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0 毫秒
1.
目的:探讨缺血预处理对大鼠移植胰腺冷缺血再灌注损伤和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24只糖尿病SD大鼠随机分为缺血再灌注组(I/R组,n=6)和缺血预处理组(IPO组,n=18),IPO组又根据不同方法分为3个亚组:IPO1组(再灌注30s,缺血30s1次,n=6)、IPO2组(再灌注30s,缺血30s3次,n=6)和IPO3组(再灌注30s,缺血30s6次,n=6)。24只SD大鼠为供体,I/R组和IPO组均行同种胰腺移植。另取6只SD大鼠为对照组。检测各组再灌注前、后血糖及再灌注后2h移植胰腺组织中SOD和MDA含量;TUNEL法观察移植胰腺组织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Blot检测移植胰腺组织Bax和Bcl-2蛋白表达情况。结果:1)再灌注后IPO各组相对于I/R组血糖低(P〈0.05,P〈0.01,P〈0.05);IPO2组较IPO1组和IPO3组血糖低(P均〈0.05);2)再灌注后IPO组较I/R组移植胰腺组织中SOD含量高(P均〈0.01),MDA含量低(P均〈0.01),IPO2组相对于IPO1组和IPO3组SOD含量高(P均〈0.05)、MDA含量低(P均〈0.05)。3)再灌注后IPO组较I/R组移植胰组织中AI值低(P均〈0.01),IPO2组相对于IPO1组和IPO3组AI值低(P均〈0.05);4)I/R组胰组织Bax蛋白高表达,Bcl-2蛋白低表达,IPO各组再灌注后移植胰组织Bax蛋白低表达,Bcl-2蛋白高表达,而IPO2组Bcl-2蛋白表达最高,Bax蛋白表达最低。结论:缺血预处理对大鼠移植胰腺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并可以减少移植胰腺缺血再灌注后的细胞凋亡,机制与减少氧自由基、上调Bcl-2蛋白和下调Bax蛋白有关。再灌注30s缺血30s重复3次是最佳的大鼠移植胰缺血预处理诱导办法。  相似文献   

2.
缺血预处理对大鼠胰腺移植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缺血预处理对大鼠胰腺移植的远期保护作用。方法 糖尿病大鼠随机分为缺血再灌注组(I/R组, n= 3 0 )和缺血预处理组(IPC组, n= 3 0 ),两组移植前2d,再灌注后3d和7d随机各杀死6只大鼠,取血查血糖及淀粉酶,同时取胰腺组织行HE染色; 6只大鼠用于观测各种代谢指标。其余6只大鼠用来观察大鼠存活率。结果 IPC组1个月存活率高于I/R组( 5 /6∶3 /6, P< 0. 0 1 );再灌注后IPC组各时间点血糖(P< 0. 0 1 )、血淀粉酶(P< 0. 0 1 )、进食量(P< 0. 0 5 )、排尿量(P< 0. 0 1 )和饮水量(P< 0. 0 5 )均低于I/R组;I/R组移植胰的损伤程度大于IPC组。结论 缺血预处理可增加大鼠胰腺移植的存活率,降低血淀粉酶活性,减轻胰腺的再灌注损伤程度,对大鼠胰腺移植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异丙酚联合缺血预处理对大鼠肺缺血苒灌注损伤时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雄性SD大鼠50只,200~250 g,随机分为5组(n=10):假手术组(S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异丙酚组(P组)、缺血预处理组(IP组)和异丙酚+缺血预处理组(P+IP组).阻断右肺门1 h后再灌注2 h制备大鼠单肺原位热缺血再灌注模型,P组夹闭右肺门前30 min持续静脉输注异丙酚30 mg·kg-1·h-1;IP组夹闭右肺门前先进行夹闭5 min,再灌注5 min,反复3次的缺血预处理;P+IP组夹闭肺门前30 min静脉输注异丙酚30 mg·kg-1·h-1和缺血预处理.于再灌注2 h时处死大鼠,取右肺下叶肺组织,光镜下观察肺组织病理学结果 ,计算肺损伤定量评价指标(IQA);检测肺凋亡细胞,计算肺细胞凋亡指数(AI);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Bcl-2、Bax蛋白表达;IQA、Bcl-2/Bax蛋白比值与AI作直线相关分析.结果 与S组比较,IR组、P组、IP组和P+IP组再灌注后IQA、AI均明显升高,IR组Bcl-2、Bax蛋白表达上调,Bcl-2/Bax蛋白比值降低(P<0.01);与IR组比较,P组、IP组和P+IP组IQA、AI均明显降低,Bcl-2蛋白表达水平、Bcl-2/Bax蛋白比值升高,IP组、P+IP组Bax蛋白表达下调(P<0.01),P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P组和IP组比较,P+IP组IQA及AI降低,Bcl-2/Bax蛋白比值升高(P<0.05);IQA与AI呈正相关(r=0.951,P<0.01);AI与Bcl-2/Bax蛋白比值呈负相关(r=-0.851,P<0.01).