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实验,确定被SA14—14—2乙脑减毒活疫苗免疫的宿主动物和人在被媒介蚊虫叮咬后,是否存在感染和传播的可能。方法建立三带喙库蚊和致倦库蚊的实验室种群,用乙型脑炎SA14—14—2疫苗株病毒和乙脑野毒株经口感染两种库蚊,感染后不同时间取一定数量的蚊,研磨制成悬液,应用空斑试验方法检测感染后不同时间蚊体内的病毒存在情况和病毒滴度。结果在用6.0610gPFU/ml SA14~14—2病毒经口感染的两种库蚊中,没有检测到病毒空斑,即没发现蚊虫的感染;在用较高的6.1810gPFU/ml病毒经口感染的三带喙库蚊和致倦库蚊中,分别有一组蚊虫出现低滴度感染,空斑形成单位分别是1.24和1.11log10PFU/ml;在用野毒株经口感染的两种库蚊,共计19组蚊虫中,有14组发生感染,空斑形成单位在3.18~4.7910g10PFU/ml。结论作为乙脑主要传播媒介的三带喙库蚊和致倦库蚊对SA14—14—2疫苗株病毒的经口感染和病毒在体内的复制严重受限,当叮咬接种疫苗的人后,不具备发生乙脑病毒感染和传播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致倦库蚊为我国南方传播班氏丝虫病的重要媒介,亦可传播流行性乙型脑炎,近年来在海南岛已从致倦库蚊体内分离出Ⅲ型登革热病毒。我们于1987年冬在四川省宜宾地区进行了幼虫越冬生态的观察。 观察方法:在入冬前选择自然孳生地若干处作为观察点,选择1.5m~2和6.24m~2二处水坑作为固定观察点。由于种群数量大,观  相似文献   

3.
致倦库蚊实验种群的建立及生物学特性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致倦库蚊实验室种群,观察其生物学特性。方法采用人工控制温湿度和光照,模拟自然环境的方法,幼虫饲料为牛肝馒头粉,成蚊供血动物为小白鼠。结果在室温24~27℃,昼夜温差<2℃,相对湿度70%~80%及人工光照12~14h的条件下养殖,成蚊予叮吸小白鼠血。于2003年9月至2004年6月成功繁殖了14个世代。它们的平均孵化率、蛹化率和羽化率依次为84.61%、73.56%、92.28%,经9~12天可完成一个世代的繁殖。羽化后的成蚊1~2天开始交配,雌蚊第3日开始吸血,第5天达吸血高峰。吸血后第3天开始产卵。结论驯化繁殖致倦库蚊成功的关键在于提高成活率、交配率、吸血率,所获数据对进一步了解该蚊的生长繁殖特性及防治提供了有用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4.
致倦库蚊是我国南方传播班氏丝虫的重要媒介。1983年5月至1984年7月在湘南丘陵区的桂阳县对其生态和感染丝虫进行了观察。 一、生态观察 (一)生活史周期:在实验室将蚊卵放入盆中(直径32cm),孵出幼虫后用酵母粉、面粉、兔肝粉按比例喂养,每日1-2次,隔两天换水。4-6小时观察一次。6、7、8月,平均气温分别为25.8℃,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告采用改进的微量注射技术和较为精细的计数方法,以2—10条微丝蚴/蚊,定量注射感染中华按蚊和致倦库蚊,找出了这两种蚊虫的微丝蚴感染量与感染期幼丝虫阳性率、幼丝虫平均发育成熟率之间的定量关系;比较了在注射感染条件下两种蚊虫对马来丝虫易感性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7.
感染大链壶菌后致倦库蚊幼虫血淋巴细胞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致倦库蚊幼虫被大链壶菌感染后可能的免疫防御反应。方法 采用蚊血淋巴涂片 ,姬氏染色光镜检查法结合相差显微镜技术 ,对致倦库蚊幼虫的血淋巴细胞进行观察计数和显微摄影分析。结果 ①大链壶菌感染后随感染时间的延长蚊幼单位体积血淋巴细胞数出现“增加、急剧增加、然后逐渐减少”的变化特点。②在感染后 4 8和 72h浆血胞和粒血胞比例明显增加 ,原血胞比例下降 ;在感染后 96及 12 0h ,原血胞比例相对增加 ,珠血胞和类绛血胞所占比例越来越大 ,浆血胞与粒血胞比例相对减少。③感染大链壶菌后 ,浆血胞发生空泡、细胞变形等变化。结论 感染大链壶菌后致倦库蚊幼虫出现血淋巴细胞数量、分类及形态的变化 ,显示大链壶菌在蚊体内诱发了一定程度的免疫防御反应 ,其原因可能是大链壶菌释放某些抗原物质或毒性物质所致  相似文献   

