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我院自1999年3月起开展了改良式剖宫产术,取得了很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取现改良式剖宫产术110例,年龄21~30岁,初产妇98例,经产妇12例.纵切口子宫下段60例,年龄21~34岁,初产妇54例,经产妇6例.二组孕产妇年龄无明显差异,均以头盒不称、胎儿窘迫、臀位、骨盆狭窄、妊高征及瘢痕子宫为剖宫产指征,均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1.2手术方法 纵切口下段手术均按文献报道的常规操作方法,改良式剖宫产术方法参照香港周基杰教授于1999年3月在哈医大二院所传授的方法:①…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改良式新式剖宫产与传统的子宫下段剖宫产在术式、手术指征、手术时间、胎儿娩出时间、切口撕裂、术中出血及术后恢复等方面的差异。方法 采用了以色列Toel-Cohen开腹方式,钝性撕开脂肪及腹直肌,纵形撕开壁层腹膜,钝性撕开膀胱反折腹膜,子宫下段切口上下方向钝性撕开,术中缝合应用美国氰胺公司生产的DG缝合线,用一根线依次全层缝合子宫下段,不缝合子宫反折腹膜和壁层腹膜。另一根线连续缝合浅筋膜及2/3层皮下脂肪,不打结折回皮内缝合皮肤,留线头5 cm。术后不拆线。结果 本术式术后排气时间由原来的48±5 h缩短至6±5 h,(P<0.01)术后疼痛时间由原来的24±1 h缩短至2±1 h,切口均Ⅰ期愈合。结论 此术优于传统的子宫下段剖宫产,明显缩短了手术时间,胎儿娩出时间,无切口撕裂,减少了产后出血,术后疼痛轻,下床活动早,排气快,术后切口不拆线,无硬结,术后病率少,疤痕纤细,切口美观,易于掌握,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改良式剖宫产术较以往术式的优点。方法:沿髂前上棘连线下3cm处做直线型切口,钝性分离脂肪层、筋膜、腹直肌,横向撕开腹膜,可吸收线单层连续缝合子宫肌层、筋膜、皮内缝合皮肤,不缝合腹膜。并与同期腹部横弧形切口剖宫产术进行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改良式剖宫产术手术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张楠  谭欣 《成都医药》2000,26(1):19-20
目的:探讨改良式剖宫产术较以往术式的优点。方法:沿髂前上棘连线下3cm处做直线型切口,钝性分离脂肪层,筋膜,腹直肌,横向撕开腹膜,可吸收线单层边疆缝合子宫肌层,筋膜,皮内缝合皮肤,不缝合腹膜,并与同期腹部横弧形切口剖宫产术进行比较,显(P<0.05),结论:改良式剖宫产术手术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改良式剖宫产术的临床价值。方法:于下腹两髂前上棘连线2cm ~3cm 处,做横切口10cm 切开皮肤,一次钝性分离脂肪层及腹直肌前鞘及腹直肌,纵向撕开腹膜,肠线单层连续缝合子宫肌层,不缝合腹膜。丝线连续缝合腹直肌前鞘,间断全层缝合皮肤及皮下组织。结果: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排气需时间缩短,疼痛轻,病率低,住院时间短。结论:改良式剖宫产术,手术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改良式周式剖宫产术的临床价值。方法:取耻骨联合上两横指处腹壁横切口,切开皮肤,钝性撕开皮下脂肪层、筋膜层至皮肤两角外约4-5cm,形成外小里大的“倒碗形”切口,钝性撕开腹膜,不分离子宫膀胱反折腹膜,在疏松反折腹膜上约2-4cm处横形切开子宫全层,依次娩出胎儿、胎盘。采用I号可吸收线连续缝合子宫切口全层,间断加固,不缝合腹膜,I号可吸收线连续缝合筋膜层,4号丝线间断褥式缝合皮肤、皮下脂肪3针,对合皮缘后,6把组织钳夹持5min去除。并与同期传统式腹壁横切口剖宫产术进行比较。结果:改良式周氏剖宫产术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中娩头容易,术后病率低,疼痛轻。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改良式周氏剖宫产术减少了手术步骤,术后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保证了母婴安全,利于产妇身心健康,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是探讨较理想的剖宫产术式,寻找安全有效、优越性强的手术方式.方法 从我院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行改良新式剖宫产的614例产孕中,随机抽取85例,与从2001年1月-2005年12月行新式剖宫产的例504例,随机抽取79例进行对比,对两组的手术时间、术后出血量、术后病率、排气时间、切口感染以及远期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 改良新式剖宫产术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术后病率低、疼痛轻、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结论 改良新式剖宫产是较理想的剖宫产手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9.
