IL-17F、IL-21和IL-22的mRNA表达水平较正常组显著升高(P均0.05),患者组皮损中4种细胞因子的mRNA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组(P均0.05)。结论 Th17细胞因子IL-17A、IL-17F、IL-21和IL-22的mRNA水平在患者组PBMC及皮肤组织中明显升高,提示Th17细胞因子可能与寻常性银屑病的发病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检测银屑病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和同型半胱氨酸(Hcy)的水平。方法:分别采用散射比浊和免疫比浊法,检测103例不同类型银屑病患者血清CRP和Hcy的水平。结果:银屑病患者的血清CRP为21.38±26.63 mg/L,Hcy为17.52±6.68 umol/L,均明显高于正常(P0.01);红皮病型、脓疱型患者的CRP明显高于寻常型银屑病患者(P0.01)。结论:CRP与重型银屑病明显相关,Hcy与银屑病类型无明显关联。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Chemerin在寻常性银屑病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30例寻常性银屑病患者血清Chemerin的浓度.另取30例正常人血清作为对照组.结果 寻常性银屑病患者血清中Chemerin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Chemerin的水平与寻常性银屑病的分期有关,其中进行期患者组显著高于静止期患者组(P<0.05),且Chemerin的血清浓度变化与寻常性银屑病严重程度指数PASI评分呈正相关性(r=0.521,P<0.05).结论 Chemerin在寻常性银屑病患者血清中显著增高,并与寻常性银屑病的分期相关,提示Chemerin在寻常性银屑病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CD123+BDCA-2+浆细胞样树突细胞(PDC)在寻常性银屑病患者皮损和外周血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收集22例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和15例健康人皮肤组织和外周血,免疫组化法检测患者皮损和健康人皮肤组织中PDC的表达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中PDC的比例。结果 免疫组化结果显示,银屑病皮损中PDC的表达水平为(10.1 ± 2.1)/mm2,健康对照组为(0.4 ± 0.6) /mm2,银屑病组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t = 17.34,P < 0.01)。银屑病患者外周血中CD123+BDCA-2+PDC占外周血单一核细胞的比例为(0.17 ± 0.07)%,健康对照组为(0.33 ± 0.20)%,银屑病组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t = 4.48,P < 0.01)。结论 PDC通过在皮损中重新分布,在银屑病外周血中下降,可能与银屑病的发生、发展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检测中重度寻常型银屑病患者阿维A治疗前后血清MCP-4水平的变化。方法:26例中重度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口服阿维A治疗8周。采用ELISA法检测正常对照和银屑病患者治疗前后血清MCP-4的表达水平。结果:寻常型银屑病外周血MCP-4为196.64±35.21 pg/m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42.83±9.68 pg/mL),阿维A治疗后血清MCP-4为107.23±21.57 pg/mL,与治疗前相比明显降低(P0.01),但仍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阿维A可能通过调节外周血MCP-4表达水平发挥治疗银屑病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