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通过临床随机对照研究,观察针刺肾俞、会阳、肾俞加会阳对不稳定膀胱(USB)主要症状的影响,探索针刺不同穴位治疗USB的穴位特异性。方法:将89例USB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即肾俞组、会阳组和肾俞加会阳组,以I—PSS积分为观察指标,分别在治疗3次、治疗6次后进行疗效评定和组间比较。结果:肾俞组、会阳组和肾俞加会阳组均能明显改善USB患者I—PSS总积分(P〈0.05),会阳组和肾俞加会阳组疗效优于肾俞组(P〈0.05);肾俞组、会阳组和肾俞加会阳组的有效率分别为50.0%、82.8%和90.0%,但会阳组和肾俞加会阳组要明显高于肾俞组(P〈0.05)。结论:会阳穴、肾俞穴、肾俞加会阳穴均能调节USB患者排尿紊乱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并且以肾俞加会阳穴治疗效应最显著。  相似文献   

2.
会阳穴治疗不稳定膀胱的特异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会阳穴治疗不稳定膀胱的特异性。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将138例不稳定膀胱患者随机分为会阳组(93例)、环跳组(45例);采用国际尿控协会排尿障碍症状评分(I-PSS)、生活质量积分等比较不同穴位针刺治疗不稳定膀胱的疗效。结果针刺3次后,会阳组可缓解各项排尿异常症状(P<0.05),环跳组仅可改善排尿不尽感、尿急(P<0.05);两组均可降低I-PSS积分、提高生活质量(P<0.05),会阳组的改善效果优于环跳组(P<0.05)。针刺5次后,会阳组的改善效果优于针刺3次(P<0.05)。结论针刺会阳穴对不稳定膀胱有特异性调节作用,且有累积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针刺中极穴对神经源性膀胱充盈期尿动力学影响的即时效应,以优化临床选穴。方法将61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中极组和外关组,分别针刺中极穴和外关穴;检测治疗前后尿动力学变化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中极组初尿感容量(FDV)、初次急迫膀胱容量(FUV)、强烈急迫膀胱容量(SUV)、最大膀胱测量容量(MCBC)均明显升高(P<0.05),最大逼尿肌压力(Pdetmax)明显降低(P<0.05);但外关组上述指标无明显变化(P>0.05)。两组ΔFDV、ΔFUV、ΔSUV、ΔMCBC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结论中极穴对神经源性膀胱储尿功能的调整作用具有特异性。  相似文献   

4.
笔者于1995年9月~1996年3月共收治78例坐骨神经痛患者,均采用盘针配合穴位封闭治疗,获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1 治疗方法取穴:取足太阳、足少阳经的腧穴为主。肾俞、膀胱俞、大肠俞(双),腰3~5夹脊穴(双),环跳、承扶、委上、承山、阳陵泉、飞扬,均取患侧穴位,用泻法。针刺手法:患者侧卧位或俯卧位,将患肢充分暴露,局部常规消毒,采用1-5~4寸毫针,对准穴位,快速将针刺入皮下,先盘针3min。盘针即是用食指按压针柄顶端,使针体与患者皮肤成45度角,然后依病情之虚实,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针体,…  相似文献   

