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1 毫秒
1.
[目的]探析《伤寒杂病论》中仲景对心悸的治疗特色。[方法]通过对《伤寒杂病论》中心悸条文的系统研读,结合对其他古籍论述的学习,归纳总结《伤寒杂病论》中心悸证型分类,并剖析仲景治疗心悸的遣方用药特点。[结果]在八纲辨证理论基础上,可将心悸条文总结归纳为心阳亏虚、水饮内停、气血虚弱、气机不利、阴虚火旺五类证型,仲景治疗时常以温阳为重、化饮为先,温阳以桂枝配伍甘草为核心药对,化饮则茯苓为最佳选择;体现了合法而施、多法并用、三因制宜的杂合以治的学术特点;遵循形神同调,双心并治的治疗思想;根据患者证型特点,选取不同的特殊煎服法,重视煎服法的运用。[结论]临证治疗心悸时要明辨证型分类,借鉴学习仲景温阳化饮、杂合以治、形神同调、选取不同煎服法的证治特色,有助于进一步拓宽临床诊疗思路,对于临证治疗心悸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2.
浅析"治未病"思想在《伤寒杂病论》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伤寒杂病论》条文为依据,结合相关文献与研究成果,运用中医理论为指导,从未病先防、有病早治、既病防传、未盛防盛、已盛防逆、病愈防复等多方面来讨论"治未病"思想在《伤寒杂病论》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基于六经辨证理论,从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角度出发,以《伤寒论》六经病篇有关疼或痛的条文作为研究对象,对慢性疼痛中医的分类、病因病机、治法治则、经方论治作以详探。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金匮要略》治疗"微饮"的[方法],揭示仲景治疗痰饮病的原则与思想。[方法]以《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第17条条文为例,结合经典著作及仲景在本书中的论述,阐述该条文的文义,并综合分析其背后揭示的思想。[结果]本条条文意义不止于列出治疗微饮的处方,也透过治疗微饮的[方法],体现治疗痰饮病"当以温药和之"的治疗原则是以恢复人体正常水液运化功能为务,反映了仲景治病以人为本的思想。[结论]《金匮》条文精简,往往意在言外,若能在结合经典和仲景论著的前提下对条文进行深入研究,则能对中医诊治思想有更深刻认识,必有助提升临床辨治疾病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仲景妇人杂病篇泻心汤之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仲景妇人杂病篇泻心汤之辨析青海医学院中医系(810001)童丽《金匮要略》妇人杂病篇第7条云:“妇人吐涎沫,医反下之,心下即痞,当先治其吐涎沫,小青龙汤主之;涎沫止,乃治痞,泻心汤主之。”对其中之泻心汤,条文后载为惊悸篇中之泻心汤(由大黄、黄连、黄芩...  相似文献   

6.
咳嗽为温病中常见症状,该文对吴鞠通《温病条辨》中涉及咳嗽条文进行了归纳总结,认为其对咳嗽的辨治涉及辨病、辨证、辨病程、辨病位、辨病时等多方面,独具特色。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金匮要略》“百合病见于阳者,以阴法救之”条文进行辨析,从而更好地阐释百合病治则,解决历代对本条文认知不清的问题。[方法] 通过对该条文义理的分析,并考《小品方》《千金要方》与本条所论相近之条文,再考仲景大论“阴阳”之本意,概括总结其文本中的错误。[结果] 历代对本条文中阴阳的解释多种多样,如寒热、表里等,但均无法解决条文中两组阴阳前为寒热后为表里,前后不一的问题。而在唐以前医籍《小品方》《千金要方》中相关条文记载与《金匮要略》并不一致,均写作“见于阴而以阳法攻之”,其逻辑更为清晰,文理更为融贯。又通过对仲景理法的分析,如阴病十八阳病十八的论述,发现仲景著作中的辨证体系是建立在阴阳指代表里的基础上。[结论] 通行版《金匮要略》中“百合病见于阳者,以阴法救之”的条文不能阐发百合病的治疗原则,推测有关本条文的记述存在错简。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小便不利证治分析张馥南(江苏省江阴市中医院214400)主题词《伤寒论》,@小便不利/中医药疗法仲景《伤寒论》(以下简称《论》)提及小便不利,小便难的条文计33条,约占总条文8.3%,对小便不利的病因病机,证候特点及治疗方法作了较为全面的阐...  相似文献   

9.
仲景辨治咳喘21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就《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有关辨治咳喘的条文分析归纳为21法,充分体现了辨证论治是仲景《伤寒杂病论》的精髓所在,并为临床应用经方治疗咳喘病提供了灵活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梳理《伤寒杂病论》中有关“小便不利”证治的条文,从病因病机、治法方药、辨治特点三方面总结了仲景辨治“小便不利”的特色,以指导临床实践。认为小便不利的病机主要与湿热、津亏、脾肾阳虚、气化失司、气血郁滞、情志不遂等因素相关,治疗原则包括健脾利水、温肾化水、调气化饮、和解少阳、宣肺利水、疏肝解郁、祛风除湿、育阴利水、活血利水。  相似文献   