10.
目的 探讨改良式周式剖宫产术的临床价值。方法 取耻骨联合上两横指处腹壁横切口 ,切开皮肤 ,钝性撕开皮下脂肪层、筋膜层至皮肤两角外约 4~ 5cm ,形成外小里大的“倒碗形”切口 ,钝性撕开腹膜 ,不分离子宫膀胱反折腹膜 ,在疏松反折腹膜上约 2~ 4cm处横形切开子宫全层 ,依次娩出胎儿、胎盘。采用Ⅰ号可吸收线连续缝合子宫切口全层 ,间断加固 ,不缝合腹膜 ,Ⅰ号可吸收线连续缝合筋膜层 ,4号丝线间断褥式缝合皮肤、皮下脂肪 3针 ,对合皮缘后 ,6把组织钳夹持 5min去除。并与同期传统式腹壁横切口剖宫产术进行比较。结果 改良式周氏剖宫产术手术时间短 ,术中出血少 ,术中娩头容易 ,术后病率低 ,疼痛轻。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改良式周氏剖宫产术减少了手术步骤 ,术后并发症少 ,住院时间短 ,保证了母婴安全 ,利于产妇身心健康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剖宫产术后晚期产后出血的发生时间、发病原因及发病特点,以便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方法 对2001年1月至2011年1月所发生的剖宫产术后晚期产后出血病例24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和分析.结果 24例晚期产后出血的发生时间多在产后2~3周,部分病例超过4周;发病原因主要为切口感染、胎盘附着面复旧不全、胎盘子宫内膜炎、胎盘、胎膜及蜕膜残留、子宫切口裂开.结论 剖宫产术后晚期产后出血并不完全局限在产褥期,严格掌握剖宫产手术指征,早诊断早治疗,剖宫产术后晚期产后出血是可防可治的.  相似文献   

12.
黄艳莉 《中国当代医药》2011,18(15):142-144
目的:分析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的变化,为降低剖宫产率的具体措施提供资料。方法:对本院产科2006年1月~2010年12月住院分娩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其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的变化。结果:①剖宫产率逐年上升,从2006年的33.51%上升至2010年的35.70%(P〈0.05);②剖宫产主要手术指征的变化,剖宫产构成比有显著升高的是瘢痕子宫、羊水过少、胎儿窘迫、相对头盆不称;下降的有难产、妊娠并发(合并)症、社会因素等;变化不大的是巨大儿、胎位异常。结论:剖宫产率升高主要为无医学指征行剖宫产增多所致,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加强助产技术培训,提高产科质量,加强孕产妇围生保健和健康教育,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13.
程志虹 《现代医药卫生》2012,28(16):2442-2443
目的 分析护理干预对剖宫产术后患者的影响.方法 将200例剖宫产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干预组100例对其进行生理、心理、社会行为等护理干预;对照组100例未实施护理干预.运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社会功能评定量表(SDSS)、抑郁自评量表(SDS)及护理依赖性评估等对剖宫产术后护理干预的前后效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干预组患者进行干预后的心理功能、社会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较干预前显著改善,两组护理干预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护理干预可提高剖宫产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改良式B-Lynch缝合法在剖宫产术中子宫收缩乏力致大出血的止血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剖宫产术中宫缩乏力致大出血患者,分别采用不同止血方法,观察其止血效果、对比技术易掌握性、评价其实用价值。结果:宫腔纱条填塞13例止血均有效,其中4例术后并发宫腔感染、2例再次大出血;子宫动脉结扎10例,其中8例止血不彻底,加用其他方法;改良式B-Lynch缝合15例,止血效果明显,1例失败;子宫次全切除5例止血彻底,但子宫缺失。结论:剖宫产术中宫缩乏力致大出血时采用改良式B-Lynch缝合法止血,具有止血效果明显、省时、技术简单易行、无需特殊器械、保留子宫等优点,在产科临床中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改良式腹膜外剖宫产术与改良式子宫下段剖宫产术的术后情况。方法对2009年1月~2012年12月河南省登封市中医院行两种术式剖宫产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其手术时间、术后情况。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体温升高再恢复至正常时间分别为(18.8±2.6)h、(20.6±3.0)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通气时间分别为(16.25±9.25)h、(22.32±10.50)h,显著缩短(P<0.01);术后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分别为(6.5±1.6)×109/L、(7.1±2.3)×10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镇痛药物应用比例分别为20(20%)、60(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改良式腹膜外剖宫产术术后情况优于改良式子宫下段剖宫产术,改良式腹膜外剖宫产术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我院妇产科近年剖宫产手术指征掌握的情况及剖宫产构成比,剖宫产对新生儿的影响。方法选调1999-04~2002-10剖宫产者915例及同期产时登记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我院剖宫产率为19%,主要剖宫产指征为:妊娠并发症、胎心监护异常、臀位及头位异常、巨大儿、产程进展异常。新生儿轻度窒息发生率阴道产为5.0%,剖宫产为2.4%,二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重度窒息阴道产与剖宫产均为0.3%;围生儿死亡率阴道产为0.3%,剖宫产为0.2%,二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合理掌握剖宫产手术指征,确能降低新生儿窒息率和围生儿死亡率。因此,医务人员应科学地掌握剖宫产手术指征和时机,避免不合理的剖宫产手术率扩大。  相似文献   

17.
