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大鼠阿片精神依赖状态下,相关脑区磷脂酰乙醇胺结合蛋白(PEBP)及ERK活性的变化。方法建立条件性位置偏爱(CPP)模型模拟吗啡精神依赖的不同阶段,观察依赖相关重要脑区在大鼠CPP形成、熄灭及重建时PEBP表达和ERK活性的变化。结果海马、前额叶皮层、纹状体、伏隔核等4个脑区,CPP各阶段均未见PEBP表达水平有明显变化;但在CPP形成时,前额叶皮层的ERK活性明显升高,而CPP重建后,海马的ERK活性明显降低。结论吗啡成瘾不同阶段,药效-环境关联性记忆的形成和唤起涉及不同神经通路,ERK活性在其中十分关键,但PEBP可能并未参与ERK活性调节。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NM23A蛋白在吗啡依赖与自然戒断大鼠不同脑区与时程的表达差异。方法:采用8天剂量递增皮下给药法建立大鼠吗啡依赖、纳洛酮催促戒断以及自然戒断模型。根据大鼠戒断症状各指标评定戒断反应强度。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观察大鼠模型NM23A蛋白的脑区与时程表达差异。结果:相对于生理盐水组,NM23A蛋白的表达量在吗啡依赖大鼠海马区、纹状体均有特异性上调。在吗啡依赖与自然戒断模型中,大鼠体重在戒断d1开始下降,至d2降至最低点,d3开始回升;戒断症状评分d2、d3分数较高,然后逐渐降低;海马区NM23A蛋白表达量在末次给药6 h显示为显著上调,而自然戒断72 h下调至未处理组水平,持续至末次给药后14 d未有显著变化。结论:NM23A蛋白的表达与阿片类物质依赖及戒断有关,但相关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药物成瘾是一种慢性、反复发作性脑疾病,其机制尚未阐明。磷脂酰乙醇胺结合蛋白(PEBP)是近来发现的一种多功能蛋白,能够调节信号转导功能,也能通过水解产生的海马胆碱能神经刺激肽(HCNP)增强胆碱乙酰基转移酶(ChAT)活性而影响隔-海马胆碱能系统功能。但是,PEBP在药物成瘾中有何作用尚未见文献报道。我们采用蛋白质组学研究技术首次发现吗啡慢性处理能够上调大鼠海马内PEBP的表达,提示其与阿片成瘾可能有一定的相关性。鉴于PEBP可通过磷酸化与非磷酸化形式的转化而调节ERK和GRK的活性,我们首先研究了PEBP对μ阿片受体信号转导的影响。结果发现,μ阿片受体激活不影响PEBP磷酸化与非磷酸化之间的转化;过表达PEBP不影响μ阿片受体与激动剂处理诱导的G蛋白的偶联,也不影响μ阿片受体的磷酸化和脱敏,但是降低μ阿片受体激活后对腺苷酸环化酶活性的抑制和对ERK的激活,提示PEBP对μ阿片受体的信号转导有一定的调节作用。整体动物水平的研究发现,吗啡慢性处理导致大鼠海马内PEBP蛋白的表达水平特异性的上调,并呈现时间及剂量依赖性;而戒断3 d时海马内PEBP表达水平恢复至接近基础水平,之后其表达水平逐渐上调并维持至28 d。采用反义核酸的策略下调海马内PEBP表达,能够加重吗啡依赖的形成。进一步的调节机制研究发现,吗啡依赖及戒断引起海马内ChAT活性出现变化,其变化趋势与PEBP表达水平的变化完全一致,提示PEBP可能通过剪切成HCNP影响胆碱能系统功能而调节阿片依赖。因此,本文研究不仅发现PEBP对μ阿片受体信号转导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而且发现PEBP参与了阿片依赖过程,机制可能与影响海马内ChAT活性、进而影响胆碱能神经系统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慢性吗啡依赖及戒断对大鼠伏隔核(NAc)、尾壳核(CPu)及海马(Hip)中NSF附着蛋白(SNAPs)表达的影响。方法成年♂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吗啡组和戒断不同时间组,吗啡组大鼠背部皮下注射吗啡8d,每日3次,剂量递增,对照组大鼠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吗啡组末次注射吗啡4h后处死,断头取脑。自然戒断组分别在戒断不同时间处死动物。各组均设平行对照。利用RT-PCR和Western blot技术分别检测各脑区SNAPs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慢性吗啡依赖大鼠CPu内γ-SNAP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上调25%左右(P<0.01),NAc及Hip脑区则无明显变化,自然戒断d2、d3、d7组亦未观察到γ-SNAP明显的表达改变。α-SNAP和β-SNAP在吗啡依赖和自然戒断状态下3个被检脑区(NAc、CPu、Hip)均未检测到明显的表达变化。