11.
《伤寒论》“营卫气血”证治理论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伤寒论》中有关“营卫气血”证治的条文进行了初步考察,其内容十分丰富,涵盖面广。笔者择其几点,从以下六方面试加以阐述,(1)借“营,卫”以阐病机;(2)治“水气”不离温,散;(3)用“阴阳气”以释“厥”;(4)治“胃气”介导和法;(5)辨“便血”有寒、热、虚、实;(6)论“热入血室”其旨有别。  相似文献   

12.
《伤寒杂病论》中论治眩晕散见于临证各篇,其病因各异,病机复杂,有阴阳虚实之分、寒热水湿痰阻之别,实证多由水湿痰饮为患,虚证多以脾肾阳虚、精血亏虚为因;其治则因证因人各异,重视虚实夹杂的辨治及其预后判断。通过对《伤寒杂病论》与眩晕相关条文的复习和归纳,探析张仲景对眩晕的辨治规律,有利于临床对眩晕的防治。  相似文献   

13.
对《金匮要略》的“痉湿Ye病脉证治第二”条文作了较为详细论述,认为痉湿Ye发病与机体体液失衡关系密切,即津液不足引起痉病;津液滞留引起湿病,津液内Ye引起中Ye,在治疗上亦应以其失衡程度及体液的变化为依据。  相似文献   

14.
1 治太阳病伤寒麻黄汤乃开表逐邪发汗之第一峻剂,是《伤寒论》治太阳病伤寒证的主方,是证风寒束表卫闭营郁,即所谓“表实证”,用麻黄汤以开腠发汗使营卫调和。“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35)。是仲景阐述麻黄汤治太阳病伤寒的主要条文,它明确指出了麻黄汤证的主要  相似文献   

15.
下利是中医临床的常见病证,《伤寒论》关于下利的条文84条,《金匮要略》关于下利条文42条(含复方条文)。条文分布于伤寒"六经病""霍乱病""呕吐哕下利病""腹满寒疝宿食病""痰饮咳嗽病"及"妇人产后病"等。《伤寒论》六经病均有下利,当辨证论治:太阳下利多为表邪内迫,阳明下利为热结旁流,少阳下利为胆热内迫,病情较轻,预后较好;三阴下利多正衰邪盛,病情较重,尤以少阴,厥阴严重,下利证在病入少阴厥阴之后由于人体阳气受到损伤,阴寒之邪滞留不去,正不胜邪,往往病情趋于危重之候,《金匮要略》之下利有明显的虚实寒热之别,通过条文解读仲景病位、病性、病势辨治思路,对指导临床辨证和选方用药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针灸大成》卷九"治症总要"为杨氏临床经验总结,包括内、妇、儿、外、头面五官、肢体经络及气血津液病症。全篇151条条文中有98条条文对病因病机做出分析,是杨氏诊治的重点所在。以论述五官病症、肢体经络病症、肝胆病症、脾胃病症、妇科病症最为详尽,体现杨氏临证治疗的特点,是针灸临床治疗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17.
论《伤寒论》中之呕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呕吐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之一,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对其论述极为广泛,涉及条文40余条,为后世治疗呕吐提供了辨治依据。从寒热角度论述呕吐的病机与诊治为一种主要方法,并将呕吐大致分为寒性呕吐、热性呕吐、寒热夹杂之呕吐。  相似文献   

18.
梳理《伤寒论》中有关呕吐的相关条文,据呕吐病证特点,辨析其病位、病性与病势的证治规律。提出六经之呕吐各具特点;呕吐可用以判定病性之寒热、虚实;呕吐之轻重、有无可作为传变及预后的重要依据。临床呕吐辨证应灵活多变,审机定治。  相似文献   

19.
本文将《伤寒论》中有关合病,并病的条文分为10类进行讨论。其中有原文明确提出的合,并病者,也有原文未明确者,笔者以合,并病的概念为标准,通过对条文的分析,比较,归结为新的合,并病类型,于每一类中,从原文角度,按经辨证,讨论其归属;并对比条文间证候的异同,治疗的区别,明确了辨证的关键,总结出治疗原则和运用要领,提纲挈领地总结了《伤寒论》中有关合,并病的内容。  相似文献   

20.
阳明病多为实热证,但有一系列虚寒证.未系统学习者往往对此认识不清。笔者通过对《伤寒论》进行温习,归纳、分析阳明病相关条文,探寻阳明病虚寒证的证治规律,从而明确了阳明病:一不单纯是实热证,也有虚寒证;二阳明虚寒证不能等同于太阴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