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甘温除热法治疗气虚发热,源于金元医家李东垣,他注重调补脾胃,以脾胃立论,并首倡阴火论,创甘温除热法,其代表方是补中益气汤,疗效甚佳,确实为医家治疗内伤热病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思路。只有对“阴火”正确认识,才能通过复杂现象看清气虚发热的本质,用升阳补气之法,达到阴火消、热自除。这有力地说明了治病必求于本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3.
浅论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果创立的“脾胃学说”,得出“脾胃为元气之本”。提出“脾胃内伤,百病由生”的理论。探讨了“内伤热中证”的发病机理。制定了益气升阳的治疗大法,强调“内伤脾胃为主,唯益脾胃之药为切”,创制了从脾胃入手辨治内伤病的名方。同时论述了“甘温除大热”之法的应用注意,大忌苦寒之药泻胃土,这里的“大热”就是甘寒以泻其火的“火”,也就是李杲提出的“阴火”。 相似文献
4.
丁世幸 《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4,2(3):206-206
甘温除热法为金元时期李杲所创,旨在应用性味甘温的药物治疗虚损劳倦引起的发热,其代表方剂为补中益气汤。现笔者结合临床,浅议其应用病证如下。 相似文献
5.
“甘温除大热法”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甘温除大热法,为元气虚发热而设,其理论渊源,始于《内经》而彰于东垣,如《内经》提出了“虚则补之”,“劳者温之”等治则,对内伤发热,明确提出了“温能除大热”;李东垣认为脾胃受损乃内伤发热之关键,阴火之生,根源在元气之不足,因此创制了补中益气汤等调补脾胃之方治疗内伤发热。后世薛己发展了东垣学术思想,提出阴虚补脾的方法。近代医家拓宽了该法的运用,使甘温除大热法不局限于气虚发热。 相似文献
6.
<正> 阴火与甘温除热法是李东垣《脾胃论》的主要内容,多少年来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但是,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李氏对阴火的概念阐述不够明确,以致后代医家对此认识不一,争论繁多。本文愿以此为题,结合临床,试述对阴火的认识及其产生的机制,从而深究甘温除热的道理。 相似文献
7.
笔者认为,东垣甘温除热法有补益脾胃之气同时顾护肺气、善用升阳之药、巧用风药、少佐以甘苦寒之品等特点,代表方当首推补中益气汤,但实则尚有升阳益胃汤、升阳散火汤、清阳汤、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当归补血汤等名方,临床应用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8.
9.
浅谈阴火与甘温除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文祥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0,22(3):38-39
医案医话医论李东垣在其所著《脾胃论》中 ,以阴火立论 ,倡甘温除热法 ,创补中益气汤。近千年来 ,此法此方在临床上应用甚广 ,为历代医家所推崇。然考其阴火之说 ,似觉牵强 ,如东垣所说 :“心火者 ,阴火也。”其阴火究为何物?东垣语焉不详 ,历代学者也尚无定论。我认为火分阴阳 ,在生理上不必深究 ,但在病理上必须搞清楚。因为临床实践证明 ,病理上阳火阴火确实存在 ,且往往不易鉴别 ,稍不慎则易造成误诊误治。如江西一名老中医早年所治一阴火挫手案 :患者女 ,49岁 ,素体瘦弱 ,久患胃中灼热已4年 ,饥时尤甚 ,冷饮则舒 ,全身皮肤灼热 ,大… 相似文献
10.
自李杲在《脾胃论》中提出甘温除热之说以后,对阳气损伤而导致的阴火证方有了一个明确的指导性治疗原则。历年来,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但在理论上对阴火的认识尚不一致,存在着众多争议。 热即火,在自然界为六气和六淫之一。六气之火为正常的气候变化,六淫之火为异常的气候变化,若人体不能适应之则成为一种致病因素。在人体内为生理之火和病理之火。生理之火即《内经》所谓“少火”,病理之火即《内经》所谓“壮火”。前八对火分阴阳,虽大多认为阳火是指君火,阴火是指肾、肝、心包络、三焦和胆之相火。但也有不同观点,如李杲之说:“心火者,阴火也”。今天看来,火分阴阳,以君相别之,并无实际探求人身脏腑生理病理的意义。生理之火即人身之阳气,并无阴阳之分。五脏六腑各有自己 相似文献
11.
李东垣于《脾胃论》中立"阴火"之说,并详论治法与方剂。后世学者按图索骥,于临床效验恒多。而于"阴火"之实质,李氏所述似明似暗,后世诸家之论亦见仁见智。本文基于玄府学说,并从方药运用的角度探析"阴火"及"甘温除热"法,以期管窥其冰山一角。 相似文献
12.
13.
甘温除热法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育同 《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05,6(3):30-30
甘温除热法孕育于《内经》,后被李东垣继承发扬且运用于临床,其创补中益气汤,以作“甘温除热”法之代表方剂。此法一直为后世医家们所争论,并提出许多不同的观点,现就个人的见解浅析如下。 相似文献
14.
15.
甘温除热法是重要的中医治法,是热因热用的反治法,即运用性味甘温的方药治疗脾胃阳虚、水火气机升降失调或气虚、阳虚等所致的阳损及阴,出现发热表现的一种治疗方法.甘温除热法源于《黄帝内经》,发展于《伤寒杂病论》,成熟于《脾胃论》.甘温除热法为后世的内伤发热治疗提供了广阔思路,在此基础之上推衍出补脾胃清湿热法、益中气除余热法、健脾清肝治疗脾虚肝郁之热证法等,使发热的病机理论更趋完善与实用. 相似文献
16.
甘温除热法是金元四大家之一李东垣为治疗内伤气虚所设。他认为饮食、劳倦、情志等内伤脾胃元气,导致脾胃气弱,气虚下陷,“阴火得以乘其土位”,郁而发热。治疗侧重补外阳,阳气升发则阴火下潜而热自退。笔者根据李氏理论,结合本人临床实践,用甘温除热法治疗多例长划发热不退患者,收效满意,结合病案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运用“甘温除热”法治疗骨折失血术后患者非感染性发热的疗效.方法:采用益气养血方法辩证论治骨折术后失血发热患者65例,两周后观察疗效.结果:59例患者2 w内体温正常,其余6例按原方继续服药后12d内恢复正常.结论:通过辩证论治,采用“甘温除热”法对骨折失血术后发热患者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8.
龙瑞敏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1992,14(4):1-3
本文以气虚发热为重点讨论甘温除热法的临床应用,元气虚浮发热、血虚发热与气虚发热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故一并论及。气虚发热的辨证,可从体质、寒热、出汗、二便及兼证等五个方面为要领,综合进行辨证,治疗则以补中益气汤为主要方剂。但本证仍挟湿热,尚须根据湿重、热重之不同病情灵活化裁,或改用东垣清署益气汤、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治疗。元气虚浮发热,宜熔甘温、甘热于一炉,益气温阳并施,佐以镇摄浮阳之品。血虚发热与心肝脾三脏有关,心脾血虚宜甘温之剂,心肝血虚与肝脾血虚则不属于甘温徐热范围。 相似文献
19.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8,(1)
案例:李某,女,42岁。因“发热,干咳,四肢乏力10天”于1997年5月27日收入院。患者10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38℃左右,偶咳,倦怠乏力,少许畏寒,无其他不适。曾予西药抗炎、抗病毒、止咳以及中药新加香薷饮合银翘散加减。经治10d,未见好转而收入院。入院症见:神清,精神倦怠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