5.
针刺对28例不稳定膀胱尿流动力学影响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不稳定膀胱(USB)是由多种原因引起膀胱逼尿肌不稳定、活动亢进的一种排尿功能紊乱性疾病.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和/或尿失禁等.我们在近年的针灸泌尿专科临床工作中,采取针刺疗法治疗USB,并通过尿流动力学的方法进行疗效评价.发现针刺辨证治疗USB可改善尿流动力学状况,减少逼尿肌无抑制收缩,从而逐步改善不稳定膀胱.现将观察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不同针刺方法对肾虚型不稳定膀胱排尿状况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研究不同针刺方法治疗肾虚型不稳定膀胱患者膀胱容量及排尿状况,将161例不稳定膀胱患者随机分为电针加手法针刺组(观察组)、手法针刺组(对照组)。治疗10次后,观察2组膀胱容量、最大尿流率、I PSS主要症状积分等。结果:2组治疗后膀胱容量、最大尿流率、I PSS主要症状积分等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观察组治疗后膀胱容量增量、I PSS症状积分较对照组显著(P<0.05),而最大尿流率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电针加手法针刺和手法针刺均可改善肾虚型不稳定膀胱状况,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针刺对大脑皮层兴奋性和膀胱功能的影响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探讨脑干背外侧被盖区(LDT)胆碱能神经元在其中的作用。方法:将SD大鼠109只,乌拉坦麻醉,采用立体定位法,在额骨和顶骨上植入皮层电极进行脑电图(EEG)记录,通过玻璃微电极记录单个神经细胞的放电活动。用导管插入膀胱并用微量注射泵向内注入生理盐水,使膀胱收缩并记录其活动。以直径为0.35mm毫针手针刺激大鼠脊髓骶部第2、3节段旁开0.5cm处1min,深度3~4mm。结果:在膀胱充盈的情况下,当EEG表现为低幅度高频率的快波时,给予脊髓骶段手针刺激,膀胱活动受到抑制,与此同时EEG转变为高幅度低频率慢波的比例为6/27(22.2%),抑制效应开始于针刺后45S至12min。在膀胱空虚的情况下,针刺引起EEG转变为高幅度低频率慢波的比例为71/82(86.6%)。针刺引起LDT内的胆碱能神经元放电频率由(2.9&#177;1.5)Hz下降到(1.2&#177;0.6)Hz(n=12,P〈0.05,t-test),神经元放电活动的下降提前于EEG高幅度低频率的慢波的出现。结论:针刺脊髓骶段能降低大鼠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并抑制膀胱活动,这种变化与针刺抑制了LDT胆碱能神经元的活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针刺对家兔膀胱机能的初步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贲卉  朱元根 《中国针灸》1989,9(4):37-39
  相似文献   

9.
胡纪可  胡卡明  蒋狄 《河南中医》2011,31(6):608-611
目的:以健康家兔为实验对象,针刺不同穴位观察对排尿期膀胱压力峰值的影响,筛选调节膀胱压力作用较为明显的穴位。方法:在实验开始前把家兔的膀胱压力校为零,通过输液器向导尿管内滴入0.9%的生理盐水,并在输液过程中记录排尿瞬间膀胱压力的最高值。然后给予电针,在施以电针时仍通过输液器向导尿管内滴入0.9%的生理盐水,记录排尿瞬间膀胱压力的最高值。每只家兔针刺前后共记录3次数据,根据4只家兔针刺前后所记录的数据求出其平均值,得到的数据为一组数据;每个穴位共记录10组数据。结果:针刺第一腰椎棘下旁开约1.5cm处、膀胱俞、第1骶椎棘突下旁开约0.5cm处、次醪、第3骶椎棘突下旁开约0.5cm处、第4骶椎棘突下旁开约0.5cm处对膀胱压力峰值具有降低的作用,其中以第4骶椎棘突下旁开约0.5cm处最为明显;针刺肾俞、第5腰椎棘突下旁开约1.5cm处对膀胱压力峰值具有升高影响;针刺前后足三里、委中、涌泉、阳陵泉对膀胱压力峰值没有明显变化。结论:穴位对膀胱压力的影响作用大小与穴位距离调节膀胱功能的神经中枢远近有关,距离神经中枢越近的穴位调节作用越明显,反之则越弱;针刺作用可通过影响神经系统而引起尿动力学改变;针刺穴位不同,对神经的调节作用而畀显现出不同的疗效,故当肾与膀胱的气化功能失常,表现出不同的证候时,当选择不同的穴位配伍施以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采用超声观察针刺委中得气对膀胱排尿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健康受试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在超声引导下针刺两组受试者双侧委中,观察组针刺至胫神经处,行提插捻转手法使之得气;对照组针刺至浅筋膜处,不行针不得气,均留针10 min,针刺1次。采用超声观察两组受试者针刺前后膀胱双侧输尿管喷尿频率、膀胱容积,并评定受试者得气感临床评价量表评分。结果:针刺后,观察组双侧输尿管喷尿频率及两组膀胱容积均较针刺前增加(P<0.05);观察组双侧输尿管喷尿频率、膀胱容积及得气感临床评价量表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针刺委中得气可改善膀胱排尿功能;超声可视化可提高针刺标准化和安全性,直观评价针刺效应,为经穴特异性-脏腑相关性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1.
足阳明经穴特异性的代谢组学模式识别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采用基于核磁共振(1H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的代谢组学方法分别观察针刺阳明经穴与他经穴位对健康男性血浆代谢产物的影响,运用模式识别方法分析阳明经穴是否具有共性,与他经穴位是否具有差异性。方法将60例健康青年男性随机分为足三里组、梁门组、巨髎组、阳陵泉组、委中组和空白对照组,每组10例。分别针刺相应穴位,连续针刺5 d,抽取所有受试者的空腹静脉血,采用1H NMR检测血浆代谢物,运用主成分分析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等模式识别方法分析所得数据。结果 1H-NMR和模式识别相结合的代谢组学方法能较好地区分出足三里组、阳陵泉组、委中组,但对足三里组、梁门组和巨髎组的区分并不明显。针刺阳明经穴位主要影响血浆中的小分子代谢物,与能量代谢通路密切相关;针刺阳陵泉主要影响血浆代谢物中的大分子物质,与脂代谢、脂转运密切相关;针刺委中对血浆代谢物影响不大。结论研究结果提示,阳明经穴具有一定的共性,与阳陵泉、委中均不同;基于NMR和模式识别的代谢组学技术为从代谢角度区分阳明经穴和他经穴位提供了实验证据,有可能成为研究经穴特异性的新的有用工具。  相似文献   