结论 异丙酚联合缺血预处理可通过调节Bcl-2和Bax蛋白的表达抑制细胞凋亡,减轻肺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缺血预处理加川芎嗪抑制肠缺血再灌注大鼠肝细胞凋亡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健康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sham,S)组、肠缺血再灌注(intestine ischemical reperfusion,IIR)组、川芎嗪治疗(ligustrazine,LGT)组、缺血预处理(ischemic preconditioning,IPC)组和川芎嗪 缺血预处理(LGT IPC)组5组。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肝组织Bcl-2和Bax蛋白表达,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原位切口末端标记(terminal deoxynucle-otidyltransferase mediated dUTP nick end labeling,TUNEL)技术检测肝细胞凋亡,并测定肝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结果LGT IPC组肝细胞凋亡指数明显低于除S组外的其他各组,Bcl-2蛋白表达明显增多,Bax蛋白表达明显减少,Bcl-2/Bax比值增高。同时LGT IPC组肝组织SOD活性增高,MDA含量降低。结论缺血预处理与川芎嗪联合应用对抑制肠缺血再灌注所致的肝细胞凋亡具有显著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丹参对大鼠移植胰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方法 建立SD大鼠同种异位全胰十二指肠移植模型,供体胰腺分别用肝素平衡盐液或肝素平衡盐液添加丹参进行低温(0℃~4℃)灌注保存60 min.光镜、电镜观察术后再灌注12 h胰腺腺泡细胞结构改变,测定血清中脂肪酶、淀粉酶及胰腺组织的细胞凋亡指数,应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Bcl-2,Bax蛋白表达. 结果 丹参组胰腺组织结构损伤明显轻于对照组,血清中脂肪酶、淀粉酶明显低于对照组;对照组凋亡指数明显大于正常组(P<0.01),丹参组凋亡指数明显小于对照组(P<0.01);丹参组Bcl-2蛋白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Bax蛋白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 结论 丹参可能通过上调Bcl-2蛋白表达,下调Bax蛋白表达,对大鼠移植胰腺缺血再灌注损伤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L-精氨酸(L-Arginine,L-Arg)对大鼠胰腺移植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SD大鼠作为供、受体行胰腺移植术,给予不同方式处理:假手术组(Sham):只行开腹术;对照组(Control):只行胰腺移植术,不行预处理;缺血预处理组(IPC):在供胰切取前阻断血供10min,然后再灌注10min;L-精氨酸组(L-Arg):行胰腺移植术,再灌注前先经下腔静脉注射L-Arg 10mg/kg体重;L-硝基精氨酸甲酯组(L-NAME):供胰切取时阻断血供10min,再灌注10min;然后行移植术,在再灌注前,先经下腔静脉缓慢注射L-NAME 10mg/kg体重。各组手术完成后,于再灌注6h检测血清淀粉酶、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一氧化氮(NO)水平,胰腺细胞凋亡指数、胰腺细胞bcl-2蛋白表达情况和胰腺组织病理改变。结果L-Arg和IPC都降低TNF-α水平(P〈0.01)和细胞凋亡水平(P〈0.01),NO水平升高(P〈0.01)。而L-NAME可阻断该保护效应。IPC和L-Arg均能激活bcl-2蛋白的表达。结论L-Arg可以模拟IPC对大鼠胰腺移植I/R损伤的保护作用,其机制与合成NO,激活bcl-2基因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缺血预处理(IPC)对大鼠皮瓣缺血再灌注(I/R)后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及其对皮瓣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机制。方法采用Wistar大鼠为实验动物,制备右下腹岛状皮瓣I/R模型。90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I/R组和IPC组。采用SABC法观察IPC对大鼠皮瓣缺血再灌注后Bcl-2、Bax蛋白表达规律。结果SABC法观察显示Bcl-2在缺血再灌注后4h有少量表达,24h达峰值,7d时明显减少。IPC组再灌注后4h表达较弱,3d达峰值,7d时明显减弱。IPC组与I/R组比较,Bcl-2在I/R后3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ax基因在I/R后4h表达,3d时达峰值,7d时仍有较高水平表达;IPC组各时间点Bax基因呈低表达,与I/R组比较,3d和7d时差异最显著(P〈0.01)。