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鲨鱼软骨活性物质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鲨鱼是大型软骨鱼类,其软骨含有多种活性物质,具有抑制新生血管的生成、抑制肿瘤的转移和生长、增强免疫和消炎等作用。软骨粗提物或纯化制剂在临床上均有较好的抑制肿瘤作用,但是这种作用一直存在争论,尚待进一步的研究加以确证。  相似文献   

2.
莪术抗癌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臣虎  陆茵  孙志广  陈磊  张蕾 《医学教育探索》2010,41(10):1745-1747
莪术抗癌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抑制癌基因、激活抑癌基因及其蛋白的表达;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促进肿瘤细胞的凋亡;抑制肿瘤血管生成;抑制肿瘤细胞的侵袭和转移等。从莪术提取物及其抗癌有效成分的作用机制和构效关系等方面探讨其抗癌作用,为莪术在抗癌领域内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思路。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补肾健脾中药联合5-FU对人肝癌细胞株HepG2的抑制增殖和促进凋亡作用。方法:运用血清药理学和体外细胞培养方法,分别观察补肾健脾中药血清、5-FU药物血清及二者合用药物血清,对肝癌细胞HepG2的抑制增殖和促进凋亡作用。结果:补肾健脾中药血清、5-FU药物血清对HepG2细胞具有抑制增殖、促进凋亡、使细胞周期停滞在G0/G1期的作用,当二者合用时作用可明显增强。结论:补肾健脾中药联合5-FU可明显增强对肝癌细胞HepG2的抑制增殖和促进凋亡作用,体现一定的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4.
环加氧酶-2(COX-2)在卵巢癌中呈高表达,其在卵巢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目前认为COX-2可能是通过抑制肿瘤细胞凋亡、促进肿瘤血管生成、促进肿瘤细胞侵袭和转移、抑制机体的免疫监视4方面参与卵巢癌的多个过程。COX-2抑制剂可通过多种途径促进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细胞侵袭和转移、抑制新生血管生成,从而抑制卵巢癌的发生、发展,其在卵巢癌的治疗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COX-2和COX-2抑制剂在卵巢癌的预防和治疗等方面的作用机制成为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5.
正西米替丁(甲氰咪胍)系第一代组织胺H2受体拮抗剂。主要作用胃壁细胞上的受体,竞争性地抑制组胺,能显著抑制胃酸分泌,抑制基础代谢和夜间胃酸分泌,对因化学刺激引起的腐蚀性胃炎有预防保健作用。对应激性溃疡和上消化道出血亦有明显疗效,还有轻度抑制胃蛋白酶分泌、保护胃粘膜细胞和增加胃粘膜血流量的作用。本品还有抗雄激素作用  相似文献   

6.
抗蠕虫药物对体外猪囊尾蚴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用7种高效,广谱抗蠕虫药物进行了体外抑制猪囊尾幼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磺苯咪唑、硫苯咪唑、氟苯咪唑、三苯双脒、丙硫咪唑和吡喹酮均有抑制猪囊尾蚴作用,而伊维菌素无抑制猪囊尾蚴作用。  相似文献   

7.
牛蜜蜜  田晶 《中国全科医学》2018,21(35):4295-4298
植物雌激素是一类天然非甾体化合物,广泛存在于各种植物中,并可以从植物中提取纯化。大多数植物雌激素由于与雌二醇化学结构相似,可与雌激素受体相互结合实现类雌激素或抗雌激素的生物学效应。植物雌激素对各类肿瘤的发生具有抑制作用,通过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细胞侵袭转移、抑制肿瘤血管新生、抑制肿瘤炎症、抑制肿瘤新陈代谢、抑制肿瘤应激反应以及抑制肿瘤微环境等途径来发挥抗肿瘤作用。本文通过对植物雌激素的抗肿瘤作用及机制进行综述,提出植物雌激素将来可发挥激素替代疗法的作用,以期植物雌激素为肿瘤防治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江樊莉 《医学综述》2012,18(2):190-192
促红细胞生成素是一种造血细胞生长因子,主要用于治疗多种原因引起的贫血。近年来研究表明其具有多种非促造血方面的细胞保护作用,特别是在抑制心脏重构方面的作用日益受到广泛关注,但作用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与抑制心肌细胞肥大和凋亡,抗炎、抗氧化,抑制成纤维细胞增殖,抑制胶原合成及影响基质金属蛋白酶活性等方面有关。其作用机制,特别是分子机制的阐明将为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提供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9.
小檗胺是双苄基异喹啉类生物碱,具有降压、抗心律失常和保护心肌缺血作用。小檗胺也能抑制离体豚鼠乳头肌和人梳状肌收缩力,此作用可能是抑制钙内流结果。小檗胺能扩张多种血管,这些作用表明,小檗胺对心肌和平滑肌作用主要是抑制钙离子的移动实现的。目前认为哇巴因中毒与钙在心肌细胞内蓄积有关。本文的目的是研究小檗胺对哇巴因诱发的正性肌力和毒性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高密度脂蛋白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密切,高密度脂蛋白通过减少细胞因子释放、粘附分子表达、抑制白细胞迁移至动脉壁、中和脂多糖的细胞毒性作用、抑制巨噬细胞的抗原提呈功能而抑制免疫反应,已成为参与免疫反应的主要蛋白。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高密度脂蛋白的组成和性质发生了改变,抑制相关免疫反应。因此,该文对不同性质、不同功能的高密度脂蛋白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免疫学作用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他汀类药物体外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I型(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type 1,HIV-1)活性并评价匹伐他汀与其它抗HIV药物联合使用时的抗病毒活性。方法 采用噻唑蓝(MTT)比色法测定他汀类药物对C8166细胞的毒性作用;合胞体计数检测他汀类药物对实验株HIV-1IIIB诱导C8166细胞病变的抑制作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测定HIV-1 p24抗原检测他汀类药物对实验株HIV-1IIIB急性感染C8166细胞中病毒复制的抑制作用以及匹伐他汀与其它抗HIV药物联合用药的联合效应。结果 他汀类药物中匹伐他汀具有显著体外抗HIV-1活性,匹伐他汀与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替诺福韦、恩曲他滨、拉米夫定、齐多夫定)和蛋白酶抑制剂(茚地那韦和达芦那韦)联合用药时,药物间呈现协同作用;与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依曲韦林)联合用药时,药物间呈现拮抗作用;与整合酶链转移抑制剂(雷特格韦和度鲁特韦)联合用药时,药物间呈现相加作用。结论 匹伐他汀除与依曲韦林联合时药物间呈现拮抗作用外,与其它抗HIV药物联用均呈现相加或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2.
他汀类药物多效性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刚 《循证医学》2008,8(5):301-305
他汀类药物显著降低血清胆固醇浓度,预防心血管病的发生和死亡,是心血管病最有效的治疗药物之一。在应用他汀类药物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临床试验中发现,他汀类药物尚有其他的非降脂作用,这种非降脂作用称为他汀类药物的多效性。他汀类药物的多效性是近年心血管领域争论和探索的热点。尽可能地从最新的临床证据中审视他汀类药物的多效性。  相似文献   

