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摘 要 目的:了解本院新的/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ADR)的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本院2010年1月~2015年3月上报的新的/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对患者年龄、性别、发生时间、给药途径、引起ADR的药品种类、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新的/严重的ADR报告共157例,其中新的一般的ADR报告73例,严重的ADR报告60例,新的严重的ADR报告24例;ADR可发生于各年龄段,≥60岁比例较高(33.12%);ADR多发生在用药后2 h内(73.88%);给药途径以静脉静滴给药为主(82.17%);涉及药品101种,以抗菌药(46.70%)所占比例最高,其次是中药制剂(14.37%),引起ADR的前5位的药品均是抗菌药;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主要临床表现依次为全身性损害(28.06%)、皮肤及其附件损害(19.90%)、呼吸系统损害(15.82%)和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损害(10.72%)。结论:新的/严重的ADR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应提高新的/严重的ADR的监测水平,减少ADR风险。  相似文献   

2.
摘 要 目的:了解某三级甲等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减少ADR发生提供参考。方法: 对2014~2016年收集上报的新的及严重的ADR从报告类型、年龄、性别、给药途径、药品种类、累及系统 器官方面进行分析。结果:新的及严重的ADR报告共有400例,占报告总数的64.52%;60~74岁患者所占比例最大,为34.25%;发生ADR的男女比例基本相当,男性(50.25%)略高于女性(49.75%);静脉给药引起ADR例数最多(57.00%);引起ADR的药品种类最多的为抗感染药物(31.25%),其中头孢菌素类占比最多(32.00%);主要累及系统 器官为皮肤及附件损害(33.00%)、胃肠系统损害(15.50%)及肝肾功能损害(14.00%)等。结论:全院应加强ADR监测与上报工作,从而规范药物使用,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摘 要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易发原因,为临床预防ADR和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对2009~2013年我院上报的1 308例ADR报告,按患者年龄、性别、给药途径、药品类别、ADR严重程度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70岁以上及51~60岁两个年龄段ADR患者构成比最高,抗菌药引发ADR比例最大(277例,21.18%),注射剂静脉滴注所致ADR构成比最高(950例,72.63%);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常见(302例,23.09%)。结论:临床应重视ADR的报告和监测工作,加强临床合理用药监管,以减少和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摘 要 目的:了解西安地区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帕累托(Pareto)最优分析法对2013~2015年西安地区医疗机构发生的2 076例ADR报告进行整理,汇总患者年龄、药物品种、给药途径、药物剂型和临床表现等并进行分析。结果:2 076例ADR中,引发ADR的年龄段、药物种类、给药途径、药物剂型及累计的系统/器官及主要临床表现情况的主要因素分别为:0~10岁(16.81%)、51~60岁(16.81%)、61~70岁(13.34%)、71~80岁(12.24%)、21~30岁(11.27%)和41~50岁(10.31%)年龄段;抗感染药物(46.97%)、中药注射剂(14.40%)、中枢神经系统用药(9.34%)和维生素类、营养类药物、酶制剂及调节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药物(8.14%)四大类药物,其中抗感染药物中头孢菌素类的报告例数最多(35.79%);静脉给药(85.84%);注射剂(88.05%);皮肤及其附件损害(41.43%)、消化系统损害(14.92%)、全身性损害(13.49%)和神经系统损害(10.75%)相关的ADR例数较多。结论:根据西安地区ADR发生的规律和特点,应加强临床合理用药管理,有针对性加强重点品种、患者的用药监护与ADR检测,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5.
摘 要 目的:研究阿片类药物所致不良反应/事件(ADR/ADE)发生的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2007年1月~2018年6月湖北省药品(医疗器械)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收集的972例阿片类药物所致ADR/ADE,从患者性别、年龄、ADR/ADE发生时间、给药途径、临床表现及转归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972例ADR/ADE报告的患者男女比例为1 ∶1.20;51~70岁患者构成比较高;ADR/ADE主要发生在用药后24 h以内(66.46%);主要临床表现为胃肠系统损害(38.96%)、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损害(21.87%)、皮肤及其附件损害(10.46%)、全身性损害(9.23%)、呼吸系统损害(4.51%),其中严重ADR/ADE构成比为10.49%。阿片类药物所致ADR/ADE的给药途径以静脉注射(34.57%)和口服给药(32.51%)为主。结论:阿片类药物可引起严重ADR/ADE,临床用药时需加强监测,提高用药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摘 要 目的:分析某三甲医院2015年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促进临床安全用药。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该院2015年上报的476例有效ADR报告,按照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种类、涉及的器官或系统及其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76例ADR报告中,年龄分段在0~10岁的婴幼儿患者 ADR构成比较高,占49.16%;静脉给药导致ADR占87.39%;ADR构成比最高的为抗感染药,占66.15%,其次为中药制剂,占10.12%;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常见,占60.81%。结论:医务人员应重视 ADR的监测与报告,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7.
摘 要 目的:分析三唑类抗真菌药物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的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2012~2014 年湖北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数据库227例三唑类抗真菌药物ADR报告的患者年龄、性别,药物剂型、给药途径,ADR发生时间、累及器官系统分布及临床表现,ADR分级、关联性评价及其转归情况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三唑类抗真菌药物所致ADR患者男女比例为1∶1.32;各个年龄段均有分布,其中31~40岁年龄段构成比最高,占38.33%。ADR报告涉及9种药品剂型,以膏剂为主,占总剂型59.03%。ADR报告涉及给药途径主要包括外用(70.04%)和阴道给药(24.23%)等。所致ADR主要累及皮肤及其附件损害(69.87%)和女性生殖系统损害(24.02%)等,ADR临床表现为皮疹、瘙痒、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其中咪康唑(42.73%)引起的ADR例数最多,酮康唑(36.56%)次之。227例ADR报告中一般的ADR 200例,新的ADR 27例。关联性评价结果:肯定17例,很可能68例,可能142例。ADR病例的转归以治愈和好转为主。结论:应严格控制药物的不合理使用,加强ADR监测,完善药物使用说明书,规范临床用药,以降低ADR/ADE风险。  相似文献   

