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闫雪霞  骞芳 《北京中医药》2021,40(6):670-674
捏脊疗法是临床上常用的小儿推拿手法,其机理源于经络学说,通过多种手法反复作用于背部刺激经络穴位,以达到调和阴阳、运行气血的目的.小儿捏脊应用广泛,临床上主要治疗小儿积滞、疳证、厌食、腹泻、呕吐、便秘、惊风、夜啼等,因其操作简便、疗效显著被临床医生及家长所应用.目前小儿捏脊手法在治疗疾病谱中的研究尚不完善,本文通过对近5年来的国内国外的文献总结和分析,从中医的传统理论及现代的研究机制理论,对捏脊法在小儿疾病临床应用情况等方面加以阐述,以探讨捏脊疗法治疗小儿疾病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
小儿捏脊疗法为现今临床的一种常用推拿手法,其具有简便易行,安全可靠,疗效确切等优点。其主要机理是通过调节经络,而达到调节脏腑功能的作用。重在振奋阳气,次在调节气血。小儿捏脊疗法通过刺激脊背皮部、督脉、膀胱经、华佗夹脊穴等,而起到调节全身脏腑的功效。临床可以广泛运用,从而服务小儿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中医传统疗法之捏脊治疗对小儿脑瘫的治疗作用。方法:把30例小儿脑瘫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采用捏脊疗法结合神经生理疗法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神经生理疗法治疗,观察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显效率为60%,对照组显效率为33.33%,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捏脊疗法能提高小儿脑瘫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捏脊疗法治疗90例小儿脾虚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青 《光明中医》2009,24(2):295-296
目的:观察运用捏脊疗法治疗小儿脾虚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在治疗前记录90例脾虚证患者临床症状,然后采用捏脊疗法治疗,治疗两个疗程后观察记录患者症状,并与治疗前比较疗效.结果:90例患者治疗前后对比,痊愈71例,好转14例,无效5例,有效率94.4%.结论:捏脊疗法治疗小儿脾虚证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捏脊疗法治疗小儿厌食症的可能机理。方法病因模拟法制作幼龄厌食大鼠模型,用捏脊、中药、捏脊与中药联合治疗,观测捏脊疗法对小儿厌食症动物模型大鼠体重、食量、尿D-木糖排泄量的影响。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较模型组体重和食量改善,各治疗组尿D-木糖排泄量明显增加。结论捏脊疗法在一定程度上可防治小儿厌食症,其可能作用机制与改善小肠的吸收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6.
捏脊点刺疗法是蒙医传统独特疗法之一。它与中医捏脊疗法略为相同 ,但有它的独特之处 ,它是以捏拿按摩点刺等综合手法达到疏通督脉 ,流通气血 ,通经活络 ,而达到治疗。本疗法是以治疗小儿积症惊风。所以一般又叫小儿捏脊点刺疗法。积症是小儿四大症之一 ,原因主要以饮食不节 ,造成脾胃功能失调 ,从而导致消化不良 ,腹泻最为多见。惊风 ,蒙医理论中是风症范畴 ,是由小儿受邪风 ,白脉功能紊乱 ,气血流通受阻而引起。治疗以捏脊按摩点刺为主 ,以药物治疗为辅。1 适应症积症 (消化不良、腹泻、缺钙 ) ,惊风 (惊厥、昏迷不醒除外 )。百天以上小…  相似文献   

7.
捏脊对厌食大鼠下丘脑和血浆CCK-8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崔瑾  向开维  吴高鑫 《四川中医》2008,26(10):13-15
目的:观察捏脊疗法对小儿厌食症动物模型大鼠下丘脑和血浆八肽胆囊收缩素(CCK-8)含量的影响,探讨捏脊疗法预防和治疗小儿厌食症的可能机理。方法:用健康SD幼龄大鼠40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捏脊治疗组、中药治疗组、捏脊加中药治疗组,每组各8只。病因模拟法制作幼龄厌食大鼠模型,用捏脊、中药、捏脊与中药联合治疗,放射免疫检测技术测定下丘脑和外周血CCK-8含量。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较模型组体重和食量改善;与正常组比较,模型大鼠下丘脑和血浆CCK-8含量均增高;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下丘脑和血浆CCK-8含量降低(P〈0.01或P〈0.05)。结论:捏脊疗法、中药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治小儿厌食症;捏脊疗法可能作用机制与调节该模型中枢及外周CCK-8的分泌与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8.
小儿内服药较困难 ,所以内病外治法很适用。其特点是小儿易于接受 ,方法简便易行 ,临床疗效显著。仅举 3例 ,以供同道验证。1 捏脊疗法治疗疳积张某 ,女 ,4岁。患儿恶食呕吐 ,面黄肌瘦 ,夜眠不佳 ,腹胀疼痛 ,经常发热 (低热 ) ,大便时稀时干。曾服酵母、胃蛋白酶、维生素等治疗不效 ,又予以驱虫治疗也未好转。来诊时患儿精神尚可 ,舌苔白垢 ,质红、脉细弱 ,是脾胃虚弱并有积滞之象。拟捏脊疗法 ,每天捏 1次 ,经治 6天 ,患儿食欲明显增加 ,呕吐止 ,诸证好转 ,面色转润。按 :捏脊法用于小儿疳积 ,故又称捏积 ,也是中医独特疗法之一。“疳积”…  相似文献   

