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目的探讨颈动脉硬化和C反应蛋白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8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内膜,免疫比浊法测定其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并与40例同期住院的非脑血管疾病患者作对照。结果脑梗死组颈动脉内膜斑块明显多于对照组(P<0.01),且以软斑和混合斑为主,而对照组以硬斑为主;脑梗死组C反应蛋白水平为9.85±2.28 mg/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28±1.23 mg/L(P<0.01);软斑、混合斑、硬斑、正常颈动脉、内膜毛糙组C反应蛋白水平分别为9.80±2.43 mg/L、10.72±2.55 mg/L、7.46±2.54 mg/L、6.15±1.71 mg/L及6.38±1.96 mg/L。前两组与后三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后三组之间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明显增多,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升高,C反应蛋白水平可以反应颈动脉斑块的性质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和急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64例首次发病的脑梗死患者和20例健康体检者,应用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测定血清MMP-3浓度,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血清hs-CRP浓度.应用颈动脉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状况,并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MMP-3和hs-CRP浓度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不稳定斑块组(混合斑块组、软斑组)血清MMP-3和hs-CRP浓度显著高于稳定斑块组(硬化斑块组)和内膜毛糙组(P<0.01).血清MMP-3和hs-CRP浓度分别与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呈正相关.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MMP-3和hs-CRP水平可以反映颈动脉斑块的性质和稳定性,是临床了解脑梗死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3.
于源东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5,(3):396-397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表达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发生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0年6月—2012年3月住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78例为研究对象,同时选取同期健康人60名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测不同观察者hs-CRP表达水平,对比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与对照组hs-CRP水平。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按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类型分组,对比分析不同组别间hs-CRP水平,分析hs-CRP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的相关性。结果急性脑梗死组患者血清hs-CRP表达水平为(7.87±3.94)mg/L,组间对比发现,急性脑梗死组的hs-CRP表达水平显著升高;斑块形成组患者的hsCRP表达水平最高,达到(12.40±3.57)mg/L,与IMT正常组、内膜增厚组相比显著升高,且内膜增厚组患者的hs-CRP水平与IMT正常组相比也显著升高;不稳定斑块组的血清hs-CRP表达水平为(14.63±3.41)mg/L,与稳定斑块组患者相比显著升高。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同时hs-CRP表达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及其稳定性程度间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C反应蛋白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筛选94例首次发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应用颈动脉超声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特征,并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残疾率和死亡率进行评价.结果 与低C反应蛋白组脑梗死患者相比,高C反应蛋白组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和不稳定性斑块的发生率显著增高(P<0.05);高C反应蛋白组脑梗死死亡率、残疾率和神经功能缺失评分均显著高于低C反应蛋白组(P<0.01).结论 C反应蛋白可以反映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特征和斑块的稳定性,是了解脑梗死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5.
颈动脉粥样硬化超声标识及血清C-反应蛋白与冠心病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旨在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超声标识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其严重程度的预测价值;血清C-反应蛋白(CRP)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朱海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1,19(7):1084-1085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carotid atherosclerosis,CAS)斑块性质与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关系。方法选取148例脑梗死患者,根据其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结果将其分为CAS不稳定斑块组、稳定斑块组和无斑块组,同时选取5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对4组人员的hs-CRP血清水平进行统计比较。结果健康对照组血清hs-CRP水平明显低于其他3组;而不稳定斑块组水平又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及无斑块组。结论 hs-CRP与CAS的形成及稳定性密切相关,可能是不稳定性斑块的临床标志物,为斑块稳定性评估及干预疗效监测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相关性。方法对来院就诊的10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健康体检者96例均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观察有无颈动脉斑块形成及斑块的性质,同时进行血清hs—CRP浓度的测定。