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Oddi括约肌闭锁不全也称Oddi括约肌麻痹 ,是由交感神经紧张力异常导致胆道下端Oddi括约肌松驰、胆管系统扩张和胆汁返流 ,是一种低动力性胆道出口功能障碍所致的少见病 ,常继发于胆道手术之后。Jree’s于 1933年最早报告 1例[1],以后国内外文献陆续见有报道。最近我院收治 1例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胆囊切除术后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的诊断和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胆囊切除术后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的临床资料,全组均施行MRCP和定量动态肝胆核素闪烁扫描、胆道排泄试验。结果 10例均经施行Oddi括约肌切开术,其中开腹Oddi括约肌切开成形术6例,内镜下Oddi括约肌切开术(EST)4例,全部治愈。结论 定量动态肝胆核素闪烁扫描、胆道排泄试验和MRCP是可取的诊断方法;内镜下Oddi括约肌切开术或开腹Oddi括约肌切开成形术是有效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提高对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以下称Oddi括约肌)松弛性病变的诊治水平。方法我院从1996年7月~2005年7月,对有反复急性胆管炎发叙及多次胆道手术患者,采用序贯性B超、上消化道造影和纤维胆道镜检测Oddi括约肌关闭径、开放经等措施,诊断Oddi括约肌松弛性病变。诊断明确者行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以下称胆肠吻合术)或胃肠吻合术。本文总结48例临床资料。结果本组诊断为Oddi括约肌松弛性病变48例,均有反复多次急性胆管炎发作史,至少1次胆道外引流手术史。行Ⅰ期胆肠吻合术25例,Ⅱ期胆肠吻合术10例;Ⅰ期胃肠吻合术6例。7例放弃胆肠吻合手术。均获I疆访,随访6月~8年,行胆肠吻合术35例中,5例术后第一年发生急性胆管炎1~2次,都经短暂抗感染治疗后获愈。行胃肠吻合术6例中,2例分别于术后3,6月发生吻合口溃疡,经正规制酸治疗后获愈。未行胆道改道手术7例中3例死亡,1例死于胆汁性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大出血,1例死于急性重症胆管炎,1例死于胆管癌。结论Oddi括约肌松弛性病变并不少见,根据病史,配合以纤维胆道镜为主的系统检查可正确诊断,一经诊断,果断行胆肠吻合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放射性核素检查判断T型管引流术后病人是否存在肠胆返流,然后行经胆道镜Oddi括约肌测压判断其是否存在Oddi括约肌运动功能不良,并检测这些病人血浆胃动素及血清胃泌素水平,从而探讨肠胆返流与Oddi括约肌运动功能及胃肠肽类激素之间的关系。方法胆道术后留有T型管病人123例,使用放射性核素^99mTc-DTPA判断是否存在肠胆返流,并根据结果将病人分为返流组及对照组,检测其中45例病人空腹血浆胃动素、血清胃泌素水平,并取12例正常人血浆及血清作为对照组,随机选取53例使用胆道镜测量病人的十二指肠压(DP),Oddi括约肌基础压(SOBP)、收缩波幅(SOCA)、收缩频率(SOF)、收缩间期(SOD)及胆总管压(CBDP)。结果123例行胆道取石T型管引流术后的病人中有44例检测到十二指肠胆道返流(35.8%),返流组Oddi括约肌基础压(SOBP)、收缩波幅(SOCA)、胆总管压(CBDP)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逆流组血浆胃动素,血清胃泌素水平明显低于无逆流组及对照组(P〈0.01)。血浆胃动素与SOBP,血清胃泌素与SOBP及CBDP呈正相关。结论胆管色素结石病人存在着肠胆返流现象,其发生率可达1/3左右。这类病人的Oddi括约肌功能存在异常,胆道压力测定和血中胃泌素及胃动素均存在较无返流组低的状态。这提示Oddi括约肌异常可能是原发性胆管色素结石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5.
胆道再手术原因分析:附828例报告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分析导致再次胆道手术的原因,以期减少胆道再手术率。方法:总结1990—1999年间收治的再次胆道手术患者828例的临床资料,对胆道疾病再次手术的原因进行归类分析。结果:再手术的主要原因是结石复发或残留,占65.10%;结石合并Oddi括约肌狭窄占33.82%;单纯Oddi括约肌狭窄占9.54%;胆管损伤性狭窄和胆肠吻合口狭窄占10.39%;胆道系统肿瘤占6.52%。结论:胆道再手术的主要原因仍以结石复发或残留为主,其次为Oddi括约肌狭窄;损伤性胆管狭窄等与手术有关的因素不容忽视。减少胆道再次手术的关键在于初次手术的彻底性和手术方法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6.