结论IPC诱导Bcl-2基因表达增加和抑制Bax基因表达可能是IPC诱导抗凋亡、产生皮瓣保护机制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比研究缺血预处理(IPC)、缺血后处理(IPO)以及二者联合应用(IPC-IPO)对胰腺缺血再灌注损伤(IRI)的保护作用。方法建立SD大鼠糖尿病模型,24只糖尿病大鼠用于建立胰腺移植模型,随机分为4组,每组6只:I/R组、IPC组、IPO组和IPC-IPO组,另6只糖尿病SD大鼠为假手术组(SO组),检测各组大鼠再灌注前、后血糖水平以及再灌注后2 h移植胰腺组织中SOD和MDA含量,并采用TUNEL法观察移植胰腺组织细胞凋亡情况。结果各组大鼠再灌注前血糖水平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O组大鼠再灌注后血糖水平明显高于其他4组(P<0.01);I/R组、IPC组、IPO组和IPC-IPO组大鼠再灌注后血糖水平均比再灌注前明显下降(P<0.05或P<0.01),I/R组又明显高于后3组(P<0.01),而后3组大鼠再灌注后血糖水平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再灌注后IPC组、IPO组和IPC-IPO组大鼠与I/R组比较MDA含量均明显降低(P<0.01),而SOD含量均明显升高(P<0.01);与SO组比较,I/R组、IPC组、IPO组和IPC-IPO组大鼠MDA均明显升高(P<0.01),而SOD含量均明显降低(P<0.01);IPC组、IPO组和IPC-IPO组大鼠MDA及SOD含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R组、IPC组、IPO组和IPC-IPO组大鼠再灌注后2 h胰腺组织中AI值分别为(47.31±4.52)%、(26.25±3.17)%、(24.73±3.62)%和(25.5±4.15)%,均明显高于SO组的(3.16±0.53)%,P<0.01;IPC组、IPO组和IPC-IPO组大鼠与I/R组比较AI值明显降低(P<0.01);而IPC组、IPO组和IPC-IPO组间AI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组织学检查显示,I/R组大鼠胰腺损伤最为明显。结论 IPO和IPC对胰腺的IRI均有相似的保护作用。IPC与IPO联合应用对大鼠胰腺IRI和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无叠加效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七氟烷预处理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mPTP)的影响.方法 成年雄性SD大鼠60只,体重250~300 g,随机分为5组(n=12):假手术组(S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七氟烷预处理组(Sev组)、线粒体ATP敏感性钾离子通道(mito-KATP通道)阻断剂5-羟癸酸(5-HD)+Sev组和5-HD组.采用大脑中动脉阻断法制备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S组只分离血管不置入线栓;I/R组制备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Sev组吸入2.4%七氟烷60 min行预处理,24 h后制备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5-HD+Sev组腹腔注射5-HD 40mg/kg,30 min后行七氟醚预处理,其余处理同Sev组;5-HD组腹腔注射5-HD 40 mg/kg,30 min后制备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于再灌注24 h时断头取缺血侧顶叶皮层组织,测定mPTP活性,Western blot法测定Bcl-2、Bax表达水平,并计算Bcl-2/Bax比值,采用TUNEL法检测神经元凋亡情况.结果 与S组比较,I/R组、Sev组、5-HD+Sev组和5-HD组凋亡神经元计数升高,Bcl-2和Bax表达上调,Bcl-2/Bax比值升高,mPTP活性升高(P<0.05);与I/R组比较,Sev组凋亡神经元计数减少,Bcl-2表达上调,Bcl-2/Bax比值升高,mPTP活性降低(P<0.05);与Sev组比较,5-HD+Sev组和5-HD组Bcl-2表达下凋,Bcl-2/Bax比值降低,mPTP活性升高(P<0.05);5-HD+Sev组与5-HD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七氟烷预处理可能通过激活神经元mito-KATP通道,上调Bcl-2的表达,从而抑制mPTP的大量开放减轻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时的神经元凋亡.