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观察肝郁脾虚因素对H22荷瘤小鼠腹水瘤细胞增殖周期的影响以及疏肝健脾方药的治疗作用。方法:小鼠腹腔接种H22肿瘤细胞后给予肝郁脾虚因素刺激,建立肝郁脾虚证与移植性腹水瘤的病证结合模型,治疗组给予疏肝健脾方药。10d后处死小鼠,抽取腹腔液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肿瘤细胞增殖周期。结果:病证结合组与单纯肿瘤组比较,S期细胞比率(S-phasefraction,SPF)明显上升(P<0.01),G1期细胞比率明显下降(P<0.01);中药治疗组与病证结合组比,SPF明显下降(P<0.01),G1和G2/M期细胞比率明显上升(P<0.01)。结论:肝郁脾虚因素可以使H22荷瘤小鼠腹水瘤细胞SPF明显上升,促进肿瘤细胞分裂增殖。而疏肝健脾方药对肝郁脾虚因素所致的肿瘤细胞增殖周期改变有明显的逆转作用。  相似文献   

2.
张燕  谢旭善 《光明中医》2016,(17):2454-2457
目的疏肝健脾汤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虚证的临床观察。方法采取随机对照研究方法,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郁脾虚证160例,试验组100例和对照组60例。采取单中心、随机、阳性对照及自身对照、单盲的研究方法,观察12周。结果两组综合疗效比较,治疗12周后,试验组显效36例,有效55例,总有效率为91%。对照组显效12例,有效38例,总有效率为8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综合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血清ALT水平在治疗4周、治疗8周及治疗结束后均进行性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1)。治疗后试验组血清ALT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清AST水平在治疗4周、治疗8周及治疗结束后均进行性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1)。治疗后试验组血清AST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清TBIL水平在治疗4周、治疗8周及治疗结束后均进行性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1)。治疗后试验组血清TBIL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乙肝病毒学指标改善情况,经统计,试验组总阴转率为39%,对照组为34.2%,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疏肝健脾汤能够改善患者肝功能、病情分度、病毒指标,且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3.
4.
目的观察疏肝健脾冲剂治疗肝郁脾虚型脾胃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疏肝健脾冲剂治疗肝郁脾虚型脾胃病80例,对照组三九胃泰冲剂30例,治疗1个月。结果疏肝健脾冲剂治愈32例,显效30例,有效14例,总有效率95.0%;三九胃泰冲剂治愈6例,显效10例,有效9例,总有效率83.3%。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疏肝健脾冲剂治疗肝郁脾虚型脾胃病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疏肝健脾中药复方对肝郁脾虚证IBS-D模型大鼠内脏敏感性的影响。方法 40只雄性大鼠分为正常参照组、中药组、西药组、对照组,每组10只。采用母子分离+慢性束缚+番泻叶灌胃方法复制肝郁脾虚证IBS-D模型(除正常参照组外),分别给予中药组、西药组、对照组疏肝健脾中药复方煎剂、马来酸曲美布汀、生理盐水灌胃,观察治疗前后各组大鼠一般情况、体质量增长率变化、腹部回缩反射(AWR)的阈值和避水应激后大鼠排便情况。结果治疗后各组大鼠一般情况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中药组及西药组大鼠的体质量相对增长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中药组及西药组相对于对照组均能显著升高大鼠的内脏敏感压力阈值(P0.05);经急性避水应激实验,中药组及西药组排便次数及排便重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疏肝健脾中药复方能有效降低肝郁脾虚证IBS-D大鼠内脏高敏感性,减少应激状态下排便反应。  相似文献   

6.
2型糖尿病是一种以血糖升高为特征的代谢异常症候群。症状常见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其属中医消渴病范畴。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及人口老龄化,发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危害我国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笔者以疏肝健脾法治疗该病120例,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应用疏肝健脾方对患有肝郁脾虚型不孕症的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分析.方法 抽取76 例患有肝郁脾虚型不孕症的临床确诊患者病例,将其分为A、B 两组,平均每组38 例.A 组患者采用常规西药进行治疗;B 组患者采用疏肝健脾方进行治疗.结果 B 组患者在治疗后的不孕症改善效果明显优于A 组;治疗过程中出现不孕症的人数明显少于A 组.结论 应用疏肝健脾方对患有肝郁脾虚型不孕症的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疏肝健脾颗粒对溃疡性结肠炎(UC)肝郁脾虚型的临床疗效。方法:57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9例给予疏肝健脾颗粒口服,对照组28例给予柳氮磺吡啶肠溶片口服,治疗4周。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93.1%,对照组75%,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O.05)。结论:肝郁脾虚型的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用疏肝健脾颗粒治疗可以明显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健脾疏肝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虚型的疗效。方法:12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采用健脾疏肝方治疗,对照组采用乙肝解毒胶囊治疗。结果:治疗组愈显率为85.0%,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分别为70.0%和90.0%。治疗组愈显率较对照组为高(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各项HBV标志物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的恢复较对照组显著(P〈0.05),但A/G的恢复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健脾疏肝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虚型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0.