9.
梁忠培  崔瑾  龙奉玺 《光明中医》2011,26(5):983-985
目的对具有代表性的小儿推拿文献以及记载有关捏脊疗法的古代文献进行研究,了解捏脊疗法在古代的运用发展情况。方法 :运用文献溯源法和文献计量学方法整理古代文献中有关捏脊疗法的描述,并进行逐一查阅和统计。结果 :总结捏脊疗法在古代的动作组成、脏腑经络的关系、理论基础、适应病症、操作步骤、操作介质、注意事项等项目。结论 :在阴阳五行、气血津液理论的指导下,捏脊疗法有了充足的理论渊源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疳证即疳积 ,本病以 3岁以下小儿多见 ,病情顽固复杂 ,被古人列为儿科四大症之一。小儿疳证以脾胃虚弱 ,饮食不化 ,气血不营为病理特征。祖国医学对小儿疳证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尤其是穴位敷贴疗法 ,免去了小儿口服给药的困难 ,疗效满意 ,因此 ,尚有值得发展的必要 ,现择其一二 ,以示临床。1 .疳证穴位敷贴所用的穴位及功能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 ,脏气未充 ,脏腑娇嫩 ,如果饮食不节 ,喂养不当或久病不愈等均可转化为疳。临床取穴虽然根据小儿的不同表现而有所不同 ,但是由于小儿疳证以脾胃虚弱 ,饮食不化 ,气血不营为病理特征 ,表现为气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运用创新专家意见法研究早期糖尿病肾病(DN)的证治规律。方法:采用德尔菲(Delphi)法对全国60位专家进行两轮问卷调查,利用SPSS软件对回收的有效问卷进行分析。结果:初步揭示了早期DN病变部位为脾,络,肾;早期DN辨证分型为肾气虚,脾肾(气)阳虚,肾阴亏虚,气虚血瘀,肾阳虚损,脾肾气阴两虚,气阴两虚;早期DN治疗原则为补肾固精,益气养阴活血,温肾健脾,补肾健脾活血,补肾益气通络,活血化瘀,益气养阴,益气活血,补肾健脾。结论:调查问卷数据显示,专家的积极性较高,意见可信度高,协调性好,早期糖尿病肾病证治规律基本得到专家认可。  相似文献   

12.
马路  汪卫华  阎俊慧  史文慧 《河南中医》2012,32(12):1620-1622
目的:观察补气活血泄浊法治疗马兜铃酸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冠心苏合丸致慢性肾小管间质性肾病68例,西医予基础对症治疗,中医分为脾肾气虚、肾阳虚衰、气阴两虚三型辨证治疗,观察患者临床症状改善及临床疗效,包括血肾功能、尿肾功能、24 h尿蛋白定量.结果: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总有效率达89.70%.治疗后血肌酐(Ser)、尿素氮(BUN)、尿N-乙酰葡萄胺酶(NAG)、β2微球蛋白(β2-MG)、24 h尿蛋白定量(Tupr)均有不同程度下降(P<0.05);肌酐清除率(Ccr)有所升高,肾功能较治疗前有一定程度好转(P<0.05).脾肾气虚型有效率为93.55%,气阴两虚型为90%,肾阳虚衰型为82.35%.结论:补气活血泄浊法治疗马兜铃酸肾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3.
杨俊锋  裴晓华 《河南中医》2020,40(3):360-362
《兰室秘藏》是李东垣的代表著作之一,贯穿了李东垣的内伤脾胃学说论点,其中《疮疡门》章节记载了外科疮疡的方药。李东垣认为,在临床治疗中应以脾胃为本,首当顾护脾胃元气。李东垣重视脾胃与营卫关系,和营通经,故化瘀消滞是必不可少的治法。元气亏虚与湿热内蕴同时存在,是李东垣阴火论的一个重要病机,也是阴火证的一个类型。湿邪易阻滞气机,故湿邪内蕴,易蕴而成火,故当在补益脾胃,顾护元气基础上,辅以泻火燥湿解毒。李东垣认为,阴火为患,应升阳开郁发散阴火。痈疽疮疡为有形之病,为邪气结聚所成,消肿软坚散结为重要治疗方法。李东垣辨病而治,将连翘作为治疗疮疡的一味专药,并根据疮疡发生的部位、分属经络,采用分经论治。李东垣运用风药,既用其升阳散火之功,也作为引经报使之用,进而设立了针对不同病位疮疡的方剂:散肿溃坚汤、升阳调经汤、连翘散坚汤、内托羌活汤、内托黄芪汤、白芷升麻汤等。  相似文献   