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参附注射液对大鼠移植胰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正常SD大鼠为阴性对照组(NC组,n=6),糖尿病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阳性对照组(PC组,n=6)、参附预处理组(SF组,n=6)、红参预处理组(HS组,n=6)和附子预处理组(FZ组,n=6)。除对照组外各组均行胰腺移植,24只SD大鼠为供体。SF、HS和FZ组在移植前1日及术前30min经静脉分别予受体注射参附注射液(10mg/kg)、红参注射液(9mg/kg)、附子注射液(1mg/kg),NC组和PC组在移植前1日及术前30min经静脉予受体注射同等容积生理盐水。检测各组再灌注前、后血糖;再灌注后2h血清中TNF-α和一氧化氮(NO)的含量、移植胰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髓过氧化物酶(MPO)和丙二醛(MDA)含量;用TUNEL法观察移植胰组织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法检测移植胰组织Bax和Bcl-2蛋白表达情况。结果:再灌注后SF组、HS组和FZ组较PC组血糖低,血清中TNF-α含量低,NO含量高:再灌注后SF组、HS组和FZ组较PC组移植胰组织中SOD活性高,MDA含量低,MPO活性低,凋亡指数低,Bcl-2表达高.Bax表达低,Bcl-2/Bax比值高。结论:参附注射液对大鼠移植胰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机制可能是提高SOD的活性,增加内源性NO的合成,减少TNF-α分泌,减轻嗜中性粒细胞(PMNs)黏附与聚集,上调Bcl-2和下调Bax基因表达。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缺血后处理( IPost)和缺血预处理(IPC)对大鼠骨骼肌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影响.方法 将40只大鼠随机分成缺血再灌注组(A组)、缺血后处理组(B组)、缺血预处理组(C组)、缺血预处理加缺血后处理组(D组)以及对照组(E组),采用切断患肢全部皮肤、肌肉和神经,保留患肢股动、静脉的动物模型,通过夹闭和开放股动、静脉造成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通过测定骨骼肌缺血4h、再灌注1h后血清丙二醛(MDA)和骨骼肌髓过氧化物酶(MPO),以及再灌注6h后骨骼肌的坏死程度来观察缺血后处理.缺血预处理及缺血预处理加缺血后处理对大鼠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结果 B组、C组和D组再灌注1 h MDA和MPO水平以及再灌注6h骨骼肌坏死程度均低于A组(P< 0.05),但是高于E组(P<0.05);B组和D组再灌注1 h MDA和MPO水平以及再灌注6h骨骼肌坏死程度基本相同(P>0.05);B组和D组再灌注1 h MDA和MPO水平低于C组(P<0.05),但再灌注6h骨骼肌坏死程度基本相同(P>0.05).结论 应用缺血后处理和缺血预处理对大鼠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一定的保护效果,联合应用缺血后处理和缺血预处理,对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并没有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缺血预处理和缺血后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时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 雄性SD大鼠40只,体重290~320 g,随机分为4组(n=10),缺血再灌注组(I/R组)、缺血预处理组(IPC组)和缺血后处理组(IPOC组)采用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30 min进行再灌注的方法制备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假手术组(S组)仅在左冠状动脉前降支下穿线.监测再灌注期间HR和MAP,并计算HR和MAP的乘积(心肌氧耗指数,RPP).分别于再灌注30和180 min时采集静脉血样,测定血清TNF-α、IL-6、高迁移率组蛋白1(HMGB1)和心肌肌钙蛋白I(cTnI)的浓度.采集完血样,取心肌组织,测定心肌梗死体积.结果 与S组比较,I/R组MAP和RPP降低,血清cTnI和炎性细胞因子浓度升高,心肌梗死体积增大(P<0.05);与I/R组比较,IPC组MAP升高,IPOC组MAP和RPP均升高,两组血清cTnI和炎性细胞因子浓度降低,心肌梗死体积缩小(P<0.05);与IPC组比较,IPOC组血清炎性细胞因子浓度升高,心肌梗死体积增大(P<0.05).结论缺血预处理减轻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时炎性反应的作用强于缺血后处理,从而使心肌保护效应较好.  相似文献   

13.