许晶晶  陈耀  田环环  刘金东 《安徽医药》2021,25(11):2312-2316
目的 探讨围术期输注右美托咪定(Dex)对剖宫产病人术后恢复质量(QoR-40)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6月至2019年11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择期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剖宫产手术的病人6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在胎儿娩出断脐后,观察组病人予Dex 0.5μg/kg泵注10 min,随后以0.5μg·kg-1·h-1泵注至手术缝皮结束,对照组给予静脉输注同等体积的生理盐水,术后均行PCIA自控镇痛(均加生理盐水配置至总容量100 mL),观察组:Dex 2μg/kg+舒芬太尼1.5μg/kg+托烷司琼6 mg,对照组:舒芬太尼1.5μg/kg+托烷司琼6 mg.记录产妇术后d1、d3、d5的QoR-40得分、FS-14疲劳评分及相关不良反应.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产妇术后d3的QoR-40评分显著升高[(174.1±11.6)分比(179.9±7.1)分,P<0.05],术后d1、d3、d5的FS-14疲劳评分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产妇在术后d1的疼痛感受评分上及在术后d3的情绪评分及疼痛感受评分上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产妇在术后不同时间点的身体舒适度、身体独立能力及病人支持评分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产妇在术后寒颤及恶心、呕吐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两组新生儿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围术期输注Dex可以提高剖宫产病人术后d3的QoR-40得分,改善产妇的术后疲劳,降低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从而提高产妇术后恢复质量.  相似文献   

18.
王小芹 《中国医药科学》2013,(20):205-206,210
目的探讨改良B—Lynch缝合术治疗剖官产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剖宫产术中发生宫缩乏力大出血的患者,其中研究组11例,采用改良式B—Lynch缝合术止血,对照组14例,采用传统方法止血,观察并比较两组手术时间、产后出血量、成功率、产褥病率、血红蛋白变化,以及术后月经来潮时间。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产后出血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术后产褥病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术后月经来潮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B—Lynch缝合术治疗剖宫产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疗效明显,且操作简单安全,适合基层医院使用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1997~2006年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变化及其原因。方法:对2571例剖宫产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1997~2006年10年间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分布的变化。结果:1997~2006年剖宫产率成逐年上升,1997~2002年胎儿窘迫和头位难产占剖宫产指征分布前两位;社会因素呈逐年上升趋势,2003年后占第一位。结论:剖宫产率升高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应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适当控制剖宫产率,选择最有利于母婴健康的分娩方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观察组剖宫产术式与新式剖宫产手术优势及再次手术的腹腔粘连情况,以期选择最合理的术式,适宜基层医院推广。方法对2003年1月至2012年10月来院行观察组剖宫产术765例,以及二次开腹手术,包括上次观察组剖宫产165例、上次新式剖宫产术102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比较切皮至胎儿娩出时间、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病率、其腹壁及盆腔粘连情况。结果观察组剖宫产切皮至胎儿娩出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病率低,粘连较轻,粘连发生率低,与新式剖宫产术比较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观察组剖宫产术步骤简单,粘连较轻,发病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