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研究大肠息肉的分布、病理类型与息肉恶变的关系。方法:选择本院肠镜室2007年1月~2013年12月检出并经病理证实的大肠息肉306例为研究对象,总结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结果:息肉的类型:炎性息肉135例、增生性息肉62例、腺瘤性息肉109例;息肉的恶变率:炎性息肉1例、增生性息肉0例、腺瘤性息肉9例,其中恶变的腺瘤性息肉以绒毛状腺瘤为主;恶变部位以乙状结肠息肉最多。大肠息肉分布部位以左半结肠为多,尤其是乙状结肠,其次是直肠。结论:当大肠中出现息肉增生,尤其是比较大的腺瘤性息肉时,应尽量切除,阻止病情恶化,密切随访,对预防大肠癌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结直肠息肉的病理特征.方法:选择我院2004年1月-2012年5月行肠镜检查确诊的结肠息肉患者100例作为观察对象,息肉标本用行HE染色和病理形态学观察,按WHO诊断标准复查切片,观察息肉病理类型、腺瘤性息肉病理类型与不典型增生、息肉体积大小与癌变率的关系.结果:息肉病理类型腺瘤型息肉61例、炎性息肉29例,增生性息肉10例.其中恶变8例,全为腺瘤型,管状腺瘤1枚,绒毛状腺瘤5枚,混合型腺瘤2例;位于直肠4例,乙状结肠1例,降结肠1例,升结肠1例;8例恶变患者年龄平均(56.45±19.56)岁、息肉直径(1.86±0.45)cm均大/高于92例未恶变患者的(44.67±22.67)岁、(1.20±0.36)cm(P<0.05).结论:结直肠息肉恶变与其组织类型密切相关,腺瘤样息肉与结直肠癌关系密切因此,内镜检查对镜下所见息肉应多处多块活检,并全瘤进行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社区人群的肠镜检查息肉病理的检出率进行分析探讨,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社区中接受电子肠镜检查的体检人群的肠镜检查息肉病理结果,对发病年龄、病变部位以及病理类型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次共统计了接受电子肠镜检查者2118例,检出肠息肉743例,检出率为35.08%,检出人群的年龄平均为(48.9±11.5)岁,其中男性检出率高于女性(P0.05)。不同年龄组肠息率相对较高,且多发生在左半结肠,病理类型多为腺瘤性息肉或者是炎性息肉,随着病变部位的下降,其恶性息肉的比例也有所增加,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应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 3 2例大肠息肉癌变的诊治 ,进行临床总结 ,并结合文献 ,对大肠息肉癌变的早期诊断、腺瘤癌变的危险因素及息肉癌变的治疗进行讨论。方法 :对 3 2例大肠息肉癌变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 ,包括发病年龄、病变部位、息肉组织类型与癌变关系、腺瘤外观、主要临床表现、治疗方法、术后的随访等。结果 :通过临床资料的分析 ,找出诊治大肠息肉癌变的规律及腺瘤癌变的因素。结论 :息肉恶变的诊治在于早期诊断与治疗 ,对于便血、粘液血便、大便习惯改变的患者必须进行直肠指检及乙状结肠镜或纤维结肠镜的检查 ,还强调病理诊断的准确性。在临床实践中必须了解腺瘤癌变的有关因素如 :息肉组织学结构、息肉外形、大小、有蒂无蒂、数目多少等。癌变息肉的治疗是根据病理检查的结果 ,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对粘膜内癌 (原位癌 )可经内镜摘除 ,不需补行根治术 ;对分化差的浸润癌、蒂部有癌细胞残留、淋巴管和血管有癌栓者应行根治性手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大肠息肉发病因素、发病特点及中医证候分布规律。方法:本研究采用横断面、回顾性研究方法,对大肠息肉患者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及中医四诊进行分析,总结该病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发病特点及发病因素。