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眩晕最早见于《内经》,《素问》有"头眩"、"掉眩"之称,《灵枢经》称"眩晕"、"目眩"等。《东垣十书》曰:"眩晕,言其黑运旋转,其状目闭眼暗,耳转耳聋,如立舟车之上,起则欲倒",记载了本病的典型症状。本病为临床常见疾病,关于病因病机自古医家各有论述,《内经》中认为眩晕属肝所主,与髓海不足、血虚、邪中等多种因素有关;汉代张仲景认为,痰饮是眩晕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丹溪心  相似文献   

2.
对眩晕的认识起源于《内经》,《内经》"因风、因虚致眩",汉?张仲景提出"因痰致眩"理论,汉唐则着重治风治痰治火,明代则强调补虚为眩晕主要疗法,主要以薛立斋和张景岳为主。从症状的主从及本证兼症等各方面,辨别虚实标本缓急,治标治本为中医的正确疗法。  相似文献   

3.
王康  马治国  周喻 《光明中医》2012,27(2):342-343
眩晕,中医可从眩和晕两方面理解.眩指眼花,晕指头晕或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两者常常并见,故称之为眩晕[1].现代医学的内耳眩晕、低血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脑动脉硬化、高血压、贫血、甲状腺功能减退、神经官能症、神经衰弱等疾病均与本证有关.眩晕在中医典籍中早有描述,《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指出眩晕是由肝风内动而发.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提出"无痰不作眩".  相似文献   

4.
眩晕病机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秀娟 《陕西中医》2012,33(3):384-384,F0003
<正>眩晕是目眩与头晕的总称。目眩即眼花或眼前发黑,视物模糊;头晕即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站立不稳。二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眩晕可由风、火、痰、虚等多种原因引起。历史沿革眩晕最早见于《内经》。称为"眩冒"、"眩"。《灵枢.海论》说"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痠  相似文献   

5.
冷中秋 《河北中医》2012,34(8):1160-1161
眩晕是一种常见病,缠绵难愈,病名最早见于《内经》,眩指眼花或眼前发黑,晕指头晕,甚或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不定,二者常同时并见,统称眩晕.其主要表现为: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昏倒等.现代医学内耳性晕眩、脑动脉硬化、高血压、贫血、神经衰弱以及某些脑部疾患常表现为眩晕症状.笔者根据临床经验,从中焦气机失畅角度探讨眩晕的病机和治疗.  相似文献   

6.
眩晕辨证论治之我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眩晕是指患者对空间关系的定向感觉或平衡感觉障碍,是一种运动错觉,也就是主观感觉不能反映自身同空间关系的客观实际。发作时病人感觉周围事物或自身在一定平面上向一定方向旋转、移动和摇晃,常伴有平衡失调、站立不稳、眼球震颤、指物偏向和倾倒等,还伴有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冷汗及脉搏、血压改变等自主神经症状,是临床常见而多发之缠绵痼疾,根治颇难。眩晕者,目眩头晕也。《内经》称之为“眩”、“眩冒”。病因病机虽然错综复杂,  相似文献   

7.
陈宝贵治疗眩晕的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慧娲 《河北中医》2010,32(10):1445-1446
<正>眩晕一证为《内经》最早论述,《素问》有"头眩"、"掉眩"之称,《灵枢》称"眩晕"、"目眩"等。眩晕是临床常见病,关于病因病机,风、火、痰、虚自古各有所论。《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认为眩晕与肝关系最为密切;《丹溪心法·头眩》则偏主于痰,有"无痰则不作眩"的主张,提出"治痰为先"的方法;《景岳全书·  相似文献   

8.
陈楚云 《新中医》2019,51(8):327-329
<正>1眩晕概述眩是指眼花或眼前发黑,晕是指头晕或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二者常同时并见,中医统称为眩晕。《黄帝内经》对眩晕早有记载,将其称为"眩冒",并对病因病机作了较详细的论述。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木郁之发,太虚埃昏,云物以扰,大风乃至……故民病……甚则耳鸣眩转,目不识人。"阐明了眩晕的发生涉及"风""虚",与肝藏血、主筋、开窍于目有关,常由阴虚血燥而致风邪窜扰,导致耳鸣眩晕发生。  相似文献   

9.
眩是指眼花或眼前发黑,晕是指头晕甚或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二者常同时并见,统称为"眩晕"[1]。汉代张仲景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有较多类似论述,称为"头眩"、"目眩"、"眩冒"、"目瞑"等,本文对《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相关条文归纳总结,从五脏出发浅要分析张仲景对眩晕病机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眩晕为临床常见病证。眩亦作 ,用指眼花、眼前黑蒙 ;晕系指头晕。此病主要是以头晕、眼花为主症 ,轻者闭目可止 ,重者如坐车船 ,旋转不定 ,不能站立 ,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面色苍白等症状。更严重者可突然仆倒。多见于中老年人 ,亦可发生于青年人。可反复发作 ,严重者可发展为中风或厥证、脱证等。在中医文献中 ,此病还有眩冒、头眩、头风眩、旋运、眩运等名称。中医文献对眩晕一病的病因病机论述颇丰。归纳其主旨脉络 ,多认为此病证与肝脏关系密切 ,亦多因虚而致。理论渊源则当推《内经》中“诸风掉眩 ,皆属于肝”及“上气不足 ,脑为…  相似文献   