不同时限缺血预处理对硬化肝脏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缺血预处理对硬化肝脏缺血再灌注的作用,并寻找一种有效缺血预处理的时间窗和理想方案. 方法: 将64只雄性、肝硬化SD大鼠随机分为八组,每组八只:假手术组(SO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缺血预处理1、2、3、4、5和6组(IPC1、IPC2、IPC3、IPC4、IPC5和IPC6).以肝组织ATP、ADP、AMP及EC(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清ALT、AST、LDH(用全自动生化仪测定)和肝脏胆汁分泌量来评价肝功能. 结果: 再灌注末,IPC3组、IPC4组、IPC5组ATP含量均明显高于I/R组(P分别为0.01、0.07和0.000);同样,测定EC时发现,IPC3组、IPC4组和IPC5组均明显高于I/R组(P=0.000).与I/R组比较,IPC4组和IPC5组的血清ALT差异有显著性(P分别为0.013和0.000);其血清LDH差异亦有显著性(P=0.023,P=0.000),而血清AST却只有IPC5组显著低于I/R组(P=0.001).IPC3组、IPC4组和IPC5组肝脏的胆汁分泌量明显高于I/R组(P=0.028,P=0.023,P=0.008). 结论: 5~10min予一次或两次缺血预处理,能启动IPC对肝硬化大鼠肝脏I/R损伤的保护作用;10 min的缺血预处理,对肝硬化大鼠肝脏I/R损伤的保护作用最强.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缺血后处理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后早期肝组织细胞凋亡及Bcl-2和Bax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其肝保护的机制。方法建立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模型,5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O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缺血后处理组(IPC组)。以缺血再灌注前反复多次的短暂预再灌注及停灌注作为后处理。分别于再灌注后1、3、6h测定血清肝酶,SP免疫组化法测定肝脏Bcl-2和Bax表达水平,TUNEL法检测肝组织中凋亡细胞。结果与SO组相比,IR组肝酶活性升高,Bcl-2表达降低,Bax表达升高并可见明显的细胞凋亡;而IPC组同IR组相比,肝酶活性降低,Bcl-2表达升高,Bax表达降低,凋亡指数(AI)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缺血后处理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可通过促进Bcl-2表达及抑制Bax表达而拮抗肝细胞凋亡,从而减轻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氟比洛芬酯对大鼠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 SPF级雄性健康成年SD大鼠60只,体重250 ~ 30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随机分为3组(n=20):假手术组(S组)、肺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氟比洛芬酯组(FA组).采用阻断左肺门60 min再灌注120 min的方法制备肺缺血再灌注模型.FA组开胸前15 min经股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10 mg/kg.于左肺门再灌注120 min时处死大鼠,取肺组织,计算肺湿干重比和凋亡指数,检测肺组织NF-κB活性、Bcl-2和Bax蛋白表达,计算Bcl-2/Bax比,并观察病理学结果.结果 与S组比较,IR组和FA组肺组织湿干重比、凋亡指数和NF-κB活性增强,Bcl-2和Bax蛋白表达上调,IR组Bcl-2/Bax比降低,FA组Bcl-2/Bax比升高(P<0.01);与IR组比较,FA组肺组织湿干重比、凋亡指数和NF-κB活性降低,Bax蛋白表达下调,Bcl-2蛋白表达上调,Bcl-2/Bax比升高(P<0.05).FA组肺组织病理学损伤较IR组减轻.结论 氟比洛芬酯可减轻大鼠肺缺血再灌注损伤,其机制与抑制NF-κB活化,改善Bcl-2和Bax平衡,从而抑制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