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姜河延  曹芳  韦婉  程钰  寇梦佳  焦扬 《中医杂志》2023,(22):2368-2371
基于朱震亨“六郁”理论,提出肺结节的形成与气郁、血郁、痰郁、火郁、湿郁、食郁六郁密切相关。认为六郁皆可导致肺结节,其中以气郁为主导,气郁久则化为火郁,导致脾失运化可成痰郁、湿郁、食郁,气不行血则成血郁,六郁相因为病且病机之间相互关联,共同促进肺结节的发生发展。治疗以畅通气机为主,以治疗六郁的经典名方越鞠丸为基本方,并根据六郁偏颇在越鞠丸基础上灵活配伍疏肝理气、清热散结、化痰散结、健脾化湿、消食化积、活血化瘀之品。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脉、因、证、治4方面,对朱丹溪提出的气、血、痰、热、湿、食之"六郁"理论进行系统阐发。在郁证脉象特点方面,提出郁脉多沉;在病因方面,提出六气及情志皆可致郁;在证候方面,总结了"六郁"的病位、各自主症及预后转归;在治法方面,依据朱丹溪对药物的认识,剖析其解郁之法、解郁之方、解郁之药,并总结后世对"六郁"学说的发展与完善。  相似文献   

3.
五郁是<黄帝内经素问>遗篇的重要内容.升降失常是造成气交暴郁的重要原因,六气升而不前为郁,六气降而不入为郁.笔者通过对原文的深入研读,总结出造成五郁的原因主要有五行相克及司天之气不迁正、不退位两类.预防疾病的方法主要是针刺,书中还描述了五郁之后的各种灾变表现,郁极乃发、久而伏郁的各种物候、气候变化,以及人相应出现的病候...  相似文献   

4.
郁病常见于内科疾病,亦可见于皮肤科疾病;可单发,也常见于其他多种疾病中。郁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泛指郁滞不得发越,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1]的五气之郁(木郁、火郁、土郁、金郁、水郁),《丹溪心法》[2]的气、血、痰、火、湿、食等的六郁,《赤水玄珠》[3]的五脏平气自郁以及《景岳全书》[4]的怒、思、忧、惊、恐等情志之郁。狭义是指情志不舒,气机郁结。无论何种原因导致的气机郁滞,日久必然化火,即所谓"气有余便是火",而"火郁"即当"发之",其深意值得探究。  相似文献   

5.
分析朱丹溪的六郁学说及成为后世治疗郁病良方的越鞠丸,对郁病的分类、认识及治疗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6.
朱丹溪六郁学说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南宋永嘉医派和李杲脾胃升降观的影响,十分重视气机的升降。六郁学说的特色为:凡郁皆在中焦,中焦致郁多见;无郁不关乎气,六郁相因为病。六郁学说充实和发展了中医郁证理论,开郁证专题研究之先河。学习和研究朱丹溪的六郁学说对临床治疗郁证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马玉兰 《中医杂志》1996,37(8):457-459
胃脘痛是临床常见病症,先贤今哲对其辨治皆有精辟论述及宝贵经验。笔者尝试运用朱震亨六郁学说及朱氏疏解六郁的思路与方法,治疗胃脘痛,每获佳效。兹不揣浅陋,就正于同道。1 朱氏六郁说与解郁法元代著名医家朱震亨,将气郁、湿郁、痰郁、热郁、血郁、食郁合称六郁,对六郁的病机及其对人体的影响有独到见解,对诸郁的治法也很  相似文献   

8.
《内经》首创"五郁",仲景在《内经》"五郁"的基础上,结合外感病的特点,创立了治"郁"诸法。仲景所论"郁",既有狭义之"郁",又有广义之"郁",伤寒六经病的发生均与"郁"有关,三阳之病,邪盛阳郁,三阴之病,正虚阳郁;从病机方面分析,六经病的发病存在气郁、火郁、痰郁、水郁、湿热郁、血郁的病理因素。《伤寒论》治疗外感实证的重要法则就是"开郁泄热"。  相似文献   

9.
胃轻瘫征从郁论治周午平江苏省江阴市中医院(241100)关键词:胃轻瘫征/从郁论治《丹溪心法·云郁》:“人身诸病,多生于郁”,提出气、血、火、食、湿、痰六郁之说,并创立六郁汤、越鞠丸统治之,为后世所效法。笔者通过临床,深感“胃轻瘫征”与郁的关系至为密...  相似文献   

10.
在对小儿肺炎的认识中,"瘀"的形成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重视,本文以六郁作为着眼点和立足点,分析在小儿肺炎病程中六郁及六郁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不断演变和转化致"瘀"的过程,为小儿肺炎从"郁"治"瘀"提供了理论依据,也揭示了该病病程中的正邪消长均离不开气、血、津液三大方面,对其辨证体系的发展亦有启示。  相似文献   

11.
林毅教授在继承历代医家郁证学说的基础上,结合多年临床实践,提出"从六郁治乳"理论,认为乳腺疾病发以六郁、治以六郁,对乳腺病的治疗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成为其学术思想脉络的主干。  相似文献   