8.
摘 要 目的:回顾性分析某三甲儿童医院515例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为预防药品不良反应和促进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该院2010年1月~2017年5月主动上报的515例有效ADR报告,按照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种类,涉及的器官或系统及其临床表现等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515例ADR报告中,男女比例是3∶〖KG-*2〗2,1~12岁的患儿ADR构成比〖KG*4〗83.90%;静脉给药致ADR构成比〖KG*4〗48.62%;抗感染药致ADR构成比〖KG*4〗38.80%,其中头孢菌素致ADR构成比〖KG*4〗52.71%,严重ADR构成比〖KG*4〗11.84%。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常见,构成比〖KG*4〗39.46%。结论:医务人员应重视ADR的监测与报告,对常见ADR应密切观察,及时对症治疗,对新的严重ADR应及时上报,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9.
摘 要 目的:了解某关节病专科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2010~2012年本院上报的ADR,按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涉及药品种类、ADR累及器官或系统、临床表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01例ADR中,女性217例(71.1%),男性87例(18.9%);50~59岁81例(构成比26.9%);不同给药途径中口服最多;导致ADR的可疑药品前3类分别是疾病缓解抗风湿药、解热镇痛抗炎药、抗菌药;ADR累及器官或系统以胃肠系统损害为主,其次为皮肤及附件损害和肝胆系统损害;ADRs主要临床表现是恶心、呕吐、腹泻、皮疹、瘙痒、肝功能异常,有1例死亡。结论:应重视疾病缓解抗风湿药和解热镇痛抗炎药导致的ADR,服药期间注意患者有无胃肠系统或皮肤及附件不适,可定期监测肝功能和血常规,以减少或避免肝功能损害和白细胞减少等严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摘 要 目的:了解我院新的、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和临床表现,为预防ADR发生和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对我院2007~2016年收集的277例新的、严重的ADR报告,从患者的年龄、性别分布、给药途径、药物类别与品种数、累及的系统/器官及临床表现、不良反应分型等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277例患者中,50~69岁患者所构成比例最大(42例,45.13%);新的ADR 99例,严重的ADR(包括新的严重ADR)178例;注射剂178例(64.26%),口服85例(30.69%);新的严重的ADR涉及药品种类以抗感染药(26种,19.12%)、抗肿瘤药(25种,18.38%)和中药制剂(19种,13.97%)最多。严重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以消化系统、皮肤及其附件和血液系统的损害最多;新的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以消化系统、皮肤及其附件和循环系统的损害最为多见。结论:应重视和加强新的ADR的监测和上报,合理用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来,医药生产、销售与价格波动较大,时常大起大落,一方面临床上治疗需要的小品种经常脱销断档,而另一方面一些大宗药品却供过于求,导致供需总量失衡,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关键是在于以市场为导向,以需定产,急需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使医药供需趋于良性循环,达到供求基本平衡。  相似文献   

12.
药物相互作用动力学分析方法及其CoDrug软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在药物治疗学领域,复方新药的组方筛选和优化,临床联合用药方案的设计与评价,以及中药方剂配伍规律的定量研究,均需要药物相互作用的动力学分析。本结合其专用软件CoDrug,简介了多药物联合应用时优选最佳组份,剂量和比例的权重配方法;分析药物相互作用动态规律的参数法和映射法,以及多指标综合分析法,列出了系统研究药物相互作用动力学的完整方案。  相似文献   