结论慢性吗啡依赖可增加CPu内γ-SNAP的表达,对α-SNAP和β-SNAP的表达没有影响,提示SNAPs 3种亚型在慢性吗啡依赖过程中行使不同的功能,可能与特定神经递质的分泌有关。慢性吗啡依赖及戒断引起的突触前神经递质释放改变可能不是由α-SNAP和β-SNAP表达量变化介导的,其具体机制可能与其内在活性变化或蛋白在细胞内的转位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八肽胆囊收缩素(CCK-8)、CCK-1受体拮抗剂L-364,718及CCK-2受体拮抗剂LY-288,513对吗啡戒断大鼠额叶皮质、海马、纹状体细胞内钙/钙调蛋白依赖性的蛋白激酶Ⅱ(CaMKⅡ)表达的影响。方法建立吗啡依赖及纳洛酮催促戒断大鼠模型,观察CCK-8、L-364,718及LY-288,513对吗啡依赖大鼠戒断症状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上述脑区CaMKⅡ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①CCK-8、L-364,718及LY-288,513能明显改善吗啡依赖大鼠戒断症状的发生;②与盐水对照组相比,吗啡依赖组大鼠额叶皮质、海马、纹状体细胞内CaM KⅡ蛋白表达明显升高;纳洛酮催促戒断后上述脑区CaM KⅡ蛋白表达较吗啡依赖组均明显降低;③CCK-8、L-364,718及LY-288,513均使吗啡戒断大鼠额叶皮质、海马及纹状体内CaMKⅡ蛋白表达升高。结论 CaMKⅡ参与了吗啡依赖及戒断的形成,CCK-8及其受体拮抗剂抑制吗啡依赖大鼠戒断反应的机制可能与其对相关脑区CaMKⅡ蛋白表达的调节有关。  相似文献   

6.
慢性给予吗啡诱导大鼠蓝斑核Fos蛋白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研究吗啡戒断大鼠蓝斑核Fos蛋白表达情况。采用连续5dip吗啡建立大鼠吗啡依赖模型,纳洛酮催促后对桥脑蓝斑核进行Fos蛋白的免疫细胞化学实验(ICC)。结果发现吗啡组大鼠蓝斑核神经元Fos蛋白表达明显。这一结果从蛋白表达的角度证明蓝斑核在阿片类药物戒断中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7.
不同时程吗啡给药大鼠部分脑区超微病理变化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不同时程吗啡依赖大鼠依赖相关脑区超微病理结构变化。方法:背部皮下递增注射吗啡建立不同时程吗啡依赖大鼠模型,应用透射电镜对吗啡依赖大鼠依赖相关脑区LC、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黑质、豆状核、杏仁核、海马进行观察,并与空白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吗啡依赖大鼠依赖相关脑区部分神经细胞肿胀或固缩,神经毡灶性水肿,有髓神经纤维髓鞘分离,线粒体肿胀、畸形,内质网扩张,多聚核糖体解聚,轴突、树突灶性水肿,细胞器稀疏,突触小泡密集并向活性区聚集。空白对照组未见异常。结论:吗啡依赖大鼠依赖相关脑区神经细胞呈缺血、缺氧性及退行性改变。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吗啡依赖大鼠不同脑区肌动蛋白及其结合蛋白p-cofilin的表达变化。方法 42只♂SD大鼠,随机分为吗啡依赖1周组(M1组)、2周组(M2组)和4周组(M4组),各依赖组均设对照,每组7只。吗啡依赖组采用剂量递增法腹腔注射吗啡,每日3次,连续7 d,日剂量按5,10,15,20,30,40,50 mg.kg-1逐日递增,对照组给与等体积的生理盐水。M2和M4组大鼠继续分别给予50 mg.kg-1盐酸吗啡,每天1次,连续注射1或3周。在最后一次给药后5 h断头处死大鼠,迅速分离前额叶皮质、海马、纹状体和丘脑。Western blot检测吗啡依赖大鼠不同脑区肌动蛋白及其结合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M2和M4组大鼠前额叶皮质内F-actin/G-actin比值分别上调53%(P<0.05)和102%(P<0.01);M2和M4组大鼠前额叶皮质内p-cofilin表达量分别上调93%(P<0.01)和88%(P<0.01)。M4组大鼠海马中F-actin/G-actin比值上调94%;M2和M4组大鼠海马中p-cofilin蛋白表达量分别上调45%(P<0.05)和30%(P<0.05)。M2和M4组大鼠纹状体内p-cofilin的蛋白表达量分别下调25%(P<0.05)和30%(P<0.05)。