12.
林毅教授在系统继承历代医家郁证学说精华的基础上,结合长期临床实践,拓展了郁证学说在乳腺病中的运用,提出了“六郁治乳”理论。认为中医治疗乳病可从气郁、血郁、火郁、痰郁、食郁、湿郁“六郁辨之”,乳房疾病的产生主要与肝、脾(胃)、肾及冲任等经络相关;乳腺疾病可从“六郁治之”,确立了“明辨六郁,详察虚实,标本兼顾,平衡调治”的总体治则,临床诊疗可采用祛除诸郁之疏肝、祛瘀、清热、化痰、利湿、消食、健脾、补肾等“八法”,以平衡调治为宗。“六郁治乳”理论为构建中医乳房病学系统的理法方药辨治体系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3.
郁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 ,其范围广泛 ,病位涉及五脏六腑 ,但主要在心肝脾肾 ;基本病机是心肝脾肾功能和气血阴阳失调。临床初期以六郁邪实为主 ;久则致虚 ,形成虚实夹杂 ,本虚标实之候。辨证治疗应在正确理解概念 ,区别广义与狭义的基础上 ,重点把握详析辨明病位 ,治重心肝脾肾 ;悉心识别六郁 ,并调气血痰火 ;明察虚实主次 ,不重攻补温凉等环节 ,并结合精神调理多能取得满意效果。现不揣愚陋 ,叙述于次 ,望同道批评指正。1 精释概念 ,区别广义狭义所谓郁 ,有积、滞、蕴结、阻塞、不通、不畅等多种含义 ,如《丹溪心法·六郁》曰 :“郁者 …  相似文献   

14.
蒋燕 《中医杂志》1995,36(4):203-204
“火郁发之”,出自《内经》。是《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在论述五郁时,针对火郁所致诸多病证制定的治则。《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言五郁之发,是因五运之气,有太过不及,胜复之变而致天地之郁,人与天地相应,亦能因郁致病。《内经》的五郁,即木郁、火郁、土郁、金郁、水郁。虽以五行立名,实指六淫之邪导致五脏郁证,故其治法,是以五脏的特性及其病理特点为主要依据。经言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火郁发之,属治则范畴。  相似文献   

15.
贾君迪  张杰  徐浩 《山东中医杂志》2023,(11):1151-1155
立足朱丹溪“六郁”理论,认为以气郁为首,火郁、血郁、食郁、痰郁、湿郁皆可致气机升降失司、气血津液运化失常,进而引发高血压。临床治疗高血压应重视理气行气,在此基础上辨治他郁,予宣散清热、活血化瘀、消食导滞、除湿化痰等治疗,郁久应注重滋阴降火、健脾益胃、补气养血等。  相似文献   

16.
“火郁发之”出自《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郁之甚者 ,治之奈何 ?岐伯曰 :木郁达之 ,火郁发之”。《内经》由此提出了火郁病证因势利导的治疗原则。1 火郁发之的理论依据《内经》所言五郁为五行之郁 ,是因五运之气有太过不及 ,胜复之变而致天地之郁 ,人与天地相应 ,五脏化生于五行之气 ,故五郁即指五脏郁发的疾病。火郁即为心郁 ,心为火脏 ,因运气的太过、不及而外感风寒 ,心气不舒 ,邪热怫郁于内而形成。其治“发之”多以汗解 ,如王冰曰 :“发谓汗之 ,令其疏散也。”后世认为 ,《内经》所说火郁之证不仅因五运六郁即外感所致 ,内伤因素…  相似文献   

17.
失眠之疾自古有之,已经困扰人类千年之久,中医在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认识,其发病之机在于:肝郁失其疏泄条达之功,魂不入肝;心郁神序控阨动静奤调;脾郁运化失健思虑紊乱;肺郁宣肃失调魂摇魄乱;肾郁精髓不张思维混乱;痰凝则气机郁滞,气郁则脏郁,脏郁则神失调摄而失眠。脏郁痰凝交互日久,使郁痰胶结而失眠缠绵难愈,由此临床上治疗失眠可从发郁、达郁、夺郁、泄郁、折郁及消痰入手,多法联合,小方互配,方证相应,标本同治,为失眠的中医临床分型论治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浅谈郁证     
《丹溪心法·六郁》云:“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可见“郁”是临床大多数疾病中的症结所在。“郁”积聚,阻滞之义。指内伤病证气机不畅,气的运行障碍,蕴结聚积不得发越,机能阻滞的一种病理变化,亦是继发性致病因素之一。《临证指南医案·郁》说:“邪不解散,即谓之郁。”所以郁久而不解,则可发为气滞、血瘀、湿郁、痰郁、食郁,以及五脏本气郁结等病证。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病案入手,说明气郁、血郁、食郁、痰郁、湿郁、火郁等六郁皆可引起机体阳不入阴,阴不敛阳或卫强营弱等以致失眠.临床分别采用行气、活血、祛痰、化湿、消食、降火等法治本兼以宁心安神以治标.  相似文献   

20.
高血压病作为临床最常见的慢性心脑血管疾病,其病因病机和致病特点与六郁密切相关。六郁之中,气郁为先,可致火郁、血郁、食郁、湿郁、痰郁,常兼而见之,治疗上以调肝护脾为总则,分别运用疏肝理气开气郁、泻火除烦散火郁、化瘀通络消血郁、消食除胀降食郁、运脾化湿解湿郁、化痰降浊除痰郁六法,以祛邪扶正、标本兼治,使诸郁得散,眩晕自宁。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