14.
黄元御认为咳喘之发病责之肺胃,肺胃不降是其病机关键,扶中气、降肺气是治疗咳喘的最基本方法。黄元御重视以温阳补土为大法,"泻水补火,抑阴扶阳,使中气轮转,清浊复位",力倡温中补土,多用温阳燥湿,忌用清凉滋润。对于内伤杂病,立法重在温中健脾、和胃降逆、疏肝理气,用药多选茯苓、甘草、半夏、芍药、桂枝、人参、附子、干姜等,通过调整脾胃,维持人体阴阳平和。  相似文献   

15.
虚劳是气血阴阳虚损、脏腑功能衰退系列病证的总称.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Pca)癌因性疲乏病机以虚为主,可从肝脾肾三脏虚衰立论,肾精亏虚致雄激素水平下降,引起骨质疏松、认知障碍及代谢异常诸症;肝血不足致肝气不疏而致贫血、情志不畅诸证;脾胃虚弱无以运化濡养而引起疲乏诸证.肝脾肾三脏虚衰,气血阴阳的亏损,...  相似文献   

16.
孙建芝教授辨治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经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从学术思想、辨证经验、治疗法则、组方用药4方面对孙建芝教授诊治病态窦房结综合征进行论述。孙教授认为该病的病理基础是阳虚、气虚,遵循“虚者补之”、“寒者热之”、“劳者温之”的原则,提出了“温阳益气法”的总治则;并在临床上将该病分为心阳气虚型、心脾阳虚型、心肾阳虚型、阴阳两虚型4个证型分型论治。  相似文献   

17.
梅应兵  甘爱萍 《世界中医药》2014,9(8):1036-1038
目的:总结甘爱萍教授治疗老年脾胃病的用药特点。方法:采取归纳总结的方法对甘爱萍教授的脾胃病中药处方进行归纳,总结其药物性味、归经、功效、剂量、剂型特点。结果:性平甘淡是脾胃病用药的基本特性;健脾益气、滋阴和胃是治疗的根本;清热理气、调神解郁是取效的关键;汤、膏、丸剂,因时因人而异;常用剂量是脾胃病的最佳剂量。结论:甘爱萍教授治疗老年脾胃病的核心是"益气健脾,滋阴和胃"。  相似文献   

18.
《山东中医杂志》2016,(3):193-195
研读李杲《脾胃论》等著作,认为其所论阴火为脾胃气机升降失常,太阴脾虚(湿盛)不能升清,阳明胃火不降所致。阴火异于阳热实火和阴虚虚火。本文考镜源流,认为阴火之论根于《黄帝内经》,其病因病机为饮食劳倦,损伤脾胃,致脾虚或脾虚生湿,不能升清,则胃土不能降浊,阳明不降而出现一派热象,此热中兼有脾虚中气不足之证,实为内伤虚火。其临床表现以热或在颜面,或在九窍,或在四肢,其热势或高或低,但均有气短声低、倦怠乏力中焦气虚表现,或肢体沉重、四肢不收、大便溏泄等湿盛之象。治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苦寒以泻其火。用药为人参、黄芪、羌活、陈皮、茯苓、猪苓、柴胡、升麻、黄芩、黄连等。方如补中益气汤、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升阳散火汤、升阳除湿防风汤等。临证以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治疗寒热错杂、虚实相兼一患者。  相似文献   

19.
徐羽  车文生  洪素兰 《河南中医药学刊》2010,(6):1092-1092,1094
目的:总结洪素兰教授治疗瘰疬的经验。方法:从该病的病因病机着手,辨证分型论治,硬结型(早期):给予疏肝解郁、化痰散结之法;脓肿期(中期):正气未衰,毒邪亦盛者,以托里透脓。正虚邪实者,宜扶正托毒;破溃期(后期)用扶正托透,祛除余邪之法;术后久不敛口,用渗湿健脾、益气养阴、活血生肌之法。结果与结论:采用辨证分型内外治法结合治疗瘰疬,效果显著,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治疗肺积和息贲的处方用药规律及其所反映的病机要点,为肺癌治疗提供思路和方法。方法:应用电子检索的方法,对中医文献中关于肺积和息贲治疗的文献进行收集、整理,摘录其治疗的方药,运用统计软件SPSS 16.0对药物进行频数和频率分析。结果:化痰止咳药、补虚药、毒性药、理气药、温里药、利水渗湿药、化湿药、解表药、活血化瘀药是治疗的主要药类;补虚药中以益气和养阴的药物为主。所有的药物中以辛、苦、甘、温热及归脾肺胃经之品常用。结论:中医文献中肺积和息贲治疗以扶正补虚、化痰祛湿、理气活血、以毒攻毒为主;方药性味主要选用辛、苦、甘及温热之品,归经主要为脾、肺、胃经。通过药物分析可以初步推论民国及其以前的医家认为肺积和息贲为本虚标实的疾病,本虚以气阴两虚为主,标实以痰、湿、瘀、毒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