结论长期吗啡处理可诱导大鼠形成依赖,伴随着依赖相关脑区肌动蛋白重构,并呈现脑区特异性和时间依赖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慢性吗啡依赖大鼠腹侧背盖区(Ventraltegmentalarea,VTA)、伏隔核(Nucleusaccumbens,NAc)、前额皮质(Prefrontalcortex,PC)、海马(Hippocampus)及去甲肾上腺能神经中枢蓝斑(Locuscoeruleus,LC)五个脑区Gi2蛋白的改变,探讨慢性吗啡依赖的可能机制。方法18只SD大鼠随机分为三组:慢性吗啡依赖组、戒断组和空白对照组。慢性吗啡依赖组和戒断组腹腔注射吗啡,建立吗啡成瘾模型,戒断组腹腔注射纳络酮(5mg/kg)30min后断头处死各组大鼠,取出脑组织,进行冰冻切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NAc、PC、LC、VTA和Hippocampus五个脑区相对Gi2蛋白水平。结果慢性吗啡成瘾组和戒断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NAc区Gi2蛋白水平明显降低(P<0.01),LC区Gi2蛋白水平却明显升高(P<0.01),其它脑区未发现明显变化。结论慢性吗啡成瘾可引起大鼠脑内Gi2蛋白水平发生改变,但各脑区Gi2蛋白水平的改变并不相同。Gi2蛋白水平的改变可能是吗啡耐受和依赖潜在的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吗啡戒断大鼠侧脑室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GDNF)反义寡脱氧核苷酸注射后对海马GDNF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SD大鼠侧脑室立体定位,皮下注射吗啡建立吗啡依赖大鼠模型,侧脑室微注射GDNF有义和反义寡脱氧核苷酸,纳洛酮催促戒断,应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海马GDNFmRNA的表达。结果:侧脑室注射GDNF反义寡脱氧核苷酸能显著抑制大鼠吗啡戒断症状评分(n=t,p〈0.05)。吗啡依赖大鼠海马CA2区GDNFmRNA表达较对照组显著增加(n=3,P〈0.05),CA1和CA3区变化不明显;吗啡依赖大鼠纳洛酮(4mg/kg,岫催促戒断后海马CA1、CA2和CA3区GDNFmRNA表达较依赖组有增加趋势,但均没有显著差异心=3,P〉0.05);吗啡依赖大鼠纳洛酮激发前24h侧脑室注射GDNF反义寡脱氧核苷酸能显著抑制吗啡依赖大鼠依赖和戒断后CA2区GDNFmRNA表达的增加(n=3,p〈0.05),而CA1和CA3区与戒断组大鼠相应区域相比没有差异;吗啡依赖大鼠纳洛酮激发前24h侧脑室注射GDNF有义寡脱氧核苷酸与戒断组大鼠相比海马CA1、CA2和CA3区GDNFmRNA表达均没有显著性差异(n=3,P〉0.05)。结论:在转录水平,海马CA2区GDNF表达的变化在吗啡依赖和戒断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吗啡条件性位置偏爱(cPP)大鼠中脑腹侧被盖区-伏核-前额叶皮质(VTA—NAc—PFC)奖赏环路3个脑区多巴胺(DA)递质和多巴胺2受体(D2受体)的同步变化,从神经递质和受体层面探讨该环路中多巴胺能系统的阿片类精神依赖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生理盐水组,吗啡剂量递增注射建立大鼠吗啡cPP模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各脑区DA含量;免疫组化和Westernblot技术检测D2受体的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伴药箱停留时间增加;vTA、NAc、PFC的DA递质升高、D2受体平均吸光度值和平均光密度值均降低,同Ns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奖赏环路3个脑区多巴胺递质的增加和D2受体表达下调的同步改变,与吗啡精神依赖的形成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慢性吗啡处理大鼠相关脑区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改变,以及左旋四氢巴马汀和左旋千金藤啶碱的干预作用。方法:以剂量递增给药方式建立吗啡慢性依赖模型后分别给予左旋四氢巴马汀、左旋千金藤啶碱和等体积蒸馏水(作为自然戒断组)治疗30d。制备相关脑区的冰冻切片,进行GFAP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测定阳性细胞的平均吸收度。结果:自然戒断组大鼠前额叶皮质、伏隔核壳区、海马CA.区、黑质、杏仁核的GFAP表达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差异,但中脑腹侧背盖区(VTA)GFAP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左旋四氢巴马汀及左旋千金藤啶碱组大鼠脑VTA区GFAP表达较自然戒断组均显著降低,且可达到正常水平。结论:GFAP表达持续升高反映吗啡处理对VTA区的损伤,左旋四氢巴马汀及左旋千金藤啶碱可以使GFAP表达恢复正常,可能是它们对成瘾药物的精神依赖性有干预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3.