13.
他汀类药物即3-羟基3-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近年的研究发现他汀类药物不但具有降血脂作用,同时还具有一定的肾保护作用.这种作用并非完全由他汀类药物的降脂作用引起,这类药物还具有非降脂相关的肾保护作用,抑制炎症过程是直接肾脏保护作用的重要机制之一.本文就他汀类药物在肾脏疾病中的抗炎作用的研究新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他汀类降脂治疗对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Medline、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和维普中文科技期刊等数据库,检索时间从建库至2013年所有他汀类药物对血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 Hcy)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由2名评价员独立筛选、评价文献和提取数据;应用系统评价软件R语言meta包对纳入研究进行加权定量合并,计算标准化均数差(standard mean difference, SMD)和95% CI,并绘制漏斗图来明确有无发表性偏倚。结果 共纳入26篇文献,32个研究,共计患者2451例。他汀类药物对Hcy影响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 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在前者基础上加用他汀类药物)他汀类药物具有明显降Hcy作用(SWD=1.41,95%CI: 1.04~1.78,P<0.001);对不同他汀类药物进行亚组meta分析,提示各亚组效应与总效应方向一致。结论 他汀类药物能有效地降低患者的Hcy水平。  相似文献   

15.
周颖 《医学综述》2012,18(4):591-593
他汀类药物在冠心病的治疗中的地位已得到广泛认可,强化他汀治疗也已得到肯定的疗效。但强化他汀治疗在不同人种间是否存在差异,对中国人是否适合尚属未知。在此从他汀类药物代谢的种族差异、他汀类药物在亚洲人群中的药动学及临床研究证据、中国人与欧美人群的血脂异常现状的比较等方面进行阐述。得出结论:他汀类药物的代谢存在种族差异,应根据中国人群的他汀类药物代谢的特点和血脂异常的特点,在血脂达标的前提下采用较小剂量的他汀治疗。  相似文献   

16.
周经霞 《中国医药导刊》2012,14(7):1192-1193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脑血栓的疗效及其对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156例脑血栓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等抗栓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他汀类药物治疗,比较两组的疗效及颈动脉斑块面积的改善。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能力、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颈动脉斑块面积的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能显著改善脑血栓患者的颈动脉斑块面积,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7.
陈秀华 《医学综述》2010,16(14):2203-2205
他汀类药物是目前临床上广泛应用的降脂药物。在临床实践中逐渐发现他汀类药物还具有抗炎、调节免疫的功能,同时调节成纤维细胞的胶原代谢,具有较强的抗增殖作用。临床研究发现,他汀类药物的抗炎作用可以应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治疗,而且能干预肺纤维化。成纤维细胞增生和基底膜胶原沉积是慢性鼻-鼻窦炎鼻息肉组织重塑的特点,他汀类药物的上述作用可能延缓其组织重塑的进程。  相似文献   

18.
他汀类药物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机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继雁  葛晓冬 《医学综述》2009,15(2):276-279
他汀类药物除具有调脂作用外,还具有广泛的调脂外作用,并能改善慢性心力衰竭的症状和预后。近年来的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可减轻心肌的慢性炎性反应,改善心肌代谢,因而延缓慢性心力衰竭的进展。本文就他汀类药物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机制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9.
他汀类药物是临床广泛应用的降脂药,在多种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但2001年西立伐他汀的撤市加重了人们对药物引发的肌病和横纹肌溶解症的关注.降脂药物作用的靶器官是肝脏,如何利用药物的亲脂/亲水性来提高肝选择性,从而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是新型他汀类药物的研究重点.本文从药物的结构特征和脂水分配系数出发,综述近年来肝...  相似文献   

20.
陆景红  周颖  任明山 《医学综述》2007,13(21):1666-1668
他汀类药物能降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率,除降低血浆胆固醇外,可能尚涉及不依赖于胆固醇降低的非调脂抗动脉粥样硬化、稳定硬化斑块、抗炎症反应、抗血栓形成、改善内皮功能及上调脑组织内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和活化等作用。他汀类药物的脑缺血保护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研究他汀类药物调脂以外的脑缺血保护作用有助于全面了解该类药在预防、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