11.
<正>眩是眼花,晕是头晕,二者常常并见,故称为"眩晕"。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晕倒等症状。中医学对眩晕的认识比较早,在《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就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的论述,《景岳全书·眩运》也指出"眩运一证,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强调"无虚不能  相似文献   

12.
正"眩"是眼花、"晕"是头晕,二者经常并见,故称为"眩晕"。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晕倒等症状。《素问·至真要大论》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的记载,《景岳全书·眩晕》也指出"眩运一证,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强调"无虚不能作眩"。在治疗上认为当以"治虚"为主。本人在临床上将内病外治中药透皮技术应用在眩晕一病治疗上,  相似文献   

13.
眩晕病辨治体会广东省肇庆市端州红会医院(526040)滕仙娥眩晕症是以眼花、头晕为主要征候的一种疾病。其轻者眩晕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舟,旋转不定,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昏迷等症状。在《内经》中称为头眩、目眩、掉眩、眩冒、眩运、眩晕。本症包括现代医学中的...  相似文献   

14.
正眩晕是指头晕眼花,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出汗,甚则晕倒等症状。可见于各个年龄段。老年人因脏腑功能衰退,气血生化乏源,其临床表现均有虚证指征,临床以扶正补虚法治疗老年人眩晕,往往可收到满意的临床效果。理论依据本病发生的病因病机,历代医家论述颇多,但归结起来,不外乎风、火、痰、虚、瘀。因虚致眩,早在《内经》中就已提及,如《灵枢·大惑论》曰:"邪中于项,因  相似文献   

15.
美尼尔氏病属于祖国医学“眩晕”症的范畴。眩晕是目眩和头晕,二种症状合并出现则称眩晕。眩即有眼前昏花潦乱的感觉,晕即有旋转位移的感觉。正如《证治汇补》说:“眩者,言视物皆黑,晕者,言视物皆转,二者兼有方日眩晕”。眩晕一症,历代医家又有称:眩运、旋晕、眩冒、冒眩,或简称眩,或运等。美尼尔氏病的临床表现主要具有前庭器刺激症状,如:呈突发性阵发性的有旋转性的眩晕、耳鸣、难听、恶心、呕吐、眼颤等。一、古典医籍有关美尼尔  相似文献   

16.
辨治眩晕尚须考虑瘀作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恒芳 《中医杂志》2001,42(1):59-60
眩晕是临床常见病症,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车之状,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昏仆。对于眩晕的病因及治疗,历代医籍的论述,主要有主风、主火、主痰、主虚之说。如《内经》提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认为其病在肝,在脑,病因属风、属虚;金元刘河间认为由于风火;朱丹溪则认为“无痰则不作眩”;明代张景岳宗《内经》上虚作眩之说强调“无虚不能作眩”。现今对眩晕的辨证论治亦从以上理论。但从临床实践中可知,由血瘀所致眩晕者亦不乏其例。  相似文献   

17.
眩晕又称"眩冒""头眩""掉眩""目眩""头晕"等,是目眩和头晕的总称。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已或伴有恶心呕吐出汗甚或晕倒等症状。《证治汇补.眩晕》云:"眩者,言视物皆黑;晕者,言视物旋转,二者兼有,方曰眩晕"。  相似文献   

18.
刘金达 《河北中医》1990,12(3):16-16
眩晕是病人的自觉症状,轻者闭目可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等症状。严重者可突然昏倒。本病分为真性眩晕和一般性眩晕。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内耳性眩晕、脑动脉硬化、高血压病、贫血、神经衰弱以及某些脑部疾患所表现的一些症状。眩晕一病,历代医籍记载颇多,各医家都有说法。《内经》提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而“木郁之发”、“髓海不足”、“上气不足”亦为眩晕之因。张仲景提出“心下有  相似文献   

19.
卓萍  赵传文  张继明 《光明中医》2010,25(1):137-138
眩晕之名,首见于宋·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但对其认识起源于《内经》。《内经》“因风、因虚致眩”的论述为后世医家提供了理论依据。汉·张仲景继承了《内经》对眩晕的认识,并提出了“因痰致眩”理论,汉唐时期的治法则着重治风治痰治火。宋元以后医家在前人因虚致眩学说的基础上又有了很大发展,明代渐渐产生了强调补虚为眩晕主要疗法的医家,其中最著名是薛立斋和张景岳。  相似文献   

20.
<正>张仲景是东汉时期著名医学家,是中医学的奠基人,创著了《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伤寒沦》、《金匮要略》对眩晕有多种称法,如癫眩、目眩、眩冒等。然而,《伤寒明理论》说:"眩也、运也、冒也,三者形俱相近,有论之眩晕者,有论之眩冒者,运为运转之运,世论之头旋者是矣。冒为蒙冒之冒,世论之昏迷者是矣。"可见眩、晕、冒三者,临床表现大致相同,总为头晕眼花,站立不稳之意,其中多以眩晕并称。眩晕一症在临床上普见,西医一般归纳有高血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