糖尿病共病抑郁障碍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西医治疗以抗抑郁治疗为主,易产生各种不良反应。在中医辨证分型中,肝郁脾虚型是糖尿病共病抑郁障碍的常见分型,应用疏肝健脾法治疗可有效改善症状、减轻不良反应,值得进一步研究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肝郁、脾虚和肝郁脾虚模型大鼠甲状腺功能的变化及应用疏肝健脾方后的效用。方法: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肝郁组、脾虚组、肝郁脾虚组、肝郁柴疏四君子汤组(肝郁治疗组)、脾虚柴疏四君子汤组(脾虚治疗组)、肝郁脾虚柴疏四君子汤组(肝郁脾虚治疗组)7组,每组10只。肝郁组、脾虚组、肝郁脾虚组及其各治疗组大鼠分别采用慢性束缚、过度疲劳+饮食失节、慢性束缚+过度疲劳+饮食失节法造模,正常对照组不予处理;3个模型治疗组分别于造模第2周末(即造模第15天起),按3.57 g·kg-1给予大鼠柴疏四君子汤颗粒灌胃,连续2周;各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给予等量蒸馏水。实验第29天,测定各组大鼠血清三碘甲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促甲状腺激素(TSH)、血清和下丘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结果:与正常组相比,肝郁组、脾虚组和肝郁脾虚组大鼠血清T3,T4,TRH均显著降低(P<0.05),TSH均显著升高(P<0.05);脾虚组和肝郁脾虚组大鼠下丘脑TRH均显著降低(P<0.05);肝郁组大鼠下丘脑TRH无明显变化。与肝郁组相比,肝郁柴疏四君子汤治疗组大鼠血清T4显著升高(P<0.05),TSH显著降低(P<0.05),血清T3TRH和下丘脑TRH无明显变化;与脾虚组相比,脾虚柴疏四君子汤治疗组大鼠血清T3显著升高(P<0.05),TSH显著降低(P<0.05),下丘脑TRH有升高趋势,血清T4,TRH无明显变化;与肝郁脾虚组相比,肝郁脾虚柴疏四君子汤治疗组大鼠血清T3,下丘脑TRH均显著升高(P<0.05),血清TSH显著降低(P<0.05),血清T4,TRH无明显变化。结论:肝郁、脾虚、肝郁脾虚三证模型大鼠存在甲状腺功能减低并伴有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调节异常,其中肝郁证存在下丘脑TRH的释放障碍,脾虚和肝郁脾虚则同时还存在TRH合成的抑制。柴疏四君子汤对3个证候模型的甲状腺功能及其轴调节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但以对肝郁脾虚证的作用最优。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体针联合四花穴麦粒灸治疗肝郁脾虚型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患者随机分为针灸组30例和西药组30例。针刺组予体针联合四花穴麦粒灸治疗,西药组予口服艾司唑仑治疗。两组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14 d后进行睡眠率、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 PSQI)、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量表简表( WHOQOL-BREF)测评,统计疗效和复发率。结果:针灸组有效率为93.33%,近期复发率为10.71%,远期复发率为17.86%,西药组有效率为73.33%,近期复发率为31.82%,远期复发率为40.91%。针刺组睡眠率和PSQI评分的睡眠质量、睡眠时间、睡眠效率及日间功能改善均优于西药组( P〈0.05),其WHO-QOL-BREF的生理、心理领域评分增幅也高于西药组(P〈0.05)。结论:体针联合四花穴麦粒灸治疗肝郁脾虚型失眠能有效提高睡眠率,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和生活质量,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13.
槐定碱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观察槐定碱对巨噬细胞功能的影响。以 YC花环试验、活化 MΦ的 NO诱生量及胞内溶菌酶与超氧化物岐化酶的活性、小鼠脾脏和胸腺的组织学形态变化为观察指标。结果 ,灌胃槐定碱小鼠的腹腔 MΦC3 b受体数量较对照组显著升高 ;与对照组比较 ,脾组织中脾小体融合增大 ,MΦ增多。槐定碱不影响腹腔活化 MΦ内 SOD活性 ,但对腹腔活化 MΦ的 NO诱生量及胞内 L SZ活性有抑制趋势。结论 ,槐定碱可增强正常小鼠 MΦ功能 ,并促进脾脏免疫细胞增殖 ,而对活化 MΦ的功能则表现抑制倾向。  相似文献   

14.