结果两组研究对象IMT正常者中hs—CRP浓度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脑梗死组中IMT正常者10例,增厚者19例,生成斑块者73例,3组患者hs—CRP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且两两比较各组患者hs—CRP水平间差异亦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颈动脉斑决生成者中稳定斑块者与不稳定斑块者hs—CRP间差异亦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血清hs—CRP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有一定相关性,炎症反应可能参与了急性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血浆正五聚蛋白(PTX)3、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相关性。方法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240例,根据颈动脉彩超检查结果分为不稳定斑块组75例、稳定斑块组80例和内膜增厚组85例。另选取经颈动脉彩超检查无异常体检者82例为正常对照组,检测四组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hs-CRP及PTX3水平。结果各组年龄、性别及合并糖尿病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高血压的比例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其余三组TC、TG、LDL-C、PTX3、hs-CRP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HDL-C水平显著降低(P<0.05),且内膜增厚组、稳定斑块组、不稳定斑块组患者血清PTX3、hs-CRP呈增高趋势(P<0.05)。与内膜增厚组比较,不稳定斑块组、稳定斑块组TC、TG、LDL-C水平、IMT均显著升高(P<0.05),不稳定斑块组HDL-C显著降低(P<0.05)。与稳定斑块组比较,不稳定斑块组TG、LDL-C水平显著升高(P<0.05),HDL-C显著降低(P<0.05)。Pearson相关分析示颈动脉IMT与血清TG、LDL-C、hs-CRP、PTX3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TC、HDL-C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PTX3和hs-CRP作为炎性因子,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呈正相关,可反映患者动脉粥样斑块的稳定程度。 相似文献
9.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相关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检测及治疗,探讨与其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以240例脑梗死组与240例非脑血管病组为研究对象,检测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斑块、狭窄程度,将非脑血管病组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一组用阿斯匹林及阿托伐他汀,另一组单用阿斯匹林,1年后复查颈动脉血管超声,对比治疗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大小,比较脑梗死的发生率。结果脑梗死组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斑块、狭窄程度与非脑血管病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非脑血管病组斑块形成者经干预治疗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不同程度缩小,无显著性差异(P>0.05),脑梗死发生率减少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发病关系密切,对其进行干预性治疗可减少脑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孙为生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5,(3):404-405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与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颈动脉斑块性质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4月—2013年4月收治的92例急性脑梗死病人作为观察组,另选取我院门诊参加体检的89例健康自愿者作为对照组。对全部受试者颈动脉各部分进行超声检测,分析两组观察者的血清hs-CRP含量、不同斑块性质血清hs-CRP平均含量、颈动脉内中膜平均厚度以及斑块检出率。结果观察组血清hs-CRP含量与颈动脉内中膜平均厚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斑块检出率(81.52%)显著高于对照组(37.08%)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不稳定斑块组病人的血清hs-CRP平均含量显著高于无斑块组及稳定斑块组(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与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含量及颈动脉斑块性质之间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其在急性脑梗死防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探讨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硬化斑块C-反应蛋白(CRP)、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等指标变化,分析这些指标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对自2010年到我院就诊的脑梗死患者67例(观察组)及健康体检患者60例(对照组)进行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检查,观察期颈动脉硬化斑块状态,同时对两组患者的CRP、LDL/HDL等指标进行检测。结果 67例观察组患者中颈动脉斑块检出患者57例,检出率达85.1%,60例对照组患者颈动脉斑块检出患者11例,检出率达18.3%,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颈动脉斑块通常位于同一侧,且以通常位于颈动脉分叉处。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CRP、LDL水平较高,HDL的水平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硬化斑块、CRP与LDL/HDL水平相互关联,共同影响脑梗死的形成,反应脑梗死的临床表现,对于脑梗死的干预及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血尿酸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89,自引:0,他引:89