结果:大肠息肉在中老年高发(92%);临床症状表现不一,以腹痛腹胀腹泻多见(67.3%);发病部位以乙状结肠最高(42%);病理类型以腺瘤性息肉最高(62%),且不同病理类型与年龄分布有显著差异,其中炎性息肉多发于中年人,错构瘤性息肉多发于青年人。样本中患者饮食习惯以肥甘厚味为主(78.67%),饮酒是息肉发生的高危因素(P0.05)。证型分布以湿郁肠腑证最多见(77.33%),好发于40~60岁年龄段(P0.05),证型分布在各年龄段分布有显著差异,而与性别无相关性。结论:本研究提示饮食生活习惯及气候在大肠息肉的发病中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结直肠息内的病理特征。方法:选择2005年1月-2011年6月肠镜检查发现的结直肠息肉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肠镜下活检标本经10%甲醛固定,以常规方式石蜡包埋切片,采取HE染色处理,根据需要部分病例作了特染,然后在光镜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90例患者病理检查诊断炎性息肉40例、增生性息内10例、腺瘤性息内32例及恶变8例,癌变发生率(8.89%);恶变患者年龄(55.78±15.34)岁、息肉直径(1.76±0.32)cm均大/高于未恶变者的(43.27±16.28)岁、(1.01±0.42)cm(P〈0.05)。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未发生恶变,32例腺瘤性息肉发生癌变8例,绒毛状腺瘤癌变44.44%高与绒毛状管状腺瘤的20.00%及管状腺瘤的15.38%(P〈0.05)。广基、右半结肠、多发息肉癌变发生率高见表1—3(P〈0.05)。结论:结直肠息肉恶变与其组织类型密切相关,腺瘤样息肉与结直肠癌关系密切因此。因此,内镜检查对镜下所见息肉应多处多块活检,并全瘤进行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胆囊息肉样病变 (PLG)的临床及病理特征与癌变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切除的15 0例PLG患者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 胆固醇息肉 10 3例 ,占 6 8.7% ;炎性息肉、腺肌瘤及腺瘤样增生 30例 ,占2 0 .0 % ,无恶变 ;腺瘤 17例 ,占 11.3% ,其中癌变 6例 ,恶变率为 35 .0 %。6例癌变者年龄 5 2~ 6 9岁 ,均为广基单发 ,大小为 15mm× 18mm× 2 0mm以上。结论 PLG中年龄 >5 0岁、广基单发、直径 >10mm ,位于颈部的息肉均为癌变的高危因素 ,病理类型以腺瘤最易癌变 ,应早期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病理类型大肠息肉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布特点。方法根据2009年颁布的《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对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消化科及内镜室200例大肠息肉患者进行中医体质调查,并统计被调查者大肠息肉的病理类型,分析不同病理类型大肠息肉患者的体质分布特点。结果腺瘤性息肉患者偏颇质中,阳虚体质为易患体质类型,其次为痰湿质、气虚质及湿热质;而非腺瘤性息肉患者则以平和质为主。含绒毛成分组以阳虚质、气虚质为主;不含绒毛成分组以阳虚质为主。结论大肠息肉病理类型与中医体质相关,腺瘤性息肉以阳虚体质为主。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分析结肠息肉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选择我院2008年12月-2010年12月行肠镜检查确诊的结肠息肉患者160例,进行病理检查,总结分析结肠息肉的临床病理特征。结果160例结肠息肉患者中炎性息肉67例、增生性息肉20例、幼年性息肉13例、腺瘤性息肉60例、其中管状腺瘤30例、管状-绒毛状腺瘤20例、绒毛状腺瘤10例。结论结肠息肉应尽早行全结肠镜检查,及时送病理活检以明确性质,不论大小均应摘除。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大肠癌高危人群的中西医临床特点.