再谈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年来对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sphicter of Oddi dsyunction,SOD)研究颇多,但大多集中在十二指肠乳头狭窄、变硬、肿大、插管困难、胆道功能不良和胆囊术后的综合征等范围。我们通过对96例病例临床分析,认为Oddi括约肌关闭不全也应视为SOD,现讨论如下。  相似文献   

7.
论胆肠吻合术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正常时胆汁经胆管下端的Oddi括约肌进入十二指肠,而Oddi括约肌具有单向阀门防止肠道内容反流入胆道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胆道镜行Oddi括约肌气囊扩张术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05年7月—2007年5月经胆道镜行Oddi括约肌气囊扩张术的6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同期行十二指肠镜Oddi括约肌切开(EST)患者进行对比。结果气囊组与EST组近期并发症的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其总疗效虽无显著差异(P>0.05),但胆道反流性感染及残余结石的发生率气囊组低于EST组(P<0.05)。结论胆道镜Oddi括约肌气囊扩张术在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管结石安全、可行、效果更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Oddi括约肌(sphincter of Oddi)是机体内一个复杂而精细调节的结构,它是由围绕于胆总管末段、胰管末段及胆胰管汇合Vater壶腹的三部分肌束组成。近年来,随着对Oddi括约肌的解剖结构与生理功能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已认识到Oddi括约肌在维护胆道系统与胰管系统的正常压力、胆汁与胰液的流体力学、胆道与胰管系统的无菌状态以及阻止十二指肠液反流等方面均具有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其结构与功能的受损或被废弃可导致一系列胆胰疾病的发生。因此,当代胆道外科医生应该充分认识到保护Oddi括约肌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Ruggero Oddi于1864年生于意大利,是一位杰出的生理学家,尤对胆道Oddi括约肌的生理学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在一篇论文中提出了5条简洁的结论;(1)在胆总管开口进入十二指肠处有一括约肌装置;(2)括约肌由平滑肌纤维细胞组成,与小肠的平滑肌大部分离;(3)其功能是允准胆汁间歇排出;(4)在主胰管开口处也存在同样的括约肌装置;(5)围绕胆总管和胰管开口处的肌肉机制可以解释某些疾病的  相似文献   

11.
我院1981~1986年共做251例胆道手术,有223例附加T管引流,其中34例术后并发胆道蛔虫症。现结合资料就发病机理、诊断、治疗及预防等作一分析。一、发病机理除了蛔虫具有喜碱惧酸、钻孔的习性外,并发于胆道引流术后者还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蛔虫生存环境改变手术前后的禁食,术后早期胃肠蠕动功能紊乱,胃液抽吸.胆汁引流等均可促使蛔虫上窜、钻孔,增加了致胆道蛔虫的机会。 2.Oddi括约肌功能紊乱胆道术后早期,Oddi括约肌长时间痉挛收缩之后的“疲劳松弛”,加上开始进食的神经反射或/和促胰酶素的作用,会使Oddi括约  相似文献   

12.