13.
抗高血压药物临床应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某医院高血压患者的用药情况,并分析其合理性。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随机查阅该院2 0 0 3年6月~2 0 0 4年6月间高血压病患者住院病历30 1份(入选2 86份) ,对药物利用、联合用药情况及应用的合理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用药品种上,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和钙拮抗药(CCB)出现频率最大;用药频度从高到低依次为依那普利、美托洛尔、非洛地平、贝那普利、氯沙坦。基本上采用了联合用药。结论:该院抗高血压药物用药基本合理,与国际用药趋势一致。  相似文献   

14.
映射法分析药物联合治疗的相互作用(英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在联合药物治疗中,建立一种分析药物相互作用的新方法。方法:基于联合用药的量效关系曲线和等效性检验的原理,建立一种新的数学模型:Q=(E_o-E_t》/L(-1相似文献   

15.
耿敬军 《中国药事》2009,23(3):269-271
目的对重复抽验现象进行分析。方法通过对江苏省淮安市2004~2007年药品重复抽验现象的分析,发现存在的问题。结果与结论提出解决重复抽验的措施,希望能对今后的抽验工作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我院临床常用药物的代谢规律、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相关资料进行统计,为预测个体患者药物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提供参考。方法:对临床各科室的用药情况进行调查,统计和归纳。结果:各科室用药特点不一,统计简表的建立可在很大程度上减少潜在的用药风险和不良反应。结论:药物使用的统计资料能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可提高患者的依从性,避免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和事件。  相似文献   

17.
本文阐述了新药在购入与使用过程中的药物情报工作的基本内容,并对新药的药物情报工作特别是对开展药物治疗作用的再评价、不良反应监测及药物相互作用的情报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作了详尽、全面的论述。  相似文献   

18.
Abstract

A web-based survey was used to consult the opinions of experienced drug users on matters related to drug harms. We identified a rare sample of 93 drug users with personal experience with 11 different illicit drugs that are widely used in the UK. Asked to assess the relative harms of these drugs, they ranked alcohol and tobacco as the most harmful, and three “Class A” drugs (MDMA, LSD, and psilocybin) and one class B (cannabis) were ranked as the four least harmful drugs. When asked to assess the relative potential for benefit of the 11 drugs, MDMA, LSD, psilocybin, and cannabis were ranked in the top four; and when asked why these drugs are beneficial, rather than simply report hedonic properties, they referred to potential therapeutic applications (e.g., as tools to assist psychotherapy). These results provide a useful insight into the opinions of experienced drug users on a subject about which they have a rare and intimate knowledge.  相似文献   

19.
辛红霞  王慧玲  王延景  刘伟 《中国药房》2012,(20):1835-1838
目的:为调整我国眼科抗感染类基本药物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某市级眼科专科医院和某县级眼科专科医院2009年眼科抗感染类基本药物应用数据(包括药品名称、规格、剂型、单价、用量和销售金额),采用表格进行信息数据的统计处理。并通过中国知网查询1989-2011年国内期刊公开发表的眼科用药分析及常见的眼科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的文献,对其进行分析。结果:本次调查中,我国《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使用部分》(2009年)中的氯霉素滴眼液和《世界卫生组织基本药物示范目录》(17版)中的四环素眼药膏和庆大霉素溶液均未使用;红霉素、左氧氟沙星和阿昔洛韦则都得到了广泛应用;妥布霉素及其复方制剂,则在金额和数量排序中居首位。文献资料显示,红霉素眼膏、左氧氟沙星、阿昔洛韦和妥布霉素不良反应的报道较少,氯霉素和庆大霉素在眼科用药中的不良反应报道较多,由于眼科疾病谱的变化,四环素近年来使用较少。结论:2009年版基本药物目录收录的红霉素眼膏、左氧氟沙星滴眼液和阿昔洛韦滴眼液符合我国基本药物目录的遴选原则;另外,本着"临床首选"的原则建议收录妥布霉素滴眼液。  相似文献   

20.
2017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上市新药46个,其中有抗菌药物4个,抗病毒药物3个。本文根据FDA批准的新药说明书以及相关文献和专利情况,简要介绍德拉沙星(delafloxacin)、复方美罗培南(meropenem)、塞克硝唑(secnidazole)、奥泽米星(ozenoxacin)、复方三联抗丙型肝炎制剂(vosevi)、复方抗丙型肝炎制剂(mavyret)和莱特莫韦(letermovir)的药物的概况、合成技术路线、适应症、作用机制、剂型规格、不良反应和合成路线等相关情况。严格来说,塞克硝唑(secnidazole)是一仿制药物,在欧洲已经上市近30年,在中国上市也有10年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