方法 分析4685例患者肠镜所检出的结肠息肉和大肠癌的内镜、病理和临床特征以及中医证候特点.结果 共检出大肠息肉1705例和大肠癌183例,肠镜检出率分别为36.4%和3.9%,其中高危人群的大肠息肉和大肠癌检出率分别为43.7%和5.9%;大肠癌高危人群息肉及大肠癌的肠镜检出...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便秘患者结肠息肉生物学特性与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方法:在沈阳军区总医院中医科与门诊窥镜中心2003年1月-2009年12月,电子结肠镜检出的大肠息肉患者1198例中,筛选并分析568例以便秘症状就诊,电子结肠镜检出的大肠息肉患者的中医证型特点、性别、年龄、症状、息肉的部位、大小、数目、形态、病理类型及相互关系。结果:结肠息肉多发年龄在41~88岁(87.7%)。其中,息肉直径1.0cm者占39.0%,复发息肉占19.0%;炎性息肉占47.5%,增生性息肉占0.17%,管状腺瘤性息肉占36.9%,绒毛腺瘤性息肉占12.0%,息肉癌变占4.0%。中医辨证为阳虚便秘者占息肉发生的44.5%,占直径1.0cm息肉的47.0%,占绒毛腺瘤性息肉的58.7%,占癌变息肉的43.4%,占复发息肉的50.0%,与气虚便秘(27.8%、26.4%、25.3%、17.3%、25.0%)、阴虚便秘(15.3%、18.9%、12.6%、17.3%、13.8%)、气郁便秘(12.1%、2.8%、3.1%、21.7%、11.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息肉有随年龄增长检出率增高的趋势,以60岁最为多见,阳虚便秘在年龄60岁者中占82.6%,其次为气虚便秘,与其他证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阳虚便秘者息肉发生率高、息肉大、分化差、癌变多,易复发,中医阳虚体质是结肠息肉的重要病因之一,温阳散结为主的治疗,应是结肠息肉的重要防治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大肠息肉患者的发病特点及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分析150例大肠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患者的发病类型、发病位置、中医证型分布情况,并分析不同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病理分型、息肉大小、数目大肠息肉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结果:150例大肠息肉患者中,主要发病类型为全结肠型,占比40.00%;主要发病位置为直肠、乙状结肠、横结肠,占比分别为16.67%、12.00%、10.00%。150例大肠息肉患者中,主要中医证型为脾虚湿滞证,占比46.00%,其次为大肠湿热证,占比38.00%。不同性别大肠息肉患者,男性、女性患者均以脾虚湿滞证占比最高,分别为50.00%、38.46%;大肠息肉女性患者肝郁气滞证占比(21.15%)高于男性患者(3.06%)(P<0.05)。不同年龄大肠息肉患者,≤30岁、>60岁患者以大肠湿热证占比最高,分别为66.67%、46.67%;>30~40岁、>40~50岁、>50~60岁患者以脾虚湿滞证占比最高,分别为54.55%、50.00%、47.62%。不同BMI大肠息肉患者,BMI<28 kg/m2患...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多发大肠息内病的临床病理特点及诊断、鉴别诊断要点。方法:通过临床资料、肠镜及病理检查对2例大肠息肉病进行观察,总结其特点,并结合文献加以分析。结论:大肠息肉病恶变率极高,诊断依赖临床、肠镜、病理三方面的结合。  相似文献   

14.
内镜下治疗胃肠道息肉468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胃肠道息肉指黏膜隆起局限性增生而形成的肿物,按部位可分为食管、胃、十二指肠、小肠及大肠息肉,以结肠、直肠为主要发病部位.胃肠道息肉属癌前病变,不同病理类型的息肉癌变率不同,在1.6%~20% [1].胃肠道腺瘤性息肉更容易癌变.为防止胃肠道息肉的癌变,需行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15.