8.
班氏丝虫寄生在人体的淋巴系统,是引起淋巴丝虫病的病原。蚊是班氏丝虫的中间宿主。本研究旨在观察Maceio地区班氏丝虫的传播与当地的致倦库蚊和埃及伊蚊的关系。 将两种蚊分别置于一备有供产卵的去氯  相似文献   

9.
随着化学杀虫剂的广泛使用,造成抗药性的增加和环境污染日趋严重,昆虫的生物防制已受到国内外人们的重视。宜宾地处川南,气候温暖,雨量充沛,适合蚊类的繁殖孳生,传播疟疾、乙型脑炎、丝虫病、登革热等的媒介蚊虫种群数量大,危害严重。为了寻求对媒介蚊虫有持效、安全的防制手段,作者等于1988年8月采用成都军区军事医学研究所及华西医科大学提供的豫南罗索线虫进行了杀灭致倦库蚊幼虫的实验。  相似文献   

10.
作者测定了西非象牙海岸布瓦凯地区的致倦库蚊对有机氯、有机磷、氨基甲酸酯和合成除虫菊酯4类杀虫剂的抗性,对参与各类抗性形成的生理机制也作了初步探讨。实验结果表明,该株致倦库蚊对5种有机磷和2种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均有低而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构建登革2型病毒非结构蛋白NS3及其结构域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 并鉴定重组蛋白在BHK-21细胞内对登革病毒复制的抑制作用。方法 以登革2型病毒新几内亚毒株(NGC DENV-2)基因组RNA为模板, 设计引物扩增获得编码NS3及其蛋白酶NS3P和解旋酶NS3H的基因, 通过基因重组的方法分别将3段基因片段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 获得重组表达载体pcDNA3.1-NS3、pcDNA3.1-NS3P和pcDNA3.1-NS3H;经脂质体法分别转染BHK-21细胞后, 用RT-PCR、间接免疫荧光和Western印迹鉴定表达的蛋白。结果 成功构建pcNS3、pcNS3P和pcNS3H重组质粒, 转染进BHK-21细胞48 h后, 分别检测出相对分子量约为69 kDa、50 kDa及18 kDa的特异蛋白;且转染pcNS3、pcNS3H组均与空白对照组及未转染组间的病毒载量存在着差异(P<0.05);转染pcNS3P组与未转染组及空白对照组的病毒载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DENV-2的非结构蛋白NS3能够抑制病毒的复制。  相似文献   

12.
致倦库蚊是班氏吴策线虫的重要媒介之一,但其媒介能量因地理区域而有差异。这种差异究竟是由蚊株还是丝虫株的不同所造成,目前尚不清楚。为测定海地株致倦库蚊和班氏丝虫株组合的媒介能量,作者进行了以下试验:(1)在实验室控制条件下蚊对班氏微丝蚴(mf)的摄入量。(2)mf移行到胸肌的时间和在胸肌滞留的时间.(3)摄入mf发育为第3期幼虫(L_3)的比例。实验用蚊为海地Leogane株致倦库蚊第40~44代。含mf的虫血采自经常到海地旅行的感染者;按Lowrie(1983)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大链壶菌感染对致倦库蚊幼虫体内元素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了解大链壶菌感染对致倦库蚊幼虫体内元素的影响 ,从无机化学角度探讨大链壶菌 (L agenidiumgiganteum)灭蚊的可能机制。 方法 采用原子发射光谱仪 ,测定正常蚊幼虫 (对照组 )与感染大链壶菌后不同时期蚊幼虫 (实验组 )组织与生命活动有关的 18种元素含量的变化。 结果 感染 0 h(即加入大链壶菌块后 30~ 4 8h,幼虫体表布有黑化点 ,为初始感染 ) ,实验组的 Ca、Cu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 ,Co、Cd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感染 2 4 h,实验组和对照组间有 16种元素含量有明显差异 ,其中 Ca、Mg、Na、P、Fe、Zn、Cu、Mn、Cr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 ,K、Mo、Co、Ni、Al、Cd、Pb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感染 4 8h,除 Sr外 ,17种元素含量与对照组间均有明显差异。 结论 大链壶菌感染蚊幼虫后 ,使多种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元素呈降低趋势 ,而一些重金属等有害元素在体内储积。这可能是影响蚊幼虫正常生命活动以致死亡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概述苏云金杆菌与球形芽孢杆菌是多种媒介昆虫的高效生物控制剂,它们所含有毒素的类芽孢体对蚊幼虫具有极强的毒性作用。球形芽孢杆菌的类芽孢体对库蚊和按蚊幼虫毒效很高。在蚊幼中肠的碱性环境与蛋白酶作用下,类芽孢体很快被溶解,释放出毒素使中肠上皮细胞破坏、分离和分裂(这一点与苏云金杆菌类同)。有人认为中肠上皮细胞的肿胀和破坏是昆虫致死的关键原因。  相似文献   