12.
脑卒中后抑郁为脑血管病常见并发症,针刺可有效抗抑郁,具有疗效显著、副作用小、简便易行等特点,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助于脑卒中后神经功能康复。根据近几年针灸文献卒中后抑郁选穴统计,使用频率较高穴位依次为:太冲、百会、内关、四神聪等,诸穴配伍可共奏醒脑开窍、解郁疏肝、理气调神,对卒中后抑郁起到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3.
针刺井穴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特异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为  郭铁  张玲  杨骏 《上海针灸杂志》2012,31(2):123-127
目的选用不同井穴治疗血管性痴呆(VD),观察其疗效及差异。方法选取合格受试患者140例,按入院顺序,随机纳入井穴组、药物组和非经穴组,并给予相应处理,针刺治疗每次留针30 min,留针期间每10 min行针1次,每日治疗1次,连续10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药物选用茴拉西坦0.2 g/次,口服,每日3次,连服20 d。治疗前后均接受MMSE、ADL量表积分评定及TCD检查。结果治疗后十二井穴各组在改善MMSE、ADL与脑血管平均血流速度上均优于非经穴组(P<0.05)。与药物组比较,在改善MMSE评分疗效上商阳组、少冲组、中冲组、至阴组、大敦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改善ADL评分效果上,少冲组、中冲组与其他井穴组比较效果更明显(P<0.05);在改善各条脑血管平均流速效果上,少冲组、中冲组及大敦组均有7条以上脑血管平均流速改善幅度大于药物组。结论不同井穴治疗VD效果有一定的差异性,手少阴心经井穴少冲穴和手厥阴心包经井穴中冲穴疗效较为优越。  相似文献   

14.
15.
该文根据临床上针灸医生选用反应点治疗疾病的案例,将寻找反应点的方法分为在患病部位附近寻找反应点、按经络循行上下寻找反应点、按气街理论前后寻找反应点、按全息理论寻找反应点、按肌肉走行寻找反应点、按对称的方法寻找反应点等,认为反应点选穴法是针灸临床中常用且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张建明  郑涵 《上海针灸杂志》2012,31(12):912-913
目的观察程氏“通脱法”配合阿是穴密集刺治疗髂腰韧带损伤的效果。方法将80例髂腰韧带损伤患者按“不平衡指数最小的分配原则”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程氏“通脱法”配合阿是穴密集刺法(治疗组)和普通针刺法(对照组)进行治疗。结果两组总体疗效比较,经Wilcoxon秩和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程氏“通脱法”配合阿是穴密集刺治疗髂腰韧带损伤疗效优于普通针刺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胆经腧穴作用规律及特异性进行探索.方法:根据对临床经验的统计,分析胆经腧穴作用规律及特异性.结果:多数胆经腧穴的主治作用与胆没有明显的直接关系.结论:胆经腧穴作用规律或特异性是由相关神经节段性的支配空间决定的.部分经络理论总结与临床经验或临床实践之间存在较大的距离.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不同穴位治疗子宫切除术后尿潴留的疗效,探寻较佳治疗方法。方法:40例观察病例随机分为近部选穴组和常规针刺组,前组取肾俞、膀胱俞、白环俞,长针深刺后通电针进行低频率强刺激,后组采用常规取穴电针治疗,连续治疗5次。结果:近部选穴组治愈率(60%)明显高于常规针刺组(20%),两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电针肾俞、膀胱俞、白环俞治疗子宫切除术后尿潴留疗效优于常规针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