ECT对胆道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的研究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99mTc-EHIDA动态功能显像定量分析在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病人的诊断价值。方法:20例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和38例胆汁淤积病人进行^99mTc-EHIDA动态功能显像定量分析,并与20例正常人进行比较。用脂餐刺激内源性CCK释放;同时对20例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组胆囊排胆分数(GBEF)与胰胆管造影(ERCP)胆道测压进行比较。结果:20例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的病例肝脏半排时间(TEX),胆总管高峰时间(CBD Tup),胆总管60min排泄率(CBD E60),胆总管90min排泄率(CBD E90),胆囊排胆分数(GBEF),胆囊排胆期(GBEP),胆囊排胆率(GBER),Oddi括约肌高峰时间(Oddi Tup)和十二指肠高峰时间(DU Tup)均与正常人有明显差异,P<0.05;且脂餐后功能障碍组定量分析排泄率明显增加。动态功能显像,功能障碍组也有牲性改变,即胆道扩张不明显,而胆汁淤积20例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的病人,^99mTc-EHIDA动态功能显像定量分析与胆道测压进行比较,结果较一致,一致率为70%。结论:^99mTc-EHIDA动态功能显像定量分析对胆道梗阻的鉴别诊断和评价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良性梗阻性黄疸是指除恶性肿瘤外所致的梗阻性黄疸,在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病因有胆道结石、胆管扭曲、胆道狭窄、胆道先天性闭锁、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等^[1]。近年来我院应用消化道吻合器、缝合器治疗良性梗阻性黄疸32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胆道镜行Oddi括约肌气囊扩张术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对2005年7月—2007年5月经胆道镜行Oddi括约肌气囊扩张术的6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同期行十二指肠镜Oddi括约肌切开(EST)患者进行对比。
结果:气囊组与EST组近期并发症的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其总疗效虽无显著差异(P>0.05),但胆道反流性感染及残余结石的发生率气囊组低于EST组(P<0.05)。
结论:胆道镜Oddi括约肌气囊扩张术在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管结石安全、可行、效果更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肝外胆管缺损的修复是胆道外科的难题。笔者仅就近年来开展的保留Oddi括约肌的自体组织修复胆道缺损的研究进行综述;主要内容包括保留Oddi括约肌的意义、胆道缺损修复的技术要求、手术适应证及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6.
胆总管远端穿通伤 (肝外胆管医源性损伤的特殊类型)   总被引:42,自引:4,他引:38  
目的探讨胆道手术时采用胆道探条致胆总管远端穿通伤(PIDC)的病理特点及术时诊治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术时并发PIDC 5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术时PIDC漏诊的2例、术后在并发前肾旁间隙感染后均行引流术,该2例中1例最后死于脓毒血症,另1例在续发十二指肠瘘后死于MOF;在获PIDC确诊的3例中伴壶腹部嵌顿结石及Oddi括约肌狭窄分别为1例及2例。该3例均行Oddi括约肌成形术(OSP)、经壶腹内部直视下缝闭胆总管远端戮孔(SHDC)、及胆总管T管引流(DBT)。该3例包括术时行胆道造影外漏的造影剂引发急性胰腺炎1例均获治愈。结论PIDC是肝外胆管医源性损伤(IIEB)的一种特殊类型,术时正确诊断与治疗是治愈病人的关键。综合行OSP、SHDC及DB了手术等对具有壶腹部嵌顿结石或Oddi括约肌狭窄病人是一种适宜的选择。  相似文献   

17.
胆囊切除术后Oddi括约肌功能紊乱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临床上,将胆囊切除术后再次出现持续性右上腹部疼痛、餐后腹胀、胆道感染和胆道梗阻等症状者笼统定义为“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post—cholecystectomy syndrome,PCS)。Oddi括约肌功能紊乱(sphincter of oddi dysfunction,SOD)是指Oddi括约肌动力障碍引起的腹痛、肝脏或胰腺酶升高、胆道扩张或胰腺炎发作,是引起PCS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采用术前十二指肠镜联合术中胆道镜(IOC)观察Oddi括约肌病理状态和功能。方法 对319例拟诊为胆管结石者,术前十二指肠镜检查十二指肠乳头,实施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术中IOC检查十二指肠乳头与括约肌。结果 Oddi括约肌功能观测为“优”者79例,“良”者152例,“差”者88例。结论 对肝胆管结石者应根据括约肌功能的优劣,合理选择是否保留括约肌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胆总管探查术后一期缝合胆总管,同时解除因术后Oddi括约肌痉挛、水肿而致胆道高压的有效引流方法,我院于2005年7月至2007年7月对14例胆总管探查术后的患者成功采用胆道内支架引流术,临床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腹腔镜电针Vater壶腹戳孔导管扩张术和腹腔镜电针Oddi括约肌切开术治疗Oddi括约肌狭窄的手术方法。方法 :采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结合电针 ,套装胆道扩张导管和斑马导丝 ,为 13例胆管结石 ,胆管扩张合并Oddi括约肌狭窄患者行腹腔镜电针Vater壶腹戳孔导管扩张术。结果 :13例手术均获成功 ,无胆漏、出血、穿孔及胰腺炎。结论 :选择合适病例 ,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中采用腹腔镜电针Vater壶腹戳孔导管扩张术和腹腔镜电针Oddi括约肌切开术治疗Oddi括约肌狭窄有效、可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