涂志红 《光明中医》2013,(11):2287-2288
目的 自拟补脾益胃散治疗脾虚气滞型FD的临床疗效.方法 104例采用随机、对照的试验设计方法,治疗组52例,以服用自拟补脾益胃散治疗;对照组52例,以服用枳术颗粒治疗.结果 补脾益胃散对改善脾虚气滞型FD患者的胃排空功能具有较好疗效,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与枳术颗粒临床疗效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二者无差别,两组临床研究过程中均无不良反应.结论 自拟补脾益胃散对改善脾虚气滞型FD患者胃排空功能、改善临床症状疗效显著,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5.
肝郁脾虚因素促进DEN诱发大鼠实验性肝癌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观察肝郁脾虚因素刺激对二乙基亚硝胺(DEN)诱发大鼠实验性肝癌发生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实验性肝癌肝郁脾虚证动物模型。大鼠给予诱癌剂(DEN70mg/kg灌胃,每周1次,连续8周),同时给予肝郁脾虚(束缚加饮食失节法)刺激至第19周,断头处死,做病理切片,HER染色,镜下观察肝组织病变;取肝组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DNA含量;测定脾脏T,B淋巴细胞转化率和腹腔巨程式细胞吞噬中性红能力。结果:肝郁脾虚因素可明显降低该模型大鼠的体重和免疫功能并可使肝细胞DNA含量发生异常变化。结论:肝郁脾虚因素可促进DEN诱发大鼠实验性肝癌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柴胡疏肝散治疗肝郁脾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临床疗效.方法 60例肝郁脾虚型F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以柴胡疏肝散口服治疗,对照组以莫沙必利片口服,2组患者分别治疗3周,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理状况,观察2组患者的总有效率.结果 治疗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患者...  相似文献   

17.
参术胶囊对脾虚胃癌小鼠ERK信号通路中AP-1和IL-2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参术胶囊对脾虚胃癌小鼠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信号通路中转录激活蛋白-1(AP-1)和白细胞介素-2(IL-2)的影响,以探讨参术胶囊阻断脾虚胃癌发生的机制.方法:随机取17只SPF小鼠作为空白组正常喂养,其余小鼠均首日给予山西白醋15 mL·kg-1·d-1灌胃,次日给予10 mL·kg-1·d-1灌胃,连续9d,第10天给予N-亚硝基二乙胺(DENA)按2.8 mg· kg-1·d-1灌胃,连续110 d,建立脾虚胃癌小鼠模型.将模型动物随机分为模型组、胃复春片718 mg·kg-1·d-1剂量组、参术胶囊440,220,110 mg·kg-1 ·d-1剂量组,试验组从111 d起灌胃给药,连续30 d.实验结束后,观察各组小鼠一般情况的变化;HE染色观察参术胶囊是否阻断脾虚胃癌的发生;用免疫组化法研究参术胶囊对诱导脾虚胃癌模型ERK1/2,AP-1,IL-2等指标的影响.结果:参术胶囊作用脾虚胃癌小鼠模型30 d后,能改善诱发型脾虚胃癌小鼠模型一般状态,其病理表现较模型组明显减轻,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胃复春片组和参术胶囊440,220 mg·kg-1 ·d-1剂量组均能明显增强模型动物ERK1/2,AP-1,IL-2的表达(P <0.05,P <0.01),参术胶囊110 mg·kg-1·d-1剂量组能明显增强模型动物ERK1/2的表达(P<0.01),而对AP-1,IL-2的表达无明显改善.结论:参术胶囊可通过ERK信号通路阻断脾虚胃癌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熟地黄多糖对H22腹水瘤、S180肉瘤小鼠抑瘤作用及生存时间的影响。方法:观察熟地黄多糖对H22、S180荷瘤小鼠的抑瘤率、生命延长率、肝/体比、脾脏指数等指标的影响。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熟地黄多糖组抑瘤率、生命延长率、肝/体比、脾脏指数明显改善(P0.05)。结论:熟地黄多糖能明显地抑制H22、S180肿瘤生长,延长荷瘤小鼠存活时间,并能保护小鼠的肝脏、脾脏和体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当归、丹参和川芎嗪注射液(简称中药)对腹膜透析(PD)腹腔巨噬细胞(MC)功能的影响。方法:(1)将MC置于含当归、丹参和川芎嗪的腹膜透析液(CDS)的培养液中培养24h,测定3个中药组、CDS组和对照组MC的一氧化氮(NO)含量和对四甲基偶氮唑盐(MTT)还原能力。(2)MC分别置于含2、10、100μg/ml的3个中药的CDS中培养24h,观察不同浓度中药对MC吞噬能力、NO含量和MTT还原能力的影响,对照组为等量培养液代替CDS。结果:CDS组MC的NO含量和MTT还原能力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与CDS组比较,川芎嗪组的MC NO含量和3个中药组MC MTT还原能力均有明显提高(P<0.01),并随着培养液中的中药浓度的提高,3个中药组MC吞噬能力和NO含量均有显著增加。结论:在CDS中加中药能改善腹膜腔MC的防御功能,降低腹膜炎的发生率,对提高PD疗效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