阿片依赖是慢性复发性脑病,对我国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公共卫生造成了严重威胁。我们前期研究发现胍丁胺增强吗啡镇痛、对抗吗啡耐受及躯体依赖,本研究进一步分别采用反映精神依赖不同侧面的多种动物模型评价了胍丁胺抗吗啡精神依赖及防复吸作用,并探讨了其可能机制。在大鼠条件性位置偏爱(CPP)、行为敏化、辨别给药(DD)、自身给药(SA)模型上,从药物的奖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慢性腹腔注射(ip)吗啡对大鼠下丘脑、海马、纹状体中前强啡肽原mRNA(PPD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 :2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吗啡依赖组和对照组;依赖组大鼠ip 吗啡12d,建立吗啡依赖模型 ,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于d13断头处死大鼠 ,取出下丘脑、海马、纹状体组织,以NorthernBlot印迹杂交检测其中PPD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依赖组大鼠下丘脑、海马、纹状体中PPDmRNA的表达水平分别下降至51.5 %±s4.7 %、81.3 %±s4.5 %、62.3%±s4.5 % ,明显低于生理盐水对照组 (P<0.05)。结论·· :吗啡依赖大鼠下丘脑、海马、纹状体中PPDmRNA的表达水平较生理盐水对照组有显著下降,不同脑区PPDmRNA的表达水平与吗啡耐受和依赖的神经生物学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东莨菪碱对吗啡诱发条件位置性偏爱(conditioned place preference,CPP)重现大鼠杏仁核(amygdala nucleus,Amy)c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phospho-cAMP response element binding protein,p-CREB)和c-Fos表达的变化。方法:以剂量递增法建立大鼠CPP模型,生理盐水替代吗啡训练大鼠,使形成的CPP逐渐消退,小剂量吗啡激活已消退的CPP。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测定不同剂量东莨菪碱对吗啡诱发CPP重现时大鼠杏仁核p-CREB和c-Fos的变化。结果:东莨菪碱可抑制吗啡点燃诱发大鼠CPP重现行为;并可减少吗啡诱发的CPP重现时大鼠杏仁核p-CREB和c-Fos的表达。结论:东莨菪碱对小剂量吗啡诱发吗啡依赖大鼠CPP重现行为的抑制作用可能与其抑制大鼠杏仁核p-CREB和c-Fos蛋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针刺对吗啡依赖戒断大鼠大脑皮层c-fos的表达影响。方法建立吗啡依赖大鼠模型,联合针刺肾俞、足三里穴,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大脑皮层c-fos蛋白表达。结果治疗后,针刺组大脑皮层的c-fos表达低于戒断组(P<0.05)。结论针刺肾俞、足三里穴改善吗啡依赖大鼠戒断症状可能与大脑皮层的c-fos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毒蕈碱(M)受体拮抗剂对吗啡依赖大鼠脊髓和脑干前脑啡肽原和前强啡肽原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 本文利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以β-actin mRNA为内标检测了PPE mRNA。结果 吗啡依赖大鼠脊髓和脑干PPE基因表达和正常大鼠相比都略有增加,吗啡依赖大鼠注射纳洛酮激发戒断反应后,脊髓PPE基因表达增加,而脑干中变化不明显。吗啡依赖大鼠脊髓和脑干PPD基因表达都低于正常  相似文献   

18.