研究表明 ,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和血尿酸 (UA)浓度与心血管危险因素明显相关。了解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于高血压病、动脉粥样硬化及冠心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一、资料与方法89例高血压病患者 (排除继发性高血压和痛风 )分为三组。内膜增厚组 :2 9例 (男 2 5例 ,女 4例 ) ,年龄 5 1~ 81(6 5 0± 6 6 )岁。内膜斑块形成组 :30例 (男 2 2例 ,女 8例 ) ,年龄 5 3~ 79(6 6 3± 6 5 )岁。管腔狭窄组 :30例 (男 2 4例 ,女 6例 ) ,年龄 5 5~ 80 (6 8 2± 6 1)岁。各组间年龄差异无显著性。应用美国Acuson 12 8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 相似文献
13.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6,(12)
目的探究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内脂素、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血栓前体蛋白(TpP)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该院就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0例为观察组,同期健康体检者90例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测定血清内脂素,采用速率散射比浊法定量检测血清hs-CRP,在观察组发病后6、12、24 h通过ELISA测定TpP,并比较两组差异。结果观察组血清内脂素、hs-CRP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TpP在发病后6 h开始上升,12 h达高峰,24 h略有下降,但仍维持在较高水平,各时间点与对照组比较均差异显著(P0.05)。结论血清内脂素、hs-CRP及TpP的检测对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的预防、进展及预后判断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应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仪检测60例脑梗死患者双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和僵硬系数,并与对照组(n=60)进行比较.结果:腩梗死组斑块检出率显著高于埘照组(90%对28%,P<0.005);脑梗死组软斑构成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扁平斑和硬斑构成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5);脑梗死组IMT和β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而且IMT与β值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相关性的超声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脑梗死的常见原因。许多临床试验从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超声表现的不同角度探讨了相应参数与脑梗死及其亚型之间的相关性。颈动脉粥样硬化在脑梗死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仍然存在许多争论,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糖耐量异常是糖尿病的前期状态,主要表现为餐后血糖升高.近年来的研究显示,糖耐量异常状态的大血管病变情况与糖尿病相似,它与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关系日益受到重视.文章就其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做了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OCSP分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 对14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OCSP分型,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病变情况,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急性脑梗死OCSP各亚型的相关性.结果 急性脑梗死患者OCSP各亚型构成比为:部分前循环梗死为43.1%,腔隙性梗死为39.0%,后循环梗死为11.6%,完全前循环梗死为6.3%;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有斑块者占70.5%,完全前循环梗死+部分前循环梗死组患者中占斑块检出率的55.3%;不稳定性斑块患者的检出率为46.9%、斑块≥4个的患者为33.3%、斑块平均个数为3.26±1.87个,明显高于其它两型(P0.05).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斑块稳定性、个数与完全前循环梗死和部分前循环梗死的形成密切相关,对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有斑块检出者应尽早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18.
<正>急性脑梗死是最常见的脑卒中类型,占全部脑卒中的60%~80%[1]。而动脉粥样硬化是最常见的原因。一般认为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轻度及中重度升高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重度升高主要见于遗传病[2]。为了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Hcy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本文对2011年1月至2012年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关系及影响因素.方法 入选脑梗死患者59例及对照组56例,采集相关病史并均进行颈部血管彩超检查,比较两组间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及相关危险因素的差异.结果 两组颈动脉斑块均以颈总动脉分叉处(BIF)最为多见,脑梗死组为71.19%,对照组为51.79%,脑梗死组各部位发现斑块比例均较对照组增高(P<0.05或P<0.01);两组颈动脉斑块均以混合斑最为多见,脑梗死组为61.02%,对照组为32.14%,两组混合斑块及不稳定斑块(混合斑+软斑)所占比例有显著差异(P<0.05或P<0.01).结论 颈动脉粥样斑块尤其是不稳定性斑块与脑梗死的发生有密切的联系,可作为预测脑梗死的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及其与血脂、血尿酸、C-反应蛋白的关系.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22例正常老年人(对照组)、47例老年高血压患者(A组)、43例老年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B组)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粥样硬化斑块、血流参数[收缩期峰值流速(Vmax)、阻力指数(RI)];同时检测血脂、血尿酸(UA)及C反应蛋白(CRP).结果A组与对照组比较,平均IMT、最大IMT及CRP增高(均为P<0.001),斑块发生率、VmaxRI、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UA增高(均为P<0.05);B组与A组比较,平均IMT、最大IMT、RI及CRP增加更为明显(均为P<0.001),斑块发生率、Vmax、TC、甘油三酯(TG)、LDL-C、UA也有相应变化(均为P<0.05).结论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与许多危险因素有关,防治应采取综合措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