15.
生命表的编制及由其得出的一系列种群参数,对蚊虫实验种群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其中在对食物因素的研究中,尚未能证实幼虫期食物量减少对成蚊期繁殖能力、种群参数的影响。本实验着重于探讨幼虫期食物量减少对致倦库蚊(Culex quinquefasciatus)实验种群生命表各种群参数的影响,尤其是对成蚊期  相似文献   

16.
17.
致倦库蚊是班氏丝虫,犬恶丝虫和脑炎的重要传播媒介,在防制上述蚊媒疾病的工作中,有必要了解该种蚊虫的活动规律。作者于1981~1982年在美国得克萨斯州的安东尼奥地区对致倦库蚊的产卵活动进行了观察。卵的收集采用两个产卵诱蚊器,它们都是容量为6L的塑料盘,盘内各置4L水和32g茴宿丸,以引诱孕卵雌蚊来产卵,每7天换一次引诱剂。将产卵诱蚊器放置在人房附近,两容器间的距离约为25m,每天下午收集并计算卵块数一次,将其中部分卵块饲养至4龄幼虫,供作分类鉴定。以7天为一个单位,计算每个诱蚊器内逐日收集卵块的平均数,同时对这段期间内最高和最低温气的平均数也进行了类似算的计。观察结果为: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2005年福建省分离的1株登革病毒(DV)进行鉴定,并从分子水平追踪其可能的传染源。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疑似登革热患者血清中DV(IgM、IgG抗体;同时应用C6/36细胞、单克隆抗体间接免疫荧光(McAb-IFA)、逆转录(套式PCR法分别进行病毒的分离和鉴定,并对分离株的部分基因进行核苷酸序列分析。结果患者血清登革病毒特异性IgM抗体阳性、IgG抗体可疑,表明该患者在近期感染过登革病毒。患者血清接种C6/36细胞,观察到登革病毒特有的CPE。受感染的C6/36细胞能与登革病毒Ⅱ型单克隆抗体反应,表明分离的病毒株为登革Ⅱ型病毒。分离株的核酸提取物经RT(PCR扩增,登革病毒通用引物可扩增出511bp的特异性条带,型特异性引物扩增出119bp的特异性条带,进一步证实分离的病毒株为登革Ⅱ型病毒。分离株RT(PCR扩增产物的核苷酸序列与30株不同地域来源的登革Ⅱ型病毒相应序列构建的系统发生树表明,此毒株与东南亚地区的毒株比较接近。此次分离株的序列与1999年登革Ⅱ型病毒福建株的对应序列在亲缘关系上有一定程度距离。结合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进一步确定此病例为输入性感染病例。结论福建省首次从输入性登革热患者血清中分离出登革Ⅱ型病毒,该病毒来源于东南亚地区。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2009年浙江省义乌市暴发流行的登革3型病毒进行系统进化分析并初步研究其E蛋白的免疫原性。方法 RT-PCR扩增义乌分离株全基因组,利用MEGA 4分别构建E及NS1区域核苷酸及氨基酸系统发生树,进行系统进化分析。构建重组质粒JESS-ywD3prM/E397JEV-pcDNA5,IFA及Western Blot检测E蛋白在293T细胞中的表达及分泌情况。将纯化后的分泌性E蛋白免疫BALB/c小鼠,通过ELISA、中和试验等方法对体液免疫进行测定。结果登革3型病毒义乌分离株与广州GZ1D3株及印度GWL-25株核苷酸及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均达到99%以上;其分泌性E蛋白可以刺激小鼠产生登革特异性IgG抗体及针对同型病毒的中和抗体。结论义乌分离株属于登革3型病毒亚型Ⅲ,其分泌性E蛋白具有一定的免疫原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登革2型病毒(dengue virus+etotype 2,DV2)感染后及转染DV2病毒蛋白的质粒后,EA.hy926细胞中整合素β3表达规律及表达量的变化,以初步明确DV2与整合素β3的相互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 经噬斑法测定DV2在EA.hy926中的增殖规律,并通过间接免疫荧光染色检测DV2感染后及病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