洛非西定抑制吗啡依赖大鼠蓝斑Fos蛋白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洛非西定控制阿片类戒断症状的分子机理。方法·· :采用连续5dip 吗啡,建立大鼠吗啡依赖模型 ,给予洛非西定干预、纳洛酮促瘾后观察戒断症状 ,并取桥脑蓝斑切片 ,进行Fos蛋白免疫细胞化学实验。结果··:吗啡依赖大鼠经洛非西定干预后 ,由纳洛酮催促的戒断症状明显低于未经洛非西定处理组 ;经洛非西定干预后 ,蓝斑Fos蛋白免疫反应活性明显低于未经洛非西定处理组 ;但较盐水对照组高。结论·· :洛非西定能抑制吗啡依赖大鼠戒断症状以及蓝斑Fos蛋白的表达。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慢性吗啡处理的大鼠停药后不同时间前额叶皮质(PFC)脑区多巴胺转运体(DAT)和五羟色胺转运体(5-HTT)水平的变化。方法:将50只6SD大鼠随机等分为试验组,即吗啡成瘾组(n=25)和生理盐水对照组(n=25)。试验组每天两次腹腔注射(ip)吗啡,起始剂量5mg·kg^-1,逐日递增,直至d10时50mg·kg^-1;其中根据动物存活的时间分为吗啡戒断后0d组(M0),1d组(M1),6d组(m6),14d组(M14),21d组(M21),每组5只;对照组用相同方式注射同体积的生理盐水。试验组和对照组在相同时间点处死,取PFC脑区脑组织含DAT和5-HTT的行免疫组化染色,用图像分析系统测量免疫阳性产物的灰度均值并进行同期间相同点比较。结果:(1)5-HTT灰度均值试验组组内不同时点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01);试验组和对照组组间相同时点比较,除M6以外余各时点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P〈0.001),试验组和对照组组间相比均升高,试验组M1最高。(2)DAT灰度均值试验组组内不同时点对比均差异有显著性(P〈0.001),试验组和对照组组间相同时点对比差异亦有显著性(P〈0.001),表现在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M0、M1升高,M6、M14降落,M21又开始回升。结论:慢性吗啡处理后,PFC脑区DAT和5-HTT的表达在戒断初期降低,中期升高,后期再降低,表明PFC区的DAT、5-HTT参与了阿片类物质依赖的形成。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急性吗啡成瘾后大鼠腹侧背盖区(Ventral tegmental area,VTA)、伏隔核(Nucleus accumbens,NAc)、前额皮质(Prefrontal cortex,PC)、海马(Hippocampus)及去甲肾上腺能神经中枢蓝斑(Locus coeruleus,LC)五个脑区Gi2蛋白的改变,探讨急性吗啡成瘾的可能机制。方法18只SD大鼠随机分为三组,每组6只,分别是急性吗啡成瘾组、急性吗啡戒断组、空白对照组。吗啡成瘾组和戒断组腹腔注射吗啡,直到吗啡成瘾模型建立。戒断组腹腔注射纳络酮5mg/kg,作用30min后断头处死各组大鼠。取出脑组织,进行冰冻切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NAc、PC、LC、VTA和Hippocampus五个脑区相对Gi2蛋白水平。结果急性吗啡成瘾组和急性戒断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NAc区Gi2蛋白水平有明显降低(P<0.01),其它脑区则未发现明显的改变。结论急性吗啡成瘾可引起大鼠脑内Gi2蛋白水平发生改变,NAc区Gi2蛋白水平有明显降低,其它脑区则未发现明显的改变。Gi2蛋白水平的改变可能是吗啡耐受和依赖潜在的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