〔摘 要〕 目的:研究不同类型胃息肉临床病理特征并分析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研究样本来源于 2018 年 1 月至 2020 年 1 月期间福建省汀州医院收治的 600 例胃息肉患者,全部患者均行胃息肉检查诊断及内镜下治疗干预,分析各项指标。 结果:胃息肉主要病理类型包括腺瘤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胃底腺息肉等,大部分息肉病灶结构为半圆形或圆 形隆起,600 例患者内镜下采用不同术式治疗胃息肉后 105 例患者复发,息肉超 1 cm、腺瘤性息肉、多发息肉、幽门螺杆 菌感染、年龄≥ 45 岁均是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通过对不同类型胃息肉病理特征分析可初步判断其性质,内镜 治疗胃息肉疗效显著,息肉超 1 cm、腺瘤性息肉、多发息肉、幽门螺杆菌感染、年龄≥ 45 岁易复发,需定期复查。  相似文献   

16.
大肠黑变病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肠黑变病的致病因素及临床特点.方法:对19例大肠黑变病的临床资料、镜下表现及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出大肠黑变病的发病特点.结果:19例大肠黑变病患者中,16例有便秘史(84.2%),其中14例有长期或间断服用蒽醌类泻药史(73.7%),5例伴有腺瘤性息肉,60岁以上10例(52.6%).结论:便秘和滥用蒽醌类泻药是导致大肠黑变病的重要因素.随着年龄的增大,大肠黑变病检出率呈上升的趋势.大肠黑变病患者患大肠腺瘤的机会显著增高.  相似文献   

17.
1989-2002年我院普外科共手术治疗胆囊息肉样病变(GPL)42例,胆固醇息肉30例,腺瘤4例,胆囊癌4例,炎性息肉和腺瘤样增生各2例;作者根据GPL的病理类型,把GPL分为无恶变,可恶变,胆囊癌三类并结合文献复习,对GPL的病理类型及手术指征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病理类型胃息肉的内镜窄带成像特点及其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方法:回顾2016年5月至2018年3月就诊于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的140例胃息肉患者的诊疗过程,所有患者均行常规内镜检查,分析不同病理类型胃息肉患者的一般临床特点、内镜成像表现,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息肉发生发展的联系。结果:胃息肉多发于胃体、胃底部位,大小多≤0.5 cm,分型以山田Ⅰ、Ⅱ型为主;组织病理学分类以胃底腺息肉和增生性息肉为主;内镜窄带成像特征为圆点状、长条状和脊状;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和炎性息肉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率明显高于其他类型息肉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不同病理类型胃息肉的内镜窄带成像特点有明显差异,临床诊断可根据成像特点不同进行鉴别;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和炎性息肉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率较高,分析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与以上息肉发生和发展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中医辨证施治抑制大肠息肉术后复发的效果。方法:将65例大肠息肉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3例。对照组在内镜下行息肉切除术后予以西医常规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依证型辨证治疗,连续服用中药3个月,1年后随访复查肠镜。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年龄、息肉大小、数量、病理类型、治疗方式是影响大肠息肉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两组中医症状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复发率治疗组为12.5%,对照组为30.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辨证分型干预可以有效降低大肠息肉切除术后复发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消覃汤加减对大肠息肉摘除(脾虚夹瘀证)1年后息肉再发的预防效果。  方法:选择大肠息肉摘除术患者149例,均病史资料完整、中医辨证为脾虚夹瘀证且术后1年复查肠镜;其中规范服用消覃汤1年者(治疗组)79例,未服任何药物者(非治疗组)70例。比较两组大肠息肉摘除1年后的再发及中医证候情况。  结果:①大肠息肉摘除1年后,治疗组再发率为18.99%(15例),低于非治疗组的38.57%(27例)(P<0.05);其中治疗组腺瘤性大肠息肉、非腺瘤性息肉再发率分别为20.75%、15.38%,非治疗组分别为42.86%、32.14%,组间腺瘤性息肉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组除畏寒怕冷无明显改善外(P>0.05),其余各单项证候均有改善(P<0.05)。  结论:消覃汤加减对大肠息肉摘除术后(脾虚夹瘀证)的息肉再发有一定防治作用,且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中医证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